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天纵之将圣”的意思就是上天一定要让孔子成为圣人。

这是《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记载,鲁国的太宰问子贡说:”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太宰问子贡,孔子真的应当圣者吧?要不然怎么会这么多才能,子贡回答是因为上天一定要孔子成为圣人,所以赋予他这么多才能。但是孔子本人并不同意这样的意见,听说这件事后表示,“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中的“固天纵之将圣”是什么意思?

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
【原文】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太宰:官名。
【译文】 太宰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

天之固天纵之将圣的“将”字拼音


[jiāng]
“固天纵之将圣”的意思就是上天一定要让其(指孔子)成为圣人,以咱们现在的思想,也可以理解为孔子是天然的圣人。但孔子本人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告诉大家由于自己“少也贱”,所以学会了很多君子们认为的“鄙事”,自己的才能是学习来的,自己是“学而知之”。

论语子罕篇第六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 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这个『大宰』是一个官职的名字,这是一个人,是大宰的这个官职。因为在春秋时期,宋国、鲁国、陈国、吴国等国都有大宰这个官职,所以这个大宰不知是哪个国家的大宰,那就无可考了。这位大宰见到孔子才华很多,所以问子贡,说『夫子圣者与』,孔夫子是不是圣人?『何其多能也』,为什么他这么多能,他才华这么多?他的意思想到,圣人是多能的,唯有多能才能成就圣人,这是他的一个想法,所以问子贡。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这个「纵」意思就是不为限量,也就是说天给予他很多,不限量他,叫「天纵之」,也就是天要使孔子成圣人,所以赋予他很多的才艺,这是子贡的意思。『子闻之曰』,孔子听到这个话,他有一个评论,说『大宰知我乎』,大宰知不知道我?真正知道孔子的人很少,孔子在这里就大宰对他的评论,说他很多能,他就讲了自己的一个看法,解释为什么自己多能。他说自己是『少也贱』,小的时候很贫贱,『故多能鄙事』,「鄙事」就是小事、小手艺。这既是谦虚,也是事实,很多的手艺,当时孔子自己亲力亲为要去做,因为家里穷,什么都得自己做,结果都学会了。所以「多能鄙事」,这些事情会的很多。但是下面说的是经典,核心了,『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些所谓的才艺跟修道、跟治国平天下有没有关系?这君子,不仅是圣人,连君子也如此,「多乎哉」,是不是一定要多才艺才能成为君子?「不多也」,不必。也就是说,你不必要学很多才艺,才能成为君子,才能成为圣人,才能治国平天下,讲的这个意思,这是核心。换句话说,大宰和子贡都误解了孔子,他们都以为圣人成道了,都是因为他们很多才艺,以多能为圣,这看错了、误解了,这不知孔子真正的境界。

古文翻译:子曰,吾少也贱,故其多能.

孔子说:我年少的时候也曾经生活困苦,所以现在有这么多的才识(能)
[ 诵 读 ]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孔夫子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第九篇)

[注释]
(1)[太宰] 周代掌管国君宫廷事务的官员.此人是谁,已经难于确考.
(2)[夫子圣者与(音“于”)] 孔夫子是圣人吗?与,语气词.
(3)[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这)原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的.固,本来.纵,听任,不加限制.
(4)[多能鄙事] 意思是能胜任许多卑贱低下的差事.按,据说孔子年轻时做过仓库保管,管理过牛羊放牧的事情,还当过司仪,能吹喇叭奏乐等.
(5)[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那些地位高的)君子能掌握这样多的技艺吗?不会(这样)多啊.

论语第九篇子罕原文及翻译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单独提利字,一般都与天命或仁道并提。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人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鲁国达巷地方有人说:“伟大呀孔子!他的学问渊博,却不能成为名家。”孔子听到了,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该专心干何事?专心驾车呢?还是射箭?我看还是驾车吧!”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也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礼制。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子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磕头,这是符合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磕头,(免去堂下的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众人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就是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
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的面貌酷似阳虎,匡人受过阳虎的害,把孔子当成阳虎,于是孔子在匡邑存有戒心。不过他还自慰地说:“文王已经不在,但是他的礼乐典章难道不在我这儿吗?上天如果要丧失这些文化,后死者的我便不得参与这个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让这种文化丧失,匡邑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向子贡询问:“夫子是个圣人吧!他怎么那么多才能?”子贡说:“他原本就是天生的圣人,又多才多艺。”孔子听到这些话就说:“太宰真了解我吗?我孤儿出身,年少贫贱,所以许多事都会做。君子需要多才多艺吗?不需要的!”
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牢(子张)说:“老师曾经说过:‘我不为世所用,所以有闲暇去学习这些技艺。”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是没有。有粗鄙的人来问我,在他虽然是好象空无内容;我却只从其问话内容,正反对比分析找出答案回答他。”
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孔子说:“凤凰没有飞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这样到头了吧!”
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见到他们时,即使他们比自己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赞叹一声说:“越抬头看,越觉得崇高;越深入学,越难以透彻。看起来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很能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他以文献知识广博我的见解,又以礼制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尽了全力之后,好象学会了立身处世的本领。但是当我想要再进一步追求老师,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
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孔子病得很重,子路安排学生们组织治丧处。后来病情缓和些,孔子说:“这段时日以来,由的做法太偏差了!不该有治丧的组织,却假装有。我想欺瞒谁呢?难道要欺瞒天吗?我与其在治丧的人手里过世,不是不如在你们几位学生的手里过世吗?我就算得不到隆重的葬礼,难道就会死在路上没有管吗?”
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子贡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那么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是在等待好商人哪。”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想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种地方很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去住的话,怎么会简陋呢?”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把乐曲的篇章进行整理,使《雅》、《颂》各有适当的安排。”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一切就像这样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从来没见过喜欢道德超过喜欢美貌的人。”
19、子曰:“譬如为山,本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做,那也是我自己向前进的。”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孔子说:“与他谈话,而从不显得懈怠的,大概就是回吧。”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谈到颜渊时说:“可惜他已经过世了,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没有见到他停下来。”
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孔子说:“谷子生长了却不开花的,有这样的情形呀!开花的却不结实的,也有这样的情形呀!”
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比不上现在的人呢?不过,到了四十岁或是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的名望,也就不值得敬重了。”
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听到义正词严的话,能不接受吗?但是要改正过错才可贵。听到委婉顺耳的话,能不高兴吗?但是要想通含义才可贵。光是高兴而不加思索,表面接受而实际不改,我对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不要学习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统帅可能被劫走,一个平凡人的志向,却不能被改变。”
27、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大概就是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子路听了,就经常念着这句诗。孔子说:“这样固然是正途,但是还不够好呀。”
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气真正冷了,才会发现,松树与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对事情不迷惑;有仁爱心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畏惧。”
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
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是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无纵之圣什么意思

