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刀理》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好片子,作为《刀背藏身》的纪录片,向观众讲述与展示了刀理和刀法。同时导演在用剧中人的精神雕刻剧中的故事,精神就藏于刀背中。刀背藏身之意,就是在进攻之时,刀刃面向自己,刀背面向敌人。刀刃与自己成一定角度,待机会来时,刀背转向刀刃,方可进攻。刀背为自己的退路”,人有退路,才不会失了身份。

如何评价徐浩峰的作品《逝去的武林》?

徐浩峰一位,导演一位,编剧一位传统武术的爱好者,不得不说徐浩峰至今为止拍的几部电影都引起了一定的轰动,徐浩峰眼中的,功夫片,武打片,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武术的电影,跟我们眼中的功夫片,武打片,动作片,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的,不仅仅是偏于写实,而且徐浩峰所拍摄的电影所监制的电影都让我们回到了民国时期那个逝去的武林。

徐浩峰的,纪实文学作品逝去的武林,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民国时期间江湖的杂文记事,在这部作品当中,徐浩峰讲述了自己家的一位长辈,也就是小说中他所说的二老爷,是形意门的掌门人,名字叫做李仲轩,这位老人习武天分极高,而且辈分极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一辈子没有收徒弟,然后在叙述这位老人的生平的时候,再涉及到整个江湖以及武林的故事。

我相信很多70后80后的读者都听过单田芳老先生讲的一部评书叫做童林传,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徐浩峰的作品,逝去的武林有一些童林传的影子,同样是说,一位武师在江湖上为了扬名为例外,为了开宗立派,接触到过各种各样的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只不过一个写的是康熙年间的故事,一个写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但是从这部作品当中我们能看到,徐浩峰把他这个纪实文学的作品也运用到了他拍电影的体系当中。

如果硬是要评价一下徐浩峰的这部作品的话,我想说的是这部作品适合当成一部,民国武林没落史来观看,其中确实详细地记述了一些民国武林人物的详尽故事,但是当时的五菱当时的江湖究竟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们没有经历过,我们也不敢去妄加评论,但是这部作品却有着极其浓厚的个人风格。

他的《师父》豆瓣8.1,如今又带来更加震撼的写实功夫片

初识徐皓峰,是看他关于武侠的影评集《刀与星辰》。第二次见他的名字,已经出现在了功夫片《倭寇的踪迹》的导演位置上。

写作的时候他是徐皓峰,拍电影的时候他是徐浩峰。名字里差一个字,对武侠的认识却从未变过。
读完《刀与星辰》或者看完《师父》,你就能了解到徐浩峰武侠的真谛。他深谙中国的武侠文化,不论是笔锋还是导演风格,你都能感觉到,徐浩峰是中国现实武侠的集大成者。
从《师父》中不难窥知徐浩峰现实的功夫片逻辑,他刻意去除了武术的观赏性,只保留其实战性。因此,徐浩峰拍出来的武侠电影,是当今影坛少有的真功夫电影,也最接近中国功夫的本质。

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高级功夫片风格,在他的新作《刀背藏身》中,这种风格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升级。

据悉,《刀背藏身》已经于5月24日在戛纳召开定档发布会并定档7月19日,并发布了首支预告

期待了两年之久,这部现实武侠大作终于要上映了。

之所以引人期待,是因为在《刀背藏身》中,一方面,他最擅长的写实武侠风格得以保留,另一方面,大体量的制作预算使其更具史诗感。刀是它的底色,但它不止于武侠,也是人,更是当时整个中国的 社会 现状。

持刀人的爱国情怀,挥刀时的国仇家恨,《刀背藏身》充满了对 历史 的关怀和对武林命运的探寻,同时很好地平衡了武侠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在近些年的作品中,绝对是难得一见的。

无论是不是徐浩峰的粉丝,《刀背藏身》都能让你看得嗨起来。
电影中,徐浩峰将功夫拍出了现实的血性。《刀背藏身》讲述了大破日军的长城大刀在乾坤反转的时代,到底该归属何人的故事。

当孔老爷子拿出自己的无刃之刀,一个拔刀的动作,两个利刃的碰撞,“力上刀尖”的武学精髓和“长城大刀”的恢弘气派,都足以给所有观众以震撼的观感。
这种震撼不止于视觉刺激,而是很有分寸的现实冲击。他从真实的功夫中开发出全新的影像化角度,以弥补泛武侠中丢失的美感,这种体验,只有徐浩峰能给你。

