刘琏,刘基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亡。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身亡。

刘基,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他2个儿子的结局如何?

(一)刘伯温的两个儿子。


元朝末年,天下民不聊生,为了推翻元朝的暴政,有数股力量揭竿而起,而朱元璋也是其中的一股,朱元璋能够夺得天下,离不开众人的鼎力相助,至于为何能够得到别人的支持,当然离不开朱元璋善于用人。


当他听说了刘伯温有才时,就立即前去请其出山,而刘伯温自然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礼遇,在朱元璋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智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施展,这让朱元璋打心底佩服这位“老先生”。


刘伯温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称帝之后,被封为诚意伯,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爵位,但是刘伯温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执掌御史台,这个御史台的权力相当大,因为他可以弹劾百官,不过也正是这个职位,为刘伯温的儿子埋下了祸根。


刘伯温的原配是富氏,被封永嘉郡夫人,继室有陈氏和章氏,而章氏为朱元璋所赐,而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都是继室陈氏所生。


(二)刘伯温的长子刘琏。


刘伯温被朱元璋封的爵位是不能世袭的,所以长子刘琏并没有继承自己老爹的爵位,既然无爵,那就只能靠自己来谋取功名。


不过刘琏还是很有才华的,在洪武十年,他凭借自己的本事当上了考功监丞,并兼试监察御史,按理来说凭借老爹的功劳和自身的实力,登上人生巅峰自然不在话下。


影视中的朱元璋


不过他的人生并不顺利,因为他爹刘伯温执掌御史台的时候,因为李彬案与李善长和胡惟庸等淮西集团结怨颇深,这就导致了刘琏在仕途上举步维艰,想想也是,刘伯温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不代表他的儿子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


于是手握大权的胡惟庸等人加紧了对刘琏的迫害和打击,毕竟心里有口对刘伯温的怨气,不发到刘琏身上也说不过去,后来刘琏出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时,胡惟庸等人就对其下了死手,最终在这些人的胁迫下,刘琏投井身亡。


(三)刘伯温的次子刘璟。


刘璟的早年生活比起自己哥哥来,是很幸运的,因为胡惟庸等人先后被朱元璋给诛杀了,这些人并没有来得及陷害刘璟,而朱元璋在除掉这些人之后,又想起了刘伯温的辅助之功。


于是就把刘伯温受封的诚意伯从流爵改为世爵,也就是说这一爵位变成了可以世袭的爵位,而朱元璋就让刘璟承袭,不过刘璟推辞了,把这一爵位给了哥哥刘琏的儿子刘廌。


刘伯温


刘璟和刘伯温一样,在军事上颇有造诣,在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吴达三等人起兵叛乱,朝廷就派唐胜宗去讨伐,而刘璟积极为唐胜宗出谋划策,取得了胜利,这也让刘璟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被朱元璋封为左长史,辅佐朱橞,官居正二品。


如果按照这样下去,刘璟的大好前程,那是被书写好的,但是历史的精彩之处,就是因为处处都有意外,而刘璟生平的意外,则来自朱元璋的死。


(四)刘璟的臭脾气。


朱元璋逝世,传位给孙子朱允炆,不乐意的朱棣就起兵造反,而刘璟是坚决站在朱允炆一边的,还向朱允炆献计该如何讨伐朱棣,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朱允炆一派不敌朱棣,朱允炆下落不明,而刘璟也逃回了南京。


后来等到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之后,又想起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刘璟,于是就派人到南京去请刘璟,可是刘璟偏偏看不上朱棣,直接把朱棣的邀请,当成了耳旁风。


已经成为皇帝的朱棣,看着刘璟的不识时务,自然心有怨气,于是就为刘璟按了一个罪名,命人把其押解到京,不过此时朱棣还并未打算要了他的命。


朱元璋宴请刘伯温等人


刘璟见到朱棣后,还一口一个殿下的称呼,并且还对朱棣说:百年之后,殿下逃不过一个“篡”字,这句话彻底接了朱棣的伤疤,于是气急败坏地朱棣,直接把刘璟关进了大牢。


而就在刘璟被关入大牢的当晚,刘璟自知生命已到尽头,于是用在牢中自缢身死,以此来明智,更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宁死追随朱允炆的誓言。


(五)刘伯温没能算出儿子的死法?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一生神机妙算,为何没能算出自己两个儿子一个投井一个自缢的死法,其实在历史中并没有真正的预言家,看似准确的预言,只不过是基于“势”所作出的猜测,而历史上的预言,真正被验证的又有多少呢,所以刘伯温算不出自己儿子的死法,并不足为奇。


不过,纵观刘伯温两个儿子不得善终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权力角逐中的牺牲品罢了,这发生在古代王朝中,又岂止只是个例?

