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速度,是中国大陆形容工程建设速度非常快的一个词,出自1982年11月至1985年12月的37个月期间,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集团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时,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简介:

深圳国贸大厦建成后,是当时深圳的最高楼,成为深圳地标,而且周边也因国贸而被称为国贸商圈。当时深圳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快速进行中,国贸的建设过程经报道后,成为深圳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被广为宣传。因此"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是当时

深圳速度的含义

“深圳速度”的含义绝不仅仅是一个“快”字。深圳人坚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打破了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恶化的“怪圈”。在加速推进深圳建设过程中,深圳不仅对所上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而且制定并颁布环保法规12部,再加上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建立和健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使水、气、声、渣等环保的各方面都处于“硬约束”之下。当深圳在中国首批戴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等桂冠时,人们对“深圳速度”有了更新的认识:有质量的速度才是有效益的,深圳发展经济坚持走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深圳速度的意义

“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发展的象征。它是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符号,代表了30年来中国建设发展的速度。“深圳速度”是深圳建设者在建设深圳国贸中心大厦时创下的“三天一层楼”的纪录。深圳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到深圳来的中外人士,总要登上楼顶的旋转餐厅,远眺深圳城市的景色。 “深圳速度”使深圳特区的发展日新月异。东滨大亚湾、西临珠江口、南接香港的深圳,从1979年创建以来,短短28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得改革开放之东风,成为中国内外瞩目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在短暂的时间里,深圳人口从一个只有2.5万,发展到已经超过1000万,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中国大陆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此外,深圳还是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其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深圳实现了经济上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创造的“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一个高速度高效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而深入人心,激励着大家争分夺秒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深圳速度”这个词怎么来的?

是中国大陆形容建设速度非常快的一个词。这个词出自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个月期间,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集团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时,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深圳国贸大厦建成后,是当时深圳的最高楼,成为深圳地标,而且周边也因国贸而被称为国贸商圈。当时深圳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快速进行中,国贸的建设过程经报道后,成为深圳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被广为宣传。因此“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是当时媒体提到深圳常用的词汇。 不过,深圳国贸大厦建设虽然以快速而著称,但是却不是所有的施工单位都能模仿的,在某些地方即便是加长每天的工时都不可能达到。其中有些条件是自然因素,有的地方是不能达到的。比如,深圳由于气候原因,混凝土的凝固期远短于中国内地很多城市,而且在施工时候加入了加速凝固的凝固剂,因此混凝土在浇铸后可以更快凝固,以加盖上面一层。此外,建设中还使用了多层的楼板模板,不必等下面一层完全完成再将模板撤除而加盖上面一层,节约了不少时间。

求采纳

深圳速度的介绍

深圳速度,是中国大陆形容工程建设速度非常快的一个词,出自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个月期间,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集团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时,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