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色》赏析:

1、文中三次提到栀子花。它表达的是亲情。第一次栀子花表达了父母给予子女之爱如安全的港湾,第二次栀子花象征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之爱,第三次栀子花则表达父母感受到了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爱。

2、作者对人生幼年、中年、老年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家”有不同的感悟。

小时候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作者生命的安全港湾。

中年时候的家多有变化,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

老年时候的家冷清寂寞,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作者历经风雨,已经淡然自若,波澜不

目送的中心思想

作者对待生命的一种澄净质朴的观念,在遭逢家庭、孩子、父母、朋友、生老、病死、离别的种种事件中,对“人”的关怀。

主题之间交叉串联,叙说亲情、友情,又勾连出对人生的感怀体悟,有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识。

书中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

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带着隐隐的悔恨与哀伤,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扩展资料:

同名主打篇《目送》,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

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

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

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在文章里,作者的儿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送 (龙应台散文集)

《亲爱的安德烈》主要内容 赏析 感悟

主要内容:

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 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通过此书,龙应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叙述了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叙述了安德烈如何捍卫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如何从60年代的嬉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

在叙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台湾队、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子的辈分关系。通过两种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的两种价值观的碰撞、磨合,增强了两代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从而在“代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赏析:

在这本书信集中,儿子是初生牛犊,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笔尖锐,时而正经,时而戏谑,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坦率的话语着实把严肃、认真的母亲吓了一大跳。面对青春叛逆的儿子,龙应台首先接纳了他的认识,然后才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他进行具体话语的探讨。话语中蕴涵着慧智、平等、尊重的思想和人文关怀。

感悟: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除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

扩展资料:

《亲爱的安德烈》的主题思想:

《亲爱的安德烈》包含着多重“复调”。作为观念冲撞的展示,它的第一重是母亲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对话——细读开去可感受到,这有往有来大致对称的文本,既展示了对话的可能,又证实了对话的虚妄,也就是对话之间的各自孤立——在母亲寻求沟通的努力之下,更加彰显出思想统一的不可能。第二重,是读者来信与母子俩通信之间的“复调”。

正是从读者来信中,可以读到一种观念的交锋,既是对龙应台单一话语立场的一种挑战、对于大男孩安德烈有待完成的思想观念的一种修正,也是对书中人物置身的这个斑斓而多义的当代文化语境,做了一个粗略而鲜明的写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亲爱的安德烈

目送摘抄加赏析共600字

1、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赏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阶段,当我们成为青年时,我们可能会变得很叛逆,与父母形成代沟,这时父母只能目送着我们越走越远。当我们中年,老年时,我们终于理解了父母,可这时,他们已经老了,要离开我们,我们无力追赶,只能看着他们离开我们。

2、句子: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赏析: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性格差异,有能力差异,有家庭差异等,有些事不是一起面对就能解决的;有些事不是你想别人理解你,别人就能理解的;有些事只能是你自己的。

3、句子: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赏析:职位越大,责任也就越多;付出的多,那就应该得到回报。母亲在任何时候,对我们都是无微不至,我们理应让母亲得到爱的回报。

扩展资料:

原文创作背景:

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目送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赏析

赏析:  

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敢于道出咱们中国人的国民综合素质低以及人性上极为偏狭自私的弱点而感到钦佩。但是从她的字里行间也不乏看出她那浓浓赤子心和悠悠爱国情。就如她说:我爱台湾,无可救药的爱着这片我所痛恨的土地。

因为我生长在这儿,因为我爱我的父母兄弟、我的朋友同事和市场上每天塞给我两把青葱的女人女性一直以来是人类中的弱者,但是作为龙应台这样的一位女性,就有勇气冒着受社会舆论所攻击与被社会所淘汰的危险。

而用极其悍然无畏的、锐利的辞峰、灵动的文笔来揭露咱中国现在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病象。文中举证的例子也是现在随处可见,你我他都时常碰到的一些铁一般的事实。让人们不得不去反省,去深思哪!呼吁人们从自我做起,努力的提高咱国民的综合素质。

