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本质上的区别,是他们有不同的轻子数。在粒子相互作用中,只有轻子数守恒的反应是可以存在的。numu 和nu e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拥有轻子数Lmu,另一个拥有轻子数Le。这两个轻子数是不能混淆的。这一区别实验中发现的,也就是所说的同代相伴而生。

中微子是怎样产生的?它是由什么(物质或什么东西)产生的?

中微子可以通过放射性衰变以及核反应等多种方式产生(下图1,2,3)。由于太阳内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核反应,而超新星产生等过程也会伴随着剧烈的核反应,因而在宇宙射线中可以检测到中微子的存在。地球附近所检测到的中微子大多来源于太阳。事实上,地球面向太阳的区域每秒钟在每平方厘米上都会穿过大约650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

图中+-号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负电磁信息单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万物源图于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兴盛后,此概念升华为,万物源于量子比特)

注:位元即比特

中微子究竟是什么?

中微子他其实是一种可以接近光的速度,其次略过宇宙的亚原子微粒的东西而已。中微子是在各种核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可逃逸的亚原子粒子。它的名字 就是中微子,这意味着它们不携带任何电荷,而在宇宙的四种基本力中,中微子只与重力和弱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这也与原子放射性衰减有关。

因为它们太小,几乎没有质量,所以它们可以以接近光的速度穿过宇宙。无数中微子在大爆炸后一秒钟内开始出现。新的中微子其实一直在产生。中微子可以在地球上的恒星,等离子体加速器和核反应堆的核心一级超新星爆炸和放射性元素衰减中产生。在康乃狄克州纽黑文市里面的一个人科学家说到。

耶鲁大学的某个物理学家说,这意味着,平均而言,宇宙中微子的数量是质子数量的 10亿倍以上。 尽管它们无处不在,但是中微子仍然给物理学家留下了相当大的麻烦,因为它们太难捕捉了。中微子流过大部分物质就像光穿过透明的窗户,因为它几乎不与任何其他真实的东西反应。这时,大约有 1000亿个中微子穿过你身体的每立方厘米,但你什么也感觉不到。

1970年11月13日,首次使用氢泡室对中微子进行了观测。中微子击中氢原子中的质子。撞击发生在照片的右侧,这是由带电粒子形成的三个轨迹的聚集地,直到 1930年,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才提出可能有其他粒子飞出原子核,带走消失的能量和质量的想法。

关于以上的问题今天就讲解到这里,如果各位朋友们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分享你们个人看法,喜欢我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最后祝你们事事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