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键方式是指原子间是以离子键或共价键或金属键结合的方式。

金属键: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或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键。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金属晶体中没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共价键:由于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而形成。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

什么是成键方式?求大神帮助

当然我们说成键的前提条件:溶液中 成离子键,必须要有阴阳离子的结合(好比Na Mg2 Fe2Ag 的溶液中就不会存在键了),并且不能存在沉淀的出现(譬如Fe2 Ag OH-的溶液中也不会有键的存在) 成共价键,必须要有同类型的离子相互吸引,那么一种离子就会失去其本来的该显现的特性(本该失去电子的就同其他元素一起共用不够的电子,如硫酸根例子中的S-O) 孤对电子自己成键,在化学中有种奇怪的现象就是自己电子不够,就获取同种元素的电子,两两成键(苯的同系物很多、无机物也有这样例子),孤出来的电子寻找自身电子(或周围的电子)配对(可参考石墨晶体结构详细理解),形成孤对电子。

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方式有哪三种

有机中碳原子形成化合物时电子轨道有三种杂化--sp3、sp2、sp烷中碳原子都是sp3杂化,形成的4个轨道呈正四面体,以*(seigema字母打不出来)键成键,烯烃中形成双键的碳sp2杂化三个轨道呈正三角形状成*键,一轨道垂直三角平面成兀键

化学中成键的方式是什么?

当然我们说成键的前提条件:溶液中
成离子键,必须要有阴阳离子的结合(好比Na+
Mg2+
Fe2
Ag+的溶液中就不会存在键了),并且不能存在沉淀的出现(譬如Fe2+
Ag+
OH-的溶液中也不会有键的存在)
成共价键,必须要有同类型的离子相互吸引,那么一种离子就会失去其本来的该显现的特性(本该失去电子的就同其他元素一起共用不够的电子,如硫酸根例子中的S-O)
孤对电子自己成键,在化学中有种奇怪的现象就是自己电子不够,就获取同种元素的电子,两两成键(苯的同系物很多、无机物也有这样例子),孤出来的电子寻找自身电子(或周围的电子)配对(可参考石墨晶体结构详细理解),形成孤对电子。

化学中的成键是什么?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成更稳定的物质,可以是同种原子之间如O2、Cl2等气体单质,也可以是HCl、CO2等不同种原子之间.或者是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以电子得失形成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结合成更稳定的化合物.这就是成键——形成化学键.

什么是成键态、反键态和非键态

对于共价键,单电子方程的解——分子轨道波函数,可以选取原子波函数的线性组合;因有两种组合方式,则得到两种分子轨道波函数:一种是电子云密集在原子核之间的成键态,另一种是原子核之间电子云密度减小的反键态;成键态上可以填充自旋相反的2个电子,即成为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的共价键。 对于共价晶体,例如Si,原子首先进行sp3轨道杂化,形成4个杂化轨道,然后近邻原子的杂化轨道之间组合成为成键态和反键态,最后以成键态和反键态为基础组成Bloch和,形成能带;因此能带与成键态和反键态之间有着简单的相互对应关系:成键态对应的4个能带交叠在一起即为价带,反键态对应的4个能带交叠在一起即为导带。 反键态两种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时,可以出现能量较低的成键态和能量较高的反键态(Anti-bounding states)两种状态;成键态即构成共价键。在共价晶体中,成键态和反键态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能带,例如Si的价带就对应于成键态,而导带就对应于反键态。

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特征是什么?

