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间顺序:回故乡、在故乡、看故乡。

第一部分: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故乡》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

鲁迅的《故乡 》全文按什么分文三部分

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鲁迅的《故乡》按什么层次来划分的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故居是按什么顺序构段的

空间顺序。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的是一座建筑物——鲁迅故居.由于它是一个四合院,不可能“一目了然”,所以作者采用了由外往里边走边看的说明顺序.从“推开”“院门”写起,介绍了“门道”、“小四合院”、“白丁香”、“南房”、“东房”、“西房”、“北房”等.重点介绍了“老虎尾巴”的格局以及室内陈设.这样的顺序,就属于空间顺序.它于鲁迅故居这样一个说明对象是十分相宜的.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便仿佛参观了一番这个“小四合院”,对它的布局会产生清晰的印象.

鲁迅的小说故乡以时间为序,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人物:母亲、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
线索:“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
情节:(1-5)回故乡(开端)
  (6-77)在故乡(发展、高潮)
(78-88)别故乡(结局)
事件:(6-8)与母亲商量搬家
(9-33)少年闰土
(34-52)杨二嫂的变化
(53-77)中年闰土
中心: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的情节,描写了故乡的环境、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反应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落后、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

时间:二十年前,景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少年,作者感受:美丽、神异的图画,读者感受:色彩明快艳丽、恬静、美好
时间:二十年后,景象:二十年后阴晦、苍黄、萧索、没有一丝活气,作者感受:悲凉,读者感受:凋敝、萧瑟
感情基调:抑郁深沉

故乡采用什么叙述顺序?

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

鲁迅的《故乡》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

按常规的讲析法,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照时间顺序,根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剖析“在故乡”遇见的人和事。这样讲析诚然无可非议。在理清这条明线的同时,还必须突出讲好一条被忽视的抒情线索──这是一条暗线,但又是主线。

扩展资料:

《故乡》写于1921年1月,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农民生活日益破产的历史真实。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鲁迅《故乡》 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作者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二部分又分四层,第一层次(从“第二日清晨”到“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第二层次(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在这一层次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当时“我”家与闰土家的情况:“我”家的家境不错,“我”是一个少爷;闰土家境虽然不算好,但也还算过得去,“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说明闰土的家境还可以,也可以看出当时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有来得及渗透到中国的农村。接着作者写到自己与闰土相交的几件事,并且和...全文

九上故乡中的补叙顺序有哪些

在顺叙之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事情与前文有某种联系的内容。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