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水》是具有着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巨大的思想意义的。作者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高度地赞扬了古代人民英雄禹的高贵品质和他跟人民群众一道创造的丰功伟绩;同时通过考察灾情的大员和文化山上的学者的勾画,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腐朽的本质,从而唤起人民群众的自信力,鼓舞起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战斗勇气。
理水是谁写的?主要讲了什么?
《理水》是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取材于神话传说,塑造的是史有所载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鲁迅先生借助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将社会现实中的现象都寓于其中,讽刺了那些昏聩无能的官员,还有空有理论的文人学者,同时赞扬了真正的实干家,其主题主要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理水》的主要内容情节分为五个部分,即治水前、治水开始、大禹到来、治水成功、治水成功后。其具体内容和情节如下:
(1)治水前
。主要是写大禹治水之前的情况,“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舜时突遇洪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治水九年却没有任何效果的鲧被舜带去充军,然后舜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根据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这个开始实际上写的就是黄河决堤发洪水,国民党却不顾这些灾情,反而变本加厉的搜刮民脂民膏,无视百姓安危,导致当时受灾人数众多,鲁迅亲眼目睹这一切,心中愤慨,就写下了这篇文章,用以讽刺国民党的丑陋一面,并且表达出了对于受灾人民的同情。
(2)治水开始
。鲁迅先生也在治水开始之后刻画出了那些学者专家和水利局官员的的丑陋形象,那些人根本就不会去治水,也不愿意,他们不会去听从百姓意见,他们只会趋炎附势,只会撒谎蒙骗,欺上瞒下,那些专家只会说,“灾情倒并不严重,粮食也还可以敷衍”之类的话。
当然,在这其中,百姓表现的也是十分愚昧的,在这种痛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懦弱又恐惧,有些人就选择了对官员学者趋炎附势。
(3)大禹到来。
大禹是一心治水,要为人民造福的,传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小说中也是有体现的,大禹治水时,妻子过来找他,但是大禹因为遵纪守法,根本就不愿意见妻子,他的妻子因此破口大骂。
(4)治水成功。
大禹来了之后,“况日见其繁盛”,文中关于治水的过程没有详细的写,不过从文中种种表述看来,的确是已经治理成功。治水成功的大禹回到冀州,百姓们都在那里迎接,大禹此时的外表已经跟“乞丐似的”了,就连腿脚也已经畸形,他也没有要邀功的意思,也不居功自傲。
(5)治水成功后
。小说的结局耐人深省,因为那个为人民谋福利才会变得跟乞丐似的大禹很快就变了,他没有再将自己之前的精神用来做其他的事情,他“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 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著,是要漂亮的”,他还是那个大禹,但却已经跟那些昏聩的官员混到一起去了,百姓依旧十分愚昧,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现实。
鲁迅理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理水》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通过改编传统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隐晦深刻地联系现实,塑造了大禹以及其他协同治水的实干家,文化山的只有空论的学者,蜂拥的大员等鲜明的有指向性的形象。
小说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写治水前的情况,舜爷的百姓遭到了大洪水,百姓淹在水中,过着苦难的生活。舜决定把治了九年水不见效的鲧充军,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这些都与神话故事中的情节一致,但和写作时间结合来看又另有所指。
第二部分写治水活动的开始。舜爷们派来的官员威风凛凛到达灾区,吃得好,住得好,只能听到学者们的不实之言,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想听,也听不懂。官员们不办公也不见客,只是兴致勃勃地吃喝玩乐。
第三部分借用大人们也无心听、无心为百姓做事的形象、学者的不实之言同国民代表的形象,深刻地讽刺当时昏庸的官员,趋炎附势的学者、百姓。
