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课堂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的课堂。

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

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

什么是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胡 唐 明 一、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内涵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区别于其他模式,其显著特征是教师和学生两者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大主体交互在一起,共同参与课堂中的教和学。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的动态平衡关系。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系统就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有机构成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重视了人格培养。通过主体的全员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生成及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整体效率。 第一,课堂环境是模式实施的基础。布置环境必须保证其民主性要求与和谐特征要求,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课堂气氛的融洽。其最大的特色是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过程中,要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每小组中要尽量做到至少配一名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助,以期学习效率最大化。 第二,教学内容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都是在充分了解具体班级学情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确定的内容。教学内容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生成问题作及时应对。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它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不求统一,视学校教学条件而定,通常呈现在黑板上、教案上、学案上或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 第三,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教师的教学行为通常有:参与、设计、引导、梳理、点拨、示范、质疑、释疑、辅导、生成、指导、督促、检查、评价等。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最关键的作用,不仅在其“教”,重要的是在其“导”,“教师”就是“导师”。对于教师来说,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课堂生成问题的激发者、发现者和参与解决者;思维的启发者。教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师”,是学习途径中的“引路人”,是课堂上的“导演”兼“配角”,偶尔也串客“主角”。 “讲”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学”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练”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评”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学科《课程标准》江苏省《教学要求》各版本教 材学科《考试说明》学科大型考试试卷“测”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 第四,学生是学习主体,是两大主体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的行为通常有:学习、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生成、主动、接受、享受、质疑、释疑、评价等。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既借助教师主体与教学内容发生关系,又可以直接与教学内容发生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主动参与是主体参与的基础。这种模式下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者之间就必须保证民主与平等;既然两大主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两者就得合作、互动,师生之间就必须双向影响、交互作用,共同感受,共同发现,共同体验;既然两大主体是通过合作形式来交互,师生关系就得和谐融洽,以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共同发展。二、实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实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既继承了传统教学之精华,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第一,继承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性,也重视了其“教”的功能;第二,批判并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了以“教”为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低效课堂教学问题;第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乐意学;第四,重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解决;第五,让教师更了解学情,促使教师的问题应对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提高;第六,帮助教学管理人员制定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使得教学管理更符合实际;第七,促进了教学其他环节的有效性,如解决了如集体备课形式化、备课笔记教条化、课堂教学低效化、早读晚读盲目化等一系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教学环节问题。 三、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归类指导 前提:不为某一模式所固定,根据教学内容综合各种模式,以学生课堂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与变化。以下提供几种模式供参考: 记忆教学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概念获得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者模式发散思维训练模式 1.形成概念2.诠释资料3.应用原理 1.呈现资料,确认概念属性2.学生对获得的概念进行检验3.学生对以上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1.教师提供问题情境,讲解探究步骤2.收集资料(确认阶段)3.收集资料(实验阶段)4.提出解释5.分析探究过程所使用的方法论 一、创造新事物(把熟悉的事物看成陌生的) 1.描述当前状况,教师布置学生讨论熟悉的观点2.直接类比法3.拟人类比法4.矛盾压缩法5.重返直接类比法6.重新检查任务,请学生进行比较,回到最初的问题或任务上 二、认识新事物(把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1.教师提供新信息2.教师或学生直接类比并对此作出描述3.拟人类比。帮助学生熟悉未知事物4.对类比进行比较5.解释不同点。学生解释类比对象的不同之处6.再研究。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对最初的问题重新进行研究。7.产生类比。学生提出自己的直接类比并探索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1.提出先行组织者2.提出学习任务或材料3.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 1.识记材料2.建立联系3.扩展感觉表象4.练习回忆 角式扮演模式小组预备活动;挑选扮演者;布置场景;组织观众;第一次表演;重新表演;讨论和评价;总结。 群体调查研究模式法理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疑难情境;探索学生对情境的各种反应;系统陈述研究的任务,并将这些任务组织起来。独立探究和群体研究;分析进步与过程;循环活动提出事件;认清问题;选择立场;探究所选择的立场;明确进一步稳固的立场;验证关于事例、定义和后果的假设。依赖—脱离;反依赖—脱离;解决—疏通;迷恋—依赖;迷恋—脱离;交感—效应;情境提出和明确;提出假说;明确假说;探索;搜集证据;概括。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确定帮助情境;学生主动积极地陈述和探究面临的问题;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开始作出问题有关的计划和决定;学生报告他们采取的行动,进一步发展。形成会议气氛;揭示有待讨论的问题;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确定可供选择的行动步骤;深化会议主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认识。 掌握学习模式 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评价阶段。 程序教学模式 直线式程序;衍支式程序;莫菲尔德程序。 直接指导模式 导向,建立该学习任务的框架;讲解;练习(组织练习、指导练习、独立练习)。 模拟训练模式 导向;对参与者的培训;参加模拟训练;学生对模拟训练的总结和问询。 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与实践沟通、联结的桥梁,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的有效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执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有效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妙于巧法、教有常法,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以泰州实验中学等学校为实验基地,尝试实践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并得到验证,有力地证明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所表现的教法就是巧法和常法。

