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年,当时以罗旁为中心的瑶、壮族人民起义,反抗明王朝的压迫。两广总督、都御史凌云翼,奉命统率大军前来征剿。1577年,凌云翼镇压了瑶、壮民起义运动,明王朝把泷水县改升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之名遂见于史。罗定直隶州领有东安、西宁两县。直隶州治仍在泷水县,且取名罗城。1912年,罗定直隶州改名罗定县。至今仍保持这一建制。罗定直隶州所辖的东安和西宁两县独立,改名云浮县和郁南县。 新中国诞生后,1958年11月,罗定县、郁南县合并,取名罗南县。1961年4月,罗南县

罗定的来历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苍梧郡。该郡的属县之一是端溪县,县治设在西江流域的德庆。罗定是端溪县疆域之一。
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从苍梧郡中分出一部分,设晋康郡,并从端溪县中分出一部分建龙乡县,隶晋康郡。罗定则是龙乡县疆域之一。龙乡县的县治是泷江上游的官渡头(今罗镜、太平一带)。南朝的宋、齐期间(420一502年),龙乡县改隶新设的广熙郡(当时划晋康郡南部为广熙郡)。梁、陈时(503一589年)实行州县制,取消广熙郡,改置为建州和泷州。泷州的州治是龙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泷州、建州被撤销,建置永熙郡,郡治是泷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永熙郡复名泷州,州治仍是泷水县。五代时,泷州时废时复,州界也常变动。宋代也实行州县制,但泷水县疆域扩大,这时泷水县的县治是开阳(今船步)。明景泰五年(1454年),泷水县治迁到今罗城镇。万历四年(1576年),当时以罗旁为中心的瑶、壮族人民起义,反抗明王朝的压迫。两广总督、都御史凌云翼,奉命统率大军前来征剿。1577年,凌云翼镇压了瑶、壮民起义运动,明王朝把泷水县改升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之名遂见于史。罗定直隶州领有东安(今云浮县)、西宁(今郁南县)两县。直隶州治仍在泷水县,且取名罗城。1912年,罗定直隶州改名罗定县。至今仍保持这一建制。罗定直隶州所辖的东安和西宁两县独立,改名云浮县和郁南县。
新中国诞生后,1958年11月,罗定县、郁南县合并,取名罗南县。1961年4月,罗南县撤销,恢复两县原建制。1991年2月1日,罗定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粤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重镇。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罗定撤县建市(县级)。
至2007年底,罗定市面积2327.5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

罗定市官路塝地名是怎样来历的?

罗定市官路塝地名的来历:

     罗定官路塝位于广东省罗定市素龙街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5公理,省道S280从村前经过,属上宁村格木桥自然村下辖的小村,是格木桥自然村梁氏的分支。

     据考,明朝时期,由于罗定地区瑶民经常动乱,当时官府为利于防御和便于出行,在现在的上宁村辖区格木桥自然村专门修筑一段官驿道,作为连接南北方向的通道,为运送官兵、物资等之用。驿道北面可以通往德庆,南面可达茂名、广西北海。后来,该官驿道所在地因此称为官路塝。官驿道一直沿用至20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废置丢荒,现还存有一段路基遗址。故格木桥村(寨)有“驿道古村,哲学名寨”之称。

请问谁知道罗定能古话的由来

"能古话"最具罗定地方特色,与广西东部的"地古话"较接近。"能古话"主要集中在围底河流域地区,包括素龙、围底、华石、苹塘、罗平等几个镇。

渊公祠在华石荔枝冲,祖祠门联:"俱德初居流芳远,渊泷肇族世系长"。其后裔分迁各地。本人认为在罗定的兴濂公后裔应当会讲"能古话"。

罗定分界罗星白马庙的来历和故事?

罗定分界罗星白马庙的来历是:后人为了纪念罗星和他的马,就在他死去的河坡上建筑了一座庙,这座庙的名字叫罗星白马庙。它的故事是:传说唐将罗星作战英勇无比,特别是那匹白龙马,通晓人性,能跨沟越壑,使罗成如虎添翼,每次与隋军交战,总是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可是有一天突然被敌军打垮了,马夫为了活命,出卖罗星,在他的马里下药,马发了疯一样跑到了河沙里,最终罗星和白马被河沙吞噬。此后,村里人们每到夜里都能听到白龙马的叫声,没过半年就再也听不到马的叫声了。人们说白龙马的灵魂给罗成报仇去了。

罗定学宫的学宫由来

学宫也叫文庙,专为祭祀孔夫子而设立。自汉代树儒家思想为正统以来,为纪念这位“万世师表”、被尊崇为圣人的孔子,各地都兴修文庙。文庙建筑,由于历代皇帝的诏修,特别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诏州县学皆立孔子庙后,便成定例。在民间,文庙多被称为圣庙或孔庙,官方的文庙多称学宫。据查,广东省境内目前仍保留的学宫有30多座。
罗定学宫是清代罗定直隶州的学宫,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经康熙至光绪年间(1647年-1877年)多次扩建,形成规模,占地8300多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定学宫,是广东西、南二江流域仅存的形制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古建筑物最多的学宫,从2007年开始全面修缮,现已初具规模,主体建筑基本恢复原貌,徜徉其中,可使我们领略到充满浓郁岭南风格的学宫文化。

清明节去拜山,有一些是老太公,突然有兴趣追查一下自己的族谱。谁知道罗定李氏的来历?

据陇西堂八修族谱第一册165页记述火德公生三子,三一郎字朝文,三二郎字朝宗,三三郎字朝美,三一郎妣邱氏田氏生子七,崇文百一郎,崇麟百二郎,百三郎,崇兴百五郎,崇德千三郎,崇义千四郎,百十郎。三二郎妣范氏表氏生子三,崇正百十二郎,百十七郎,百十九郎,三三郎妣郑林氏生子六,号仁四五郎,崇凤四六郎,号礼四七郎崇耀四八郎,号信四九郎,仕宝。现据族谱所述三一郎之子崇麟百二郎,自福建汀洲上杭赴任韶州〈今韶关〉任正堂,任满后,明初二年前往墨江果村定居〈今始兴县过村〉,居住数年,明成化年间因墨江洪水浔冲掘,屋地成河,田地成坝。火德公第八世祖志德名李宗迁居溯源下塘〈今始兴罗坝下塘〉。
明万历三年(1575年),聚居于罗旁山区(今罗定、云浮、郁南三县毗连之地)的瑶、壮族人民不堪明王朝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四年(1576年),明朝派两广总督、都御史凌云翼统兵10余万〈以湖南江西士兵居多〉,进剿起义军,经过4个月的激战,官军俘斩了4.3万多名起义反抗的瑶、壮族人民,大量瑶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明万历五年(1577年),为了加强对罗旁山区的统治,明王朝升泷水县为罗定州,设东安县,西宁县,直隶广东布政使司:析德庆州的晋康乡,高要县的杨柳、都骑、思劳、思办等四都,新兴县的芙蓉一、二图,以及泼水县的南乡、富林二所地,建置东安县,归罗定州管辖。
同时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参加屯田的汉族士兵落籍罗定州,官府并公开招募流民定居垦荒,大批汉族人纷纷迁入,居东安西宁泷江。
火德公第十一世祖李春吴于明万历七八年间携母至西宁立户开基,数载复迁罗定三都〈今泗纶〉,据八修族谱记载春吴与春祥之子道明,春光往罗定州。春吴公后裔分支前往都门黎少罗镜等地。吊线图---火德--朝文--崇麟--木芳--俊元--彦清--法旺--志德--玉珂--李贤--春吴--道 --秉〈馀〉 --植〈枝〉 --承〈永,文〉 --万〈朝〉 ---常 〈廷〉 --子〈书〉--
罗定李春吴族谱记载,万字辈为火德公第十六世裔孙,有万钦,万萼,万松,万林,万柏,万荣,万华,万仪,万坤,万举,万魁,万生,万枝,万樟,万英,万齐,万余---.不知李万寿是否有关联,也不知你所述的万寿之前字辈派衍,仅作参考。
罗定李氏族谱李庸吊线图,火德--朝美--崇凤--千八郎--念三郎--伯河--赵祖--法胜--李庸〈秀清〉--廷 --秀