徐浩峰的武侠逻辑并非一蹴而就,他习惯于掌控功夫电影从编剧到执导的全过程,因为将武侠动作部分交给武术指导,导演的思想和逻辑就无法融入到动作中去,这恰恰丢失了武侠电影的精髓。

从《倭寇的踪迹》到《师父》再到《箭士柳白猿》莫不如此。
当然,徐浩峰的写实功夫片风格,也得到了学院派和民间的一致认可。《师父》在第52届台湾金马奖获得“最佳动作设计奖”,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1分。

《刀背藏身》也提名了第54届金马奖的最佳改编剧本,更获得了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美洲大奖的提名,还未上映已荣誉加身。

因为比起前两部,《刀背藏身》不仅投资成本巨大,而且有实拍长城及战争场面的恢弘场景,资金和技术不再是限制徐导发挥的门槛。
当然,用刀的人不止一面,面对动荡的大时代,持刀者是战士和侠客,但面对爱人和家人,他们也有不为人知的温情面,这也是东方武侠文化常常伴随女性的原因之一。

《刀背藏身》中许晴饰演的元姑、春夏饰演的青青等女性角色,戏份比以往都加重了。

她们美艳妩媚风情万种,是电影语境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徐浩峰则选取她们美的一面,来表达电影核心人物的人性魅力。

元姑也是刀术高手,而青青,则是这个传统世界里变异出的叛逆的现代精神,她的命运看似和刀法争夺无关,但却是整个故事里很关键的一笔。
电影中的主角孔鼎义为了坚持没落的绅士武人的“义”,一直隐藏对青青的爱意。

同时还纠葛 于许晴 的御姐范儿里,说不上是对许晴的刀法更迷恋,还是对她的肉体更迷恋。这种语义不清的复杂 情感 ,正是徐浩峰高级的地方。

刀是外壳,人是内核。刀的背后,依旧是跟我们一模一样的普通人,依旧像看到银幕上的“自己”。
《刀背藏身》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时局动荡。

彼时作为冷兵器格斗技术的功夫已经衰弱,面对时代的变革和外敌的侵略,习武的刀客们将如何自处?《刀背藏身》用武侠故事给了我们答案。
不论是片中冷热兵器对决的场景,还是长城大刀会战的情节,无一不反映出民间练武者对待变革尝试做出的改变,哪怕这些改变在中国 历史 上从未出现过。

在徐浩峰的武侠电影中,功夫从来都不是最主要的,《刀背藏身》亦是。

现实的打斗风格,写实的功夫逻辑和全新的武侠片思路,都是徐浩峰书写影片内核的工具和手段罢了。

冷兵器对热兵器,民间武侠对侵略者的火枪,这种斗,充满了时代大潮下武林和功夫逝去的悲凉。习武者虽然勇武,但在时代的车轮下也无可奈何。

武侠文化中的北方理念里,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

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之处。

可时代洪流奔涌而来,刀客注定是藏不住的,这也是《刀背藏身》的悲凉。

几千年来,他们坚守着自己信奉的东西,却终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就像争来夺去的“长城刀法”,虽然在长城会战中砍了很多日本鬼子,但仍然抵挡不住国家被侵略,人民被迫害的国运。
武侠是愿望,是美学,是文化,更是时代。练武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是徐浩峰所有武侠电影中一直想说的。

如今,抗日战争年代早已远去,成为 历史 ,可正如我们所见,“长城大刀”的精神并未遗失,当年刀客们坚守的道义仍在传承。

而在《刀背藏身》中,我们也都能通过刀,通过人,见到自己,见到逝去的 历史 ,见到奔涌的年代。

徐浩峰的硬派武林

     

        近几年国内影坛兴起一阵作者化风格独特的武林潮,其拍摄、编剧、武指皆由一人操刀,对白干练打戏利落。究其源,他就是拥有着传奇色彩的中年导演徐浩峰。

        徐浩峰电影个人风格重,辨识度高,只因国内很少有人把武侠电影拍的如此讲究。列宁曾说:“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然而徐浩峰的电影艺术,则是这大众艺术的纷绘里较小众的一笔。

        徐浩峰扬名于自导第一部电影《倭寇的踪迹》。彼时的他并没有什么名声和资金,靠着之前硬派武行小说积攒的人气,有书迷出钱支持他拍了自己的处女作。看上去有些小白脸,书迷掏钱买你的书看,到头来你还问书迷要一辆自行车?

