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享年55岁,生于1881年9月25日,许广平享年70岁,生于1898年2月12日。许广平是鲁迅的一位学生,当时的许广平年轻有才华。而鲁迅虽已结婚,但那并不是自己所愿,而是家族安排,鲁迅本来就是反对封建婚姻的,因此不喜欢家里父母指配的媳妇,毅然与许广平相恋,同居。

许广平比鲁迅大吗?


许广平比鲁迅小17岁,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1968年3月3日;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许广平是鲁迅的夫人。
鲁迅曾由家庭包办同山阴朱安女士结婚,但由于出国和动荡的生活,鲁迅实际上过着独身生活,从未享受到真正的爱情。许广平曾经真正地恋爱过,她1922年考入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后,认识了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青年李小辉,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花没有结果。1924年1月,李小辉因猩红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使许广平好象受到雷震痛击,直到18年后,许广平回忆起来还感很痛心,“因为它曾经摧毁了一个处女纯洁的心。”
广平:1898年2月12日,许光平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败落的官僚家庭里,1918年,许广平入天津的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本科,次年投身五四运动,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编辑, 1927年10月3日,许广平和鲁迅在上海开始共同生活。解放后,许广平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1959年10月, 她完成了将近十万字的《鲁迅回忆录》。1960年10月,许广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鲁迅比许广平大多少?他们最后的结尾怎样?

相差17岁 他们认识时鲁迅44岁 许广平27岁
鲁迅的合法妻子是许广平,但是在许之前鲁迅在家乡和一女子拜堂结婚,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这之后鲁迅东度日本学医。学成归国后与一景仰自己的女青年(学生)相恋后结婚,她就是许广平。那位家乡女子姓朱(无名)和鲁迅一家终生生活在一起。
鲁迅的结发“妻子”——朱安
1906年6月,25岁的鲁迅正准备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不断地接到催他回国的家书,信里 说,他母亲病得很重,想见见自己的长子。等到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家里,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原来在他家乡有一种谣传,说鲁迅跟日本女人结了婚,还生了孩子,有人看见他领着妻、儿在东京街头漫步。族人变着法子把他骗回来完婚。新娘朱安是鲁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侄孙女,媒人是周玉田的儿媳妇。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鲁迅的母亲鲁瑞没有征得鲁迅同意,便把这门婚事定下了。
现在,看到这个场面,鲁迅当然很生气,但出于对母亲的孝顺,他没有发作。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拜祠堂。晚上,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他趁着家人不注意,悄悄地从家中出走,又到日本去了。而朱安则跟着婆婆鲁瑞一块过日子。

许广平比鲁迅小多少?

17岁。

许广平:(1898~1968),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鲁迅的第二任妻子。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2年12月,与鲁迅的通信集《两地书》编辑出版。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年少时的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周树人,笔名鲁迅。作为近代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留学日本的鲁迅: 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抱着“救国救民”的想法决定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鲁迅进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斗争到底,鲁迅毅然剪掉了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中年的鲁迅:1904年,鲁迅来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认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他,靠着“科学救国”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从此一篇篇如同战斗檄文般的文章出问世。
1906年,鲁迅母亲以患病为理由,将鲁迅从日本欺骗回国,其实是给鲁迅安排了一门亲事。当时都是包办婚姻,鲁迅母亲这样做也实属正常。然而,鲁迅对这门亲事非常不满,认为朱安是“母亲给我的礼物。”婚后第四天,鲁迅就去了日本,让朱安独守空房,这一守就是41年之久。
1927年10月8日,鲁迅和许广平两人正式同居。这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9岁。许广平曾说:“他那灰暗的面孔这时从深色的罩上面纱的一层灰暗放出夜光杯一样的异彩。人们听到他的声音就好像饮过了葡萄美酒一般的舒畅。两眼在说话的时候又射出来无量的光芒异彩,精神抖擞地,顿觉着满室生辉起来了。”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鲁迅生前好友众多,他的去世让很多人悲伤不已,很快治丧委员会成立。尽管鲁迅生前要求葬礼从简,但是治丧委员会还是给鲁迅举行了盛大葬礼。公开吊唁期间,超过10万人自发前来瞻仰鲁迅遗容。

许广平的生卒年月 她是多少岁和鲁迅结合的

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1968年3月3日),笔名景宋,鲁迅先生的第二任妻子,[1]1898年2月1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广州高第街一个名门望族。1926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在校期间与鲁迅一起发起揭批驱逐北师大校长杨荫榆的运动。[2] [3] 许在毕业前一年在报上公开表达对她的老师鲁迅的感情,1927年两人在广州同居。不久移居上海。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 鲁迅是在没有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朱安离婚的情况下和许广平同居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许广平是鲁迅的二奶(二奶是现代词汇,含猥琐粗俗之意,鲁迅的时代纳妾是不违法的,不应该用这种粗俗的字眼)。