广东省云浮市的来历

云浮市的来历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东与肇庆市、江门市交界,南与阳江市、茂名市相邻,西与广西梧州市接壤,北临西江,与肇庆市的封开县、德庆县隔江相望。全市位于北纬22°22'~23°19'和东经111°03'~112°31'之间。全市土地面积777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8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6.69万公顷。人均耕地0.032公顷。�
<P> "云浮"作为地域之名,最早见于唐朝。《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勤州,领铜陵、富林二县。天宝元年(742年),将全国各州一律改称为郡,勤州改称为云浮郡,这是"云浮"地名的由来。云浮县的前身名东安县。东安县的建制较晚,其经过情况如下:
<P> 明万历三年(1575年),聚居于罗旁山区(今罗定、云浮、郁南三县毗连之地)的瑶、壮族人民不堪明王朝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四年(1576年),明玉朝派两广总督、都御史凌云翼统兵10余万,进剿起义军,经过4个月的激战,官军俘斩了4.3万多名起义反抗的瑶、壮族人民,血腥镇压了起义运动。五年(1577年),为了加强对罗旁山区的统治,明王朝升泷水县为罗定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析德庆州的晋康乡,高要县的杨柳、都骑、思劳、思办等四都,新兴县的芙蓉一、二图,以及泼水县的南乡、富林二所地,建置东安县,归罗定州管辖。 东安县的县治在麒麟山(又名石麟山)旁(即今云城镇的烈士公园一带)。首任知县肖元冈于同年闰八月主理建城造字的工程,经过半年许,在六年(1578年)二月,城垣建成县衙、军署(又名参将府)、学宫、分司、社学、仓库等管理军政文教钱粮的机构也先后建立起来。
<P>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了道、州、府、厅等的行政区的建制,在省之下设置若干专区,繁盛都邑设市,其余一律称县。原罗定州及其所辖的东安、西宁(今郁南县)两县同隶西江(肇庆)专区,都是县制。三年(1914年),当时政府鉴于全国存在3个东安县(广东省的东安县,直隶省(后改名河北省〕的东安县,湖南省的东安县),易生误会,于是保留湖南的称谓,把直隶的改名为安次县,广东的取古代云浮郡名为县名,从此称云浮县。
<P> 1950年,云浮县疆域作了较大的调整:将本县的飞地--西山特别区划归阳春县,将东南部的河连乡划归新兴县,将南江西岸的连滩东胜街划归郁南县。1958年,又将本县的宋桂、东坝两个公社划归郁南县。经过这两次的调整,今天云浮县的疆域相当于1950年以前的一半。全县面积1939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县政府设在云城镇.

广西的罗姓的来历?

