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义复指,是指汉语词汇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就是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意义偏其中一个语素上,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比如“舍得”,“舍”与“得”是一对词,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意义上是偏指向“舍”的。

什么是偏义复词?请多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公姥:公公婆婆,这里只指婆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孔雀东南飞》

父兄:父亲哥哥,这里只指哥哥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例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例三: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 ——“褒贬”是反义词,此处只取“贬”的意思

语气副词与语气助词,偏义副词与偏义复指

首先纠正:现代汉语没有语气

助词

语气词

是和助词并列的

虚词

语气

副词

和语气词

语气副词是表示语气的副词,常用来作全句的

修饰语

。常见的有:难道、岂、究竟、偏偏、索性、简直、大概、莫非等。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顿。常见的有:的、了、么、呢、吧、啊。

偏义复词和

偏义复指

简单说偏义复指就是指的偏义复词代表的

语法

现象。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

语素

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

化石语素

偏义复指,是指

汉语词汇

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就是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意义偏其中一个语素上。比如“兄弟”偏指弟,“动静”偏指动,“舍得”,舍与得是一对词,当它们组合

在一起

时,意义上是偏指向“舍”的。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

偏义复词通俗讲就是两个字意思相反,偏重其中一个的意思。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个词语连在一起来,成为一个词运用,在文言文特定语境中,只取两个词语其中一个词的意思。

偏义复词举例

常见的偏义复词举例:父兄、妻子、悲欢、离合、丈夫、河北、河南等等。其中,父兄只指“兄长”,今义为“父亲和兄长两个人”河北是指“黄河以北地区”,今义为“河北省”河南是指“黄河以南地区”,今义则为“河南省”。

什么是"偏指副词"?

古汉语中的"相"字有一种特殊用法,即放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不表示相互之间而只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和行为,动词后面的宾语不再出现.吕叔湘先生早在40年代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指出"此类偏指用法先秦经籍不多见,两汉渐多,魏晋以后滋盛."吕先生把具有偏指用法的"相"字看作代词性副词(1942).吕氏的看法得到了学界的认同.王力先生说:"在先秦时代,‘相'的基本意义是‘交互',就词汇意义说,它是指施事者同时成为同一行为的受事者就语法作用说,它修饰的必须是外动词,而且不能带宾语.但是,无论从词汇意义说,或者是从语法作用说,都容许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有时候,‘相'只表示单方面的行为.‘相'字所修饰的动词仅指单方面行为的时候,它本身已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但它的指代性仍然存在.这样,它在意义上就近似倒装的‘我',倒装的‘尔'等"(<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王力把它称作带有指代性的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