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和中小学、医疗机构、商业场所、会议室、公共交通工具和等候室、体育场馆、展览馆和图书馆。它们有共同的卫生学特点:人口相对集中,相互接触频繁,流动性大设备物品供公众重复使用,易污染。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传播。其环境的卫生质量与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关系及其密切。

八类重点场所分别是什么?

八大类重点场所是指通道入口,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村),公共场所,城市公共性、运营性交通工具,企业单位。

闭环管理的重点场所是指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容易暴发聚集性疫情的场所。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监所、民政服务机构、校园、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餐饮场所、会展场所、旅游场所、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场所、酒店宾馆、场站码头、交通工具、公园、社区、小区等。

针对不同的风险区域重点场所,防控要求也有所区别。

相关信息:

1、机场防控。机场各出口配备专职防疫人员,配备必要卫生防疫用品(包括防护口罩、测温枪、消毒剂、喷雾器、隔离服、防护手套等)。设置留验检疫机位,满足国内、国际航班检疫需求。布设隔离房,配备必要药品和消毒器械。设置地方医疗机构驻点。

2、火车站防控。火车站各出口配备专职防疫人员,配备必要卫生防疫用品(包括防护口罩、测温枪、消毒剂、喷雾器、隔离服、防护手套等)。布设隔离房,配备必要药品和消毒器械。设置地方医疗机构驻点。

3、高速公路防控。高速公路各出口配备专职防疫人员,配备必要卫生防疫用品(包括防护口罩、测温枪、消毒剂、喷雾器、隔离服、防护手套等)。设置临时隔离区,配备必要药品和消毒器械。设置地方医疗机构驻点。

4、国省道、县乡道路防控。在国省道、县乡道路设置临时防控卡口,配备专职防疫人员,配备必要卫生防疫用品(包括防护口罩、测温枪、消毒剂、喷雾器、隔离服、防护手套等)。

防疫八大场所包括哪些?

防疫八大场所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医疗机构、商业场所、会议室、公共交通工具和等候室、体育场馆、展览馆和图书馆,不准抽烟的八大类场所。

它们有共同的卫生学特点:人口相对集中,相互接触频繁,流动性大设备物品供公众重复使用,易污染。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传播。其环境的卫生质量与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关系及其密切。

疫情期间,乘坐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要如何防护:

1、准备充分配合防控;

2、做好个人防护;

3、 乘车后及时洗手;

4、回家后或到达目的地后,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洗手液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剂清洁双手。洗手前不用手触摸口、鼻和眼睛。

疫情防控八类重点场所是哪些?

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包括:车站、机场、码头、公共交通工具、健身娱乐场所、理发洗浴场所、农贸(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影剧院、体育场馆、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馆商品展销与售后服务场所宗教活动场所等。

重点场所防控要求

一、低风险地区。

在采取人员健康监测、清洁消毒、通风换气、个人防护等防控措施前提下,适时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各类重点场所正常营业或开放。

1、储备防疫物资,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设置应急处置区域,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健康监测制度。

2、车站、机场、码头、宗教场所、商品展销场所等对进入场所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

3、宾馆、商场和超市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和卫生质量应符合GB37487《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和GB37488《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的要求。公共交通工具还应符合WS695《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共交通工具消毒与个人防护技术要求》的要求。

4、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质量、运行管理、卫生学评价和清洗消毒应符合WS394《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696《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WS/T395《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和WS/T396《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的要求。

5、增加电梯、公共卫生间等公用设备设施和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频次。

6、保持公共区域和办公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7、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

8、工作人员应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时保持工作服整齐干净,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保持手部清洁,或者佩戴手套。

9、粘贴海报,播放宣传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定向推送防控知识。

10、车站、机场、码头、公共交通工具、健身娱乐场所、理发洗浴场所、农贸(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影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馆还应符合WS/T 698《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点场所和单位卫生防护指南》附录A的要求。

二、中风险地区。

除上述防控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当发现新冠肺炎病例时,在当地疾控机构的指导下,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消毒和清洗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2、加强人员健康监测,查验健康码。

3、办公场所应严格控制进入人员数量,安排工作人员隔位、分散就坐,有条件的应采取居家办公、分散办公等措施。

4、商场和超市、银行、农集贸市场等营业场所应缩短营业时间,限制人员数量,停止促销等人员聚集活动,启动应急处置措施。

5、公共交通工具应采取控制乘客数量、分散就坐等措施。

6、人员密集、空间又相对密闭的场所,如宗教活动场所、洗浴场所和商品展销场所等应关门歇业。

三、高风险地区。

各类重点场所应停止营业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