===================================================================
很高兴在网上遇上罗姓。向您推荐一个网站---------罗氏通谱网,网址是http://www.luoshi.net/news1/default.asp
希望对您有用。
===========================================================
广西罗氏源流考
时间:2003-11-6 20:08:47 来源:罗氏通谱网 阅读4390次
(1)容县罗氏基祖
容州市境内罗氏基祖,是自宋、元、明间,陆续从广东徒迁入容定居的。目前有不同基祖宗支十多支。分布在容州境内八十多个村落,后发人丁计不少于19000多人,裔衍人口超过2000者有沙棵罗、长河罗、大鹏罗、六王罗、泗关罗等基祖。其它宗支:如黎村罗、菠萝塘罗、三窝水罗、西章罗、绿荫罗裔发人丁累计也有800以上。
沙棵罗氏,先祖从广东嘉应州宁县东厢地迁居罗定东安川心白石社。入容始祖仕旺公于明末崇祯年间到自良圩谋生,于清初移迁顺里太平沙棵垌开居创业。二世显贵,配刘氏,生六子:名威、名亮、名广、明兴、明秀、明发。现黄蟮堂、平坡、中信、旧洲棒射村均属沙棵基祖后裔。台湾、南洋各国亦有仕旺公后裔客居经商。名誉 、名秀、名发子嗣有待查实。仕旺公裔今已衍发至十五代。
松塘、长河、白饭三处罗氏,同属来自粤东韶州英里,信务社黎垌。四世祖时诸兄弟各自谋生,淑仕公由黎垌移居水边鸟石垌。六世祖英玉于清乾隆初年由广东到长河街对面香塘入赘黄家江氏。七世祖昌鼎也迁籍容县长河街。昌武公迁至长河冲松塘。八世清汉公由长河街移居白饭口。清洋公居白饭冲肚。从此形成四大房永世长兴。
六王罗氏-远祖始于隋朝末年由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垌葛藤村,迁广东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白石社珠玑巷定居。宋淳熙年间,因战乱,吾祖特公,名国器,举家逃至广西梧州府岑邑荔王(即今南渡镇荔王村)沙梨化定居。后裔大经公于明末清初年间,迁容六王镇维村定居。距今已300多年,大经公乃容县六王始祖。后裔分居维村、大公、六位、六槐、谭螺、谭禾、双头、座塘、上垌等村镇。
大鹏罗氏-是洪德公后裔。其分支文享公移居福建漳州,生四子,三子德成、四子德昭迁兴宁铁罗坑开基。数年后德成公迁南雄珠玑巷白石社,配陈氏,生二子:章麟、章恒;章恒长子纪公移籍顺德;次子纲公迁居罗定;三子绩公迁居阳春;四子继公迁居岑溪西乡黄荔花梨地居焉。数年后,继公之次子第元迁居顺里长奇,约于明末移居风水宝地十里大鹏创业。入容至今裔发到十九代,丁旺势强。后裔散居各地,或居台湾、马来西亚等地,民国文官司武将曾称誉容州。
泗关罗氏入容始祖贵仲公,祖籍广东德州合龙村五府社,于明朝天顺七年迁籍容县,先在东华瓜村暂住,后迁泗关雍塘定居。后裔发展到二十三代。莲塘罗、长兴罗、石寨罗、松山罗、县底镇罗、东瓜罗、平山罗、北流小一里塘头罗均源于贵仲公宗派。
(2)贺州地区罗氏
贺州市信都地区包括信都、甫门、仁义、灵峰等乡镇,古称封阳县,为罗姓聚居地,有“无罗不成县”之谓。有罗氏人丁六万多,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
* 十甲始祖为珠系47世孙彦政,于明朝洪武初年因避乱,自金陵(今南京)徙迁广西平乐封阳县芦冈(今贺州甫门三元村)开基,为最早迁居广西桂东地区罗氏开基祖之一。600多年,繁衍25代,七传元绅,开基贺县桂岭白泡罗屋寨,元轸分迁桂岭黄寨,八传辅明移居公庆,健儒占籍贺街,九传万殊分迁大宁杨梅,万兴分居桂岭莲花,启运移迁桂岭平安,元谓移籍门楼等。彦政后裔播迁贺州甫门、信都、仁义、灵峰、步头、贺街、鹅街、桂岭、公会、莲塘、大平、水口、沙田等乡镇、柳州、梧州及广东封开县南丰等地。其班衍诗日:
彦福显荣化,富元焕英昌,祥应泽润色,品超益世扬,义厚渊源久,仁深对誉香。
* 三甲仁义渭河罗氏始祖47世彦邦生四子:仁通、仁祥、仁富、仁贵,分四大房,其后裔57世子茂为仁义渭河开基祖,配黄氏,生子仲回→复诚→宗经→贤重→璧,字东晟,浙江会稽县令,升靖江府事,配张氏,生七子:一龙、一凤、一麒、一麟、一鲲、一鸿、一鹄。
* 一龙,字子云,配卢氏,生三子:大顺、大化、大治;大顺子孙居石龙,分支苍梧沙头横江大片村;大化子孙居渭河;一麒配陈氏,生子大本,后裔居大荣、牛坪头;一麟,字瑞书,配冯氏、祝氏、黎氏、陈氏,生二子:大相、大魁;大相子孙居渭河、大荣、勒竹、西辇、官坡;大魁子孙居渭河、浮莲、百福;一鲲,字云衡,配蒙氏、黎氏,生五子:大观、大焕、大彰、大壮、大霖;大焕子孙居渭河寨荔枝根、旺民寨;大彰子孙居渭寨;大壮之孙显杰自仁义渭河移居新田、獭窝、西辇、双桥、关塘坪、渭河;一鹄,字云隐,生三子:大宾、大卿、大年,后裔居渭河、林洞。
* 48世礼三公,由南京移居三甲仁义村开基。生二子:以良、以才,分二大房,已繁衍25代,传至十六传碧龙,支分本坊东冲东庆村开基。
* 甫门三冲桂洞开基祖彦从公,于明洪武三年跟随权叔祖朝秀(时任桂林临桂县知县)到衙议事。叔祖解组回京,彦从公则来封阳县沙田寨升科开垦,其后移迁三桂洞立籍,至今已600多年。
* 甫门笛口村开基祖彦兴,字兴诗,明洪武初年因避乱,自南京迁此定居。生三子:福经、福缘、福红。至今历600余年,世传二十四代。
* 莲塘基祖65世纬经公,清乾隆庚寅岁生于广东兴宁,与弟纬卓迁广西贺县莲塘。兄配林氏,生二子:胜奇、凤奇;弟配林氏、生子:爵奇,已延衍九代。
* 大拱桥罗氏基祖应为52世9公后裔。因族谱被虫蛀,先祖名讳失考。十传至福林、福炳、福康兄弟;福林配陈氏,生五子:仲弼、仲昭、仲兰、仲径、仲八;福康配刘氏,生子魁英、仲广;福康偕侄仲兰于清同治三年自长乐县棉洋镇坑口迁贺县莲塘大拱桥立业,至今已衍八代。
* 沙田基祖为南秀、应良和昌火、昌旺兄弟。南秀自惠州归善县青潭约何洞社三坑杉子园迁贺县沙田逸石开基;至今已七代;应良自广东徙广西昭平县水源冲,后移籍贺县沙田帽山,已生息七代;另有庚先、桂福、苟秘先祖,分别由广东嘉应州或公会、钟山羊头迁入,上世欠详。
* 南乡基祖为法政、法旺兄弟。于明朝成化二年二月初八随带湖南乌石庙祖宗香火,自湖南江华县金田洞锁枝寨徙迁贺县南乡竹根寨落籍,至今已传23代,子孙分居初洞、大汤、杉木、大宁、螺石等地。配黎氏、陈氏,生子玉和、元春、元光;车地基祖穆汉公,则由贺州桂岭白泡迁入。