为何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最后为何都自杀了,什么原因导致的?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后,急流勇退,一心归隐田园。可是最终他仍然未能幸免于难。当他生病的时候,胡惟庸派御医给他治病,结果他吃了御医的药以后,病情不但没有缓解,而且很快就去世了。

可以说,明朝官场对于刘伯温来说,是有血的教训的。所以他在去世之前,对两个儿子很不放心,分别给他们作了不同的交代。

他的大儿子刘琏和他一样,爱好文学,文章写得一流。不过性格比较软弱,似乎没有多大的出息。于是刘伯温把一本《天书》取出来,让刘琏不要看,立刻就送进京城,交给朱元璋。刘伯温之所以这样做,显然是他要努力让儿子变得更加不起眼,从而能够安度一生。

(刘伯温剧照)

为什么说,刘伯温这样做,是为了让大儿子刘琏更加不起眼呢?

因为刘伯温知道,所谓的“天书”,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并没有所谓的“窥破天象”。刘伯温能够“窥破天象”,不过是他懂得人情世故,搞清楚了皇权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假借“上天”的名义说出规律和做法而已。他的大儿子刘琏不具备这个能力,又如何运用智慧表达“天命”呢。他本身不能表达,而他又被别人误会他能够“窥破天象”,大臣们不是会找他的漏洞吗?皇帝不是会很忌惮他吗?所以,刘伯温才会想办法让他变得平凡,不被人忌惮,因而也不会被人打击,从而能够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

不过对二儿子刘璟,刘伯温担心就要多一些了。刘伯温对刘璟看得很清楚,这个儿子不是一个可以碌碌无为度过一生的人,他有在官场大有作为的野心,同时也有在官场大有作为的能力。所以,刘伯温在临死前,对刘璟特别交代说,自己准备了一些好的治国理政的建议,希望刘璟能够交给朱元璋。不过不是马上就交给朱元璋,而是等到胡惟庸下台以后才上交。这些治国理政的建议,归纳起来,也就是要重视法制建设,但更重要的是,是要实施仁政,实施德政。

刘伯温对刘璟的这个交代是大有深意的,他希望刘璟能够看清楚时事,在恰当的时候才和朱元璋接触。并且希望刘璟也能够有仁政的思想,并通过这个思想,影响到朱元璋。总之,就是希望儿子谋定而动,事有所功。

(朱元璋剧照)


刘伯温对两个儿子给予了这样精心的安排,那么,这两个儿子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大儿子刘琏很受朱元璋的重视,朱元璋多次召见他,还把他放在不同的岗位去锻炼。不过按照《明史》记载,刘琏最终“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就是说,朱元璋虽然重用他,但毕竟胡惟庸是宰相,很多命令都需要胡惟庸来安排。而胡惟庸对刘琏极为恶劣,多次陷害他。最终刘琏跳入井里自杀身亡。

显然,刘伯温想要自己这个儿子变得平凡,能够平安度过一生。但因为刘琏毕竟是刘伯温的儿子,一生都带着刘伯温的印记,受刘伯温的影响,最终还是受不过胡惟庸的迫害,自杀而死。

刘伯温二儿子刘璟,确实后来受到朱元璋的重视。朱元璋封他为閤门使,又赐给他“除奸敌佞”这样的铁简,让他“百官不法,持此纠正”。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他按照礼制的规矩,来纠正百官的言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让他二儿子努力搞德政,但是他搞的,却反而是执行法律遵守规矩的事情,与刘伯温的要求是不相合的。

同时,刘伯温让二儿子谋定而动,但二儿子显然完全没有按照这一点来做。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打响以后,刘璟立刻奔赴南京,向朱允炆献上派破敌的“十六策”,但是朱允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接着,朱允炆让刘璟跟随李景隆打仗,他也多次向李景隆献策,但李景隆也没有采纳,因而打了大败仗。接着,刘璟又回到南京,向朱允炆进献了几万字的《闻见录》,讲带兵打仗的道理。然而朱允炆依然不听他的。刘璟很灰心,就以生病为由,回到老家隐居。

刘璟几次献策,为何都没被采纳?显然是刘璟不识时务,没有谋定而动的表现。不过,刘璟的迂腐还不仅仅在于此,后面表现得更明显。

朱棣上台后,让刘璟出山当官。但是刘璟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借口拒绝。朱棣把他强行拉出山,让他进京,劝说他放弃立场。可是他却不承认朱棣是皇帝,还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朱棣把刘璟关进监狱,让他清醒一点。不过最终他却在监狱里,用自己的发辫,把自己吊死了。

刘伯温在处理两个儿子的问题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然而最终两儿子却都不得善终。不知道刘伯温九泉之下看到这一幕,他会怎么说。

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怎么样了?他们的结局是什么呢?