从电影黄金时代看鲁夫人

1、孤苦一生的“鲁迅夫人”朱安

从鲁迅博物馆中走出,往西再走,进入鲁迅故居的大门。小小的四合院内三间南房中是客厅,东西分别是仆人的住房、储藏室和厨房。北房三间,是这个宅子主人的住房。东屋是鲁迅母亲周老太太的住房,北房中间的一间,是全家人的餐厅。北房西间是鲁迅夫人朱安的住房。朱安的一生是孤苦的。这座宅子的男主人,从未在她的房间里住过一夜,他住在北房中屋后接出的那间“老虎尾巴”里。1923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绝交,决定搬出八道湾住宅。鲁迅问朱安她是回绍兴娘家,还是和他一起搬走。一个结婚17年的45岁女人,返回故乡,在乡人眼里无疑是被休弃,有何面目见人?没有丝毫情爱与性爱的婚姻,朱安还得继续,她与鲁迅一起搬出八道湾。先是在外租房,后鲁迅借钱买了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里的这个小四合院,从此朱安在这里一直住到死。1906年,奉母亲之命,25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与28岁的朱安结婚。对于朱安,鲁迅说过:“这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据俞芳回忆,朱安曾向她说过:“老太太(鲁迅母亲)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鲁迅)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有儿子呢?”话,当然讲过,但每天只有三句。早晨朱安喊鲁迅起床,鲁迅在“老虎尾巴”答一声“哼”。过一会儿,朱安唤鲁迅吃早饭,又答一声“哼”。晚上朱安问鲁迅大门关不关,回答是“关”或“不关”。1926年8月26日下午,鲁迅离开这个“家”,与许广平一道南下。从此,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生活结束了。在这所宅子里,朱安默默地担负起照顾婆母周老太太的义务。1943年,老太太去世。又过了4年,朱安也去世了,终年69。朱安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封建包办婚姻,伤害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也更深地伤害了另一个平凡的灵魂。不必责难谁,受害者都是无辜的。伟大的灵魂有难言的苦痛,平凡的灵魂也是如此。2、百年婚恋——鲁迅在浙江绍兴城里有一位女子叫朱安。像许多中国女人一样,具备了懂规矩和性情好的传统美德,在她24岁那年被鲁迅的母亲相中。因为鲁迅是长子,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开始操心了。鲁迅母亲对朱安的印象很好,觉得她很文雅、很娴静。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最心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茂然去朱家“请庚”。所谓“请庚”,照绍兴订婚的程序是正式问明女方的生辰,并选定结婚日期。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带来终生痛苦的婚姻大事。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的鲁迅,深知自己的父亲早早去逝后母亲是怎样一个人支撑周家这个大家族的。14岁的鲁迅曾一次次忍受别人的白眼,帮助母亲去当铺筹钱。鲁迅永远不会忘记的是母亲不惜当掉自己的首饰,凑足八块大洋让他去南京读书,以后又支持他去日本留学。鲁迅不管走到哪里从来都不会忘记给母亲写信,在所有亲属中他最惦记的就是自己的母亲。那时有人传言,说看见鲁迅在日本东京的街头和他的日本妻子在街头散步,还带了一个孩子,说的有鼻子有眼的。鲁迅母亲一听,非常着急,马上就想办法给他接连去了好几封急信,理由是“母亲病重”。孝顺的鲁迅赶紧把身边的事情处理一下,就回到绍兴。想不到的是,他一回家看见母亲非但没有病,而且笑盈盈的来迎接他,家里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气象。母亲与鲁迅单独谈了很久,她几乎是逼迫着鲁迅接受这个家族的决定,鲁迅十分尴尬:谁都知道鲁迅是个大孝子,可他又是个留洋的官人,何去何从?整个家族都在等待。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鲁迅曾多次奋笔疾书抨击旧时代对女人的种种压迫和束缚,他用杂文和小说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呐喊着爱的权利和爱的自由,他的作品曾影响了几代青年。由于鲁迅的思想成就,他被人们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可是现在,当鲁迅本人被迫要和一个从未谋面 、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白头到老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和反抗吗?1906年7月26日那天,鲁迅经过拜祖先、迎花轿的仪式与朱安结为夫妻。鲁迅说过, 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的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种无奈和妥协在鲁迅婚后形成了漫长的阴影。结婚那天鲁迅头戴拿破仑帽,帽下拖着一条假辫,身穿长袍, 脚登靴子,朱安上穿红纱单衫,下着黑绸裙,掀开轿帘时,因为鞋大脚小,朱安还掉了一只红鞋。整个婚礼过程中鲁迅一言不发,默默忍受着母亲和族人的安排。当夜进了洞房后,鲁迅坐了半夜,而且据说是流了半夜的泪。第二天他就搬到书房去住,在书房住了三天。第四天鲁迅就逃回了日本,以后他虽然数次回家探亲都和朱安分居两处。