* 大平古那基祖尊明公,原籍广东怀集石东乡大村,于清咸丰元年携妻、子启文、启成迁入,已传六代;另一支现和公则于清咸丰戊午岁,从苍梧到沙头深塘雅运冲迁入,已衍六代;大平街文韬公,由广东清远迁广西苍梧沙头,迁移居贺县大平,已传十代。
* 沙田道西基祖57世经凤公,是昭远-友臣后裔,原籍广东兴宁县黄塘里,生子统仑;统仑,妣余氏,生二子:炳臣、伟臣;炳臣生子元洪、元习;元洪,生五子:传秀、接秀、立秀、春秀;立秀与弟春秀于清末由广东兴宁县黄塘里龙坑堡,以沿途补鞋为生,迁来广西贺县沙田道西开基立业,妣梁氏,生二子:世琳、世兰;世琳妣黄氏,生三子:永福、永禄、永章;世兰妣彭氏,生四子:永利、永祥、永礼、永龄;春秀妣国氏,生子世球;世球生子永安。
* 三川坡罗氏基祖为元善公后裔:50世元善→51世洪进→52世铭9→53世9→54世才胜、才利、才荫。
▲才胜→55世赫恕→56世福进→57世应聪→58世鸣→后裔元琳由龙川迁贺县三圳坡开基。
▲才利→55世友全→56世福孙→57世应养→58世龙→后裔元琳由龙川迁贺县石龙湾开基。
▲才荫→55世先聪→56世文晋→57世经一郎→58世日化→后裔作成迁贺县桂岭上咸开基。
贺州地区人杰地灵,罗氏后裔昌盛,崇文重教之风浓炽,贤人英才辈出。明朝有藩内府六镇正统兵,官都督府兼提督锦衣卫锦鼎公;广东 万州通判罗毓;清朝出过进士罗易赞等共十八人;民国有第一届国大代表、广西省政府咨议罗世泽、曾任两广总督卫戌警备司令、广西省辛亥革命军统领,授六等文虎勋章罗世甫、国民革命军第七独立团司令、陆军少将罗传扬等;今有留美博士罗宇、留德博士罗三胞兄弟及一批多才博学后昆。
(3)钟山罗氏基祖-支分太平、上洲表塘等地
* 清塘江和基祖启鸣公原籍江西吉安,于明朝迁湖南承德居焉,后转迁清塘开基,迄今历300多年,廷衍十五代。五村岭基祖福位公携子正明、侄正祥,于清咸丰年间由湖南衡阳府清泉县塘河皂入,迄今历150余年,世传九代。大埠屯基祖时稳公,原是富川红花古楼元金公之苗裔,移居大埠屯至今已繁。
* 同古路底基祖善武公,因生活亿迫,于清康熙年间从广东流浪到钟山公安新妇山暂住,后移籍同古路底村,迄今世传十五代。裔孙罗锦新留学美国,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同古板桥基祖赞胜公,于清康熙年间从湖南迁入,已世传十八代。
* 英家东平门楼竹村基祖广通、广英、广兴兄弟因逃荒,于清咸丰年间从广东阳春县梆井寨移居该地,迄今有150多年,世传九代。溪波基祖正纪,又名元祥,于清康熙年间由红花古楼村移居牛庙,后又携子自会、自学入籍古楼开基,迄今已300余年,传十四代。
* 上洲基祖上科、上达、上美兄弟,于清朝中叶从外地迁居于此,迄今250多年,世传十二代,并分支立头村、大平村、羊头街、同古等地。
* 东乐街基祖道和,其先祖永芳,从江西逃兵荒到湖南永州喜塘乡陡村立籍,十六代至道和公于清光绪年间,再迁东乐立业。笋塘基祖庆进公,于明朝末叶,从湖南入迁于此,迄历400多年,传廿一代。
(4)藤县罗氏基祖-支分木依、梅冲、木花咀
* 木依基祖舜一、舜二兄弟,其先祖于清顺治十六年自广东翁源县醉翁岭九牛铺迁梧州居焉。三传舜一、舜二兄弟迁瓦窑大屋垌开基。其后舜二公以卖墨砚为生走江湖,走向不明。其长子振亨,于清乾隆五年迁石桥乡木依村开基。已衍十四代,有红丁2500多人,并支分和平雷庙、韩冲、大心坡、大平瓦厂、大塘、平福古凭,古龙大村、合龙、上寨、四竟、水儿冲、东荣夏垌村等地。
* 新庆梅冲基祖喜振公,其先祖居金鸡秀成村,生三子:长子移籍容县,次子居天平乡,三子迁梅冲开基,支分巢垌,延衍十二代。
* 金鸡木花咀基祖仁慈公兄弟,于清康熙年间从广东龙川县宁都耙卡社迁藤县北流河口后,兄弟分手,一溯浔江而上,后下落不明。一沿北流河、义昌江走,到达金鸡大平、白藤山、文帝等地暂住数年,最后定居木花咀开基。已历300余年,传十二代,后裔1000多人,分支打铁咀、扶泥垌、学沙村、古相、旺国、苍梧夏郢、倒水暨南宁、柳州、梧州及云南等地。
(5)富川罗氏基祖-支分竹稍、观音塘、大田寨
* 竹稍基祖文富公,于清康熙年间,由湖南江华县涛圩枧头村迁入,迄今世传十七代,裔孙朝才公分支本榔寨亦已繁衍十一世传。
* 观音塘基祖芳盛公,清末从湖南江华县塘下洞迁入,到今已繁衍七代。
*柳家乡大田寨基祖万盛公,于清乾隆年间从湖南道州流浪至此定居。
(6)、苍梧罗氏基祖-支分京南纯涌、夏郢沙路、分界村
* 京南纯涌基祖显真公,明朝中叶由广东南友珠玑巷迁广西永淳县,后于正德初年移居纯涌开基,迄今历400余年,繁衍二十代。其十四传孙罗栋材,登清光绪庚寅恩科进士,授广东川县正常兼理化州府职;罗梁材,中同治十年举人第一名,任广东封开县正堂,擢封开府府台。
* 京南城洞 冲尾基祖文敬公,于清顺治年间由广东迁入定居,迄今已历300多年,世传十七代。二传法通、法纲;三传芝英、芝杰。裔孙分居多贤、龙江水、立蛤、狮寨、古东、文科等地。
* 夏郢沙路村基祖海真,原籍江西。相传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南雄珠玑巷迁思委喜祚村定居,迄今已历400余年,世传21代。清乾隆年间,八传罗锦灿赠文林郎,其子瑶光、孙秉学父子荣登进士。
* 分界村基祖志统,于清康熙年间由广东罗定县连滩村拭携妻史氏、子君相、君锡、君荣迁入,迄今已历200多年,世传十二代,君荣后裔支分梧州珠品村定居。
(7)、柳城罗氏基祖-支分古仁、西安村
* 沙埔古仁罗家屯基祖华公,由贺县莲塘长岭迁入,至今已衍七代。另一基祖新福、新德、新全兄弟,于清光绪三年,从昭平巩桥对步村迁入开基。
* 西安村基祖朝瑾公,为洪德大六公后裔。于清同治年间,朝瑾公后裔其恩由广东恩平西路坪塘上村迁柳城县西安村西岸屯定居,迄今120余年,世传六代。
(9)、兴安罗氏基祖-支分升坪、白竹园、铁炉村等地
* 升坪大神岭基祖春益公,原籍湖南湘乡,由于兵灾,移居广西兴安华江升坪村开基。裔孙分居升坪三条糟、大岭老、老街等地。
* 白竹园基祖能公,于明 弘治成戊午年由江西吕仑县蜈蚣坝迁徙湖南东安井头圩鲁家田,后迁广西甸村、花桥罗家、曾家园、白竹园、全州炭棚、杨家庄等地。
* 畔村基祖庭华公,于明万历年间由江西瑞金迁入,迄今历400余年,世传十六代。
