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是准确值,电流是电压表和电阻的电流之和,电流偏大,所以电阻测量值偏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测量的是电压表和电阻的并联总电阻,因为电压表接入测量端时被测元件就相当于和电压表并联就相当于电阻减小所以比实际值要小一点。因此,rp数值的绝对值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物理,当电压表测某电路两端电压时,测量值总小于真实值.为什么
1、电压表并接在电路两端测量电压时,电压表内阻存在微量的分流作用,会微量增加电路总电流,导致电源(或等效电源)内阻压降微量增加,被测电路电压微量减小,所以测量值总是略小于真实值.
2、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电压表内阻非常高而电源(或等效电源)内阻非常小的条件下,这种差异非常小.当电压表内阻不很高而电源(或等效电源)内阻比较大的条件下,这种差异非常大,甚至无法进行测量,比如弱电电路明明有电压(电路在工作),一接上电压表,电路电压明显下降(以致电路停止工作).
3、进行精密精确测量时,要用极高内阻的电子电压表或示波器,才能得到正确的测量数据.
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测的电阻要小于真实值?
因为电流表有电阻,所以计算出的电阻减去电流表的内阻才是R的数值。
如果是测量R0,
R0=(V1-V2)/I
I=V0(/R+Ra)
Ra=电流表内阻(电流表指标)
V1=R划臂在1点的电压
V2=R划臂在2点的电压
如果考虑电压表消耗的电流 I'(电压表都有内阻标示)
则
I=Ir+I'
I'=V0/电压表内阻
Ir=电阻R通过的电流
R0=(V1-V2)/(I1-I2)
半偏法测电阻测量值为什么比真实值偏小
1、半偏电流法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的特点,当闭合开关S2,调整电流表半偏时,回路中的总电流增大(大于Ig),故流过R2的实际电流比流过电流表的电流大(大于Ig/2),因此,R2<rg,即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2、半偏电压法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当调整电压表半偏时,R2和电压表上的电压之和增大(大于Ug),故R2上的实际电压大于电压表上的电压(大于Ug/2),因此,R2>RV,即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误差,为什么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的实验中测量值略小于真实值。
在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电位器)的电阻远大于电流表内阻,当将电阻箱并联在电流表两端时,认为总电流Ig不变,实际电流I>Ig,当电流表的电流为Ig/2,通过电阻箱的电流I>Ig/2 R<Rg.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解释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和电压表内阻的测量值分别大于还是小于真实值?为什么?为什么E越大,定值电阻R
半偏法测量电流表内阻时,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当闭合s1时调节r使得电流表达到满偏,电流值设为i,i=e/(r1+rg),当闭合s2后,调节与电流表并联的r1使得电流表半偏,这时我们记r1为电流表的内阻。但在实际情况中,当闭合s2后rg与r1的合电阻为rgr1/(r1+rg)这个合电阻要比rg小,所以这时总电路的电流会大于i值,由于电流表流过的电流是i/2,所以流过r1的电流值就会大于i/2。由分流定理可以知道r1小于rg。r远大于rg,则并联r1后带来的电流增大的幅度越小,所以带来的误差越小。e越大,由于电流表满偏值和内阻是固定值,则就要增大r的值。
半偏法测量电压表内阻时,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此处可以由上面测量电流表内阻的解释做类似的推理。就不在这多加解释了。
高中生物有关静息电位问题
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恢复。是静息电位的概念:
概念 将一对电极在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膜上任意移动,可见两点间无电位差。如果将其中一个插入膜内,则可观察到电位差。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以膜外为零,膜内则为负值。一般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和红细胞的RP分别-90 mV、-70 mV和-10 mV,即不同类型细胞的RP数值不等。RP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polarization);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时称为去极化(depolarization),此时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RP的绝对值;反之,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或负电荷增加)的方向发展称为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1.2 RP的形成机制:如果细胞膜不允许任何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则膜两侧是电中性的。而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说明静息时有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实际上任何生物电的产生都是带电离子跨膜移动的结果。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静息时膜上的K+通道开放,K+顺浓差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大分子与K+隔膜相吸,造成膜内正外负的状态。随着K+的进一步外流,促使K+ 外流的动力即K+的浓差在减小,而由外流的K+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所构成的阻力则增大。当促使K+外流的动力与阻碍K+外流的阻力相等,即K+的电化学势能为零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净移动。在这个过程中每平方厘米细胞膜上移出约10~12 mol的K+ ,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是RP。。证明RP是K+外流所形成的依据有:①与经Nernst公式计算的K+的平衡电位近似,Ek=59.5 log[K+]0/[K+]I (mV)。②改变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RP随之改变,如增加骨骼肌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骨骼肌的RP减小。③用K+通道的特异性阻断剂四乙铵后RP变小。
2.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 AP)是在RP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引起的迅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2.1 波形 以骨骼肌细胞为例来说明。其动作电位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上升支指膜内电位从RP的-90 mV到+30 mV,其中从-90 mV上升到0 mV,属于典型的去极化;从0 mV到+30 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则称为超射(overshoot)。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30 mV逐渐下降至RP水平。这种去极完毕后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方向发展,逐渐恢复RP的过程,称为复极化(repolarization)。在复极的过程中膜电位可大于RP,出现超极化。动作电位包括其脉冲样的主要部分即锋电位和稍后的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和超极化后电位)。这样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为: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恢复。
谢谢采纳,呵呵!
电流表的内接法,有它测得的电阻值是大于R的真实值,还是小于R的真实值?外接法呢?
内接法中,由于电流表分压,导致电压表显示的电压大于电阻两端电压,由R=U/I知,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同样,外接法中,由于电压表分流,导致电流表显示的电流大于流过电阻的电流,由R=U/I知,测量值小于真实值。望采纳
物理———欧姆表
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正常短接调0时,指针应对应满偏位置(电阻为0的位置),在满偏电流的右边,说明指示的电阻小于0(此时短接,电阻应该为0),示数值小于真实值,用它测量任何电阻时依旧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如何分析测量误差是因为电压表分流还是电流表分压
高三的是吧
外接法:电流表分压 U测=Ux+UA R测=U测/I测=Rx+RA>RX 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外接法:电压表分流 I测=IX+IV R测=U测/I测=RX/Rx+RV<RX 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内接法:RARX
伏安法测量中:1)电压 电流从零开始 2)RX大于滑动变阻器最大值 (RX》》10RP) 3)若采用限流法U实/I实 》UMas/IMas 以上情况只能采用分压法
限流式接法:一般情况下采用具有低耗能的特点.
外接法:电流表分压 U测=Ux+UA R测=U测/I测=Rx+RA>RX 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外接法:电压表分流 I测=IX+IV R测=U测/I测=RX/Rx+RV<RX 测量值小于真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