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也不是普通话,只是标准音。普通话是取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当年普通话投票四川话只差一票就通过了有谁知道详细情况

这不是真的,只是谣传。事实上普通话并未进行投票,“当年普通话投票四川话只差一票就通过了”已经过方舟子微博辟谣。

2011年新浪微博“万能方言大PK”话题引发全国网友热议。一个流传多年的传说又出现了:“四川话当年差一票当选普通话。”这是真的吗?11月6日,著名学者方舟子辟谣称,普通话从未投票选举。

据公开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将“国语”定名为“普通话”。1956年,国务院指示推广普通话,要求“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扩展资料

方舟子辟谣“普通话没搞投票”

“四川话当年差一票就成为标准普通话,太遗憾了!”此传言已流传多年,还有广东话、湖南话等版本。近日,在微博“万能方言大PK”讨论中,传言再次出现。有网友称,投票会议于“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甚至确切写出了与会部门和人数,令不少网友信以为真。

“广东人说当年广东话差一票成为国语。四川人说四川话、河南人说河南话、陕西人说陕西话、湖北人说湖北话也都差一票。我也该编个闽南话差一票的故事。”2011年11月,方舟子微博辟谣称,“国语”从清朝起就是以京音为准的北方官话,没搞过投票选举。

方舟子说,“1909年清政府把官话称为‘国语’。民国沿用。”他介绍,“民国二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开过一次国语读音统一会,以北京音为主,兼顾南北,对每个字读音各省代表逐一投票表决,也许有过某字某地读法差一票,就传成了咱的方言差点成国语。”

参考资料来源:四川新闻网--传言:四川话当年差一票当选普通话?

四川话曾经是不是被选为全国通用语

四川话曾经没被选为全国通用语。

最早推广普通话可以追溯到1913年,民国召开读音统一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音”。当时,北京话已有很高地位,有成为全国通用语的趋势。建国后标准语方面延续了民国的传统,普通话日趋强大,在不少地方已经取代了当地方言。读音统一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

四川话是北方语系,与普通话说法相同,只不过发音不同而已。

当年四川话真的差点成为普通话么?

网上传了很久了,其实这说法是不对的。

网络上曾流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家觉得中国的方言太多了,不同地域的人用各自的方言交流起来太不方便,有的甚至根本就听不懂,于是为了统一一个共同的语言最为通用语,国家层面开了一次人大协商会议,研究用哪种语言最好,采取投票决定。在选举时,四川话以一票之差落选,让四川人捶胸顿足,也有人说广东话也是以一票之差落选,更是让广东人泪流满面,因为他们学现在的普通话太难了。其实不光他们学的难,我们听着也难啊,不是有句话说嘛“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讲普通话。”

各种方言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并不是某一中方言,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在汉民族共同语,是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