        但是这第一部作品并没让徐浩峰打脸,《倭寇的踪迹》展映一出便引起轰动,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并斩获大小奖项若干,还入围了第48届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提名和获得之后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等等。

        处女作就如此牛逼闪闪,《倭寇的踪迹》到底讲个啥?

        别急,先看看《倭寇的踪迹》独特的宣发海报:
        故事其实很简单:在戚继光扫荡倭寇期间,倭刀得以改良发展,在武林中流传。但由于源自倭寇,此刀术被武林视作歪门邪道,戚家军营的高手为了给此刀正名决定在武林中开宗立派,遭到武林四大家族的反对,于是一场争执随即而来。

        电影里对白简明,打戏非常之有趣,比如其中的“如影如响”,只需要判断好对方影子的位置和声音后出手便可一一击败对方,以至于完全不会武功的异族女子根据高手的简单指点隔着门帘用一根竹筒打倒无数高手。诸如此类,全片看下来酣畅淋漓,不禁让人抚掌称快。

        说徐浩峰风格硬,到底硬在哪里?

        首先,徐浩峰的背景“硬”。

        徐浩峰的头衔之多在国内导演圈来看实属罕见。细数之,他的身份分别有导演,编剧,武术指导,武行小说家,影评人,在考取北影之前学绘画并被某绘画大师收为关门弟子,甚至还出演过获得了04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特别关注奖《旅程》中的重要角色,不得不感慨,当下的大环境做到徐浩峰这般实属不易。

        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力,而且是北影编导科班出身,对影像的把控能力自然是手到擒来。

        然而背景最硬的地方在于,他的二姥爷是尚氏形意拳最后一代传人李仲轩老先生,他被称为“中华武学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

        有这样一位神奇的姥爷,徐浩峰的武学认知当然也“硬”。

        徐浩峰大学毕业后没几年,就辞了工作回家潜心研究唐代密宗和道学,而家中除了李仲轩可以交流,还有李仲轩的老朋友——国内一流的道家仙学者胡海牙先生。试想,身边都是大师级人物在对你熏陶,可不仅仅是镶金这么简单。

        徐浩峰这一闭关就是八年,根据和两位老人的交流内容,他在一个武学杂志上发表了《李仲轩回忆录》,引起国内武学爱好者的狂热追捧,杂志一度脱销。各地大小武林门派也都纷纷开始主动联络徐浩峰,于是他便成了国内武林门派间互相联络的枢纽人物。

        时逢王家卫准备拍自己的武侠片《一代宗师》,为了在武学上做到考究严谨,他走访南北各大门派打听学习,被提到最多名字的却是徐浩峰。看到所有武林人士都推崇至极,王家卫便慕名探访。

        徐浩峰为人谦和,徐王两人聊的投机,一拍即合。王家卫决定让徐浩峰操刀剧本,于是我们可以在《一代宗师》中看到很多纯正的武术解读,包括对形意拳“脱枪为拳”的深层刻画。就这样,徐浩峰凭着《一代宗师》拿下第3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从此更是声名鹊起。(接着他的长篇小说《道士下山》就被陈凯歌买了去拍,结果把徐浩峰毁得够呛。)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徐浩峰的打戏硬。由于徐浩峰出身武林世家,因此自小就学习武术,有着纯正的武术功底,这在他后来的电影作品里都得到了体现。

        2012年他拍摄完成了第二部作品《箭士柳白猿》,从剧本导演到动作设计都由他亲力亲为,可以看到《箭士柳白猿》中没有威亚没有特效没有DuangDuangDuang,对招全是实打实的传统功夫,往往仅几招制敌,弓箭用法极为考究,因此打戏拍的真实且精彩。遗憾的是风格过于特立不易被大众审美所接受,《箭士柳白猿》最终只是拿到当年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的提名。

        直到2015年拥有了投资商,徐浩峰根据自己的短篇小说拍了第一部商业作品《师父》。有了大牌廖凡和蒋雯丽的参与,加上剧情启程转折飞快,巷战十八般兵器亮瞎狗眼,对于喜爱武侠题材的人来说绝对是继胡金铨之后的最大惊喜,业内也是一致好评。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中有言:“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在商业的包装下,徐浩峰依然坚持了自己的硬派武林风格,终于没被辜负:《师父》一举拿下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动作设计,收获的盆满钵满。

        作为一个73年生人,徐浩峰有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积累和历练,使得他的电影事业大放异彩。他的下一部电影《刀背藏身》,我是准备好了随时看首映。毕竟,这类硬派风格的武侠电影,也许真的看一部就少一部了。

请问有挟刀揉手2017年上映的由徐浩峰主演的在线免费播放资源

《挟刀揉手》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jqg8  

继新武侠电影《刀背藏身》发布武术纪录片《心思刀理》后,导演徐浩峰又推出了电影《师父》的纪录片《挟刀揉手》。该纪录片通过纪实镜头,与广大的电影爱好者分享了影片幕后故事。

徐浩峰导演的《诗眼倦天涯》发布幕后纪实之“天”辑,该片为何令人期待?

