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鸟类例如鲣鸟、鸊鷉和燕鸥等,需要潜入水中觅食捕鱼。或者像雁鸭、鹈鹕和瓣足鹬大陆应译为瓣蹼鹬)等,需要长时间在水面漂浮,它们都需要靠羽毛构成防水层,使空气留在羽毛与身体之间,隔绝外界水分。通常廓羽组成鸟儿身体轮廓的羽毛,包括飞羽、尾羽和体羽)的末端会层层相叠,能够达到防水功能。再加上这些水鸟或海鸟的尾脂腺发达,分泌的油脂具防水效果,理羽时,它们会以嘴喙涂抹在羽毛上。假若鸟类的尾脂腺不发达,相对地防水能力就会显得较弱,羽毛湿了之后要靠晾晒才能恢复干燥,水鸟中的鸬鹚就是一例,它们经常会在水边出现晾晒羽毛的姿态。

在下大雨的时候,鸟类都是怎样避雨的呢?

首先,下大雨时,我们很难看到有鸟在天空上飞翔,那么,鸟一定是躲在的某个地方,它们究竟躲到哪里去了呢?它们有两个去处。

鸟儿躲雨的去处之一:鸟窝

从习性上看,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筑巢型,一种是穴居型。筑巢型的鸟类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占比最大的,而穴居型的鸟类并不常见,比较典型的有穴小鸮(以啮齿动物废弃的洞穴为巢)、蜂虎科鸟类(在土壁上挖隧道为巢)、翠鸟(用喙在水域附近的高坡上凿洞为巢)等等。

根据鸟类学家的观察发现,由于穴居的环境,相对安全,保温性强,而且筑巢的成功率也较高,因此穴居型的鸟类无论是从躲避天敌还是繁殖后代的能力上都要优于筑巢型的鸟类。

(上图:穴小鸮从洞穴里探出头来)

正是鸟类的筑巢习性不同,决定了它们躲避风雨的能力也不同。相对来说,穴居型的鸟类在大雨天气,只需要躲进洞里,就能高枕无忧。而筑巢型的鸟类,在大雨天气回到巢穴后,只能是面对风雨了。好在鸟类的巢穴大都是建在上层有树叶遮挡的位置,而且镂空的设计也能让雨水尽量的排出巢穴。尤其是在巢穴里有幼崽时,鸟妈妈在大雨之时是必须要回巢的,不然幼崽可能会冻死。

因此,同样是大雨回巢,穴居型的鸟类就没有任何的困扰,而筑巢型的鸟类则要淋雨了,不过好在有遮挡,能达到“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效果。所以,鸟儿的翅膀也不至于湿透。当然,像燕子、麻雀这种会在有遮挡物下(屋檐下)筑巢的鸟类,下雨时,只需要回家照样能够高枕无忧。

大雨时,鸟类躲雨的去处二:随遇而安

如果突降大雨,而鸟儿正好是野外觅食,离自己的巢穴非常远,它们是不会冒险回家的,毕竟长时间在大雨中飞行除了容易弄湿翅膀,让自己暂时失去飞行能力之外,还会导致体温过低,有生命危险。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鸟儿大都是随遇而安的。根据鸟类学家的观察发现,有些鸟儿在突降大雨时,会躲到大树上,利用树叶作为遮挡;对于一些经常下水的水鸟来说,它们甚至会在雨中散步,这是因为它们的羽毛的防水性比正常的鸟儿要好很多,即使在雨中散步,它们的羽毛也不会被湿透。

总结

对于鸟来说,它们的羽毛都是有一定的防水性的,所以,我们能看到在下小雨时,许多鸟还是能够外出觅食的。但当遇到大雨时,为了安全起见,离巢穴近的鸟还是优先会巢穴,而离巢穴较远的鸟,要么寻找遮挡物,要么雨中散步。

为什么鸭子能在水里游的时候羽毛不会湿?

鸭子是鸟纲鸭科水禽的统称,或称真鸭,有家鸭、野鸭两种。其中,家鸭是由野生绿头鸭和斑嘴鸭驯化而来的。它是一种常见家禽,可以在水上和陆上生活,但不能在水中待太久。鸭子体形相对较小,颈短、嘴大,腿位于身体后侧,步态摇摇摆摆。鸭子性情温驯,叫声和羽毛显示出性别的差异。鸭子喜欢游泳,那它游泳后羽毛为什么不会湿也不会冷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鸭子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鸭子羽毛中的正羽由羽轴和羽片构成,羽片又由许多细长的羽枝构成,羽枝两侧密生成排的小枝叫羽小枝,这些羽小枝上着生钩突或节结,使相邻的羽小枝互相连起来,构成坚实有弹性的羽片。如果外力将羽小枝分离开,鸭子可借它的喙啄梳羽小枝使其再行连接,这样鸭子就有了一套密实的外衣,起到了一定的防水作用。

此外,鸭子的尾端有一个尾脂腺,在下水前会用那又扁又大的嘴巴把尾脂腺里的油脂均匀地涂在全身的羽毛上,使羽片保持完好的结构和功能,这样鸭子密实的外衣就有了防水性。鸭子下水后,水就不会浸湿它们的羽毛了。鸭子的羽毛很轻,能漂浮在水面上,可以防止更多的羽毛接触水。而且鸭子还有绒毛来形成隔热层,保持体温,这样鸭子就不怕冷了。

冬天鸭子也能在水里游来游去,丝毫不觉得寒冷,也是因为鸭毛上有一层油脂保护着它们浓密的羽毛,冰冷的湖冰接触不到鸭子皮肤。同时,鸭子身体所发出的热量,有一层厚厚的羽毛包住,能防止热量的散发,所以鸭子不怕冷。鸭子从水里上来以后,只要抖几下毛就干了,再用嘴巴清理一下,涂上一层油脂,就又是一只干干净净的鸭子了。

为什么小鸟不怕淋雨?

小鸟不怕淋雨的原因:

鸟的羽毛是表皮细胞衍生的角质化产物。被覆在体表,质轻而韧,略有弹性,具防水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鸟的羽毛轻而耐磨,是热的不良导体。飞羽与尾羽对飞翔有很大意义。鸟类对羽毛常加洗浴,抖掉羽毛间的尘埃,并用嘴梳整,啄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全身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