所以,打从鲁迅离开那天起,24岁的朱安就开始了守活寡的日子。1923年,北平女子师范的女学生许广平走进了鲁迅的生活。许广平听了鲁迅一年的课就喜欢上了这个不修边幅的老师,开始以写信的方式发起 情感 攻势。鲁迅从容应答,两人心心相印,从此开始了马拉松式的两地书史,可是真正明确两人关系是许广平先提出来的。他们两人的关系真正密切起来,是在1925年春天3月份,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对许广平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当看到她这封信时,便感到眼睛一亮,这种吸引力,使鲁迅给她写了回信。鲁迅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与许广平不配:他比许广平大17岁,身体又不好 ,身材较矮,显得老相,也没有钱。于是,他问许广平为什么还要爱呢?正在忙于参加学生运动的许广平却对鲁迅说:她什么都不在乎,只要有爱。许广平欣然写下散文诗,她把所爱的人比作风,是解冻的春风,是人们汗流浃背时的熏风,是梧桐叶落时的秋风。经过反复思量,鲁迅作出了决定,他终于答复广平说:我可以爱。由于受到当局的通缉,鲁迅被迫南下。在广州与许广平会合,又一同到达上海,定居在日本租界。当时的文坛有关鲁迅和许广平的绯闻早已传得沸沸扬扬,鲁迅一方面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担心外界的非议会给他带来名誉的损害,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对许广平的恋情。这其中,给鲁迅压力最大的是他的前妻朱安,如果休了朱安岂不把她逼向死路?如果娶了许广平岂不让广平成了小妾?为了不引人注意,鲁迅让许广平住在三楼、自己住在二楼。对外则声称许广平是自己的助手。直到许广平怀孕,事情已经掩藏不住了,鲁迅这才负荆请罪,向母亲禀报真相。由于旧时代早有纳妾传统,老太太并不感到吃惊,反而因马上就能抱上小孙子而喜上眉梢,从此鲁迅和许广平从同居走向了公开。此后鲁迅的母亲又回过头来安慰儿媳妇朱安,这时朱安又是怎样生活的呢?24岁的朱安从鲁迅离开那日起就和婆婆生活了一辈子——这是她绝没有想到的。她天天做针线、料家务、侍候婆婆,她终日盼着先生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她50岁时,等来的却是先生与许广平在上海的结婚照。朱安绝望地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待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爬到顶的。可现在我没有力气了,我待他再好,也没有用。鲁迅的母亲非常希望在那个院子里有小孩跑来跑去的,朱安有一次憋不住了,说 :这里怎么会有小孩跑来跑去呢?大先生整天都不跟我说一句话,怎么可能会有孩子呢?鲁迅的母亲也只能叹气。朱安感到了蜗牛落地的伤痛,可她没有过分的嫉妒之心,她还为鲁迅和许广平有了儿子而高兴。她对人说 :先生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直到晚年 ,她还说“我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许广平为鲁迅也做了很多牺牲。许广平本来是想出去工作的,可是鲁迅说,你这样出去工作的话,那我又要等于恢复到以前,好像是单身的时候了。许广平一听这话,她就毅然放弃了工作。当时妇女要求工作也是新女性的一种性格,这是符合许广平的性格的。她是一个新女性,她从小就是反抗家庭婚姻、逃婚出来的,在她和鲁迅结合后,她把自己原有的反抗性格都压抑了下去。 许广平对于鲁迅的关爱经常是矛盾的。她一边鼓励鲁迅要努力工作和写作,不要松懈;一边又担心鲁迅过于劳累,损坏了身体。他们靠着鲁迅微薄的稿费艰难度日,供养着儿子和鲁迅的前妻朱安。鲁迅彻夜写作,每天都是许广平轻轻送上一杯热茶,有时还有一点鲁迅爱吃的点心和烧酒。在那些被当局通缉、担惊受怕的日子里,许广平一步不离鲁迅身边,陪着他东藏西躲。鲁迅在许广平面前一会儿是先生,一会儿又像孩子,许广平劝他、哄他。许广平一会儿像学生,一会儿像母亲。许广平生孩子了,鲁迅就到花店里精心选择一盆文竹送到母子床边,以表达他的情意。有时鲁迅在外面或在报刊上遇到不愉快的事,就不喝茶不抽烟,板着脸一句话不说,好在过去一天半天就雨过天晴。再严重时,就趁许广平不注意喝下很多酒,然后跑出家门久久不归。有一次,许广平和鲁迅闹了点小别扭。鲁迅就一个人躺到阳台上去,许广平没想到他会躺在阳台的水泥地上,不知道他上哪去了,很着急。这时候她又发现海婴也不见了,到处找。最后她发现海婴跟鲁迅一起躺在阳台的水泥地上,她看着又气又好笑。 1936年10月19日凌晨1点,重病的鲁迅对许广平说:“时候不早了,你也该睡了”。这竟是他留给许广平的最后一句话。他几次抬起头看许广平,好像有什么预感,临终前他一遍遍握紧许广平的手,无言地和她诀别。鲁迅的病危对于许广平犹如天崩地裂,她声泪俱下,大声地呼唤着鲁迅,鲁迅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前一天刚刚写下的绝笔,还有最新的登有鲁迅文章的报纸,它们和鲁迅的亲人一起经历着这天人永隔的悲痛。只有许广平知道她的鲁迅还有多少事要做,还有多少文章没写完,还有多少构思没有实现,可是年仅五十五岁的鲁迅还是独自离去了。22日下午1点,万人送葬的庞大队伍在悲壮的哀歌声中抵达了万国公墓。许广平满含泪水,肃然伫立在鲁迅像前,手里捧着《致鲁迅夫子》的悼词。上面写着:“你曾对我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鲁迅去世后,宋庆龄曾经劝许广平改嫁,广平说:她和鲁迅的感情极深,对鲁迅的怀念始终如一。这种感情是无法转移到别人身上去的。在鲁迅的老家,可怜的朱安也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她身披重孝,在住处的南屋陶元庆画的鲁迅像下设置了祭奠的灵位,又供上文房用具,和丈夫生前喜欢的烟卷、清茶和点心。朱安就用这种老式,但非常虔诚的方法,无言地表达了对这个陌生丈夫的哀悼。