对于像刘伯温这样一个如此优秀的人,教出的儿子肯定也不会很差劲,其长子刘链和次子刘璟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而且两人也都在朝中的做过高官。刘伯温的长子刘链曾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的职务,而且还因做得不错,受到朱元璋认可。  也因他太过于优秀了,所以最后也遭到胡惟庸等人的迫害投井而亡,当时的刘链年仅32岁。 在刘链死后,朱元璋想让刘璟承袭诚意伯,但是被刘璟婉言拒绝了,这使得朱元璋对他的品行更加赞赏,最早授予阁门使,之后又为十九子谷王朱橞谷王府长史。 朱棣登基称帝,爱惜刘璟才情,便诏刘璟入京,但他称病拒不赴京。 为此朱棣是又气又恼,下旨捉拿刘璟,逼他到京,准备软硬兼施,好叫他诚心归顺。 刘璟 却不称“万岁”而仍呼“殿下”,还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这一句话彻底激怒了朱棣,当即命人将其关押进牢狱。当晚,刘璟便在狱中用发辫自缢,实现了自己忠臣不事二主的夙愿,刘璟死时年五十二岁。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亡。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身亡。

刘伯温闻名于世功勋卓著,他的两个儿子却没一个善终

刘基刘伯温之名,可谓是如雷贯耳。而关于他的能力,更是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烧饼歌更是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世人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将他与诸葛亮并称。但是纵使如此厉害,刘伯温的两个儿子结局可谓是凄惨,一个投井,另一个更是自缢,这又是为什么呢?

凭借早年辅佐朱元璋定鼎天下的功绩,刘伯温也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虽然爵位不算高,但是却又让刘伯温执掌参劾的御史台,而这为自己的儿子埋下了祸患。

刘伯温所获封的诚意伯,只是一种流爵,并不能世袭。所以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并没有承袭爵位。而父亲刘伯温在御史任上,又因为李彬案与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集团结怨甚深,也让他步履维艰,仕宦艰难。

虽然在洪武年间,他靠自己的能力出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但未等被朱元璋擢升,他便因为胡惟庸等人的迫害,“坠井而亡”。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先后除掉了胡惟庸、李善长、朱亮祖等人之后,才不免想起了当年提醒自己的刘伯温,以及早被胡惟庸害死的刘琏,遂决定将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允许世袭,刘琏之子刘畾 也得以承袭诚意伯爵位。但是虽然名义上朱元璋颇有念及旧情的意味,但是圣心难测,刘畾随后却被朱元璋罢黜官职。这也让刘畾如负芒刺,遂以为刘伯温守墓之名,连拒建文帝、成祖朱棣,不再复出。

而刘基的第二个儿子刘璟,颇有才华,更是与刘基一般对军事有身后的造诣。在唐胜宗讨伐温州叛贼之时,也正是刘璟为其出谋划策,顺利平叛。

朱元璋都忍不住夸赞,而在《万历野获编》中,更是记载朱元璋对于这位良臣,重视尤甚,不仅仅安排他做阁门使,负责纠正大臣言行,还赏赐铁简,付以“除奸摘佞”之权。至于房宅、府邸也是重重赏赐。后来,他更是被朱元璋任命为谷王朱橞的左长史,官居正二品。可以说,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但是,他也如他的父亲刘伯温一般脾气,《明史》中记载,他曾经与朱棣下棋,而朱棣不敌,遂玩笑着说道,你不能让我一下吗?但是刘璟却回答道,“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而在朱棣果真举起反旗,打出靖难的旗号,他又和谷王朱橞来到南京,而他甚至还向建文帝进献十六条计策。

建文帝大喜过望,于是一个由二代组成的讨伐队伍成型,李景隆为主帅、刘璟为参谋。结局可想而知,一场脆败,刘璟也连夜逃回了南京。由此,建文帝也便不再重用。

而随着战局的深入,刘璟自知建文帝大势已去,遂回到老家,尽人事,听天命。在1402年,朱棣登基之后,自然不能忘记这个下棋不让,战场不让的刘璟,下诏召见。刘璟以有病为由,不去觐见,随后朱棣也不客气,直接派人以叛逃亲王(朱橞)的罪名将他下狱。

