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年到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所以成了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

《呐喊》主要内容是什么?

《呐喊》主要内容是: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

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扩展资料: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呐喊主要内容概括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接下来分享呐喊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简介。

呐喊主要内容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与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与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与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与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吸收与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呐喊的主要内容

《呐喊》(鲁迅小说集)《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又谈到他把《狂人日记》等小说投稿到《新青年》的经过.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是他便写了《狂人日记》,此后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十余篇.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谈到《呐喊》的名称,他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这三部小说集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呐喊》中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

呐喊有哪些主要内容?

《呐喊》内容概述:《呐喊》是鲁迅的第一个小说集。在这个集子里,收集了鲁迅从1918至1922年间创作的几篇小说(原有15篇,后抽出《不周山》一篇,成14篇),它们是《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把它取名为《呐喊》,意思是给革命者呐喊助威,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通过对一个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人的狂言狂行狂思狂想的描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狂人日记》在表现反封建、反礼教的主题时,还寄予着深广的忧愤。鲁迅清醒地认识到孔孟之道对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毒害,因此在小说结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孔乙己》通过咸亨酒店小伙计“我”的直接观察,塑造了一个备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进仕不成、沦落底层、偷生于贫穷冷漠与嬉笑之中,最后悲惨死去的下层知识分子典型——孔乙己;控诉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与无情,对那些践踏和损害弱小者的丁举人之流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药》通过一个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封建统治者杀害,他的血被刽子手制成人血馒头,卖给小茶馆老板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结果儿子仍然死去的悲惨故事,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屠杀革命者,麻痹毒害广大群众的滔天罪行,同时批判了民众愚昧、麻木、不觉悟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给资产阶级革命开了一帖良药。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贫穷而又落后的农民典型。小说通过阿Q的人生际遇,描写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的劳动人民在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压迫及思想的奴役下,怎样被逼得走投无路,精神上受到严重戕害的悲惨情景;反映了在辛亥革命引起农村阶级关系微妙变化的时候,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又是怎样漠视贫苦农民朦胧的民主革命要求,与封建地主阶级妥协,导致革命失败的历史事实,从而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

《社戏》回忆了天真烂漫的农家少年看社戏的欢乐情景,并通过“我”在两地看戏的不同见闻与感受的强烈对照,有力地揭露了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现实,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孩子的机灵勇敢、富有才干的高尚品格,表达了鲁迅强烈的变革旧世界的战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