第四部分写大禹治水的成功。成了特权阶层的禹的硬骨头被软化,他并没有将他的实干精神投入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社会上的广大百姓仍过着蒙昧的生活,官员们依旧昏庸。
扩展资料:
《理水》写于1935年,两年前的1933年,黄河决口达五十多处,淹没了冀、鲁、豫等六十多个县,受灾人口达三百多万。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人民死活,以“视察”、“贩济”为名,从中渔利,更加残酷地搜刮民脂民膏。
当时江南一带十四个省大旱,江、浙、皖三省受灾面积达几千万亩,仅安徽一省灾民就有几百万,浙江余姚还发生农民争水互殴致死的事件。鲁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人民的种种惨状,感到极大的愤慨,对灾区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示无限的同情。
《理水》中舜爷的百姓在“洪水滔天”中挣扎的惨状,实际上正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缩影。文本中“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实际就指现实中国民党打着“视察”、“贩济”的旗号搜刮民脂民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水
求鲁迅《故事新编》中《理水》原文
这时侯是“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舜爷的百姓,倒并不都挤在露出水面的山顶上,有的捆在树顶,有的坐着木排,有些木排上还搭有小小的板棚,从岸上看起来,很富于诗趣。
远地里的消息,是从木排上传过来的,大家终于知道鲧大人因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么效验也没有,上头龙心震怒,把他充军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儿子文命少爷,乳名叫作阿禹。
灾荒得久了,大学早已解散,连幼稚园也没有地方开,所以百姓们都有些混混沌沌,只在文化山上,还聚集着许多学者,他们的食粮,是都从奇肱国用飞车运来的,因此不怕缺乏,因此也能够研究学问。然而他们里面,大抵是反对禹的,或者简直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个禹。
每月一次,照例的半空中要簌簌的发响,愈响愈厉害,飞车看得清楚了,车上插一张旗,画着一个黄圆圈在发毫光。离地五尺,就挂下几只篮子来,别人可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只听得上下在讲话:
“古貌林!”
“好杜有图!”
“古鲁几哩……”
“O. K!”
飞车向奇肱国疾飞而去,天空中不再留下微声,学者们也静悄悄,这是大家在吃饭,独有山周围的水波,撞着石头,不住的澎湃的在发响,午觉醒来,精神百倍,于是学说也就压倒了涛声了。
“禹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鲧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我曾经搜集了许多王公大臣和豪富人家的家谱,很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得到一个结论:阔人的子孙都是阔人,坏人的子孙都是坏人——这就叫作 ‘遗传’。
所以,鲧不成功,他的儿子禹一定也不会成功,因为愚人是生不出聪明人来的!”
“O. K!”一个不拿拄杖的学者说。
“不过您要想想咱们的太上皇,”别一个不拿拄杖的学者道。
“他先前虽然有些‘顽’,现在可是改好了。倘是愚人,就永远不会改好……”
“O. K!”
“这这些些都是废话,”又一个学者吃吃的说,立刻把鼻尖胀得通红,“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一蹬,显得非常用劲。
“不过鲧却的确是有的,七年以前,我还亲眼看见他到昆仑山脚下去赏梅花的。”
“那么,他的名字弄错了,他大概不叫 ‘鲧’,他的名字应该叫 ‘人’!至于禹,那可一定是一条虫,我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他的乌有,叫大家来公评……”
于是他勇猛的站了起来,摸出削刀,刮去了五株大松树皮,用吃剩的面包末屑和水研成浆,调了碳粉,在树身上用很小的蝌蚪文写上抹杀阿禹的考据,足足化掉了三九廿七天工夫,但是凡有要看的人,得拿出十片嫩榆叶,如果住在木排上,就改给一贝壳鲜水苔。
横坚到处都是水,猎也不能打,地也不能种,只要还活着,所有的是闲工夫,来看的人倒也很不少,松树下挨挤了三天,到处都发出叹息的声音,有的是佩服,有的是疲劳,但到第四天的正午,一个乡下人终于说话了,这时那学者正在吃炒面。
“人里面,是有叫做阿禹的,” 乡下人说。“况且‘禹’也不是虫,这是我们乡下人的简笔字,老爷们都写作 ‘禺’,是大猴子……”
“人有叫作大大猴子的吗?……”学者跳起来了,连忙咽下没有嚼烂的一口面,鼻子红到发紫,吆喝道。
“有的呀,连叫阿狗阿猫的也有。”
“鸟头先生,您不要和他去辩论了,”拿拄杖的学者放下面包,拦在中间,说,“乡下人都是愚人。拿你的家谱来,”他又转向乡下人,大声道,“我一定会发见你的上代都是愚人……”
“我就从来没有过家谱……”
“呸,使我的研究不能精密,就是你们这些东西可恶!”
