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

2、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

3、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

4、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5、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六国论怎样通过骈散结合来表情达意的词语

六国论中骈散结合骈散结合是古代写作手法的一种。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而且不限于四言六言。一般的说,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运用骈散结合可以使文章具有整齐匀称又兼具参差错落之美。骈散结合的优点(作用) :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六国论中骈散结合
数据空间Datespace
六国论中骈散结合
骈散结合是古代写作手法的一种。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而且不限于四言六言。一般的说,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

利用六国论写作文

1. 六国论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

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2. 以交友为话题的《六国论》仿写作文800字

这些日子来,随着考试的日渐临近,自己的心情波动特别大。因为一直以来,我对这次考试都很重视,总觉得万一考砸了就完了。于是越是这么想,越是觉得压力大。每天奔波于三点一线:家――学校――食堂,每天埋着头只想着学习,但是知道自己的心情很不好。不过还是很庆幸有朋友在身边。在他们的支持与鼓励下,我渐渐走出了心理的阴影,成绩也有了提高。所以朋友是很重要的。

;交朋友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泛泛之交,这一类朋友路上见面时心情好就打招呼,心情不好时就视而不见,友情指数10%;第二类是“狐朋狗友”,但此处不是贬义,只是强调这一类朋友是那种形影不离型,整天在一起嘻嘻哈哈,一起起哄,一起破坏,友情指数40%;第三类是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之人,这样的朋友不超过十个,友情指数80%;第四类就是闺中密友型,两个人几乎无秘密,对方的心事一清二楚,即使在教室,这两个人一个坐第一组,一个坐第八组,但她们也会同时形成统的默契,这样的朋友仅限于1人,友情指数99%。 ; ; ; ; 我希望我的朋友――她:不是冷漠的,而是能时时牵挂着别人;不是武断的,而是能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是懦弱的,而是能为我挺身而出的人;不是愚蠢的,而是一个能为我出谋划策的人;不是呆滞的,而是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人……他还不能是狡诈的、贪婪的、虚伪的、吝啬的…… 他应该是诚实的,不曾或曾善意欺骗我的人;应该是直率的,能大胆对我提出有根据的批评的人;应该是正直的人,是光明正大,刚正不阿的人;应该是勤奋的,能和我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人; 应该是豁达的,大方豪爽的人;应该是勇敢的,敢于面对任何现实的人……

;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别对朋友过于苛刻。在你要求人家的时候想一想你自己能否做到呢? ; ; ;

3. 写关于六国论的议论文 从六国论提取文中观点写一篇议论文,五段三分

六国破灭,弊在用人,用良臣猛将,则国强;用奸贼小人,则国弱。

惜乎六国不能用人,是故国亡也。 六国者,齐、楚、燕、赵、韩、魏也。

夫六国中,齐、楚势最强。齐处沿海之地,煮海晒盐,国富力强,昔桓公以管仲、叔牙为相,登高一呼,则天下归心。

后管仲死,叔牙丧,则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至此齐国一蹶不振矣。后景公以晏婴为相,齐国始崛起于东方。

前车之覆,后者之鉴,用人之事,为政者岂能不思之? 楚居江浙,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昔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庄王励精图治,改革图强,任用贤才。孙叔敖、司马子反,楚国相也。

二人整饬律令,楚国由是而强。孙叔、司马二人,天下之奇才,治世之能臣,庄王得此二人,犹如虎添翼,是故天下望风而降,楚国亦可谓由是而至顶峰矣!呜呼!后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王不能用,其后楚以日削,数十年终为秦所灭。

悲哉! 而秦处黑水之地,临西域之所,路途遥远,山道崎岖,然则六国之贤士趋之若鹜,何哉?秦王能用贤人也。昔穆公求士,五羊皮得百里奚于宛,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纵,使之事秦。

昭王得范睢,国力强盛。故而秦之门下,能人贤才辈出,皆秦王礼贤下士,以国之名求士之故也。

或曰:“魏信陵君、齐孟尝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者,皆贤士也。门下食客数千之众,岂曰六国无人耶?”曰:“四君者,沽名钓誉之徒也。

门下食客良莠不齐,四君亦有眼无珠,不能识人。从何得之?孟尝君手下鸡鸣狗盗之徒甚众,平原君食客毛遂二十年不能出头而知之。”

又四君以个人之名招募贤才,岂敌以国这名耶? 六国亦有名臣,君王亦能用之,惜其用人而不终也。燕昭王向奉乐毅、郭隗;赵惠文王向任廉颇、蔺相如。

然乐毅终丧燕惠王之手,赵王以名任赵括为将而不廉颇?善用人者不过一代,岂敌秦国五代善于用人? 向使六国各爱其士,奋发图强,则吾恐秦人食之不能下咽也。悲夫,历史不可改也。

用人之道,强国之道也。礼贤士,远小人,亘古不变之真理也。

4. 将《六国论》改写成散文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已将书剑许明时!”