鲁迅夫人

回答您的问题:
一、“给鲁迅压力最大的是他的前妻朱安,如果休了朱安岂不把她逼向死路?如果娶了许广平岂不让广平成了小妾?为了不引人注意,鲁迅让许广平住在三楼、自己住在二楼。对外则声称许广平是自己的助手。直到许广平怀孕,事情已经掩藏不住了,鲁迅这才负荆请罪,向母亲禀报真相。由于旧时代早有纳妾传统,老太太并不感到吃惊,反而因马上就能抱上小孙子而喜上眉梢,从此鲁迅和许广平从同居走向了公开。 ”
旧时代离婚和结婚其实社会上层或者公众人物处理很简单,在报纸上发表一则启事,声明一下,就行了。鲁迅害怕伤害善良的朱安,但是跟许广平已经发展到掩藏不住的恋情了,那么其实他们就是同居。但是在旧时代是认可的。
悲剧的是朱安,一辈子恪守妇道,最终连子嗣都没有。这一点我的考虑是老鲁大师比较偏激的文人性格导致,绝不跟不喜欢的人做爱,这一点就不如老蒋这个政客了,起码老蒋先生跟毛福梅还生了小蒋,也算圆了毛的为人妇为人母的人伦之梦,当然国母的地位她连想都不敢想的,那是宋小三的,乡下女人就是这么大的出息啊。所以说朱安很可怜啊。
二、死后能同穴,那是根据生前的作为和出息,那么许氏夫人喝过洋墨水,加上辅佐大师有功,育有子嗣,则肯定是许与大师合葬,哪有朱安的份?情理之中啊。悲哀,做人的悲哀啊!比照当今之时事,做小三就是牛,牛,把原配给挤兑到墙角还给踩了一脚哩!当然了,吾这是开玩笑,算不得事的。看官正解。
三、至于许广平的侄子明星许绍雄到处炫耀,那是后辈们无能,想借助大师的一点阴功沾点光,到处吹嘘一个小三姑姑,一个大腕姑父,能提升人气,加点财气,何乐而不为!市井小人的常规手段,不足为怪也!
看官你道是不?
下面两篇文章可以参考阅读。
【注:楼主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做十篇硕士论文五篇博士论文,足以为十五人的职业生涯添一块垫脚厚砖啊!
感叹,一个大师至今养活了不知几千几万人了!若干衍生物借助大师的阴魂,招摇撞骗,骗色骗财骗吃骗喝骗头衔骗职称,真是可喜可贺啊!】
1、孤苦一生的“鲁迅夫人”朱安
从鲁迅博物馆中走出,往西再走,进入鲁迅故居的大门。
小小的四合院内三间南房中是客厅,东西分别是仆人的住房、储藏室和厨房。北房三间,是这个宅子主人的住房。东屋是鲁迅母亲周老太太的住房,北房中间的一间,是全家人的餐厅。北房西间是鲁迅夫人朱安的住房。朱安的一生是孤苦的。这座宅子的男主人,从未在她的房间里住过一夜,他住在北房中屋后接出的那间“老虎尾巴”里。1923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绝交,决定搬出八道湾住宅。鲁迅问朱安她是回绍兴娘家,还是和他一起搬走。一个结婚17年的45岁女人,返回故乡,在乡人眼里无疑是被休弃,有何面目见人?没有丝毫情爱与性爱的婚姻,朱安还得继续,她与鲁迅一起搬出八道湾。先是在外租房,后鲁迅借钱买了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里的这个小四合院,从此朱安在这里一直住到死。1906年,奉母亲之命,25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与28岁的朱安结婚。对于朱安,鲁迅说过:“这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据俞芳回忆,朱安曾向她说过:“老太太(鲁迅母亲)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鲁迅)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有儿子呢?”话,当然讲过,但每天只有三句。早晨朱安喊鲁迅起床,鲁迅在“老虎尾巴”答一声“哼”。过一会儿,朱安唤鲁迅吃早饭,又答一声“哼”。晚上朱安问鲁迅大门关不关,回答是“关”或“不关”。1926年8月26日下午,鲁迅离开这个“家”,与许广平一道南下。从此,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生活结束了。在这所宅子里,朱安默默地担负起照顾婆母周老太太的义务。1943年,老太太去世。又过了4年,朱安也去世了,终年69。
朱安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封建包办婚姻,伤害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也更深地伤害了另一个平凡的灵魂。不必责难谁,受害者都是无辜的。伟大的灵魂有难言的苦痛,平凡的灵魂也是如此。
2、百年婚恋——鲁迅
在浙江绍兴城里有一位女子叫朱安。像许多中国女人一样,具备了懂规矩和性情好的传统美德,在她24岁那年被鲁迅的母亲相中。因为鲁迅是长子,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开始操心了。鲁迅母亲对朱安的印象很好,觉得她很文雅、很娴静。
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最心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茂然去朱家“请庚”。所谓“请庚”,照绍兴订婚的程序是正式问明女方的生辰,并选定结婚日期。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带来终生痛苦的婚姻大事。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的鲁迅,深知自己的父亲早早去逝后母亲是怎样一个人支撑周家这个大家族的。14岁的鲁迅曾一次次忍受别人的白眼,帮助母亲去当铺筹钱。鲁迅永远不会忘记的是母亲不惜当掉自己的首饰,凑足八块大洋让他去南京读书,以后又支持他去日本留学。鲁迅不管走到哪里从来都不会忘记给母亲写信,在所有亲属中他最惦记的就是自己的母亲。
那时有人传言,说看见鲁迅在日本东京的街头和他的日本妻子在街头散步,还带了一个孩子,说的有鼻子有眼的。鲁迅母亲一听,非常着急,马上就想办法给他接连去了好几封急信,理由是“母亲病重”。孝顺的鲁迅赶紧把身边的事情处理一下,就回到绍兴。想不到的是,他一回家看见母亲非但没有病,而且笑盈盈的来迎接他,家里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气象。
母亲与鲁迅单独谈了很久,她几乎是逼迫着鲁迅接受这个家族的决定,鲁迅十分尴尬:谁都知道鲁迅是个大孝子,可他又是个留洋的官人,何去何从?整个家族都在等待。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鲁迅曾多次奋笔疾书抨击旧时代对女人的种种压迫和束缚,他用杂文和小说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呐喊着爱的权利和爱的自由,他的作品曾影响了几代青年。由于鲁迅的思想成就,他被人们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可是现在,当鲁迅本人被迫要和一个从未谋面 、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白头到老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和反抗吗?