* 莲塘新村基祖兴辅公,祖父贤佐,原籍江西吉安府理民县急水滩鹅经大丘,进士出身。于明永乐乙未年升授湖南永州知府,落籍城北石马塘。至七世祖仁卿公迁居零陵县辛兴里九甲小板田,繁衍至二十代。清乾隆庚申年由臣廉公升授广西安县正堂,而定籍西乡大营村。支分娘娘庙、通济、戴花铺、大溶陆家凸等地。始祖圣授公迄今660多年,传世30多代。
*湾岭基祖必富公,原籍江西广陵府(今吉安市)赣江上游之罗家头,于胆正统四年迁湖南新宁县金石田中。妣彭氏,生四子:荣、贵、铭;荣迁居西蜀;贵迁云南立业;华、铭兄弟随祖居金石镇石湾田中。华公传十代,至正满公,其子:成成柏从湖南移居广西全州县蕉江乡石桥村。于明正统戊午年,我祖时王、时相由湘迁入,而进显移居洞江司门台背,迄今历562年,繁衍二十四代。
(9)、灵山罗氏基祖-支分那案、大竹麓等地
*太平镇那案基祖贵松公,乃是洪德-大一公十二传裔孙。于清康熙丙午年从广东高州府石城县丹竹水村迁入。迄今已衍传十五代,1,000多人。后裔支分那案、那露、平天、那雾塘等地。
*太平镇大竹麓基祖光松光,是洪德-大一第十二代裔孙。于清康熙丙午年,从广东高州府石城县丹竹水村,与贵松史弟同迁广西灵山县,光松公占籍大竹籍大竹麓开基。后裔分居大山村等地,已传十五代,100多人。
(10)、合浦罗氏基祖-支分总江口、上那隆、白沙湖口
*总江口基祖世雄,号茅坡。于明正德年间,随母曾氏淑兰从福建汀州府迁徙灵山大山,后又移到合浦 总江口开基创业。迄今已传十八代,20,000多人。后裔支分西场、岑屋寮、北海、南康、乌家、沙岗、星岛湖乡、那丽等地。
*上那隆基祖尹赞公,生于清康熙庚子年七月肝广东潮州瘁大埔县大麻乡。于康熙年间迁徙广合浦西场上那隆立业。至今已传十四代,1,500多人,分布西场圩、马屎沟等处。
*白沙湖山罗氏,源于广东大埔湖寮洪德-大一公后裔。于清乾隆年间,德垂公十七世系罗上凤
湖寮三塘辰、唇随主考官览廉州府,慕恋山清水秀,携妻儿卜居白沙镇开开基创业。二百多年来蕃衍十代:上凤生五子:书登、标登、榜登。书登嗣子公缵(诗登长子过继)生子安喜(失考)。诗登生三子:公赞、公硕、公乘(失考)。标登嗣子长庚(揖登长子过继,失考)揖登生八子:长庚、长宁(失考)、长寿、长发(失考0。长寿生三子:安谦、安埠(失考)、安澜。安谦生子宪斌、安澜生四子:宪敏(失考)、宪淳(失考)、宪明、宪达。
(11)、钦州罗氏基祖-支分板城
板城基祖宥广公,乃洪德-小六公九传裔孙。于明嘉靖年间,与同乡古屋村兄弟一起从广东嘉庆州松口溪南下寨迁钦州板城立业。迄今已传传二十三代,繁衍15,000多人,分布于小董、大寺、贵台、久隆、大番坡、明阳等地。
(12)、横县罗氏基祖-支分南岸、中团村等地
*新福南岸村基祖元广公,字振扬,乃洪德-小九-新翰第十世代裔孙。于清代嘉庆二十年,由广东归善县梁化屯水井乡迁入。迄今已传十代,繁衍500多人。
*校椅镇中团村先祖枝通、枝发、枝旺三兄弟,明朝年间人氏,从何处迁入待考。繁衍至今已廿一代,1200余人,是横县大姓之一。其衍为;枝有朝惠,明传国宝,金玉文中,圣法思达,士居正大,广其仁声。至“广”字辈为廿一代。
(13)、邕宁罗氏基祖-刘圩班岭
刘圩镇班岭罗村基祖海好公,于元朝末年,由广东南雄珠玑巷迁广西南宁苏罗安吉,后移籍邕宁罗村落业。至今传世二十四代,6,000多人,后裔分播于百济板罗、屯元、佃肥、灵元、山尾、罗屋、长滩殿城、小董老罗岭等处。
(14)、马山县罗氏祖先来自多路。其中一路来自山东。传山东祖先罗彪生四子二女。长子罗洪周、次子洪胜、三子罗洪忠、四子罗洪昌。洪周、洪忠、洪昌三兄弟于明随王守仁南下广西。战事结束。洪昌留在马山。现在的百龙滩镇的弄昌、大隆 、大完、在球各村罗氏大都是洪周子孙;现在的合群、乔利等乡的罗氏大都是洪忠的子孙。
另有加方、古寨一带的罗氏,部分是从河池一带迁来的洪昌子孙。加上从广西各地迁来的罗氏子孙,其人数在马山,已有万人左右。
(15)、岑溪中村基祖
岑溪南渡中村始祖罗第合是洪德公后裔。先祖由福建移居广东南雄珠玑巷白石社。明末期间因世乱,其斗恒公之四子各分散谋生:长子纪公一支迁至顺德;次子纲公一支迁至罗定;三子绩公一支迁至阳大;四子继公携子第荣、第源、第合同避难至广西梧州府岑涨县西乡黄荔花梨启。越数年,第荣迁北流鸭榔;第源迁容县鹏冲;而第合则留居黄荔花梨启。妣廖氏,生一子:嘉现;嘉现妣陈氏,生子锡俊;锡俊妣廖氏,生子大任;大任由花梨启再迁现止中村。迄今千300余年,世传十五代。八世孙罗桂中已丑科举人;十三世孙罗宗南毕业于政法大学,行广西自治区荣改局书记;罗桂松(女)毕业于广西大学,任自治区物资厅副厅长。
(16)、昭平古盘等地基祖
*仙回古盘始祖罗任才,原籍广东翁源县。于清朝中叶期间携子罗新仔现址而居,迄今已历200余年,传世十三代。其八世孙罗绍徽北京大不毕业,民国时期曾任《梧州日报》社长和广西恭城、都字、永淳、荔蒲、花梧等县县长及平乐专员兼保安司令、昭平县国大代表。
*古袍花罗村罗氏,是花梧县京南纯冲开基祖罗显真的后裔搬迁来此定居,迄今已繁衍十九代。
*走马坪大坡罗氏,是该县北陀黄竹阁开基祖罗天赋的后裔,迄今世传十一代。
(17)、宾阳罗氏基祖
始祖华爵公,号义勇,行罗四郎,祖籍福建漳州府平和县延藤村人,于明朝崇祯年间任广东高州石城县都闻府副总兵,擢广西南宁左江总戎,莅任而终。妣曾氏,生一子:奕乾,号大郎,年方九岁,难回福建,祖妣携子卜居广西思源府宾州马村团居焉,即今宾阳县芦圩镇大罗村。生殁未详,塟于马坡岭二龙岗。妣钟氏,生三子:大郎(妣蔡氏三娘)、七郎(妣范氏一娘)、十郎(妣江氏三娘)。后裔已衍二千多人,分布于宾阳、上林、鸣武、来宾、田东、龙州、都安、海南等地。由于世远年湮,族谱残缺,只知派衍。
华乾元国广汉正焕世承,先锡儒仁本,书声日庆明。
(18)、东兰丹州基祖
邕祖罗海玉、原籍山东。于宋元9七年随狄青将军南下,后定居东兰丹州。至第八代孙罗世贵在九里府做官,世贵之子罗国才从军,入王守仁部。后定居忻城县新圩弄岑村板老屯。罗国才生九男一女,具后裔散居于忻城、来宾、上林、马山等县地。
(19)、忻城新圩基祖
始祖罗国才,原籍山东。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随同王守仁督师广丁。而后解甲归田,卜籍忻城县新圩乡弄海村。生九男一女,公将其宝剑折为九段,分给九子各持节,作为久后相认作凭证。公殁后塟上泵。从鲁至桂已有600多年,子孙繁衍至“士”字辈,世传十六代矣。
(本基祖史料由罗敬波、罗绍彰 罗斌、罗森 罗宾、罗仁甫 罗居殿、罗居俐提供)