而刘璟也就被押解进京,见到朱棣之时,还口称“殿下”,并狠狠地对朱棣说起“百年之后,殿下逃不过一个“篡”字。”而为了以示不满,刘璟更是在监狱中,选择了自缢,也算为建文帝全节。

聪明一世,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恐怕决然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们会落得一个这般的结局。但关于权力的斗争,又何曾在 历史 上停止过。刘琏、刘璟之死莫不如此。

刘伯温神机妙算,为何两个儿子却并不出众,一个投井,一个自缢?

早年辅佐朱元璋定鼎天下的功绩,刘伯温也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虽然爵位不算高,但是却又让刘伯温执掌参劾的御史台,而这为自己的儿子埋下了祸患。刘伯温所获封的诚意伯,只是一种流爵,并不能世袭。所以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并没有承袭爵位。

而父亲刘伯温在御史任上,又因为李彬案与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集团结怨甚深,也让他步履维艰,仕宦艰难。朱元璋在先后除掉了胡惟庸、李善长、朱亮祖等人之后,决定将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允许世袭,刘琏之子刘畾 也得以承袭诚意伯爵位。但是虽然名义上朱元璋颇有念及旧情的意味,但是圣心难测,刘畾随后却被朱元璋罢黜官职。

刘基的第二个儿子刘璟,颇有才华,更是与刘基一般对军事有身后的造诣。朱元璋都忍不住夸赞,而在《万历野获编》中,更是记载朱元璋对于这位良臣,重视尤甚,不仅仅安排他做阁门使,负责纠正大臣言行,还赏赐铁简,付以“除奸摘佞”之权。他也如他的父亲刘伯温一般脾气,《明史》中记载,他曾经与朱棣下棋,而朱棣不敌,遂玩笑着说道,你不能让我一下吗?

但是刘璟却回答道,“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朱棣果真举起反旗,打出靖难的旗号他甚至还向建文帝进献十六条计策。朱棣登基之后,自然不能忘记这个下棋不让,战场不让的刘璟,下诏召见。刘璟以有病为由,不去觐见

刘伯温神机妙算,为何两个儿子一个投井,一个自缢?

大儿子是因为父亲的原因所以在官场上很艰难,最后更甚至被逼投井自杀。二儿子因为认不清时局,遭了牢狱之灾,最后在狱中自缢了。但是,是个忠心的臣子。

刘伯温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封他为诚意伯,但是这个爵位只是一个流爵,并不能世袭,所以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并没有继承父亲的爵位。但是在刘伯温在任御史的时候因为李彬的案子于李善长、胡惟庸结下了梁子,这为大儿子在官场上的路埋下了祸患。

在洪武年的时候刘琏靠自己出众的才能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身为刘伯温的儿子虽然才能不及自己的父亲但是能力还是很出众的。但是他是个命不好的,还没等到朱元璋再次提拔他的时候,他就被胡惟庸和其他的人逼得投井自杀了。

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朱元璋在杀掉胡惟庸、李善长之后想起来了当年对自己好的刘伯温,还有被胡惟庸害死的刘琏。之后便决定将对刘伯温的歉意转换成,允许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世袭,所以刘琏的儿子得以继承了诚意伯爵位。

但是伴君如伴虎,谁也不知道君王是怎么想的,在不久后刘琏的儿子便被朱元璋罢免了官职。这就让刘琏的儿子刘畾(lei)很是受挫,以自己要为刘伯温守墓为理由,拒绝建文帝和朱棣的邀请,不再复出。

刘伯温的第二个儿子叫做刘璟。刘璟很有才华,甚至可以与刘伯温相媲美。对于这样一位忠臣朱元璋肯定要重用了。朱元璋不仅让他做了阁门使而且还赏给他铁简。最后还被任命为朱橞的左长史,也算是功与名双收了。

建文帝即位以后采取了“削藩”的措施,引起了朱棣的起兵造反。但是对于人才每个人都是珍惜的,朱棣原来准备重用刘璟的,但是刘璟说了一句话,他说“百年之后殿下逃不过一个篡字”字字都在指责朱棣篡位,引起了朱棣的不满,然后就被关进了大牢,之后刘璟在大牢里自缢了,也算是誓死追随建文帝。

