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主体为解决各类社会公共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公共政策分析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策系统就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
2、预测性原则,政策系统是动态的。制定政策依据的是过去和现在的有关行为和结果的参数和变量,但它又效用于未来。
3、协调性原则,政策的协调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利益与价值的协调,一是指政策系统中各层次、各类型政策的协调。
4、信息
什么是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主体为解决各类社会公共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在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组成了多层次复杂系统,政策系统就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在政策系统中,各项政策相互联系,彼此协调,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功能的开放性政策体系
(二)预测性原则
政策系统是动态的。制定政策依据的是所获取的过去和现在的有关行为和结果的参数和变量,但它又是发生效用于未来。制定政策可以说是对未来行为所作的一种设想,是在事情发生之前的一种预先分析与选择,因此,制定政策具有明显的预测性。
(三)协调性原则
政策的协调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政策所指向的社会利益与价值的协调,一是指政策系统中各层次、各类型的政策的协调。协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某种平衡。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事物具有不一致的一面,即对立面;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尤其是互补的一面。
(四)信息化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政策活动过程就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在政策过程中,对社会问题的感知是其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搜集或察觉信息,这是发现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关键环节。
(五)科学性原则
政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历史经验证明,科学的政策能带来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相反,一项违背了科学原则的错误政策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公共政策分析应遵循科学的规律、按照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
(六)民主性原则
首先,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公共政策必须保障民众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中,享有同等的权利与公平的利益;第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法定的、科学的、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第四,政策过程的各阶段都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它们各自考虑哪些主要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述如下:
(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
社会现实中的某个问题怎样成为公众在政治上注意的对象?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是什么?不同的政策问题主要采用哪些分析方法?建立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
建立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实现政策方案的目标是什么?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如何制定的?怎样对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优化?什么利益群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政策方案是怎样被正式通过和颁布的?正式通过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
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在政策实施中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措施?这些行动措施对政策内容产生了何种影响?
(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影响?由谁去评价政策结果?政策评价的结果是什么?政策是继续执行、发展还是终止?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内容如下: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
具体包括:管理政策。以实施罚款、奖励、禁闭等规章为重点,保证公众对公共必需品的平等使用。分配政策。通过安排、部署各种公共计划,达到全体公民都能享受使用国家天然资源及智力资源,并通过直接津贴和保险来分配财政资金。
再分配政策。以满足公民最低限度的物质需要为目标,把各种赋税收入引向各种援助计划。立法政策。注意力在于运用它的权力和拥有的资源来改变整个环境。
20世纪50-60年代是西方政策科学的初创时期。1951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和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正式出版,提出了“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这一概念,标志着政策科学的诞生。而拉斯韦尔本人则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之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优的公共政策方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思维方式。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5)综视决策模式:综合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的特点,即运用渐进决策模式方法从宏观角度找出重点政策问题之所在,运用理性决策模式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重点政策问题作细微的分析决策。
5、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模式
(1)政治系统决策模式: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他指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价值所做的性分配。政治系统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是一个包括环境、输入、要求、支持、输出和反馈等环节的有机整体。
(2)功能过程决策模式:政治科学的创始人哈罗德·拉斯韦尔早提出了决策过程的七功能分析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活动过程的七个互相连续的功能活动环节是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和终止。在七功能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安德森提出五阶段功能过程决策模式理论。即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政策的实施、政策的评价。
(3)制度程序决策模式:制度程序化决策模式理论,是西蒙提出的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理论,这一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管理决策过程,积极倡导运用现代决策技术,提出可以运用手段—目的分析法来使非程序化决策转化为程序化决策。
(4)公共选择决策模式:这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布坎南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实质就是对公共政策的研究。这一理论既想实现个人利益大化,又想实现公共选择公平合理,这种良好的主观动机却克服不了两者的内在矛盾。
(5)追逐决策模式:这是指在公共政策决定实施后,追踪信息反馈,决策系统对原政策方案进行补充、修正、使政策方案完善更新的决策模式。其主要特点是追踪和反馈实现二次决策。
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是什么?
