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鲁迅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深刻的影响。使鲁迅认识到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发生了两件对他影响很大的事情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发生了两件对他影响很大的事情,请概括这两件事。

1、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曾去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在这期间,他经历了许多事情:他最初在东京求学,因看不惯清国留学生的作为,于是转到仙台

2、在仙台期间,他因是中国人而遭到匿名信的侮辱,后来在看电影时,影片中是日本战胜而过的情形,却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砍头时,围看的中国人却叫好

鲁迅的求学经历了哪几次重大转变?原因是什么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

鲁迅的创作受什么影响?

影响鲁迅创作风格的因素?8 人关注0 条评论
写回答
写回答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他从小就接受了传统文化 ,包括儒家正统文化以及佛、道、墨、法等非正统传统文化,同时他也深受民间文化的熏陶 。后来他去了南京求学,然后又到了日本留学。在这期间他又接触了非常多的西方文化 ,也经历了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所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到1936年10月19日他逝世,留下了非常多的著述 。有两篇短篇小说集,一个散文诗集,散文集以及包括《热风》在内的杂文和书信集等等。
影响鲁迅创作的因素不仅仅是他的时代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从小的生存环境。是从封建社会过渡,然后向西方社会学习开放的一个环境,所以影响了鲁迅的创作风格。他最早去日本求学的时候,当时的留学生是很被日本人歧视的,敏感的鲁迅在遇到这种情况下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中国国民性的麻痹性和软弱性,所以他在回国以后,笔下的形象都是农民和知识分子。
之所以写农民, 是因为他认为中国最大多数的人群都是农民,这一点毛泽东与鲁迅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其实鲁迅他个人就是一个知识分子, 他是以留学的身份去了仙台医学院学习, 他感觉到了一个国家不强大给知识分子带来的一种压迫。 对于知识分子呢,它更多的是一种关怀与怜悯 。知识分子较早的去接触接触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非常渴望在国内建立这样的一个理想的国家 。但是同时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内封建社会的双重压迫 ,觉得自己想为而不可为的这种无奈 ,所以知识分子在他笔下是非常怜悯而又值得同情 ,但是他又是非常软弱的 。所以鲁迅的作品《在酒楼上 》写的都是知识分子要么就是死了 ,要么就是像封建社会妥协。
而他笔下的农民更多的是愚昧, 鲁迅含泪的看着他们的愚昧。比如说《药》 这部作品里面的华小栓父子,华小栓的父亲拿着启蒙者的人血馒头去喂他的儿子治病 ,这本身就是一种愚昧。启蒙者妄想通过启蒙改造农民,却不想被这些农民成为了治病的良药 ,这在当时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因为在中国占据多大数人口的农民 ,却不知道启蒙革命为何意义 。可见启蒙革命的失败原因也就在于此,这也是鲁迅进行创作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鲁迅在日本学习的这段求学经历,对他的以后人生有什么影响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朝花夕拾中鲁迅童年时期哪些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请举例分析

“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教育对心灵的损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去异地走异路,成为青年爱国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其间的思想变迁、生活道路、性格兴趣,历历可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藤野先生》描写作者从儿童时期接受启蒙教育,到南京求学,去日本留学三个阶段的学习生活,使对旧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感性的认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

示例一:《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使他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善良,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阿长买来的《山海经》,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乃至在文学上影响了他一生。

示例二:《父亲的病》   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

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到人生的 伤悲。

示例三:藤野先生是鲁迅在留学时的老师。在日本留学学医期间,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

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藤野先生还特别理解和尊重他,尊重他的人生选择。

这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生活习惯、治学态度和日本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鲁迅的求学时代与他成为名人有什么联系

鲁迅的求学时代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就是说,鲁迅的求学时代是受到了思想与哲学的影响才会去日本学医的,但是到了后来,日本人嘲笑中国人“东亚病夫”,鲁迅先生才意识到中国若要真正站起来需要的不是医学而是齐心协力的心。因此,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才会留下如此多的文化宝藏,才会鼓舞全中国的人民站起来 才会受到大家的爱戴

琐记中在矿路学堂的学习生活对鲁迅有什么影响

1、掌握了德语,后来据此翻译了死魂灵。

2、很刻苦的整本抄地质学的讲义,学了些科学知识。

3、教员中有新党,喜欢看时务报,也受些要改革和革命的影响。

4、由于不满于学问的不完全和无所用处,所以努力学习获得了优异,考取了官费的对日留学生。

扩展资料:

一、琐记创作背景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二、琐记的理解

1、《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2、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琐记

朝花夕拾中 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发生了哪些事情.对他成年以后有怎样的影响

1、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人们又何必要认真地去实行呢。

在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

2、《五猖会》首先介绍了五猖会的盛况,接着描写作者要去看会时的兴奋和喜悦,正在作者兴高采烈地将要启程去看会时,父亲突然出现了,并严肃地让鲁迅“去拿你的书来”。接着写作者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最后父亲命令道:“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

接着写作者背书时的痛苦和无奈,写母亲、阿长等人无法营救及等待他背熟时的焦虑。最后作者终于背将出来,大家脸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这时已是索然无味,没了兴致。

这实际是对摧残少年儿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强烈控诉。全文以反问作结,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这种行为的否定,也就是对束缚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的否定。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对百草园的欢乐和三味书屋的乏味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在百草园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显露,享受了生活的无限乐趣。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是自己的乐园,回味无穷。

接下来介绍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这里只能是习字和对课,读那些枯燥无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违犯了规矩,还要领教罚跪和戒尺的滋味。学生不能向老师提问课堂以外的问题。由于课堂的无聊,学生们毫无学习兴趣,所以乘老师读书兴致正浓之时,便开始各自的游戏。

这实际上是对于封建教育的一种自发的抵制和反抗。通过这些描写,说明童年的鲁迅对这种束缚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厌烦的。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藤野先生》描写作者从儿童时期接受启蒙教育,到南京求学,去日本留学三个阶段的学习生活,使对旧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感性的认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时代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朝花夕拾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