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句: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成语:一息尚存;

2、原句:巧言令色,鲜矣仁,成语:巧言令色;

3、原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成语:温故知新;

4、原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成语:文质彬彬;

5、原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成语:任重道远;

6、原句:名不正,则言不顺,成语:名正言顺;

7、原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成语:手足无措;

8、原句: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成语:怨天尤人;

9、原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作为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学之作;成语,语言凝练、寓意深远,是中国语言智慧的结晶。那么,《论语》里诞生了哪些成语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语中的成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中的成语1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

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

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

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

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

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

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

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

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论语中的成语2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如下:

不耻下问、手足无措、驷不及舌、温故知新、文质彬彬、血气方刚、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言必有中、言不及义、仁人志士、发愤忘食、犯上作乱、好行小惠、后生可畏、诲人不倦、惠而不费、家喻户晓、见义勇为、举一反三、理屈词穷、内省不疚、能近取譬。

出自论语中的格言警句

1、当仁,不让于师。

2、有事弟子服其劳。

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4、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5、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9、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

10、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4、以约失之者鲜矣。

15、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16、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1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0、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不耻下问、随心所欲、温故知新、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逝者如斯、择善而从、不舍昼夜、匹夫不可夺志、三省吾身、不亦乐乎。

1、不耻下问:

读音:bù chǐ xià wèn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随心所欲:

读音:suí xīn suǒ yù

解释: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出处:《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温故知新:

读音:wēn gù zhī xīn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4、三十而立:

读音:sān shí ér lì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5、不惑之年:

读音:bù huò zhī nián

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论语中的成语(出处及原句,简短的解释)要超过一百个

论语中的成语,总结如下:
1 不亦乐乎 《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④表示十分高兴。
2 犯上作乱 《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 《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 《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 《学而》
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 《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 《学而》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 《学而》
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
9慎终追远 《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 《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 《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 《为政》
原文: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七十岁的时候,就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出现违背规矩。
成语义:①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 《为政》
原文:三十而立
翻译: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
成语义:指人开始成熟。
14见义勇为 《为政》
原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那是谄媚。遇到符合义的事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成语义: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举直措枉 《为政》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
成语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 《为政》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够的,对于狗马也能做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奉养而不诚心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
成语义: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啦。
成语义:指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 《为政》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就不迷惑了;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做出违背规矩。
成语义: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19 随心所欲 《为政》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多含贬义。
20 温故知新 《为政》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会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成语义: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21 一言以蔽之 《为政》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诗经》的内容,用一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内容。
成语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2 异端邪说 《为政》
原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翻译:研读邪说,那是残害自己。
成语义: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害的思想、言论。
23 周而不比 《为政》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君子在道义上团结人,不以私利相互勾结;小人善于因私利而勾结,不能在道义上团结人。
成语义: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庭院内观赏八佾之舞,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成语义: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25 哀而不伤 《八佾》
原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诗经》中的《关雎》篇的内容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成语义: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②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之美。
26 不咎既往 《八佾》
原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责备了。
成语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27 尽善尽美 《八佾》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翻译:孔子谈到韶乐说:“美极了,又好极了。”谈到武乐时说:“美极了,还不够好。”
成语义: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 《八佾》
原文:或问 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翻译:有人问孔子举行“ 祭”的由来。孔子说:“不知道。能懂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成语义: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29 杞宋无征 《八佾》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去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
成语义: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比喻事情缺乏足够的证据。
30绘事后素 《八佾》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翻译: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粉嫩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打扮啊。’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画上画。
成语义: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31朝闻夕死 《里仁》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早上明白道理,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成语义:早上听到真理,哪怕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心情。
32 恶衣恶食 《里仁》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孔子说:“士有志于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成语义: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33 观过知仁 《里仁》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孔子说:“人犯的错误,同他那一类人是一样的。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类人。
成语义: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34 见贤思齐 《里仁》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圣贤的人考虑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成语义: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要向他学习,看齐。
35 讷言敏行 《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孔子说:“君子要谨慎地说话,而要敏捷地行动。”
成语义:语言迟缓,行动敏捷。古代儒家所奉行的一种修身之道。
36无适无莫 《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于义。
37 一以贯之 《里仁》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翻译:孔子说:“曾参啊!我所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贯穿始终的。
成语义: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泛指将一种理论、思想贯穿于事物的始终。
38 造次颠沛 《里仁》
原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君子一刻也不能违背仁德,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照仁德的要求去做。
成语义:指匆忙不安定。
39流离颠沛 《里仁》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形容生活困苦而到处流浪。
40 安老怀少 《公冶长》
原文: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使老人们生活安定,朋友们互相信任,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和爱护。
成语义: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41不耻下问 《公冶长》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因为他聪明而又喜欢学习,遇见比自己差的人,也肯于向他虚心求教,不以为耻辱,所以他的谥号叫做‘文’。
成语义: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42不念旧恶 《公冶长》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翻译:孔子说:“伯夷、不记住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的仇怨因此减少。
成语义:不记住或不计较别人过的错误或个人间的仇怨。
43 斐然成章 《公冶长》
原文: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翻译:我家乡的学生们,志向远大,心气骄傲,而行为粗简,文采都有较高的成就。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教导他们。
成语义: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②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含褒义。
44 计过自讼 《公冶长》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翻译: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过能够看到自身的错误而从内心自责的人。”
成语义:省查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45 善与人交 《公冶长》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翻译: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同别人交往,和他相处的时间愈久别人就愈敬重他。”
成语义:善于跟别人结成朋友。
46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
原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翻译:开始的时候,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对于人我是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成语义: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指看人是否言行一致。
47 闻一知十 《公冶长》
原文: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翻译: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测知道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测出两件事。
成语义:听到一点就由此此推求而知道十点。形容非常聪明。
48 朽木不雕 《公冶长》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翻译: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什么了,粪土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何必再去谴责他呢?“
成语义:①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比喻人或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②比喻人不堪造就。
49朽木粪土 《公冶长》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比喻不堪造就的人或不可收拾的东西。
50 喜怒不形于色 《公冶长》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翻译: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三次担任宰相,没有表现出高兴的神情;三次被罢免,也没有表现出愤怒的神色。每次罢免时一定把自己旧日的一切政令公务都告诉新任宰相。
成语义:高兴和愤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51 三思而后行 《公冶长》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翻译:季文子要三次考虑后才做某一件事情。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成语义:原指经过三次考虑,然后去做。后泛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
52 愚不可及 《公冶长》
原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译:宁武子,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聪明;当国家昏庸无道时,他就装愚蠢。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赶得上;他的那种装愚,别人可就赶不上了。
成语义:原指装傻,别人无法赶上他。后指极其愚笨。指处于不利局面善于装糊涂的人。