陈十四娘娘一家人分别都是那些菩萨

陈十四娘娘顺天圣母陈靖姑为浙江南部等地与福建北部民众共同信仰的神祇,其生前或死后尊称极多,如临水夫人、顺天圣母、顺懿夫人、天仙圣母、慈济夫人、碧霞元君、注生娘娘……民间则称之为娘奶、佛姨奶、陈十四夫人、陈十四娘娘等。

这位民间传说中的神性英雄,因为善于“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护国佑民,功德无量,圣迹远播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台湾和东南亚等等许多地方,广为传诵和崇拜。

其在泰顺境内的传说大致为:观世音天庭斗法所生两根白发下界化为雌雄南蛇为害人间,而后手指上渗出三滴血化为红雨降世陈家生陈十四。

陈家世习茅山法,百姓恳请陈教义出山收伏蛇妖,陈因患病难以成行,遣二子法通、法青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幸免逃归。

南极仙翁荐陈十四至庐山学法,三年后学成归来,陈靖姑手持庐山镇山牛角,经过多次斗战,终于除灭了蛇妖。

期间由于偷吹庐山镇山牛角令地动山摇,降雨解灾又斩杀雷神,多次触犯“天条”,廿七岁阳寿便终。

在中国东南有两大得道仙真,一是我们浙南闽北的“陆上女神”娘奶陈靖姑,另一位是闽南粤台的“海上女神”妈祖林默娘。

妈祖因台湾、港澳、东南亚与广东闽南等地民众的努力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名扬四海,而我们的“陆上女神”顺天圣母陈十四有着更传奇的色彩、更济世的仁心、更丰富的历史,至今不但没被外界世人所知,甚至在本地也是趋于消淡,令人深感遗憾。

面对着不断堕落的社会风气,传承我们的先人的文化,传承陈靖姑身上体现的中华民族除暴护幼的优良传统,慈爱无私、正直勇敢的品质,孝悌敬尊的伦理,自由平等、惩恶扬善的思想,是我们亟待要考虑的问题。

一、娘娘词与温州民间信仰 温州鼓词是浙江民间曲艺两大主要曲种之一,向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的说法。

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因多系盲人操业,又被称为瞽词、盲词:因鼓词以唱为主,人们又把演唱温州鼓词称为“唱词”;因鼓词演唱与民间陈靖姑(俗称“陈十四娘娘”)信仰有关,艺人常到娘娘庙唱大词,所以也称“娘娘词”。

温州鼓词有三种主要的类型:娘娘词、平词、和门头词。

其中,娘娘词是最主要的类型,为温州鼓词中的“大词”。

因流传时间长,影响面广,被艺人称为“词娘”。

在温州,人们对唱娘娘词艺人是很尊敬的。

一般唱词的艺人,人们称之为“唱词人”,而只有唱娘娘词的艺人才称为“先生”,顶级的唱娘娘词的艺人则被人们尊称为“大先生”。

每年的各个时节,温州各庙宇和宫观都会请艺人来唱鼓词;平时,宗族完成族谱,民间老人寿诞、乔迁、殡葬等,也举行鼓词演唱活动。

少则一夜,多则连台数日。

街头巷尾,乡坊村落,都可以作演唱场地。

因此瓯江两岸,楠溪江畔,时时会响起温州鼓词那优美质朴、富有韵味的曲调。

琴鼓响处,男女老幼竞相听唱。

温州鼓词最兴盛时共有职业艺人 200 多人,民间艺人达 300 多人;遍布城乡的书词场有 80 多处,每天鼓词听众多达三万。

关于温州鼓词的起源时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始于宋代。

曾到过温州、瑞安一带的大诗人陆游,写过这样一首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可见,南宋时陆游就曾目睹鼓词演唱之盛况。

另一种说法是,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平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后承受古乐衣钵,吸收民间曲调逐步发展起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温州鼓词肯定是从浙南地方的民歌中孕育起来,又不断吸收民间曲调而发展完善,因而声腔有温州乡土气息和雁山瓯水风情。

温州鼓词用方言演唱,一向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加以道白、旁白,因此瑞安被称为温州的“鼓词之乡”。

对本地人来说,用瑞安方言演唱的鼓词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唱词讲究平仄、押韵,琅琅上口。

既可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又可适应情节的需要,抒发喜怒哀乐,时而激昂高歌,时而低沉哀怨,抑、扬、顿、挫,轻、重、快、慢,运用自如。

音乐声腔细腻、豪放并蓄,悦耳爽心。

演唱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别具一格。

有鼓、牛筋琴(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三粒板(用三块红木或黄杨木板制成)、小抱月(由黄杨或万年青或樟树挖空做成,约四寸)等。

演唱时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执鼓箭,右手执三粒板,用鼓箭敲击鼓和牛筋应调而唱。

演唱娘娘词,还要增加大锣和大鼓。

鼓词艺人一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他左手执板,掌握节拍速度的变化,右手用竹筷子(鼓箭)敲琴,这鼓箭还兼敲扁鼓、大锣和大鼓。

早期,由于演唱场所不固定,鼓词以沿村挨家演唱为多,所以演唱的鼓又小又轻,便于携带。

以后,这种鼓逐渐发展成为高约寸半、直径约七寸的扁鼓。

到了清末,演唱温州鼓词的乐器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牛筋琴”为主要乐器,而扁鼓退居其次。

牛筋琴是温州的土产。

清末年间,瑞安艺人从弹棉花师傅敲打棉花弓上的牛筋弦发出的叮咚声中得到启发,便试着用三五条牛筋,临时缠在小桌的脚上,奏出简单的音阶来伴奏,这便是牛筋琴的雏形。

稍后,瑞安地方艺人彭阿元把牛筋固定木板上,演唱时挂在桌边敲奏,既方便,音阶又准确,便正式创造了牛筋琴。

由于牛筋琴音色悦耳清新,艺人们便竞相模仿,逐步改进,使之增至五条弦、七条弦。

解放后又继续改进,增至十七条弦,装上涡轮、涡杆,调节方便,音域广,又有高音琴、低音琴之分,于是牛筋琴成了温州鼓词独具特色的伴奏器了。

温州鼓词的内容,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

早期的温州鼓词是没有成书的底本的,靠的只是师傅的口传,据《赵连钦小传》载:“此传(《南游传》)共有两万余句,而师傅口传耳受脑记。”从演唱小段民间故事开始,温州鼓词后来逐渐发展成长篇整本词,内容仍以民间熟悉的传奇故事为主。

最早的长篇鼓词是《十二红》,还有根据温州民间故事编成的《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等。