(一)系统性原则
在人类社会中,所有事物都有千千万万的联系,它们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政策体系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政策体系中,各种政策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功能的开放政策体系。
(二)预测性原则
政策体系是动态的。该政策是基于过去的参数和变量,并提出相关的行动和结果,但它也在未来。政策的制定可以说是对未来行为的假设,是事件发生前的预先分析和选择,因此政策具有明显的可预测性。
(三)协调性原则
政策的协调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协调政策所指向的社会利益和价值观的协调,二是政策体系中各级政策的协调。协调的目的是保持某种平衡。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事物有不相容的一面,即相反的一面;还有一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尤其是互补的方面。
(四)信息化原则
在某种意义上,公共政策活动的过程就是收集、转移、处理、使用和反馈政策信息的过程。在政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感知是其初始阶段,现阶段的任务是收集或检测信息,这是找到问题并进入政策议程的关键环节。
(五)科学性原则
政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和应用科学。历史证明,科学政策可以带来文明和社会进步。相反,违背科学原理的错误政策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公共政策分析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和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六)民主性原则
第一,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反映人民的意志,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公共政策必须确保人民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利益。第三,制定公共政策必须遵循法律、科学和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第四,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必须由广大人民充分参与。
公共政策分析
1、全体一致规则:指行政决策方案的通过需要参与行政决策的全体投票都对某项行政决策方案投赞成票。在这种决策规则之下,一项行政决策方案的通过,取决于全体投票人一致同意,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投票人投了反对票,其他人的一致选择结果就无效。
2、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使一个问题从某个群体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
3、内在创始型:决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社会一般公众,扩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
4、外在创始型:决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决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决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1、
(1)公共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弹性,难于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表示。
(2)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加上许多影响政策的因素难于测定,给政策平价带来很大困难。
(3)政策资源的混合使得政策的成本难于核定,而政策行为的重叠使得各种政策的效果混杂在一起,很难将某些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总体效果中区分出来。
(4)行动与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例如突发事件的介入等。
(5)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
(6)公共政策评价的资源保障水平不同,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7)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他们的态度取决于政策评价结果对其利益的影响。
2、
(1)行政手段——最基本的手段,是行政机关采用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组织纪律等方式来推进公共政策的执行,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无偿性、发挥作用快等特点,值得强调的是,行政手段容易产生“一刀切”、瞎指挥等现象,因此不能滥用,必须有强而有效的监督。
(2)法律手段——通过法律、法令、司法、仲裁等工作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除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的特点。
(3)经济手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等特点。
(4)说服引导手段——较少有强制性,采取循序渐进、耐心说服的手段,是更易被政策对象接受的执行方式。
(5)技术手段——采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改进政策执行的方式,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例如网上工程招标、网上征税等电子政府工程的实施。
3、
(1)政治原则的偏离——威胁社会稳定的问题无法进入政策议程。
(2)价值体系的排斥——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冲突的问题难进入政策议程。
(3)政府体系的封闭——政务信息闭塞、决策过程封闭、公众与决策者互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察觉的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府议程。
(4)承受能力不足——政策问题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遭到其排斥和回避。
(5)表达方式的失当——有法定的正常渠道不选,偏选择非法的渠道;不去正式场合阐述,偏喜爱地下活动;原本可以和平解决,却非要采取过激行为等。
4、
(1)政治领导。
(2)危机事件。
(3)抗议活动。
(4)传媒曝光。
在公共政策学中,简述多角度政策分析通常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多角度分析是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
(1)个人角度。许多政策抉择往往与决策者个人感知、感情和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政策问题的分析必须重视决策者或相关人员的个人感情、感知和利益需求等对政策问题的影响。
(2)组织角度。分析组织的组成形态、自我利益、价值取向等因素对有关政策问题的影响。
(3)技术角度使用概率统计、成本一利益分析、计量经济学以及系统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
一.政策研究或公共政策研究:
含义:政策研究主要是由学术社群所发动,其目的是希望了解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政策本身,最终目标则是建构政策理论,呈现出政策的描述性与诠释性倾向。
内涵:1、研究的主题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3、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二.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
提出:其学术术语由林德布罗姆在《政策分析》中首先提出的。作为学科,其产生的标志是由奥斯丁 兰尼编辑的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及的出版。
内涵:1、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这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其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3、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