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领导者基于课程专业知识经由各种领导行为,整合各项资源带动教育环境相关人员进行课程规划、课程发展、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鉴 以改进课程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达成课程目标的历程。
七十年代,美国管理学界新兴的领导理论代替了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人们认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角色不是去命令、控制、监督,而是倾听、合作、引导、协调,这种管理思想与当时社会中追求民主、公平、公正的社会思潮遥相呼应,广泛影响着社会变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中也开始探讨管理者的角色向领导者的角色转型的
如何理解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的理念,试论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教师不应该只作为课程的领导者,还应该有以下几种角色:
一、促进者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
二、引导者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
三、组织者
教师要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等。教师的这一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扩展资料:
教师的角色地位:
第一、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处在绝对的受支配地位。这种观点是“教师中心论”。
第二、学生为主体,教师完全受制于学生的要求。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被支配的位置。这种观点是“学生中心论”。
第三、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
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
试论园长课程领导的内涵
课程领导是幼儿园领导的核心
现代幼儿园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的园本化建设,即如何遵循办园理念与特色,提供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能促进每一个幼儿潜能发展与思维水平,提高的优质课程服务。因此,课程领导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园长领导能力的水平。领导不同于管理,课程领导也不例外。课程领导强调领导者的人际影响力,如对教师、家长乃至社区参与课改热情的激发等,而课程管理强调规章制度的有效运用,如运用奖惩制改变教师的行为等。课程领导注重系统思考、民主决策、形成共同愿景,即并不纯粹是园长个人的事,需要教师参与。课程管理重在维持既定的秩序,课程领导则重在引发课程变革,优化原有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
又由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主体是广大教师,而园长则可以通过领导者行为的影响力,来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课程领导不仅仅涉及园长主体角色与行为的转变,而与幼儿园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什么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日本学者左滕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所谓课程,一字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所以,课程就是学习的经历、轨迹,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动总称,它的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实现课程改革与开发的目标。
一是课程思想的领导力。校长要能够正确理解课程建设的意义,要把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价值来审视,准确把握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善于用正确的世界观、教育观和人才观来统领课程建设。
二是课程规划的领导力。校长要把自己的课程价值观转化为学校课程开设的计划体系,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里得到全面有力的实施,同时还要确保学校课程的积极有效落实,以形成学校三级课程科学合理的网络结构。
三是课程开发的领导力。校长要从学校的办学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带领教师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丰富课程建设的内容,拓开课程建设的视角,使课程开发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推动力。
四是课程实施的领导力。校长要领导学校开齐开足所有课程,不随意增加或减少开设课程的课时,合理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时分配。按照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标准所要求的目标。
五是课程管理的领导力。校长要懂得及时对课程开发、课程研究、课程实施与整合进行专业管理,要制订一系列的课程管理制度加以落实保障,从人、财、物、信息等多维角度确保管理有力度有深度。
六是课程评价的领导力。校长要善于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方法与结果,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是为了课程改革能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评价要建立在多种信息、多维角度、多方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应少一些主观臆测,多一点客观调查;少一点定性描述,多一点定量分析;少一些全盘否定,多一点调整完善。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需要找到科学适切的实施途径。作为校长,应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成为每一个学校成员可接受的行为准则,充分聆听教师对于课程建设的不同声音,并及时做好沟通与分享的工作,把握好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校长,应准确构建学校各类课程的结构,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价值观,善于总结一切有用有效的方法,促使课程建设能够有力支撑学校的特色发展。作为校长,应注重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善于发现教学团队中的领军人物,创造有利条件,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反映了学校文化的个性,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只有着眼于课程领域的改革,才能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创新学校课程,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的价值。而这,正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目标所在。
如何理解"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的理念,试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论述题?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在主观上重视教学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单向交流的错误,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音乐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交流、保持畅通,从而构建起平等和谐、互动共生、探究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2、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是学生充满自信。
作为促进者,其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的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的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3、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比如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或许音乐课程不是那么受到重视,被很多中小学所忽视,从而在音乐课堂上就反应出了一个什么情况呢?那就是教师只顾着讲自己的课程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就在下面玩自己的,并没有认真的听老师讲课的内容。
再或者好点的情况就是音乐课的课堂内容非常单一,就是教授学生学首歌之类的,这样的音乐教学会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呢,显然是很有限的。然而,这就需要我们的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要学会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爱好。
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才会更好的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是艺术的代名词,音乐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此,对音乐教师的技能就提到了一定高度,拥有“说、唱、弹、演”的课堂驾驭者。
一节课,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那样令人心旷神怡,像观赏一幅名画,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像品味龙井茶,回味无穷……
扩展资料:
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孰为主体孰为客体的关系。
对此,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处在绝对的受支配地位。这种观点是“教师中心论”。
第二,学生为主体,教师完全受制于学生的要求。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被支配的位置。这种观点是“学生中心论”。
第三,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
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客体,但是学生作为有一定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人,也是作为主体在活动着。针对教师作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也在这种活动中主动地认识着、实践着。学生也把教师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作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鉴于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现代教育思想中,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