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此时期称为康乾之治。
什么是“康乾盛世”?
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的子孙雍正、乾隆继承了他的基业,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
……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康乾盛世”是什么意思?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传统史学界亦认同这种说法,或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时期。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康雍乾时期(1662~1795),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农业生产有较大提高,手工业、商业等也获得长足发展;政治上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矛盾相对缓合,秩序比较稳定,国力臻于鼎盛;文化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进入了总结期;军事上平定了叛乱,打击了侵略,维护了统一。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发展到顶峰。史称康乾盛世。
康乾时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经济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奇迹:它在承受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在盛世时期,中国人口从1亿增至3亿)的同时,满足了清廷日益增加的财赋需求,并使经济发达地区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康乾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在长时期内保持了较高增长,户部存银大幅度增加,像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户部存银达7182万两,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的两倍有余。财政收入增加,使清朝得以发动多次战争消灭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并组织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工程,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与繁荣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康乾时期的学术文化表现出全盛之世特有的恢宏气象,以考经证史为重要特色的汉学兴起,推动着学术向集大成方向发展。康乾时期古籍研究、整理所涉猎的范围异常广泛,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古算、地理、农学、医学等方方面面,从比较宽广的范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古籍整理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众所周知的《四库全书》。由纪昀等人在此基础上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古必衷诸是,持论务得其平”,反映了18世纪中国学术的最高水平。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文化上的标志是康熙至乾隆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的编撰。同时,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大大超过了前朝。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戛尔尼的中国行记)。
康乾盛世指什么?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余年,政治修明,百姓和乐。人称“康熙盛世”。康熙皇帝晚年黄河泛滥成灾。灾区粮食颗粒无收。灾名达上千万,可是国库空虚,竟拿不出赈灾粮钱,圣祖爷皇帝知道当务之急是要改革吏制,可无奈各位皇子争权夺利,政局意识变得错综复杂。他已无余力去完成这件事,只好从诸皇子中找一个能力挽狂澜的皇位继承者。
雍正皇帝即位后,致力于改革布新,在河南首先实施官绅一起当差,一起纳粮。在江苏实行勘丁入亩,以取代以往的“人头税”。后又整顿旗务,分给旗人田地,让他们自食其力。
这一系列政策,无疑打击了官绅,旗人,以及在朝官员的利益,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遭到他们的重重阻挠,叫嚣“官绅不纳粮,不当差”是千古年来的制度,祖制不能改。“八爷党”趁机兴风作浪,大肆造谣攻击新政,以致一些读书人,在朝官员不分黑白,不明事理兼顾一些私心的人,从一开始便用尽了心思进行百般阻挠,甚至扬言“淹也要淹死田文竟”,但雍正皇帝信心依然,冲破重重阻挠,宁愿得罪天下的读书人,也要坚持把“新政”实施下去。
为此他每天要阅读上万道奏折,批约二十万,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如此鞠躬尽瘁,竟没有感动那些作乱的“八爷党”和那些满口圣贤之道的读书人,对他的评价竟是那么不堪入耳,尖酸刻薄,我想不只是我为他所受到的不公评价感到不平,每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都会为他叫屈,然而历史是最公平的,最终会还他以公正。
暂且不提他的阶级局限性,他实施新政的目的, 翻开历史,唐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有“康乾盛世”。“康”即康熙年间,“乾”即乾隆年间,而雍正无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功劳是不容抹杀的。再来看国库收入,雍正皇帝即位时,国库仅有白银七百万两,黄河发大水,饿毙遍野,朝廷却拿不出赈灾钱粮,只能向富商征借,西北连年战乱,边疆不稳,归根到底是“国不富”,“民不强”,虽然雍正仅经营了短短十三年,到乾隆初年,国库中白银已达四千万两,这又说明了什么?
再看他是怎样对待他那些不争气的兄弟的:老十四有“大不敬”,八爷有“结党营私,扰乱朝纲”,还有九爷,十爷……他都忍了,心中冒火,口中吐血,也要按住胸口忍,只因兄弟“情同手足”,只因先帝临终有言“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
“康乾盛世”指的是什么?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精确地说是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间为清朝统治时期。这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在这268年间,自康熙(16611721) 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24年(1685年)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乾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88页,《赴华使团》)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乾隆59年)的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手工业逐渐增多。如广东的冶炼业、京西的采煤业、江南的纺织业、云南的铜矿业等。手工劳动的分工进一步精细,如江苏松江棉布染色业作坊,按照产品种类,分成蓝坊、红坊、漂色坊、杂色坊。
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粮食、布匹、棉花、丝、绸缎、茶、盐成为主要商品,其流通值为3.5亿银两(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第284页),如果加上烟、酒、糖、油、煤、铁、瓷器、木材,不少于4.5亿两,以当时人口3亿计,人均商品流通值为银1.5 两。
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主要出口商品有茶、丝、土布,尤以茶叶占第一位。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平均从中国购买茶叶值银400万两。而英国商人运到中国来销售的主要商品( 毛织品、金属、棉花)的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从中国运出的茶叶一项。为了平衡贸易收支,英国商人必须运送大量白银到中国。康熙年间,清朝征收的关税正额有银43000两,实际上关税收入大大超过正额。乾隆末,每年盈余(即超额部分)已达85万两,超过康熙年间所定关税正额的20 多倍。正是为了平衡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把大量鸦片运进中国,并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18世纪初,在康熙帝主持下,清廷从事两项巨大的科学工程。一项是《律历渊源》(171317 22),介绍了中国和西方音乐各种理论、乐器制造、天文历法以及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算学;另一项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绘制了第一幅详细的中国地图(1708-1719年)。
中国的城市也有很大发展。到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即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城市以下的墟市集镇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如南京是著名的丝织品产地,有丝织工人数万人,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吴敬梓:《儒林外史》)山东济宁为百货聚集之地,客商货物,必投行家。( 《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