这么的既苦又猛、犀利尖锐的评击不是一般作家所能为之的。龙应台真乃女中之英豪也!咱们中国人确有这样的毛病,明明是自身的错误,却往往要以客观的问题来为自己辩护掩饰,有错也不容易认,直想把歪理堂而皇之的变成真理。

确实我们国家无论是在科学、文化、教育等些方面的进度都比其他欧美国家落后许多,可咱们还是不服气,不想承认。所以就会有说你道,咱中国为何如此落后呢?还不是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呀、教育家呀等各路精英及有识人士都跑到国外去了。

这样自然地就为他国增加了实力和发展啦,要是没有咱中国人的力量,他国又怎会发展这么快了呢?难道他们不爱家、不爱民、他们不想以自己有家为荣吗?又何须饱受风霜与委屈而寄人篱下呢?因为这儿没有他们真正可以发展的地方。

记得曾经在着名女作家三毛的作品里提到咱们有些同胞在国外出尽洋相,闹尽了笑话的一些小片段。例如:在飞机上大声的喧哗,还自以为是、如厕也不讲卫生等等小事一二。

以上两位作家所举证的这些在国内更是屡见不鲜,见惯不怪。试问现在在路上碰到出了车祸事故时,谁敢主动伸出援手?人们围成一圈,议论纷纷,指指点点闲闲的观看,就这么的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生命从人们的眼前一点一点的流失。

更残酷的是有些肇事者为了逃避责任而回头把倒地呻吟的被害者瞄准再碾一次,这是何其残忍之举呢?现今的马路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女人带着小孩子,更甚者是年青力壮的夫妇带着一个小孩在街上到处编着谎言骗取点小钱,

就是不愿意辛苦点用正当的渠道或用劳力换取酬劳来得以生存,却选择这种不劳而获的方式。当然也有一些真是客到异乡,又遭到小偷扒劫的人真正的需要人们伸出同情的援手。但因骗子一多,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随着走向绝景。

也让人们的心灵逐步麻木、冷漠。人们都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这种明哲保身、尽量少惹麻烦来为处世之道。所以,中国人就不容易生气了。因为生气了也没用。象这类事件多得不胜枚举了。

前不久,惊闻偶的家乡又发生了一起令人心寒!毛骨悚然的三死二重伤的血案,其行凶者其一竟然是被害者平常称兄道弟过往甚密的邻居朋友,该行凶者见财生妒,才顿起歹念。

近年来,正在发展中的家乡频频发生了纵火杀人的血案,被害者都是平时亲切熟悉的乡里人,看而闻之我心久久不能平息,悲痛万分,为什么会有如些扭曲的人性?

而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车祸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这就是人们的自我意识薄弱的体现。人们哪!你到底怎么啦?诚然,我们中国人有这样致命的弱点。

但回头再说一句:这也是所有人类共有的心里上的弱点呢,只是看各自的认知和怎么样去克服罢了。即便是咱们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再多,只要能勇敢正视和承认再改正不就得了?何须去企求别人家对咱们的认可呢?

欧美国家的教育程度着实较为进步,(我国用的依然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但他们的国民意识到什么是民主认识到什么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一个人人格的成长受家庭影响最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与国家的制度所支配着。

所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来说是比咱们强些,以致能正视自身的弱点,贡献出力量才会比咱国进步发展得快。

虽然一贯以文明古国着称的中国人其优点也应该不少的,但是自私自利却也是人格最要狭的一面。然,咱们的优点为何不能使国家发展而弱点却能让国家衰退不振呢?

扩展资料:

1、龙应台创作特点: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

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

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

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2、社会评价

(1)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人民网、铁道网评)

(2)龙应台不仅仅是一名将野火烧向专制的斗士,她出现的时机也是一种优势,也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指针,龙应台从一开始就放弃有利地势,选择站在一个孤立位置,不仅批评政府,更多的是尖锐的刺向每一个人的内心。(搜狐评)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龙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