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果系数是经济效果系数是指在不同供求状况下,单位数量投入或产出对外部经济效益所产出的间接影响数量。

经济效果系数分为资金、物资、运输、自然资源、劳动力和时间等六种,它们的大小取决于三种不同的供求状况,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经济效果系数最大。

什么是经济系数?

经济效果系数

经济效果系数是指在不同供求状况下,单位数量投入或产出对外部经济效益所产出的间接影响数量。经济效果系数的资金、物资、运输、自然资源、劳动力和时间等六种。它们的大小取决于三种不同的供求状况。(1)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经济效果系数最大。例如,在其它生产要素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由于流动资金短缺不能生产,如果短缺的资金投入后,马上创造经济效益,那么,全部经济效益可以归功于这笔短线资金,因此短线资金经济效果系数很大。(2)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经济效果系数是负值。例如,长线物资1吨价格1万元,积压卖不出去,只能卖9500元,因此,长线物资的经济效果系数为负500元,这个系数说明谁利用长线物资,谁就对外部经济效益产生好的影响,可以减少积压损失;也说明生产长线物资的厂家对外部经济效益产生不好的影响,造成积压损失。(3)在供求平衡情况下,经济效益的取得不能全部归功于某一种投入,而要归功于所有投入,每种投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只是分摊到的一部分,因此,每年投入的经济效果系数比较小。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经济效果系数沿着→低→高的发展过程变化。

经济效果系数是反映我国经济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它在宏观技术经济计算中可用来定量计算每种投入所产生的间接费用和每种产出所提供的间接效益数量;它是影子价格的组成部分,为确定合理价格、资金的合理利率以及确定烧油特别税,土地使用税等合理税率提供科学依据。 表14-2列出了几种主要经济效果系数(短线效应,以1980年可比价计算)的变化情况。

什么是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

作物一生中所产生的全部有机物质的总量为生物产量,其中有经济价值的那一部份的总量则为经济产量。

经济产量是按作物栽培目的所收获的主产品的干物质总量。

经济系数是指作物的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例。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2-01-2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恩格尔系数,经济系数,是什么?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经济系数是经济产量与生物学产量之比,通常用下式表示: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学产量

经济系数因植物种类、品种、自然条件和栽培措施而不同。小麦的经济系数多在0.3~0.4间(平均为0.35),水稻在0.35~0.6之间(平均为0.47),玉米为0.25~0.4(平均为0.35)。豆类作物经济系数较低,大豆为0.12~0.24,平均为0.18。棉花的经济系数因籽棉与皮棉而异,籽棉为0.35~0.40,皮棉为0.13~0.16。块根作物和糖料作物的经济系数较高,甘薯在0.60~0.78之间,平均为0.7,甜菜为0.6。由于作物产量形成期中的净光合产物全部用于形成经济产量,其经济系数可取为1。经济系数表征有机物转化成人们所需要产品的能力,经济系数愈大,愈符合人们栽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