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电子规则:又称有效原子序数法则,是过渡金属簇合物化学中的概念,通过确定价电子层的填充情况,来预测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稳定性。

规则的具体情况为:

1、过渡金属价电子层有5个轨道,分别为nd、n加1、p乘以n加1的和、p乘以n加1的和、p乘以n加1的和;

2、轨道共可容纳2乘以9个电子,即18个电子;

3、如18个电子填满了其价电子层,使其具有与同周期稀有气体原子相同的电子结构,则该配合物是稳定的;

4、填充过程常由金属原子与配体间共享电子

什么是电子18构型

18电子构型的离子指的是核外电子排布包括18个电子的离子。电子构型又称电子组态,是原子、离子或分子的电子状态的一种标志。电子依照能量高低的能级进行排列,其一般顺序为l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

按照量子力学的轨道近似法,原子、离子或分子中的每一个电子被认为各处于某自旋和轨道的状态。体系中全体电子所处的自旋和轨道的总体,构成了整个体系的电子构型。

扩展资料:

电子构型的规则:

1、构筑原理:整个体系的能量越低越好。一般来说,新填入的电子都是填在能量最低的空轨道上的。

2、洪德规则:电子尽可能地占据不同轨道,自旋方向相同。

3、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体系中,没有两个电子的四个量子数是完全相同的。

4、能级交错: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构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排布

什么是18电子规则

即EAN规则,一个配合物中心原子周围有18电子稳定。
第1个:6*2+5=17;
第2个:6+6+2*3=18;
第3个:8+2*5=18;
第4个:2+2*8=18;
但是,不一定总是要18电子,有些非18电子的也比较稳定,只不过18电子稳定的多。
ps:它们都是动力学稳定。

18电子规则的计算

18电子规则常用于判断金属配合物的稳定性和结构。当金属的d电子数与配体所提供的电子数之和等于18时,形成热力学稳定的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当运用18电子规则时,要遵循以下惯例:(1)分子内电子进行分配时必须保证整个配合物的电荷保持不变;(2)每个金属-金属键分别给两个金属原子贡献一个电子;(3)桥羰基配体的电子对,给被桥联金属各贡献一个电子。
例如在判断是否可以将二茂铁中一个茂环(Cp)用羰基替换时,
首先移除一个环戊二烯基负离子,得到含有12个价电子的正离子。每个羰基给出2个电子,因此根据18电子规则,以下正离子应该是稳定的: CpFe(CO)3+
事实上,该配合物以另一种方式满足18电子规则,即生成环戊二烯基羰基铁[Fe(η5-C5H5)(CO)2]2,参见二茂铁#衍生物。在算这个化合物中一个铁原子的价电子数时,可认为另一个铁原子贡献了一个电子:
Cp 5 + Fe 8 + 2 CO 4 + Fe 1 = 18
此外,用另一个单负离子配体也可使其达到18电子:
CpFe(CH3)(CO)2
Cp 5 + Fe 8 + CH3 1 + 2 CO 4 = 18
[

[co(nh3)6]3+杂化方式是什么?

均为d5sp3杂化 共18电子,即18电子规则。

首先,要知道氨气对于钴原子是强场配体,更希望形成内轨配合物。

在氨气分子的作用下,三价钴离子3d轨道的电子可以两两成对,为氨气分子的配位留足空间,形成d2sp3杂化,表现为内轨配位。

但是二价钴离子3d轨道即使成对只有一个空轨道,为了形成稳定对称结构则需要dsp3d杂化,然而上述杂化同时动用了3d和4d轨道,能量相差过大,无法存在,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sp3d2杂化,表现为外轨配位。

[Co(NH3)6]Cl3的结构和性质:

Cl3是反磁性的,低自旋的钴(III)处于阳离子八面体的中心。由于阳离子符合18电子规则因此被认为是一例典型的对配体交换反应呈惰性的金属配合物。

作为其对配体交换反应呈惰性的一个体现,[Co(NH3)6]Cl3中的NH3与中心原子Co(III)的配位是如此的紧密,以至于NH3不会在酸溶液中发生解离和质子化,使得[Co(NH3)6]Cl3可从浓盐酸中重结晶析出。

与之相反的是,一些不稳定的金属氨络合物比如[Ni(NH3)6]Cl2,Ni(II)-NH3键的不稳定使得[Ni(NH3)6]Cl2在酸中迅速分解。三氯化六氨合钴经加热后会失去部分氨分子配体,形成一种强氧化剂。

三氯化六氨合钴中的氯离子可被硝酸根、溴离子和碘离子等一系列其他的阴离子交换形成相应的[Co(NH3)6]X3衍生物。这些配合物呈亮黄色并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水溶性。

氯化钴(Ⅲ)的氨配合物有多种,主要是三氯化六氨合钴(Ⅲ),[Co(NH3)6]Cl3,橙黄色晶体;三氯化五氨·水合钴(Ⅲ),Cl3,砖红色晶体;二氯化氯·五氨合钴(Ⅲ),Cl2,紫红色晶体,等等。

它们的制备条件各不相同。在有活性碳为催化剂时,主要生成三氯化六氨合钴(Ⅲ);在没有活性碳存在时,主要生成二氯化氯·五氨合钴(Ⅲ)。

配离子Co(NH3)6 3+中心离子有6个d电子,通过配离子的分裂能Δ的测定并与其成对能P(21000cm-1)相比较,可以确定6个d电子在八面体场中属于低自旋排布还是高自旋排布。

在可见光区由配离子的A—λ(吸光度—波长)曲线上能量最低的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λ可求得分裂能Δ:1/(λ*10^-7)(cm-1)

式中λ为波长,单位是nm。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三氯化六氨合钴

[Co(NH3)5Cl]2+ 为什么符合18电子规则?如何计算?求过程。

18电子包含3个部分
1、Co3+自身的价电子,Co原子的价电子是 3d7 4s2,Co3+的的价电子是 3d6,6个
2、NH3配体提供的电子 5×2=10个
3、氯配体提供的电子2个
共18个
计算这类问题时,只需要把中心原子的价电子+配体提供的电子,就行了

原子第三层电子数为什么有18啊?在什么情况下是18?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什么?急求,好的追分

你大概还没学到高中的轨道原理,其实原子外电子的排布是根据轨道的。
高中现在主要接触的轨道是s,p,d三种,s轨道可容纳1对电子,p轨道可容纳3对。d轨道中5对。
这是基本常识。那我们再说排列的规则。
第一层只有s,第二层有s有p,第三层有s,p也有d。电子按能量最低的方式排布,s<p<d(能量)。
第一层只有s,所以第一层是2个电子。第二层既有s,又有p,所以最多有8个电子。第三层为什么K,Ca是8个就排第四层了呢,因为第四层的s轨道的能量比第三层的d轨道能量还低,所以先排第四层的s轨道2个。所以K是2881,Ca是2882.而排完就该排第三层的d轨道了,排满是10个。所以第三层总数最多为2+6+10=18个。
哪里我没说清楚,可以再问。完全手打。

2电子,8电子,18电子

简单负离子(如Cl、F、S等)的最外电子层都是8个电子的稀有气体结构.但是,简单的正离子的电子构型比较复杂,其电子构型有以下几种:
1.2电子构型:最外层电子构型为1s,如Li、Be等.
2.8电子构型:最外层电子构型为nsnp,如Na、Ca等.
3.18电子构型:最外层电子构型为nsnpnd,如Ag、Zn等.
4.18+2电子构型:次外层有18个电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电子构型为(n-1)s(n-1)p(n-1)dns,如Sn、Pb等.
5.9-17电子构型:属于不规则电子组态,最外层有9-17个电子,电子构型为nsnpnd,如Fe、Cr等.
对看看元素周期表,结合讲解,就差不多理解了

