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在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所以庐山又称“匡庐”。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是世界

庐山的名字由来.

说起名山—庐山,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自带仙气的庐山一向是旅游旺地,大家都想一探庐山的真面目,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这么神秘的名山,它的名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已存在至少2000年的庐山,其名称得来有以下几个传说:

1.传说周朝,有一个人叫匡俗,他来到庐山修道想要成仙,却被当时的天子知晓了这件事情,三番五次要请他出山来辅佐他。人家匡俗一心求仙根本不想去辅佐天子,又不能明着拒绝他,于是干脆躲进了深山,后来竟再也无影无踪。人们就传匡俗成仙了,这座山也被人们称为“神仙之庐”,故叫做庐山。

2.传说周朝,老子李耳和一个叫方辅的人,俩人骑着白色的驴进入了现在的庐山炼丹。最后竟成仙而去。嫌弃带着庐麻烦,于是将空庐留在了山上,于是人们命名此山为“庐山”。

3.不是在周朝时期,但是主人公还是叫匡俗。匡俗的父亲跟随刘邦,辅佐其打天下,但是不幸在这个过程中牺牲。后来刘邦成功后表彰匡俗的父亲,并封匡俗于骁阳,号越庐君。而匡俗,也就是越庐君还有七个兄弟,他们都很喜欢学道求仙,于是一起进入深山研究道术,后人便把这座越庐君七兄弟学道的山称为“庐山”。

以后带着这几个传说去游览庐山真面目时,会不会觉得庐山又多了一些神秘色彩呢?

匡庐的典故

匡庐的典故:

最早的说在中国商夏时期,有一位叫匡俗先生的人,跑到庐山上学道求仙。有史书记载称称匡裕,字子孝,也有人说称为匡俗。但是大家普遍比较认可,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

据说,这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这里寻道求仙的事情,被当时朝廷所知晓。传说他是大才之人,周天子于是就数次派人请他下山,匡俗也数次回绝了周天子的邀请,怕人打扰他的清修,于是就躲入到人迹罕至深山之中。

后来的访客怎么也找不到他人影了,匡俗其人就这样在庐山上消失的无影无踪。再后来就有人说他成仙去了,当地的人们就美化了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这地方称为“神仙之庐”。

从此庐山就有了这一叫法了。因为这位“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庐山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一直到了宋朝的时候,当地官员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匡字的之讳,所以才改称‘庐山’。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周武王时期有一位叫方辅先生与道家的始祖李耳一起跑到这庐山上炼丹修道,最后二人也都在此功德圆满得道成仙了,庐山上就只留下一座空空草庐。因此当地的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之为庐山。因为“成仙”里的人有个人名为辅,所以又称为“辅山”。

“庐山”的原名叫什么?

匡岭、匡岳、匡阜、匡俗山、南障山、康庐、匡庐,等等,都是庐山的别称。

江西庐山,天下名山也。它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语。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确定下来了,而其他诸如匡山、康山 、辅山 敷山、以及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称却不大为人们所称道。

千百年来宗教的面纱犹如这峭峰云雾,将庐山得名的“真面目”蔽匿于层层的“谜团”中,令人迷惑、费解。现在该是廓清迷雾,还庐山得名历史的真面目的时候了。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庐山,后来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第一次记下“庐山”这个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庐山名称有种种传说,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种传说,早在周朝时,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学道求仙。周天子获悉了他的事迹,屡次请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却都潜入深山,逃避不去。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了,传为成仙而去。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

另一种传说,也是周朝时,有位叫方辅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白驴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去庐存”,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时间、情节皆不同。时在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上述三种传说,都与求仙有关。

在古代,从秦始皇起,许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说,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访药,故庐山这神秘的云雾,神秘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这些传说虽然是文字所记载的,但均无确切的史实依据,很难使人相信。

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东汉初年我国传入了佛教,东汉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两教都要依附名山。庐山从来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为道教、佛教争夺的中心。道教为使庐山成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从庐山排挤出去,所以编出种种传说,称这座山为“神仙之庐”为自己占据庐山提供历史根据。其实,这些传说见诸记载,全在汉魏以后,比司马迁的《史记》至少晚三四百年。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东汉末年人,庐山有道教活动及种种传说,决不会早于东汉,更不可能早于西汉《史记》成书的年代。只是庐山在古代曾有过一个方士们甚为活跃的时期,这无疑助长了庐山有神灵的传说。

那么,庐山真正的得名原因这一历史之谜,已基本解开,但由于很复杂,有二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庐山的名称,是因为山岳的形状而命名的。庐,庐舍也,庐山巍然屹立在辽阔的鄱阳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庐”《诗经·小雅·信南山》的形状。晋朝思想家孙放在他的《庐山赋》中说,“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原”,也是这个意思。庐山名称的来历,应得之于它自身四围峻拔,中间平凹的形状。

庐山又名匡庐,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状如箕筐而得名。纵观山东历城县,浙江龙泉县,四川江油县,均有匡山,也都是以山形而命名的。

也有人认为庐山的命名是有历史依据的。庐山地区的长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古代曾有个“庐子国”。春秋战国时期,“庐子国”成了楚国的一部分。据《国语·楚语》记载,楚王曾去过庐邑。秦汉时期的庐江县、庐江国、庐江都以及后来的庐州,都是因庐邑和庐子国而得名的。后来,庐邑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在它境内的山命名为“庐山”。庐山在汉代已是众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会晚于汉文帝设置庐江国和随后设置庐江郡的时候,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庐山之名,数千年不衰。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庐山已由过去封闭式的疗养避暑地开放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庐山的声名传播得更远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欲亲登庐山,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时,不妨先了解一下庐山得名的真面目。

庐山的简介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位于九江市南36公里处,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云中山城牯岭镇海拔约1167米。

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古人云“匡庐奇秀甲天下”,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扩展资料:

庐山有关传说: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的。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

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

第三种传说,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玉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玉的儿子匡俗于邬阳,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