53博施济众 《雍也》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翻译: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施以好处,又能周济众人,怎么样呢?可以说是仁德吗?”
成语义: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54 不改其乐 《雍也》
原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一竹筒粗饭,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不巷子里,一般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成语义:不改变自己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来快乐。
55 乘肥衣轻 《雍也》
原文: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翻译: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乘坐肥马驾的车,身穿贵重的皮衣。
成语义:驾驭肥壮的马,身穿贵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56 从井救人 《雍也》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翻译: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虽然告诉他:‘一位有仁德的人掉到井里啦。’他会跟着跳下去吗?”
成语义:跟着落下井的人下井去,以营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不讲方式、不计后果没给别人带来好处而徒然损害自己。比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拯救别人。
57箪食瓢饮 《雍也》
原文:同54
翻译:同54
成语义: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贫苦。
58 敬而远之 《雍也》
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翻译:孔子说:“专心倡导人民遵守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又要远离它不要沉迷,这就可以说是聪明啦。”
成语义:尊敬他而又有所顾忌而不去接近他。既不得罪他,也不接近。
59乐山乐水 《雍也》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长寿。”
成语义:
60 立人达人 《雍也》
原文:夫仁者,已欲立则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作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呀。
成语义: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61 能近取譬 《雍也》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62 文质彬彬 《雍也》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成语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不仅文雅,而且懂礼貌。
63先难后获 《雍也》
原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翻译: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仁’啊。
成语义:先辛苦而后收获。形容不坐享其成。
64 周贫济乏 《雍也》
原文: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翻译:我听说过,君子应救济急需要的人,而救济已经富裕的人。
成语义: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65浮云富贵 《述而》
原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那些荣华富贵如同天上的云彩。
成语义: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的很轻。
66 诲人不倦 《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接解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对于我有哪些呢?”
成语义:教导人不知疲倦。形容教导别耐心。
67 举一反三 《述而》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不到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点拔他;不到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点,他不能由此类推出相关三点,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成语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68 乐以忘忧 《述而》
原文: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你为会么不说:“他的为人,发愤时,竟然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就忘记了忧愁,连衰老就会到来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成语义:快乐的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
69乐在其中 《述而》
原文: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翻译:吃粗食,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
成语义:快乐就在这里。
70临事而惧 《述而》
成语义: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
原文: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翻译:孔子说:“赤手空拳要和老虎搏斗,没有船要趟水过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和我一起的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善于筹划谋略的而能争取成功的人
71暴虎冯河 《述而》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①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②比喻果敢勇猛。
72 求仁得仁 《述而》
原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翻译: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不有什么怨恨呢?
成语义:寻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愿望都已实现,如愿以偿。
73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在一块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向他们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改正。
74 述而不作 《述而》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只传述旧知识而不创作新知识,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
成语义: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新,指没有新的见解。
75 信而好古 《述而》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
76学而不厌 《述而》
原文:同66
翻译:同66
成语义: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77一隅三反 《述而》
原文:同67
翻译:同67
成语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即举一反三。
78饮水曲肱 《述而》
原文:同69
翻译:同69
成语义: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79用行舍藏 《述而》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我就去;不任用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啊!”
成语义:被任命进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
80 执鞭随蹬 《述而》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翻译:孔子说:“如果富贵是可以求取的,就是去当一名拿着马鞭的驭者,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取,我还是做我爱好的事情吧。”
成语义:手执马鞭,跟在马蹬旁边。比喻追随左右,尽心效力。
81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追不上,追上了不恐怕再失去它。
成语义: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又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8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同成语义。
成语义:不居于某种职位,就不用去谋划有关的事务。
83 笃志好学 《泰伯》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翻译:孔子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坚守治国做人之道,有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在哪里居住。
成语义:一心一意爱好学习。
84 犯而不校 《泰伯》
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翻译: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询问;学问多的向学问少的人询问;有才能却像没有,学问充盈却好像很空虚;被人冒犯了也不去计较。我从前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
成语义: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是儒家提倡的恕道。
85 六尺之孤 《泰伯》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翻译:曾子说:“能够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能够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坚守气节不动摇屈服。”
成语义: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
8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泰伯》
原文:曾子言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翻译:曾子说:“人到临死时,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形容临终嘱咐之言。
87 死而后已 《泰伯》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有仁德的人,胸怀不能不宽广,意志不能不坚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仁’作为自已的任务,不也是很重要的吗?直到死了才停止,不也是很久的?”
成语义:到死才停止。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
88 战战兢兢 《泰伯》
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翻译:曾子病重,召集弟子说:“看看我的脚和手,有没有毁伤的地方。《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像站在深渊的旁边,又像走在薄冰之上。”
成语义: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89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泰伯》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好像面对深渊,又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处于危险的境地,战战兢兢,提心吊胆。
90 不舍昼夜 《子罕》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面对奔腾不息的流水说:“时间流逝就像这水一样,日夜不停的地奔流。”
成语义: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比喻夜以继日。
9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乡党》
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成语义:原指吃米不满足于舂得细,吃鱼、肉不满足于切得细。后来形容食物精细做,极其讲究。
92 春风沂水 《先进》
原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土雩,咏而归。
翻译: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好,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一路回来。
成语义:原意是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93 成人之美 《颜渊》
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翻译: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做坏事。小人与这相反。
成语义:成全别人的好事或实现其愿望。
9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
原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义: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95 驷不及舌 《颜渊》
原文: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成语义:驷马虽快,也追不上说出的话。指话一出口就难以收回。戒说话应当慎重。
96 驷马难追 《颜渊》
成语义:比喻事实既成或话已出口,不可挽回。
97 刚毅木讷 《子路》
原文:子曰:“刚、勇、木、讷,近仁。”
翻译:孔子说:刚直、勇敢、质朴老实,语言谨慎,接近于仁。
成语义:刚直果断,朴实慎重。
98 大言不惭 《宪问》
原文: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翻译: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么实际去做就困难了。
成语义:说大话不知知道害羞。
99 谲而不正 《宪问》
原文: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晋文公诡诈不正派,齐桓公正而不诡诈。
成语义:诡诈而不正派。
100 一匡天下 《宪问》
原文: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
翻译: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
成语义: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