原子第三层电子数为什么有18啊?在什么情况下是18?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什么?好的追分

你大概还没学到高中的轨道原理,其实原子外电子的排布是根据轨道的.
高中现在主要接触的轨道是s,p,d三种,s轨道可容纳1对电子,p轨道可容纳3对.d轨道中5对.
这是基本常识.那我们再说排列的规则.
第一层只有s,第二层有s有p,第三层有s,p也有d.电子按能量最低的方式排布,s

18电子规则的不符合规则的情况

与8电子规则类似,也有很多过渡金属配合物不符合18电子规则,其原因主要可归为以下几类:
1.体积较大的配体
如果配体体积较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配合物达到18电子规则的趋势。与之类似的是,前过渡金属由于体积较小,也常常无法达到18电子结构。例子有:
Ti(neo-C5H11)4 (8 VE),(VE = 价电子数 Valence Electron)
Cp*2Ti(C2H4) (16 VE)
V(CO)6 (17 VE)
Cp*Cr(CO)3 (17 VE)
Pt(PtBu3)2 (14 VE)
Co(norbornyl)4 (11 VE)
[FeCp2]+ (17 VE)
这类配合物在有些情况下包含抓氢键(Agostic interaction):
W(CO)3[P(C6H11)3]2 (16 VE),但W原子中心与一根C-H键之间有较短的相互作用。
Cp(PMe3)V(CHCMe3) (14 VE,反磁性),与“烷叉-H”(alkylidene-H)间有一根短的V-H键,因此该化合物结构处于Cp(PMe3)V(CHCMe3)和Cp(PMe3)V(H)(CCMe3)之间。
2.高自旋配合物
高自旋配合物含有较多的单电子轨道,有可能难以提供出与配体成键的空轨道。一般地讲,这类配合物中很少有π酸配体。这些单电子轨道可与自由基配体(Radical ligand,如氧)的单电子轨道组合,或贡献电子给强场配体,从而产生可与配体结合的空轨道。例子有:
CrCl3(THF)3 (15 VE)
[Mn(H2O)6]2+ (17 VE)
[Cu(H2O)6]2+ (21 VE)
含有强π给予体配体的配合物往往不符合18电子规则,它们包括:氟离子(F?),氧离子(O2?),氮离子(N3?),烷氧基负离子(RO?)和亚胺负离子(RN2?)。例如:
[CrO4]2? (16 VE)
Mo(=NR)2Cl2 (12 VE)
在后者的例子中,Mo-N键较短,Mo-N-C键角接近180°,因此氮的孤对电子与Mo原子间存在配位作用,也可认为这个化合物是16VE。反例有:
trans-WO2(Me2PCH2CH2PMe2) (18 VE)
Cp*ReO3 (18 VE)
这些例子中M=O键长较长,M=O键没有包含氧对金属的配位。
3.某些d轨道能量较高
位于元素周期表右方的后过渡金属常会生成不符合18电子规则的配合物,是由于一个或多个d轨道能量较高,不易被电子填充的缘故。例如:
[PtCl4]2? (16 VE)
CuCl(CO) (14 VE)
Vaska's配位化合物(Vaska's compound) - ]] (16 VE)
蔡斯盐(Zeise's salt) - [PtCl3(η2-C2H4)]? (16 VE)
4.混合情况
上面的因素有时可以同时出现:
Cp*VOCl2 (14 VE)
TiCl4 (8 VE)
5.超过18电子的例子
这些例子有:
二茂钴 (19 VE)
二茂镍 (20 VE)
六水合铜(II)离子 [Cu(H2O)6]2+ (21 VE)
静电引力通常是造成超过18电子的原因。在金属茂基配合物中,螯合效应增大了配合物的稳定性,但二茂钴和二茂镍仍然容易被氧化生成相应的18电子配合物(Co(C5H5)2+和CpNiCl(PR3)、CpH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