1906年7月26日那天,鲁迅经过拜祖先、迎花轿的仪式与朱安结为夫妻。鲁迅说过, 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的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种无奈和妥协在鲁迅婚后形成了漫长的阴影。结婚那天鲁迅头戴拿破仑帽,帽下拖着一条假辫,身穿长袍, 脚登靴子,朱安上穿红纱单衫,下着黑绸裙,掀开轿帘时,因为鞋大脚小,朱安还掉了一只红鞋。整个婚礼过程中鲁迅一言不发,默默忍受着母亲和族人的安排。
当夜进了洞房后,鲁迅坐了半夜,而且据说是流了半夜的泪。第二天他就搬到书房去住,在书房住了三天。第四天鲁迅就逃回了日本,以后他虽然数次回家探亲都和朱安分居两处。所以,打从鲁迅离开那天起,24岁的朱安就开始了守活寡的日子。
1923年,北平女子师范的女学生许广平走进了鲁迅的生活。许广平听了鲁迅一年的课就喜欢上了这个不修边幅的老师,开始以写信的方式发起情感攻势。鲁迅从容应答,两人心心相印,从此开始了马拉松式的两地书史,可是真正明确两人关系是许广平先提出来的。
他们两人的关系真正密切起来,是在1925年春天3月份,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对许广平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当看到她这封信时,便感到眼睛一亮,这种吸引力,使鲁迅给她写了回信。
鲁迅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与许广平不配:他比许广平大17岁,身体又不好 ,身材较矮,显得老相,也没有钱。于是,他问许广平为什么还要爱呢?正在忙于参加学生运动的许广平却对鲁迅说:她什么都不在乎,只要有爱。
许广平欣然写下散文诗,她把所爱的人比作风,是解冻的春风,是人们汗流浃背时的熏风,是梧桐叶落时的秋风。经过反复思量,鲁迅作出了决定,他终于答复广平说:我可以爱。
由于受到当局的通缉,鲁迅被迫南下。在广州与许广平会合,又一同到达上海,定居在日本租界。当时的文坛有关鲁迅和许广平的绯闻早已传得沸沸扬扬,鲁迅一方面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担心外界的非议会给他带来名誉的损害,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对许广平的恋情。这其中,给鲁迅压力最大的是他的前妻朱安,如果休了朱安岂不把她逼向死路?如果娶了许广平岂不让广平成了小妾?为了不引人注意,鲁迅让许广平住在三楼、自己住在二楼。对外则声称许广平是自己的助手。直到许广平怀孕,事情已经掩藏不住了,鲁迅这才负荆请罪,向母亲禀报真相。由于旧时代早有纳妾传统,老太太并不感到吃惊,反而因马上就能抱上小孙子而喜上眉梢,从此鲁迅和许广平从同居走向了公开。
此后鲁迅的母亲又回过头来安慰儿媳妇朱安,这时朱安又是怎样生活的呢?24岁的朱安从鲁迅离开那日起就和婆婆生活了一辈子——这是她绝没有想到的。她天天做针线、料家务、侍候婆婆,她终日盼着先生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直到她50岁时,等来的却是先生与许广平在上海的结婚照。朱安绝望地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待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爬到顶的。可现在我没有力气了,我待他再好,也没有用。
鲁迅的母亲非常希望在那个院子里有小孩跑来跑去的,朱安有一次憋不住了,说 :这里怎么会有小孩跑来跑去呢?大先生整天都不跟我说一句话,怎么可能会有孩子呢?鲁迅的母亲也只能叹气。
朱安感到了蜗牛落地的伤痛,可她没有过分的嫉妒之心,她还为鲁迅和许广平有了儿子而高兴。她对人说 :先生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直到晚年 ,她还说“我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
许广平为鲁迅也做了很多牺牲。许广平本来是想出去工作的,可是鲁迅说,你这样出去工作的话,那我又要等于恢复到以前,好像是单身的时候了。许广平一听这话,她就毅然放弃了工作。当时妇女要求工作也是新女性的一种性格,这是符合许广平的性格的。她是一个新女性,她从小就是反抗家庭婚姻、逃婚出来的,在她和鲁迅结合后,她把自己原有的反抗性格都压抑了下去。 许广平对于鲁迅的关爱经常是矛盾的。她一边鼓励鲁迅要努力工作和写作,不要松懈;一边又担心鲁迅过于劳累,损坏了身体。他们靠着鲁迅微薄的稿费艰难度日,供养着儿子和鲁迅的前妻朱安。鲁迅彻夜写作,每天都是许广平轻轻送上一杯热茶,有时还有一点鲁迅爱吃的点心和烧酒。在那些被当局通缉、担惊受怕的日子里,许广平一步不离鲁迅身边,陪着他东藏西躲。鲁迅在许广平面前一会儿是先生,一会儿又像孩子,许广平劝他、哄他。许广平一会儿像学生,一会儿像母亲。许广平生孩子了,鲁迅就到花店里精心选择一盆文竹送到母子床边,以表达他的情意。有时鲁迅在外面或在报刊上遇到不愉快的事,就不喝茶不抽烟,板着脸一句话不说,好在过去一天半天就雨过天晴。再严重时,就趁许广平不注意喝下很多酒,然后跑出家门久久不归。有一次,许广平和鲁迅闹了点小别扭。鲁迅就一个人躺到阳台上去,许广平没想到他会躺在阳台的水泥地上,不知道他上哪去了,很着急。这时候她又发现海婴也不见了,到处找。最后她发现海婴跟鲁迅一起躺在阳台的水泥地上,她看着又气又好笑。 1936年10月19日凌晨1点,重病的鲁迅对许广平说:“时候不早了,你也该睡了”。这竟是他留给许广平的最后一句话。他几次抬起头看许广平,好像有什么预感,临终前他一遍遍握紧许广平的手,无言地和她诀别。鲁迅的病危对于许广平犹如天崩地裂,她声泪俱下,大声地呼唤着鲁迅,鲁迅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前一天刚刚写下的绝笔,还有最新的登有鲁迅文章的报纸,它们和鲁迅的亲人一起经历着这天人永隔的悲痛。只有许广平知道她的鲁迅还有多少事要做,还有多少文章没写完,还有多少构思没有实现,可是年仅五十五岁的鲁迅还是独自离去了。
22日下午1点,万人送葬的庞大队伍在悲壮的哀歌声中抵达了万国公墓。许广平满含泪水,肃然伫立在鲁迅像前,手里捧着《致鲁迅夫子》的悼词。上面写着:“你曾对我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鲁迅去世后,宋庆龄曾经劝许广平改嫁,广平说:她和鲁迅的感情极深,对鲁迅的怀念始终如一。这种感情是无法转移到别人身上去的。
在鲁迅的老家,可怜的朱安也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她身披重孝,在住处的南屋陶元庆画的鲁迅像下设置了祭奠的灵位,又供上文房用具,和丈夫生前喜欢的烟卷、清茶和点心。朱安就用这种老式,但非常虔诚的方法,无言地表达了对这个陌生丈夫的哀悼。以后,每逢过年和生日忌日,她都要焚香祭奠,寄托自己对大先生的无限怀念。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再也听不到现实世界的任何声音了,无论是爱,还是恨,他太累了,他需要休息。