《论语》里沿用至今的成语有很多,如:
1、不耻下问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例句】: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2、温故知新
【拼音】: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例句】:~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3、不亦乐乎
【拼音】:bù yì lè hū
【释义】: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例句】:哎,那骂得可真也是~。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4、任重道远
【拼音】:rèn zhòng dào yuǎn
【释义】: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例句】: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5、见贤思齐
【拼音】:jiàn xián sī qí
【释义】: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例句】: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回嗔作喜。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

论语书本中的四字成语

1. 论语中的四字词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出自《论语》的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

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

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异端”后加“邪说”。

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

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换作“随”。

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

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

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改“不继富”为“继乏”。

2. 论语中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三十而立

4、逝者如斯 5、不舍昼夜 6、三人行,必有我师

7、择善而从 8、匹夫不可夺志

中其他成语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众星拱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尽美矣,又尽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循循诱导——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过犹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内省不疚——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

手足无措——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

一言兴邦——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

分崩离析——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血气方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杀鸡焉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心安理得——则心安而德全矣.

文过饰非——小人之过也必文.

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待价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 关于论语的四字成语

〖哀而不伤〗 成语典故: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哀矜勿喜〗 成语典故: 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论语·子张》〖爱礼存羊〗 成语典故: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安老怀少〗 成语典故: 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爱素好古〗 成语典故: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春秋·楚·李耳《老子》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爱之欲其生〗 成语典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春秋·孔丘《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成语典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不安小成〗 成语典故: 据他之才,已自可仕,只是他不伏如此,又欲求进.……便是不安于小成也. 宋·朱熹《朱子全书·论语四》〖必不得已〗 成语典故: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论语·颜渊》〖半部论语〗 成语典故: 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成语典故: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北辰星拱〗 成语典故: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不耻下问〗 成语典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不得其门而入〗 成语典故: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不得其死〗 成语典故: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不悱不发〗 成语典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 成语典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卑宫菲食〗 成语典故: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语出《论语·泰伯》〖不改其乐〗 成语典故: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不患寡而患不均〗 成语典故: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暴虎冯河〗 成语典故: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不惑之年〗 成语典故: 《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不教而杀〗 成语典故: 不教而杀谓之虐. 《论语·尧曰》〖不咎既往〗 成语典故: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不堪其忧〗 成语典故: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不磷不缁〗 成语典故: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语出《论语·阳货》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不念旧恶〗 成语典故: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表里如一〗 成语典故: 首尾周密,表里一体.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朱子全书·论语》〖伯牛之疾〗 成语典故: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百里之命〗 成语典故: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屏气不息〗 成语典故: 屏气似不息者. 春秋·鲁·孔丘《论语·乡党》〖不弃故旧〗 成语典故: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不求备于一人. 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屏气凝神〗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达生》〖屏气敛息〗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博施济众〗 成语典故: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论语·雍也》〖屏声息气〗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饱食终日〗 成语典故: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成语典故: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不忘久要〗 成语典故: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博文约礼〗 成语典故: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博学多识〗 成语典故: 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博学笃志〗 成语典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不相为谋〗 成语典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不亦乐乎〗 成语典故: 有朋自远方来,。