清代中叶,随着鼓词的流入城市,文人也参与进来,根据评弹曲本改编了一些鼓词唱本,代表作是《倭袍》、《玉蜻蜓》等。

但在温州民间影响最大的,是叙述陈靖姑故事的“娘娘词”《南游传》。

二、陈靖姑传说与信仰 作为温州鼓词的重头戏,“娘娘词”源于陈靖姑及其传说。

陈靖姑,又名陈静姑、陈进姑,俗名陈十四。

相传她在唐代生于福建省古田县的临水乡,故称临 水 夫人。

其他尊称甚多,如大奶夫人、 陈夫人、陈太后、顺懿夫人、顺天圣母、天仙圣母、南台助 国 夫人,碧霞圣母等。

福建民间常以奶娘、娘奶代称;浙南民间则称“陈十四娘娘”为多;在台湾为三奶夫人之一,民间称陈大奶。

其传说综合简述如下:

王母蟠桃会上,观音与众仙比试弹天柱,指破血滴井中,为福建古田临水中村陈昌妻葛氏所食,于唐大历元年( 766 年) 正月十五 日产一女,临盆时异香满室,取名靖姑。

又因是十四日夜静时生,故又名静姑,俗名十四。

观音两根白发误失,落人间化为白蛇残害生灵。

陈昌家传茅山法,乡人央陈出山为民除害,陈因患背疽难以成行,遣二子法通、三子法清降蛇,不料法通被蛇吞食,法清幸免逃归。

时靖姑年方十七,为了报仇,立誓上闾山学法。

归来时,路过温州、平阳等地,沿途收妖捉怪,为民除害。

后闻白蛇精在闽地危害良民。

靖姑在白蛇洞前建法堂,布闾山正法,斩白蛇为三段,其蛇化作女子逃遁。

某年大旱,禾苗枯萎,陈靖姑此时怀孕三月,便脱胎陈府,前往祈雨。

果真天降甘霖,施泽万民。

此时白蛇乔装靖姑回府,盗胎并食之。

靖姑飞云而归,怒追之,白蛇逃入临水洞(今古田县),靖姑坐压蛇头,令其永不出洞。

最终陈因疾坐蛇头而死,终年 24 岁。

陈靖姑信仰,起于唐代。

到明代,陈靖姑传说进一步发展,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传说观音因凡间蛇妖害人,剪指甲化为金光投胎福州下渡陈家,生靖姑,其兄二相曾受异人传授法术,于古田县临水村行法擒妖时,被蛇精所陷。

时靖姑年方十七,独自上闾山学法,后救出二相,把蛇妖斩为三段,但妖仍飞往各地继续作恶,靖姑誓曰:“汝能布恶,吾能行香普敕。”后因救唐王皇后产难,被封为“都天镇国显应宗福大奶夫人。”以上传说既保留了助产神的形象,又揭示了陈靖姑立志诛蛇除妖的内心世界。

从靖姑出世、学法、灭妖,都围绕着“灭蛇”为中心,为传说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框架,并在神格上使由助产神逐步向驱邪神过渡。

清代,是陈靖姑传说发展的时期,通过民间口头传承,还丰富了“斗蛇”“斩蛇”情节,同时又描述了陈靖姑诛灭其它妖魔的许多故事,强调了她的驱邪功能。

其中清人何求的《闽都别记》,可说是集陈靖姑传说的大成。

他将民间传说加以综合、渲染、丰富,成为我国第一部反映陈靖姑事迹的长篇章回传奇小说。

这一时期,经过民间口碑传承,使陈靖姑的传说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加丰富,陈靖姑的驱邪除妖形象越加突出。

因而在福建民间有“妈祖是文的,靖姑是武的”的说法。

在浙南《夫人咒》中描述的陈靖姑形象,也是“脱了罗裙穿神裙,头戴铁盔身穿甲,手执神刀和神铃,身骑铁马救良民。”此时,闽台浙各地建夫人庙甚多,并有各种赛会活动,到道光年间,各地临 水 夫人庙香火甚旺,“八闽多祀之”。

民间凡求子、祈雨、驱疫,均往祷告,“其应如响”。

可见当时陈靖姑的职能与神格都较前宽泛了许多,已演变为多功能的女神。

民国后期,陈靖姑信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更加兴盛。

各地的民众,纷纷到陈靖姑信仰的发源地——福州至古田一带——祀拜或恭请香炉回去建庙。

陈靖姑信仰的传播路线有两条:一是向南,即向闽南并越海至台湾和东南亚以及北美发展;二是向北,即先传到闽北,再从闽北传播到毗邻的浙江南部各地。

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接壤,又是闽语方言区。

陈靖姑信仰逐步南移,在浙南迅速蔓延、流传,覆盖面达十多个县。

据史载,宋元明时,温州数次大海溢,特别是北宋二年的海溢,温州沿海居民死亡甚多,至今浙南不少地方还讲闽南话。

陈靖姑信仰也随之传入浙南,如在清代,仅永嘉楠溪江人港,经上塘、中塘、下塘,沿途七十里水路皆有陈十四娘娘祠或庙,民间竹枝词有“词神到处奉娘娘”之谚。

瓯江流域遍布的大小地方神庙中,也以陈十四娘娘庙为最多,其名称不一,在温州城内就有太阴宫、娘娘宫、广应宫、永瑞宫、坤元宫、凤南宫、栖霞宫等。

每年夏历 正月十五 或 十月初十 ,未生育的妇女,往往结伴到宫中向陈十四娘求赐子息,还有妇女争食米制粉桃之俗。

在江边有海圣宫,陈十四为配神。

人们为纪念她,常在江边请鼓词艺人唱“娘娘词”。

20 世纪 40 年代,仅瑞安一县就有上百个专为祈奉陈靖姑的太阴宫。

平阳有顺懿庙,俗名太阴宫,又名临水宫,一在净明寺北,一在北门外,一在小桥,一在任白桥。

平阳江南的都口、孙店、象冈有三个大庙,专祀陈十四,现庙尚在。

丽水县有顺懿夫人庙,在县城西太平坊鹤鸣井南,祀陈靖姑,原寺庙殿宇巍峨,香火极盛。

旧时处州(今台州)在 正月十四 娘娘诞日,有许多妇女到此祀拜,有喝浴水求子之俗。

在青田县,各地都有陈十四庙,被作为海神崇拜。

其他如泰顺、苍南、文成的畲族中,也有此信仰,俗称陈十四为“奶娘”“仙姑”“大奶”。

如福建鼎县以及浮柳、瑞云、才堡等畲村都有奶娘宫,有的畲民家堂上还写着“奉祀陈、林、李三位太 后元 君神位”的红纸,下摆香炉。

旧时,逢求雨、治病、求子,都要请娘娘保佑。

同时,在畲族中,还流行着《奶娘歌》和木偶戏《夫人戏》。

到 20 世纪 80 年代,温州市郊,改建或重修的娘娘宫就有 30 多所。

2001 年,笔者曾先后到洞头县和温州茶山镇,参加当地民众祭祀陈十四娘娘的活动,并观赏了由瑞安艺人演唱的《娘娘词》。

三、“娘娘词”的演唱 被民间称为“娘娘词”的《南游传》,又名《灵经》。

《南游传》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出现。

清人赵钧的《过来语》中说:“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一年四季唱大词……终年不绝。