刘伯温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在自己死后会落得如此下场。

刘伯温那么聪明,他的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在历史上,刘伯温的名气不次于诸葛亮,刘伯温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刘伯温是个神人,朱元璋当初打天下的时候,从不叫他的名字,而是恭敬地喊一声“老先生”。

刘伯温的军事战略、政治眼光、文学造诣都是顶尖的,朱元璋称赞刘伯温:“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气宏博。”在文学上和“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并称为“一代之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伯温、宋濂等人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被朱元璋礼聘到应天府,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高级幕僚,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刘伯温治军打仗、治国理政都是一把好手,他的“时务十八策”让朱元璋成了大气候,他的“天命所在”论让朱元璋萌生了帝王心,他针对江南局势提出“陈氏灭,张氏势孤”,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让朱元章平定了江南,朱元璋在遇到重要事情时,都要找刘伯温关起门说私房话,刘伯温凭借其渊博知识和缜密细致的分析,经常能够准确把握战场局势走向,因为对未来形势的预测十分准确,为明朝开国大业作出重要贡献,在民间传说里成了“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神人。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没能封公封侯,在明朝开国后只封了个诚意伯,这应该是刘伯温“固辞不受”的结果,刘伯温虽然选择了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然而刘伯温却是个“性刚嫉恶”又过于“廉直”之人,做事全凭“公心”二字,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这里面就有两任丞相李善长和胡惟庸。

因为刘伯温不顾李善长的说情,秉公执法将李的一名犯了罪的亲信处死,李善长对刘伯温打击报复,两人虽然结下梁子,刘伯温却从不挟私报复,在朱元璋要罢免李善长丞相职务时,刘伯温还是为李善长说了好话,不过也是因为朱元璋问他胡惟庸适不适合当丞相,刘伯温据实说了不适合而得罪了胡惟庸,在胡惟庸风光的时候,造谣离间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使刘伯温被裭夺了禄位,让刘伯温忧愤成疾,而刘伯温的死也成了疑案,据说是吃了胡惟庸的赠药后病情加重,没多久就死了,享年64岁!

刘伯温两个儿子的结局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都是继室陈氏所生,长子刘琏、次子刘璟,长子刘琏生于1348年,当时刘伯温都37岁了,次子刘璟生于1350年,刘琏和刘璟两人都很有才名,刘伯温在临终前给了刘琏一本天文书,嘱咐他“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意思是赶紧把这本书送给皇帝,子孙后代都不要学这本书了,以免受到朝廷的猜忌,刘琏将书献给朱元璋后,朱元璋大喜,夸刘琏“忠孝俱著”,“常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以基旧勋”,授刘琏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1378年出任江西参政,却遭到胡惟庸党羽的陷害,在1379年跳井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2岁。

次子刘璟很多方面很像他的父亲,“弱冠通诸经”、“喜谈兵”,个性刚直,刘伯温在临终前嘱咐他:“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教刘璟要怎么治国理政,刘璟在洪武十四年随延安侯唐胜宗平叛,刘璟为唐胜宗出谋划策很快平定了叛乱,凯旋回朝后,唐胜宗极力夸奖刘璟的用兵之才,朱元璋喜欢的很,夸了句:“真伯温之子也。”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想让刘璟承袭刘伯温的爵位,刘璟却是固辞不受,说自己的长兄虽然过世了,不过他有个儿子刘廌,爵位应当让给他,朱元璋对刘璟的胸怀和人品十分欣赏,当即授予他閤门使的职务,赐“除奸敌佞”铁简,次年朱元璋的庶十九子朱橞封谷王,刘璟被擢升为谷王左长史。

在朱棣起兵造反后,刘璟跑回南京向建文帝献十六策,没有被采纳,后来建文帝派草包将军李景隆挂帅出征,刘璟跟随参与军事北伐,成为李景隆帐下参事,刘璟为李景隆献计,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却不采纳,结果大败,刘璟又向建文帝进言陈述兵事,建文帝又不听,刘璟见状只好弃官归里,朱棣造反成功登基后,召刘璟入京,想让他来为自己效力,刘璟称病不出,恼羞成怒的朱棣派人把他抓来,刘璟却宁死不屈,看到朱棣只呼“殿下”,还说了句:“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朱棣又气又恨,将刘璟关入大牢,刘璟被关入大牢当天晚上就自缢而亡,时年52岁。朱棣倒是对刘伯温一家不错,有些官员意思要缘坐其家,朱棣因刘伯温缘故,不许,因而刘伯温后代没受到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