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以“套”出版的作品,内容非常广泛,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各类科学知识,深入浅出,非常符合青少年读者的认知方式和阅读特点。近年来,冠以“十万个为什么”的图书层出不穷,把很多众所关注的学科前沿问题也纳入进来,大大丰富了这一品牌的内涵。

50年来,这套书先后出版了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它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

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叫十万个为什么?

这一词汇来源于已故 苏 联 著名科普作家米·伊林于1929年出版的一本小书:

《СТО ТыСЯЧ ПОЕЧМУ》,直译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在中国20世纪影响非常大,尤其对青少年。

此书由米·伊林始创作于1927年,两年后正式出版。不到五年,在科学尚不发达的中国几乎同一时间就出现三个不同的译本。按照王春秋的说法,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约30年间,这本小册子在中国大陆的广为传播,是历史潮流使然。“

1931年,陶行知先生首倡“科学下嫁”,要求把科学下嫁给工农大众。中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科普实践活动由此拉开了帷幕。”“1934年,柳提认为‘目前大众需要科学知识,科学要求大众化’,首次提出‘科学大众化’的口号。1941年,慕宇光在《科学趣味》第五卷第六期,从理论上多方面论述了科学大众化的意义和方法。在‘科学大众化’口号的鼓舞下,中国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以及科技团体、学术学会组织都积极投入到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浪潮中来。”伊林《十万》的适时引介正顺应了科学普及实践活动的需求。以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来说,这种翻译和传播速度算是相当突出的。

参与推进伊林《十万》中译本传播的出版单位甚多。此书不但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50年代,其重印和再版又达高潮,不但开明书店一再印刷,异军突起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社也接手再版的工作。

十万个为什么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50年来,这套书先后出版了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它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近年来,冠以“十万个为什么”的图书层出不穷,成为少儿科普类图书的代名词。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于2013年8月13日首发,以全新面貌再次走进读者视野。和第五版相比,第六版的内容近九成都是全新的“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的名称是借用了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真名为伊利亚·雅科甫列维奇·马尔夏克)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伊林又是取自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个诗句:“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2] “十万”是一个虚指,用来形容许多。

《十万个为什么》这一图书品牌是由位于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在1961年首创的,文章通常采用“为什么?”的标题,每一篇文章是几千字的科学普及作品。该品牌诞生50多年来,以其贴近读者的编辑形式、严格筛选的图文内容影响了无数求知道路上的读者。

1961年至今,《十万个为什么》被业界视作图书品牌,大规模开发利用,同名图书层出不穷,但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凭借其独特的编辑理念和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仍然成为广大读者的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