什么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

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主体性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地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客观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学生所处的地位。

对学生与教师两个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交往互动,形成双边认识活动,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弄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及其主体性特征,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础。

学生主体及其主体性

教学活动中首先得承认学生是主体,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有在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教学的终级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观念,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并学握真理。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把学生的学摆在首位。学生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而非呆板被动地接收知识的机器,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内化才能完成。所以,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学生便是主体,其认识活动的对象一教师和知识便构成了客体。

教师应牢记这一点,要让学生真正学起来,思维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缺乏对学生主体的认识,教师的教便会变得盲目,就会回到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劳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在实现劳动对象化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自己的劳动对象一学生主体的主体性特征。

如何写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人才学研究发现,那些成就卓越的人才,在青少年时期都享有民主、宽松的成长环境。因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参与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摇篮。那么如何才能形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呢?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所以,在课堂上,要用爱心平等对待理解学生,突出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感受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敢于表现自我表现,发挥起其主体性作用。为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关爱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学科的教师而对该学科的学习表现出格外的兴趣和努力。所以,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爱心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课堂中如沐春风,产生一种被承认、肯定的心理满足而充满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2、平等对待学生 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也指教师和学生要保持平等的地位。有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正是说教育者要一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理解尊重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态度应该怎样?是污辱、谩骂、训斥、体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戒备心理,还是用亲切、耐心、理解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消除内心的恐惧和消极因素,树立信心,更亲近老师。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能形成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使之产生成功的愉悦,树立自尊自强的信念。

4、用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用诸如“没关系,大胆讲”;“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头头是道”;“你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你真善解人意”等丰富多彩的鼓励性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氛围的宽松、民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另外,对学生适当的鼓励能促使他们质疑问题,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其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的特点是:课堂是一个封闭的狭小世界,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学生变成一群完全的接受者,教师牢牢控制着自己预设的课堂。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尤为迫切。我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键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破除传统观念,多给时间让学生去安排,多给机会让学生去把握,多给权利让学生去选择,多给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多给是非让学生去明辨,多给疑难让学生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地求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使用。其中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热情,并成为课堂学习中目标展示的一种形式,它往往是课堂观察后自然产生的认识矛盾在学生大脑中的反映,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定向。

如:我在教《凡卡》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并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凡卡的现实生活如何?他对乡下爷爷是怎样说的?学生必须在自已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悲惨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的程度。

这时,我以设计以下问题糸列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凡卡况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样的?

<2>、凡卡对生活还有没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么?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吗?凡卡为什么指望过上那种生活?

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帮老爷看小孩,收拾鱼,因此经赏常挨打,没得吃,没得睡,连双鞋也没有。但凡卡对生活还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所以,他趁老板一家去做礼拜的机会,跪在台前给爷爷写信。不过,乡下的生活很艰难,守夜,砍圣诞树都是挨冻受冷的活儿,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觉得虽然孤独,乡下还算是穷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里,爷爷是那样乐观,乡下之夜是那样美好,砍圣诞树,即使要被冻僵,也变得那么美好。可见,凡卡的现实生活确实没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惨了。

问题的设计要根据知识生成过程的层次性及层次之间的联系性来加以组织,形成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情境系列,问题提出后,要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这样,就能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和构建新知的求知过程。

2、合作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西方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美国明尼苏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的约翰戴维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利用小组,以便于学生一起工作,以最大限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不但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其形式活泼,气氛活跃,而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关系。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再拿《凡卡》来说,课文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送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却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引导学生回顾信封上的书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凡卡的爷爷能不能收到信?如果收到了,会接凡卡回去吗?分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答案层出不穷。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不仅消除了对课文难点的恐惧感,有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表现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我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为题进行续写,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