青年李白,你胸怀壮志,别匡山,下渝州,穿越三峡,冲出蜀地万道青山的围困,船出荆门,眼前豁然敞亮,景象猛然开阔。

连绵峥嵘的蜀地群山尽抛身后,千里平野渐展眼前。初出蜀山的你为之一振:长江挣脱了高峡的束缚,在广袤的原野纵意地奔流,你的思绪奔腾不止,你的 *** 亢奋不息。难抑的兴奋,掩不住的喜悦,充盈胸襟。你站立船头,纵目四望,神采飘举;你心神骀荡,胸臆宽舒,眼前似展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空阔的楚天大地,地旷天高,大江横流。

月夜光景,更是绮丽,如梦如幻,令你喜不自禁。

皓月东升,犹如 *** 之明镜,远飞而来,悬于中天,映于碧水。

蓬松的云朵,姿态万千,变幻莫测,犹海市蜃景,令你惊叹不已。

而船下的流水,载着故乡的情意,柔情缠绵,不辞万里,远送游子。

水犹如此,怎不勾起你对故乡的眷恋?而故乡千里,一水相牵呀,又怎能说断就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怎可夺志?一千多年前,孔老先生的话语犹在你的耳边响起,岂可燕雀一般耽于故园,沉于乡情,没于乡里?况且,你早已打定主意: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定要奋志安社稷。崇高理想重于儿女私情,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岂可中途而却,半途而退?或者愁绪依依,沉湎乡思,举步迟迟,裹足不前?

既然理想在前,目标在望,脚下的航船哪,依然要劈波而进!

这是诗人的早期作品,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中规就矩。而他后来突破律诗的樊篱,创作的接近古风的作品,更能体现其诗歌风格。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间两联,景象壮阔,蔚为大观;气势奔放,洒脱乐观。诗人极尽铺写之能,由白昼而夜晚,由大野到苍天,目力高远,神采飞扬;想象新奇超妙,造景阔大瑰丽,无不洋溢着青年诗人内心难以抑制的喜悦,无不展现出青年诗人开阔豁达的胸襟,无不充盈着青年诗人奋志用世的澎湃 *** 。

诗人怀揣“许明时”、“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大志,憧憬未来,辞亲壮游,追求理想。初出蜀地,天阔地迥,景色壮丽,气象万千。诗人正可施展才华,纵横驰骋。因此,诗末虽有对故乡的依恋,淡淡的离愁,却掩饰不住心旷神怡,意气风发, *** 飞扬的神与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两岸的远山,随着广阔平野的出现而逐渐远去,慢慢地消逝在船后;江水朝着苍茫的大地,不停地向前奔流。

山岭的险峻峭拔,平野的辽阔无边,与江水的浩淼无际,相互映衬,景色苍茫,气势雄强,动感十足,如一巨幅山水壮锦,徐徐展现。作者初入平原时的心旷神怡之绪寄寓其中,情景浑然相融。

5. 【议老苏之《六国论》作文】

夫老苏所言六国之破灭,其弊在于赂秦也。

以老苏之言,燕之亡者,为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此言差矣。

秦,何厌之有,鲸吞蚕食,五国互丧。燕,小国也,亡于秦,其势必然,斯其速之急缓也。

燕亡,其因止荆卿者哉? 苏言齐之亡者,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此言得之。古人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夫五国即丧,齐必丧,其理如此也。 赵之所亡,以其亲小人,诛李牧,失其良将,秦兵复击之,邯郸遂为郡。

是为国者之误也。 韩,魏,楚三国,皆割地贿秦,以故秦愈强,此三国愈弱。

故此三国之亡以定矣。此三国即丧,秦之力愈强,燕,赵势单力微,亦必丧也。

6. 从人才的利用或革新变法的角度写一个评论,总结六国灭亡的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句话紧扣文题,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这句话排除“兵”“战”的因素,强调“弊在赂秦”。全句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说明“弊在赂秦”的道理: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用设问答疑的方式,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二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而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第二小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和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求安而不可得,说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第三小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二层(第三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指出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独自保全。

第二小层(“燕赵之君……诚不得已”)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这两个国家与齐国不同,没有“与嬴而不助五国”,而是“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抗秦,但终于“战败而亡”。原因不仅在于燕、赵本身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还在于“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第三小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国“不附于秦”,燕、赵有正确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

以上三小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说,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六国论课文第二段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有哪些对比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对比性的地方:
(1)秦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
(2)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
(3)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4)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
(5)“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对比;
(6)“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
(7)“奉之弥繁”与 “侵之愈急”的对比。
作者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
六国论
苏洵 〔宋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对苏洵《六国论》的评价

苏询的《六国论》,不属于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内容。
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 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节选自《应用写作》2006年第5期《事实论证——雄辩与僭越》)
作者简介

苏洵(公元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郭预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