4. 【论语六则中的四字成语.】

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第九则:怎样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第十则:怎样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5. 有关《论语》的四字成语及翻译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 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6. 关于论语的四字词语

1 不亦乐乎 《学而》

2 犯上作乱 《学而》

3 一日三省 《学而》

4 节用爱人 《学而》

5 贤贤易色 《学而》

6 和为贵 《学而》

7 食无求饱 《学而》

8 居无求安 《学而》

9 安贫乐道 《学而》

10巧言令色 《学而》

11 告往知来 《学而》

12 就正有道 《学而》

13 贫而乐道 《学而》

14 慎终追远 《学而》

15温良恭俭让 《学而》

16 小大由之 《学而》

17 学而时习之 《学而》

18 言而有信 《学而》

19 从心所欲 《为政》

20 当立之年 《为政》

7. 《论语》里的成语有哪些

⑴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⑵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⑶死而后已:死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⑷任重道远:负担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重任而又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⑹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

指应随时随地的学习别人的长处。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

⑻见贤思齐:见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论语中的成语 以及原文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32、【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4、【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3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41、【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42、【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45、【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4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49、【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50、【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1、【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52、【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3、【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54、【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6、【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7、【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58、【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9、【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60、【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6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5、【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6、【 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67、【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8、【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69、【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0、【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71、【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 7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73、【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7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75、【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6、【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7、【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78、【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9、【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80、【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 81、【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2、【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85、【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86、六尺之孤: 《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应该达到这种地步,把年幼的孤儿托附给你,而你能使对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87、察言观色: 《论语。颜渊》洞悉对方的言谈,并考察他的动机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88、风行草偃: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加诸於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 89、非礼勿视: 《论语。颜渊》对待没有礼貌的人,应当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适应了非礼的事,便会渐渐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90、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尽力克服私欲的诱惑,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适度与社会民众的精神合一,这就是实践仁道的善政。) 91、苗而不秀: 《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幼苗虽然发芽,不抽穗不开花,有的虽已抽穗但却不结果实。喻人人称其神童的人,长大成人后,可能变得平庸无能) 92、功亏一篑: 《论语。子罕》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93、先难后获: 《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於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94、知者乐水: 《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95、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万古坚贞,绝不因一时的利害和荣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 96、行不由径: 《论语。雍也》选择捷径的人,往往因操之过急而走头无路。 97、箪食瓢饮: 《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形容颜回饮食简单安贫乐道。) 98、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对於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99、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贱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00、闻一知十: 《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01、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十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采纳我吧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中有哪些成语

1.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像他学习.

2.择善而从:学习他们的优点.

3.任重道远:使命重大而路途遥远.

4.温故知新:复习旧的知识能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5.死而后已:到死为止.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里的成语及成语解释

【成语】:敏而好学

【注音】:mǐn ér hào xué

【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成语】:温故知新

【注音】: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知识。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成语】:不耻下问

【注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注音】: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释义】:多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成语】:任重道远

【注音】:rèn zhòng dào yuǎn

【释义】: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成语】:择善而从

【注音】:zé shàn ér cóng

【释义】: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成语】:不亦乐乎

【注音】:bù yì lè hū

【释义】: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成语】:见贤思齐

【注音】:jiàn xián sī qí

【释义】: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1不亦乐乎 3温故而知新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见贤思齐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任重道远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故知新:温:复习.故:旧.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体会或有新的发现.现也常指吸收历史经验,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在.

不亦乐乎:亦:也.乎:文言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后用以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

见贤思齐:看到贤德人,就想向他看齐.亦作“见德思齐”.

死而后已: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亦作“死而后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