徐浩峰导演的《诗眼倦天涯》发布幕后纪实之“天”辑,该片为何令人期待?相信我们大家应该能够看到诗眼倦天涯,非常的好看。而且这部剧有一个非常令人期待的点,所以说我们大家非常的期待在实际的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大家应该能够看到在实际的幕后的记录之中,能够看到的就是它主要讲述的就是刀客们。 加入了武林以及朝堂的纷争。那么这个故事讲述的一个发展是非常的不错,而且形成了剧情非常的好看,里面更是揉碎了很多的一些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其中很多的,一个无数的设计和实际的拍摄的场景,大家应该能够看到里面的取材非常的不错。

所以说在幕后的拍摄,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创作者拍摄的过程,里面的音乐自带的气质,所以说能够让大家也非常的期待在实际的发展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个造型也是非常的靓丽,大家应该能够看到他的照片的期待感非常的高。 而且模式金刚是一场比较大的个头,更是在辽阔的草原之中的一场战争。让我们大家看到了这场战争的一个发展,我们大家也非常的期待这个事情拍摄,所以说大家应该也是抱有很高的期待的。

昨天能够看到的就是这部剧确实非常的优秀,而且从我后来一个拍摄过程中来看,这部剧就是让我们饱含着期待,所以说大家应该非常的期待的,而且里面的这些个剧情以及实际的发展都非常的不错,而且非常的优秀。 所以说希望大家能够考得去期待他们吧。确实比较重要的一点。不过如果萨姆大家能够看到这次的情况以及这些个内容的。 希望大家能够看到的吧。

《倭寇的踪迹》:徐浩峰的日本剑戟片风格

《倭寇的踪迹》是对武侠片、以及对武侠小说的一种讽刺。那些飞来飞去的电影其实毫无意义。中国历史中曾经存在的“武林”,已经逝去了。电影《踪迹的踪迹》是对现在的烂片进行一次嘲讽,真正格斗是不好看的。中国的电影太恶俗。物质横飞的社会,不伦不类的电影层出不穷,烂片时代一代又一代,模仿好莱坞又没有那种技术,想拍中国的传统,文化程度又达不到。现代中国人无法确立一个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模糊自然就拍不出好电影。徐浩峰的《踪迹》就是为了打破以往武侠片一贯风格,进行颠覆武侠电影风格,还原武林风貌

如何理性评价《师傅》这部影视作品的结局?

像《师傅》这种电影,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对它一点好感也没有。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虽然不是很喜欢,但却会承认它是一部好作品,我就是最后这种。

《师傅》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大世界里的小世界的衰落。大世界就是所有人都生活的世界,小世界就是武术界的自有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矩和法则。当工业文明渗透进中国之后,几千年的拳脚技艺崩溃没落了。再强的功夫,也打不过工业。

但感慨不是电影的主题,徐浩峰之所以痴迷于武林,之所以要拍武术电影,是因为“武术世界里有中国人该有的样子。”

中国人该有的样子,是什么样子?重情义,讲规矩。中国大部分的传统文化,讲的都是这六个字。《西游记》讲的是师徒情义,《水浒传》和《三国》讲的是兄弟情义,《红楼梦》讲的是男女情义。情义二字可以拆开看,说的一份相互往来的关系。“情”说的是你对我的付出,你对我好,我记着,这是情。“义”说的是我对你的回报,你有恩于我,他日需要我的时候,我绝无二话,这是义。《师傅》里,天津女子赵国卉(宋佳饰)对咏春传人陈识(廖凡饰)说:“这辈子嫁过了,多谢你!”这样的话,一般女子不会说,一般电影也不敢这么拍,只有整部电影都建立在这个基调上,这句话说出来才能动人。这辈子嫁过了,为什么要“多谢你”?按照常理,被抛弃应该充满恨意,即便不恨,多少也会耿耿于怀,或者心有不甘,这是世俗大众的心态。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一开始就知道了这段婚姻的结局,原本只是为钱,不想过程之中真的爱上这个男人,但结局不会因此改变,自己反而要承担更多风险。“多谢你”三个字,是识大体的女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他的出现,改变了她的人生,让她感受到了爱,嫁过,其实就是爱过。一辈子真爱过,不能白首,亦无遗憾,所以心中有感谢,谢一个人,谢一段美好过往。

这是你想要的武林吗?