胡适和鲁迅的包办婚姻:一个爱成诗,一个情成劫

01
民国文人里,鲁迅和胡适无疑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

鲁迅先生,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性格多疑,轻信,迁怒,极尽的尖酸刻薄,一辈子怼天怼地怼宇宙,咋咋呼呼的骂个不停。

胡适先生,为人谦逊厚道,无论如何也是从不轻易给别人难堪,让别人下不了台。至于公开撕逼怼架,这就更是极少在他的身上发生了。

对于胡适,鲁迅评价他时是这样说的: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鲁迅这逗逼又不失含蓄的评语,我总是忍不住想笑。

对于鲁迅,胡适从不和他公开怼骂,甚至鲁迅多次公开批评他的时候,他都装的跟没事人一样,从不做应答。鲁迅去世后,面对诬蔑鲁迅的人,他还主动反驳,维护鲁迅。

对于鲁迅而言,做人的极致是说个痛快。对于胡适而言,做人的极致却是厚道。

02

倘若非要从鲁迅和胡适这样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找出某些相同点的话,那至少有两样他们是一样的。

第一、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第二、 都接受了母亲一手包办的旧时封建婚姻。

03

鲁迅先生是个极孝顺的人,只是他的一时孝顺,却苦了妻子一辈子。

鲁迅的妻子名叫朱安,是一个性格温和,善良,待人宽容,厚道,又懂得礼仪的旧式小脚女人。虽然鲁迅与她仅是夫妻之名,朱安却将鲁迅的母亲侍侯了一辈子。

1906年,26岁的鲁迅被母亲装病骗回国,娶了一个大她三岁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朱安。

听说鲁迅喜欢大脚,因此在出嫁那天朱安特意穿了双大鞋,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意外的是在出花轿时,轿子太高,朱安的鞋子掉了下去,露出了代表旧式特征的三寸金莲小脚。

成亲时掉鞋,是凶兆。这似乎预示着朱安以后一生的不幸。

婚礼当天,鲁迅表现的非常顺从,司仪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以至于让所有的人的都感到惊讶,异常。

新婚当天,是鲁迅第一次见到朱安。映入鲁迅眼帘的是一个面色黄白,尖下颏,薄薄的嘴唇使嘴显得略大,宽宽的前额显得微秃的朴实姑娘。她是鲁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同族,平日似乎跟鲁迅的母亲谈得挺投机,亲戚们都称她为"安姑"。

婚后,鲁迅很少向外人诉说过他与朱安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沉痛的话:她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许多人引用,以证明他对朱安确实毫无感情,只有供养的义务。

可惜的是,作为"礼物"的朱安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没有人提到,朱安在这新婚的三四天里是怎么熬过来的。不知她是一动不动呆坐在新房里呢?还是一边垂泪,一边听那些过来人现身说法,教她如何慢慢熬出头?

也许,就是在那一刻,她想到自己就像一只蜗牛,只要慢慢爬,慢慢熬,总能等到周家少爷回心转意的那一天。可遗憾的是,朱安到死都没等来这一天。

04

1927年10月,鲁迅在上海与许广平同居,开始了共同生活。

这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

鲁迅和许广平的恋情,更是让朱安断了希望。我不知道这个可怜的女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是什么反应,当时的人也没人注意过她,只是在人们提到鲁迅夫人的时候,才会想到有一个叫朱安的女人。

鲁迅的一生既是伟大慈爱的,也是自私绝情的,对于朱安,这个他压根就不爱的女人,他一辈子也没有给过她爱情和温暖。能给予的,也仅是周家太太的头衔和力所能及的生活赡养。

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

1944年,生活拮据的朱安,接受周作人的意见,出售鲁迅藏书。得知这个消息后,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都很焦急,不仅由许广平、内山完造出面写信阻止,还推举唐弢、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