本意是天纵之圣,如果你说的“无纵之圣”是正确词语,它的意思大概就是说其实根本没有“天纵之圣”一说,有的无非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负重前行罢了,这大概就是无纵之圣意思。
天纵之圣起源于孔子,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 ”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
译文
太宰问子贡:“夫子是圣人吗?为何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上天要他生下来就是圣人,而且多才多艺。”
不久,他们的讲话被孔子知道了,孔子说:“太宰知道我的出身吗?因父母早逝,家中贫穷,缺少任何依恃,为了生存,所以学会了许多技艺与耕种等体力劳动,生长在富贵人家的人,养尊处优,就不会像我一样有机会学会许多技艺,即使有,也不多见。”
另一弟子琴牢说:“夫子曾说过,‘因为没有机会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重用,就利用时间学会了许多技艺。’”
臆解
子贡奉夫子命纵横列国以救鲁。过吴与大夫太宰伯嚭谈及孔子。系天生圣人,孔子闻之,自谦,而有本章缘起
参考自百度百科!

求论语中的子罕篇原文和译文

【原文】 9.1 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 9.2 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文】 9.3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原文】 9.6 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原文】 9.7 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原文】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原文】 9.9 子曰:“凤鸟(1)不至,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注释】 (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原文】 9.10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注释】 (1)齐衰:音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原文】 9.11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原文】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间:病情减轻。 (3)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4)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原文】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1)韫?: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贾:识货的商人。 (3)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评析】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1)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2)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位,就不闭塞落后了。”
【评析】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原文】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原文】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原文】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原文】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评析】 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但他却不幸死了。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经常以颜渊为榜样要求其他学生。
【原文】 9.22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1)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评析】 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原文】 9.24 子曰:“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3)乎?绎(4)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音yuè,同“悦”。 (4)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5)末:没有。
【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评析】 这里讲的第一层意见是言行一致的问题。听从那些符合礼法的话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礼法的规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问题的实质。第二层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则应加以仔细辨别。对于孔子所讲的这两点,我们今天还应借鉴它,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
【原文】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注释】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
【原文】 9.26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原文】 9.27 子曰:“衣(1)敝?袍(2),与衣狐貉(3)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 (2)敝?袍:敝,坏。?,音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评析】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原文】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后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原文】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2);可与立,未可与权(3)。”
【注释】 (1)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坚持道而不变。 (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原文】 9.31 “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 (1)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 (2)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 (3)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译文】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天纵的意思


天纵的解释

[talented]

指上天所 赋予 ,才智超群(多用做对帝王的谀辞) 详细解释 (1).亦作“ 天从 ”。天所放任,意谓上天赋予。后常用以谀美帝王。 《论语·子罕》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南朝 梁 沉约 《 丞相 长沙宣武王墓铭》 :“峩峩哲人,寔惟天纵。” 唐 高适 《淇上别刘少府子英》 诗:“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 :“人欲方切,天从忽来。”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 :“ 徽宗皇帝 ,万几馀暇,戏御毫素,间作花草虫鱼,以示天从多能之意。” 《明史·赵锦传》 :“陛下天纵圣神,乾纲独运。” 郭沫若 《高渐离》 第五幕:“十八皇子真是聪明天纵,他的批评是万分恰当的。” (2).闰月。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倪辉方技》 :“历家以闰月为天纵。”

词语分解

天的解释 天 ā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 天空 。天际。天罡(北斗星)。天渊(上天和 深渊 ,喻差别大)。 天马行空 (喻气势豪放,不受 拘束 )。 在上面:天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气候:天气。天冷。 季节,时节:冬天。 日,一 纵的解释 纵 (纵) ò 放:纵虎 归山 。纵火。 放任;不拘束: 放纵 。纵目四望。纵情。纵观全局。 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纵身。 即使 : 纵然 。纵使。纵令。 竖,直,南北的方向,与“横” 相对 :纵横交错。 纵横捭阖 (指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