从《倭寇的踪迹》开始,徐浩峰便用一种近乎 纪实性的武侠拍摄手法 在电影界崭露头角,区别于徐克的飞檐走壁,徐浩峰所构建的武侠世界,冷且克制,而人与人的交手中,却也是智慧的碰撞。

如果说《倭寇的踪迹》是徐浩峰导演的试水之作,那么,《师父》便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且极具开创意义。

当特效开始占据武侠世界的半壁江山时,这种重新回归传统意义的武侠电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只是,这种回归带着现代人的思考,同时,也是徐浩峰从文艺片开始过渡到商业片的一种新的 探索 。

《师父》上映于 2015年 ,改编自导演徐皓峰的 同名短篇小说

曾是《一代宗师》联合编剧的徐浩峰,却在《师父》中建构起区别于《一代宗师》的武侠观念。

王家卫喜欢讲人,尤其是擅长通过迷离般的镜头讲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在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个江湖人士在武林中的形单影只,而这种镜头下的人物影子,恐怕可以看做是没有归属感的孤独。

而徐浩峰的《师父》却不一样,它同样是讲人,却没有把人与整个武林剥离,而是把人置于民国武林当中, 凸显的是整个武林最终走向的没落归路。

如果说,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尚且还给了武林最后坚守的一口精气神,那么徐浩峰的《师父》便是吸走了武林的最后那口精气神。

陈识作为南派宗师,家道中落,随后南洋闯荡,最终选择北上,试图在天津开宗立派,却不想,自己单纯的想法陷入到了津门武林陈腐的规矩中,当津门的各个门派大师张口闭口谈规矩时,其实,这也就暴露出津门武林最后的死撑。

南拳北上,天津的武林却不可能容得下一个外人来搅动,这里面最重要的猫腻是, 撑着津门武林久久不倒的不是精神,而是关系。

这种关系大家心知肚明,这个武林已经没有真东西可言了,而所谓的那些个陈腐的规矩,只是为了将外人阻挡在圈子外面,好让已经破败不堪的圈子里面保留最后一点颜面。

有人活成了里子,有人就活成了面子!

当徐浩峰没出现之前,江湖是徐克的快意恩仇,而那时候的江湖大多数来源于传统武侠小说所构架的大侠世界。

何谓大侠?为国为民即为大侠。

到了徐浩峰这里,他将江湖从天上拉到地上,而武林也就成了融入生活的平常打斗,真实到有点可怕。

当所有人都没有了飞天遁地的高超武术时,剩下的也就是拳拳到肉的以命相博,咏春拳融入刀法中,而素来大开大合的北方武术家偏爱宽刀长枪,可惜,破败不堪的天津已然打不出武术应该有的精气神,最终,统统败在了陈识的八斩刀下。

那时候的天津,军阀混战,武行已经不再纯粹,而想要保住自己个儿最后的一点地位,那就只能与军阀合作,可武术家与生俱来的那点寒酸的高傲劲儿,又不可能长期寄人篱下,于是,得过且过的混好眼前的日子就成了所有人的想法。

直到陈识出现,这个广东来的外乡人,非要在一潭死水的天津武术界开宗立派,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开宗立派,可以,得按规矩来,而这里的规矩就是,徒弟踢馆,师父扬名。

于是,愣头青耿良辰成了替死鬼。

“徒弟得本地找,因为,天津人容得下天津人。”这是津门武行正宗的领头老大郑山傲跟陈识说的。

这句话听着有理,却在仔细品味中透着一股寒气, 武林的侠义不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侠气,而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狭隘。

这点似乎与之前金庸中豪气冲天的武林不大一样,但是,这才是真的武林,作为武林中的人,拉帮结派占山为王,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一套所谓的规矩,而这种规矩其实就是 排外的盾墙。

时代的车轮碾过,电影里那些个武术家就成了一个个笑话。

陈识自以为按照规矩来就可以开宗立派,却不想,人家根本就没给你这个机会,因为,这里是天津,不是广东;郑山傲想要在退休之前保住自己一辈子的名声,却不想,在有枪有势的军阀徒弟面前,名声照样被徒弟夺了去;邹馆长作为武林操盘手,压根没有真东西可言,却能够在各方势力跟前游刃有余,因为,她把这个武林看的最清楚,武林在军界面前,根本就不算什么。