当着前来劝阻她禁止出售鲁迅遗物的代表,朱安,这个苦命的女人悲愤的说出了一句让人心酸的话: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05

和鲁迅一样,胡适也是因为对母亲的孝顺,接受的包办婚姻。

只是和鲁迅不同的是,他和妻子江冬秀的婚姻被称为“民国七大奇事”之一,诚如张爱玲所说:“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胡适的妻子名叫江冬秀,是旧式望族江家的千金小姐。她貌陋没文化,小脚脾气爆,爱打麻将夫管严,一个活脱脱的“母老虎”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将鼎鼎大名的胡适之调教的像只猫一样温顺。江冬秀的厉害可见一斑。

胡适三岁时就没了父亲,由母亲一人拉扯长大,因此上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不敢有丝毫悖逆。13岁那年,胡适要到上海读书,临行前母亲为他和江冬秀订了婚。虽然胡适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就默认了。

1918年,27岁的胡适在母亲来信的一再逼迫下,回到了安徽老家。这年冬天,他和江冬秀结婚了。

当天,胡适在新房门上贴下来这样一副对联:三十夜大月亮,二十七老新郎。

在时兴早结婚的安徽,二十七岁的胡适就算老新郎了,而比胡适大一岁的江冬秀,自然是老的不能再老的新娘了。

06

胡适的婚后生活,并不是恬淡安闲的风平浪静,而是惊涛汹涌的波澜壮阔。

他的绯闻女友,从共穿幽径趁溪斜韦莲司,到半年内通了四十几封信陈衡哲,从烟霞洞里的佳人曹诚英,再到上海的罗曼蒂克徐芳,以及恩师杜威的妻子洛维茨,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陆小曼,可谓群芳争艳。

这些女人,随便一个,无论是才华、修养、学识、气质、颜值、品味,都能甩江冬秀八条街。其中尤以江冬秀的表妹曹诚英最为突出。

1923年,胡适在杭州疗养期间与前来照顾他的曹诚英相恋,两人瞒着江冬秀爱的死去活来。回到北京后,江冬秀以此事质问胡适,胡适心虚气怯,死不认账,事情暴露后又吵着要离婚。

属虎的江冬秀面对属兔的胡适,说出手就出手,菜刀、剪刀一齐上,并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摆出了一副你敢离婚,老娘就敢跟你玩命的架势,吓得胡适连忙认怂,此后再也不敢提离婚之事。

07

自然,胡适之所以能跟江冬秀这样一个旧时妇女白头偕老,也不全是因为因为他的厚道,这自然也跟江冬秀个人有着一定关联。

江冬秀虽然泼辣,却也不是一昧的任性胡闹,除了对于自己的名分认定不容商议外,其他方面她还是很理解胡适的,她从干预胡适的学问研究和政治生涯。反而在适当的时候,她也给过胡适贤内助般的建议,虽然胡适后来并没有采纳,她却也不生气。

生活上,江冬秀也并不完全像旧式妇女般枯燥无趣,相反她也有自己兴趣爱好。譬如打牌。

除了为胡适的生活服务以外,江冬秀经常以打牌消遣日子。她每次打牌必赢,不知何故。她在麻将桌上赢来的钱,也是胡家的经常收入之一。后来,胡适在台湾任研究院长时,胡太大也经常邀朋友来家打牌,胡适也从不干预,有时当四缺一时,她还要胡适来凑一角。

身为院长的胡适,为了维护前院长(蔡元培)规定不准在公房打牌的好传统,曾对他的秘书说,请帮我买所房子给我太太住,因为太太打麻将的朋友多,在公房打牌不方便。由此可见,胡适对太太还是蛮体贴的。

让人意外的是,江冬秀还有一个喜好就是爱读武侠小说,金庸的作品,她如数家珍。大概,这也和她风风火火的性格有着一定关联吧。

08

1975年,江冬秀在台湾去世,终年85岁。

当时,距离他的丈夫胡适去世,已经有13个年头了。

不般配的爱情,往往最深情!

鲁迅究竟有多高?为何许广平会爱上其貌不扬的老师鲁迅?

鲁迅有多高?或者说,鲁迅究竟有多矮?

其实,这是我们很多人常常忽略的问题。

因为,一方面,在我们心目中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我们从小精读,耳熟能详,他的形象自然是“高大上”的;

另一方面,我们经常看到鲁迅的照片,板寸头,头发精神抖擞地笔直挺立着,眼睛有神,精力充沛,文质彬彬中透露出坚毅,也给人以高大之感。

鲁迅先生

然而,我们却被表象给欺骗了。

我们每次看到鲁迅的个人照片,清瘦精干,风神萧散,在长衫和铮铮傲骨的映衬下,没有一丝矮小的感觉。

但一看合影,便真相毕现。

1933年2月,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访华,鲁迅、蔡元培与萧伯纳有一张合影(如下),萧伯纳最高,蔡元培其次,站立一起的鲁迅最矮。

鲁迅与蔡元培、萧伯纳一起

蔡元培先生曾说自己身高1.67米,以此观照,鲁迅的身高恐怕不会超过1.6米。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曾经说,鲁迅身高只有1.5米多一点。而作家王干十分肯定地说,鲁迅只有1.58米高,这可能是至今对鲁迅先生身高最肯定、最精确的表达。

不管真实与否,鲁迅先生身材不高,这是铁的事实。

然而,当时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读书的许广平却爱上了他,二人最终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事实婚姻,并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无论在当时的文坛,还是在整个社会,都掀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一时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各方的注意,甚至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

那么,花信年华的许广平,为什么会爱上比自己大17岁的鲁迅呢?