“不过这这也用不着家谱,我的学说是不会错的。”鸟头先生更加愤愤的说。“先前,许多学者都写信来赞成我的学说,那些信我都带在这里……”
“不不,那可应该查家谱……”
“但是我竟没有家谱,”那“愚人”说。“现在又是这么的人荒马乱,交通不方便,要等您的朋友们来信赞成,当作证据,真也比螺蛳壳里做道场还难。证据就在眼前:您叫鸟头先生,莫非真的是一个鸟儿的头,并不是人吗?”
“哼!”鸟头先生气忿到连耳轮都发紫了。“你竟这样的侮辱我!说我不是人!我要和你到皋陶大人那里去法律解决!如果我真的不是人,我情愿大辟——就是杀头呀,你懂了没有?要不然,你是应该反坐的。你等着罢,不要动,等我吃完了炒面。”
“先生,”乡下人麻木而平静的
回答道,“您是学者,总该知道现在已是午后,别人也要肚子饿的。可恨的是愚人的肚子却和聪明人的一样:也要饿。真是对不起的很,我要捞青苔去了,等您上了呈子之后,我再来投案罢。”于是他跳上木排,拿起网兜,捞着水草,泛泛的远开去了。
看客也渐渐的走散,鸟头先生就红着耳轮和鼻尖从新吃炒面,拿拄杖的学者在摇头。
然而“禹”究竟是一条虫,还是一个人呢,却仍然是一个大疑问。
扩展资料:
《理水》与那种“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历史小说不同,这是一篇融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为一体,既有历史人物的真实描绘,又有社会现实的广角讽喻的作品。
在《理水》中,鲁 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 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
刻画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糅的怪诞世界,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 《故事新编 》 中所追求的“故”事 “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
作为神话传说中的治水英雄,《理水》中的大禹虽然着墨不多,却是鲁迅衷心赞美的人物,作品将他置于“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的险恶自然环境和其父鲧9年治水无效、充军羽山的 危急情势下,集中从三个方面刻画他以自苦实干为核心的性格特征和为民请命、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的高尚品德。
一是大智大勇:他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历年来治水失败的教训,毅然推 翻其父鲧“湮的成法”,确立以“导”治水的新法,锐意革新,不怕保守势力的攻击和恫吓。
二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他栉雨沐风,跋山涉水,身先士卒,率领随员察水 情、疏江河,引洪害入海,始终奋斗在治水第一线上,“每日孳孳”,毫无倦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作品《理水》
《理水》鲁迅内容赏析是什么?
《理水》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小说,以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为背景。
加之以现代化的故事细节,使《理水》这篇小说所描写的事情及更深层的意义都与原故事大不相同。这篇小说仍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主线,但其中又加入了文人、官员、平民、帝王等多种人物,使全文的侧重点并不是如何治水,而是在这惊心动魄的洪水之下各种人物的人性图景。
帝王碌碌无为,官员学者贪腐成性华而不实,黎民百姓也是浑浑噩噩,只有大禹迫切地想要改变现状,但还是遇到了重重窒碍。大禹治水的关键并不只是疏通河道,更重要的是梳理好所有人因几千年的历史而积淀遗留下来的心病。可是,现实却很荒诞无奈,大禹治水虽说是取得了成功。
获得了舜帝和皋陶的赞赏,成为了万民心中的楷模与榜样,最后却也被周围阿谀奉承衣冠华丽的官员们做同化了,单纯质朴的实干精神也就没有了。在《理水》这个时代中,每类人物最后的结局都是悲剧的,最后的沉沦是无论英雄还是平民都无法避免的困境。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