冷兵器时代的武林早已失去了精气神,每个人看似义愤填膺的维护着所谓的规矩,其实,到头来,还是变成了在时代面前摇尾乞怜的可怜虫。

所以,徐浩峰的《师父》比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更胜一筹,因为,它的格局更大,而且,撇开王家卫那般若即若离,干净利落的打斗戏,似乎也在给这个没落武林一点点回光返照。

其实,《师父》这部电影,同样能够看出,徐浩峰 对于中国武侠片渐渐没落后的一种思索。

故事虽然讲的是武林,却可以引申到中国武侠电影这一领域上来。

如果仔细想一想,我们已经多久没有看到纯正的武侠片了,而那些个多数靠特效堆砌的武侠电影,在审美疲劳的当下,除了留下头晕目眩的感受,似乎, 武侠电影的精髓已经荡然无存。

说起武打片,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虽然里面只是拍摄了同名京剧里面的一个武打小场面,但是,也算是武打电影的开端。

1928年,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拍摄了《火烧红莲寺》,这算是开创中国武侠片先河之作,后续作品达18集之多。

在徐浩峰《师父》中,多次出现了早期《火烧红莲寺》的画面,而出现这个画面的时候,正是陈识被多个门派人士围困的时候。

对武侠片情有独钟的徐浩峰在这里提到了武侠片的先河之作,很明显,与其说是致敬,倒不如看作是一种形式上的踢馆,《火烧红莲寺》画面中,老和尚被众人围困,特效代替功力,老和尚以一当十,最终取胜,而这里,陈识手持八斩刀同样以一当十,从饭店逃脱。

这里看得出徐浩峰的某种隐形的讽刺,当五毛特效泛滥,那么,武侠片还能叫做武侠片吗?

张彻和胡金栓的 《独臂刀》和《大醉侠》 ,将之前老套武打情节重新改良后,创造出新型的武打风格,而这种风格对于之后武侠片可谓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徐克、程小东和袁和平 属于后起之秀,也正是他们,让武侠从地上一下子开始在天上乱窜,这些人的 武打设计天马行空,想象力异常丰富 ,各种武功招式应接不暇,虽然也是将人物融入时代中,但是, 时代却成了个人表现的舞台。

后来的 张艺谋、李安或是陈凯歌 ,也曾在武侠电影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只是,大多数流于表面的炫技,武林成了空架子,而飞在空中的各种武林人士,已经谈不上大侠了,顶多是武艺高强的江湖人。

《师父》中,最经典的桥段莫过于那场巷战,当手持八斩刀的陈识,对阵北方各门派的各种兵器时,在这里,徐浩峰没有用威亚,大多数是近身肉搏,而招式花样不算太多,但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的打斗,着实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从陈识孤单的对战背影中,我似乎看到了徐浩峰自己的影子 ,在武侠电影中,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何尝不是和陈识一样,必须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毕竟,武侠这种东西,早有规矩,破规矩的人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将早已习惯抬头看飞天江湖大侠的观众,重新拖回到地下的真身肉搏,实属不易,而再在自己武侠作品中融入对于当今武林的思索,那就更加难上加难,毕竟,之前我们的印象中,武侠无非看的就是热闹,至于思考,似乎就没有必要了。

将自己的武侠理念放在武侠小说中,可是,又不甘于只是停留在纸面,于是,徐浩峰将自己对于武侠的理解搬上荧幕,只是,他对于武侠另类的解读,在目前看来,还是一条漫长的路。

毕竟,徐浩峰的江湖没有快意恩仇,而是将之前伪善的面具撕下,给你一个暴露人本性的冷血江湖,因为,之前的武林,只是一场“春梦”罢了。

所谓宗师不过是凡人,所谓武侠不过是争斗的名利场。

就如同中国武侠电影,从辉煌到没落,一场接着一场的武侠梦,此时,是时候寻求新的突破了,而我想, 徐浩峰可能就是下一个打开新的武侠类型的突破口。

挟刀揉手是真的吗

是。《挟刀揉手》通过纪实镜头,与广大的电影爱好者分享了影片幕后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幕后故事,是一部纪录片。《挟刀揉手》是继新武侠电影《刀背藏身》发布武术纪录片《心思刀理》后,导演徐浩峰又推出了电影《师父》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