一、永远坐在第一排的漂亮女生

1922年,许广平由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随即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国文系。

学生时代的许广平

当时,许寿裳任女高师校长,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因二人是同乡,许寿裳因此经常通过蔡元培请北大教师前来兼课,在国文系兼课的北大教师有周作人、马裕藻、钱玄同、沈尹默、鲁迅等。

1923年,女高师在国文系开设了“中国小说史”课程,鲁迅便是前来讲授此课的北大教师。鲁迅以作品多而精名世,以敢于斗争著称,在那个文学勃兴的时代,其影响之大,追随者之众,身后力量之强,投枪匕首之锐,一时无二,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鲁迅就是大神级的人物,因此他的课备受关注。

许广平已经是女高师二年级的学生了,对文学十分钟情,对鲁迅先生更是崇拜和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鲁迅来上课,许广平每次都坐在第一排,为的是更好的听先生的课。

这一年,许广平25岁,鲁迅42岁。

民族魂—鲁迅

鲁迅的课在学生们中极受欢迎,据当时的同学回忆,鲁迅讲中国小说史,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平时轻易不露笑脸的他,在学生面前却特别和蔼,耐心而细致,板书在黑板上的粉笔字如书法般潇洒漂亮。

第二年八月间,聘请期限已经结束,鲁迅向校长提出辞职,不再兼课,学生们听说后,全都挤到教务处,集体要求鲁迅继续给大家授课,大家围着他恳求,直到鲁迅答应不辞职才散去。

其中,许广平表现得最为积极。不仅如此,鲁迅上课,坐在第一排的漂亮女生许广平更是积极提问,爱提问,爱挑刺,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厌其烦,但鲁迅不但耐心回答,还多次表扬她聪明智慧,肯动脑,有才气。

二、主动给教师写信的女学生

自古美女爱才子,鲁迅的才学、成就、幽默、亲切,深深地打动了许广平,在许广平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鲁迅和许广平

自从对老师有了一丝比老师更为亲切的感觉之后,许广平上课更加主动和积极了,但凡鲁迅先生的课,许广平总是第一个到,大胆提问,热情探讨,一次次将鲁迅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每当鲁迅下课离开教室,她又莫名忧伤,怅然若失。

每当独处的时候,许广平就会反复回想起上课的点点滴滴,想起先生的某句话是否针对自己,那些有意无意的动作是否真有深意,自己脱口而出的提问,是否让先生尴尬难堪,自己的某个表现是否得体……

她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回想着、思考着、忧虑着、纠结着,直到有一天,她终于明白了什么。

是的,她已经爱上了自己的老师。


鲁迅先生

1925年3月,在认认真真当了鲁迅2年学生之后,许广平终于鼓起勇气,给自己最亲切的先生写了第一封信:

鲁迅先生:

现在写信给你的,是一个受了你快要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听讲《小说史略》的,是当你授课时每每忘形地直率地凭其相同的言语,好发言的一个小学生。他有许多怀疑而愤懑不平的久蓄于中的话,这时许是按抑不住了罢,所以向先生陈诉……

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

虽然许广平在这第一封信中说“向先生陈诉”,然而,她在这句淡然的“陈诉”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无法隐藏和情难抑制的“倾诉”呢?

一个女学生主动给自己的异性先生写信,无论内容有多简单,表达有多平淡,然而,这写信的本身,就足以说明一切。

这一年,许广平已经27岁,未婚。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难道,鲁迅先生不知道?

于是,这一对每周能够见面且交谈的异性师生,却开始“偷偷摸摸”地通信了。

鲁迅儿子是谁

周海婴。

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年4月7日,享年82岁),男,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周树人(即鲁迅)和许广平(即鲁迅妻子)仅有的一个儿子。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在他将出世时,一度出现难产的迹象。当医生为此征求鲁迅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鲁迅不假思索地说:“留大人。”令人惊喜的是母子平安。

也许鲁迅认为这孩子是意外的收获,为了孩子的坚强,他对新生命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爱。海婴这个名字,鲁迅取自上海出生的婴儿这一意思。

他对海婴的教育完全按照他于1919年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尽量创造机会让海婴自由地成长,希望海婴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

扩展资料

周海婴(1929-2011)是鲁迅和许广平先生的独子,自幼喜欢摄影,在近70年里用镜头定格了私人影像、市井百态、城乡景象,记录了重要的历史时刻,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

周海婴先生的作品,向观众呈现了照片所凝固的特殊历史瞬间,体现了他的审美和情怀,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周海婴摄影作品既是“大地蹄痕”,也是“记忆星尘”。

1933年9月13日,为庆贺53岁生辰,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周海婴去拍了一张全家福。少年的海婴形象,被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一瞬间。多年过后,这张照片在人们的记忆当中依然挥之不去。

作为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儿子,他一辈子活在鲁迅的“人场”里。鲁迅留下了遗嘱,“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说:“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同时也给我压力。”

时光荏苒,韶华流逝,少年变长者。七十年来,周海婴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刘铁生说:“读了他的摄影集后,我非常惊讶,他不是一个摄影家,但他比中国任何一个摄影家都了不起。他的摄影,有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深层次的东西。对于了解鲁迅同时代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周海婴的作品主要包括几部分,一是40年代的上海生活,包括两个方面,中产阶级和里弄生活;二是民主人士从香港到东北解放区的照片;三是50年代北京的生活,包括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的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有着相当的分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海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