成键方式:
共价键,能形成σ键、π键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
1、碳原子含有4个价电子,易跟多种原子形成共价键。
2、易形成单键、双键、叁键、碳链、碳环等多种复杂结构单元。
3、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

元素的化合方式与成键规律

(一)化学键与化合物键型的过渡性

相互化合的原子间力的性质称为化学键。主要化学键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分子键。自然界常存在多键型化合物,化学键也可以有过渡类型。元素阴阳离子间的亲和性选择,受控于体系的能量有利原则,其根本机制是形成各自最稳定的化学键结合,因此元素基本的地球化学分类也可以看成是键型的划分。

鲍林 (1960)提出,根据相互化合的两原子的电负性之差可粗略估计其成键的共价性比例,体现了化合物键型的过渡性。由于化学键性质主要决定于电子云的偏离和重叠程度,因此电负性差值也能标示化合原子间作用力的性质。他拟定的计算公式为式 (2-4)和模拟经验曲线如图2-6。戴安邦 (1978)提出了判断化学键类型的新准则 (表2-4)。

地球化学

式中:Pi 为化学键中离子键成分的百分数;A、B分别代表阴、阳离子。

表2-4 相互结合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和对应离子键成分的百分数

图2-6 作为电负性差的函数,一个化学键的离子键性百分数

(据Petrucci et al.,2004)

表2-4 的判定表明,据电负性差值可以对元素间结合的键性做半定量的估计,并可预测元素的存在状态及活动性。一些常见矿物的电负性差值与离子键成分的百分数判断,见表2-5。

表2-5 常见矿物的电负性差值与离子键成分的百分数

以上判定只适用于离子-共价键过渡性化合物,对具金属键成分的化合物不适用。

(二)化学元素的成键规律

根据相化合元素的电负性大小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可以粗略判定它们形成化合物的键性。

1.强电负性元素

这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角区域,χ>2.1 ,为强电负性元素,主要以阴离子形式出现。当相化合的两种元素χ>2.1 ,且电负性差Δχ<1.0 时,这一组内元素相互反应或同原子间反应,形成共价键型化合物,如 H2 O、CO2、N2、O2 等,形成内部电荷得到平衡的分子,常温下具挥发性,高温下能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挥发性化合物,为矿质搬运剂。

强电负性元素与 1.7<χ<2.1 的元素结合,当Δχ=1.0~1.7 时,形成以共价键为主的酸性化合物,如:易溶于水的酸根, 、 、 等;当Δχ值比较大(如Fe2 O3、SiO2、TiO2 等)或阴离子的电负性较低 (如 MoS2、PbS 等)时,则形成难溶的共价键化合物,此时必须有高浓度及高电负性的络合剂,如:Cl-、F-、S2-等出现,才能形成复杂络离子迁移。

强电负性离子,如 O2-与χ<1.4 的电正性元素结合形成以离子键为主或具过渡型的化学键。强离子键型化合物 (Δχ>2)大多易溶于水;而混有不同比例的共价键时Δχ=1.5~2,则多属难溶型化合物,需要有高浓度强电解质络合剂才能使之迁移。

2.弱电负性元素

这组元素在周期表中有两个分区:周期表右部的 (p区)和左部的 (ds区)。χ=1.8~2.2,属弱电负性元素,易形成金属键或金属键—共价键化合物,难溶。

该组元素在互相化合时Δχ<1,形成金属键化合物;该组元素与电负性稍低 (χ=1.4~1.8)的元素化合时形成金属键-共价键过渡性的化合物或金属互化物,如砷钴矿—砷镍矿(CoAs2—NiAs2 )、锑银矿 (Ag3 Sb)、碲金矿 (AuTe2 )等,都属难熔化合物。

3.电正性元素

χ<1.4 者属电正性元素,它们相互之间化合形成金属键化合物,但在自然界不能独立存在。

电正性元素只能与阴离子或络阴离子结合生成盐类化合物。其中碱金属化合物的离子键性最强,其硅酸盐类熔点较低,碱金属的各种盐类也多为易溶性盐。因此,电正性元素中碱族在地质作用中的迁移能力最强。

从元素的成键规律可粗略归纳元素在地壳中的存在状态和迁移活动性如下:①气相由强电负性元素及其金属化合物组成,分子内部形成共价键,外部为分子键;②易溶组分主要是离子键矿物和络合盐类;③易熔组分主要是富碱富硅的硅酸盐类;④难熔组分是以非极性键 (共价键、金属键)为主的硅酸盐、复杂氧化物和自然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