( 1 )”

娘娘词一般都在宫观庙宇中传唱。

清人郭钟岳在《瓯江竹枝词》中曾写道:呼邻结伴去烧香,……盲词村歌唱娘娘。

( 2 )既然是“呼邻结伴去烧香”那么他们去的地方自然是宫观庙宇。

而且当时在温州城乡陈十四娘娘宫和其他的庙宇甚多,如天妃宫、灵门太阳宫、瓯北码道宫、七都上沙宫、罗溪宫、荆州太阳宫等等,八仙楼东岳殿、信河街熙和殿、士门外贤大王殿、百里坊四营等等都是唱娘娘词的重点之地。

年年不绝。

而另有一词为证:“唱大词,唱大词,九月菊花开几枝,光应宫里香事盛,十四娘娘闪灵旗”。

唱娘娘词有一套非常庄严独特的仪式。

从请 先生到接先生以及唱词中都和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

而这些正是其他词类所没有的。

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时令请唱词的习俗。

请唱大词总是有那些“头家” 和唱词 先生事先约好,否则唱词先生会被它地方请走的。

因而他们总是请一位会看“日子”的道教先生选一个黄道吉日,早去 和唱词 先生约定时间来他们地方唱词。

而且唱词先生来得也很是气派,接送也是很是庄严。

解放前,唱大词的艺人,有的坐轿,有的骑马,到坛(唱词的地方,庄严的称呼)时,人们放炮迎接,热闹而庄严。

据已故的老艺人赵连钦说,他的师傅周德寿以及师傅的师傅们早年就坐轿去唱大词的。

还有一位名叫岩聪的艺人骑马,并带马童、徒弟一行四人。

他们到达经坛时,群众还放炮相迎。

演唱一般是在下午和晚上,连续七日七夜。

演唱开始时均放一串鞭子炮和三个爆竹(温州“鞭子炮”和“爆竹”二者不同)。

而娘娘宫内或庙宇中则是挂灯结彩,摆香案,立经坛,有的还搭闾山景,另有一纸糊的蛇妖,缠在台柱上,有汪、杨二将守住,还有焚纸马台,外搭三界台。

在神前一般还放四张八仙桌,摆有众多的祭品,以及米塑人物:陈家老少,六姐九妹,文武式列八仙等。

唱大词每一场演唱开始时艺人身穿长衫(有的还穿道袍),和掌站着唱,“请神”、念“八大神咒”,请神降福,上通情旨,祝祷告天地,接着艺人唱“八仙”、“鼓诗”、“保祥”、“表纸”作为启经,一般是在上午进行,类似一种开幕式的演唱仪式,而下午才开始正式的演唱。

单每场开始都得唱“八仙”、“鼓诗”、“保祥”接下来唱正文。

每场结束时都要送神安位。

当唱到“陈十四游地府”时艺人就跪下来唱,听众焚香默听完毕,艺人坐下来继续唱。

娘娘词“每唱到神佛来去时,听众要拈香参拜,烧纸马,呼佛号。”

而当演唱进行到第三天下午时,唱陈十四收妖到温州,谓之“娘娘到坛”。

由经坛首事(头家)组织二三十人为迎接仪式队伍,抬着佛銮,全副銮驾,头牌执事,长幡宝盖,对锣开道,唢呐长号,锣鼓锵钹,琴萧管弦,音涛乐浪,洋洋盈耳。

由道士身穿道袍到艺人唱台前,领取陈十四娘的令旗,即所谓“十四娘娘闪令旗”。

他手执龙(牛角)、宝剑、神铃等,带领迎接仪式队到瓯江边接陈十四进经坛,道士如导游一样每到一处向陈十四介绍这是什么地方。

到经坛时,听众每人手中拈香,以示敬。

经坛内还摆起了三牲福礼祭祀,由道士祈祷降福。

最后,还要举行收耗送圣仪式。

即用纸糊成的船,把一切害民的妖耗,统统押进船舱中,神娘(陈十四)差来天兵天将,把它们押送到大洋江海里去,出耗灭灾。

由首事带领十至二十人,腰插宝剑、钢刀,扛着纸船,由道士押送到瓯江边焚化,驱邪迎祥,送圣回宫。

离瓯江远的地方,这一仪式就到附近的小河边举行。

但这最后的仪式,妇女和小孩是不能参加的、不许观看的。

至此,一坛《灵经》算是唱完满了。

四、娘娘词与温州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 温州鼓词在温州孕育而生,成为温州人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娘娘词在温州经久不衰,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温州鼓词是浙南地区下层民众精神生活重要的支柱,与戏曲一样,在文化架构中具有十分显要的地位。”

温州远离中原,历来被称为蛮夷之地。

瓯越古俗信鬼神,据嘉靖本《浙江通志》记载:“始东侯王信鬼,古瓯俗信鬼。”又《永嘉闻乐》记载:“昔东瓯王信鬼神,其风至今未替,故俗患病祈神,演戏酬神之事终年不绝。”陆游在《野庙记》中说:“瓯越间好鬼神,山椒水滨多淫祠,其庙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曰将军,有温而厚,皙而少者则曰某郎,有愠而尊严老则曰姥,有容而艳者则曰姑……”,而且《永嘉南溪竹枝词》中有说:“上塘中塘又下塘,祠神到处奉娘娘。”

古瓯越鬼神信仰的传统,是温州娘娘词产生的土壤,也是其发展的温床。

民间信仰需要诸多载体,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不可偏废。

娘娘词的适时出现,成为温州民间信仰最佳的非物质文化载体。

首先,它在民众心目中拥有祈福攘灾的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有务实和功利主义倾向,表现在信仰的特征上,就是信仰者大多从自身的功利目的出发信奉其神,信仰者祭神则必寻神有所求,在信仰者那里只在那达到‘祈福禳灾'的作用就满足了”。

而唱大词,正好有这样的功能。

在《净水咒》中词文唱到“净水散洒,祸去福来;一洒天开,日月长光;二洒地裂,百草尽藏;三洒香坦北斗,四洒人间长生。”“祸去福来”正是人们所希望的。

“天开,日月长光”人们希望早晨早来,天多晴,这样在务农的温州的人们就可以下地劳作,“百草尽藏”也正合人们田地受杂草困扰,农作物生长受影响,希望“百草尽藏”而农作物快快生长的心理。

而多寿“长生”也是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希冀。

在《天地净煞咒》中“却鬼延年”,也是人们所希望的。

其中的“保祥”可以说是反映了人们的所有希望。

现摘录如下:

上保老人多福多寿,手脚轻便,身体强壮,福尔凑来,寿再增。

中年当家发起,出门东风送嫩柳,回家金杏满树红,一年到头顺风顺水。

凶人远避,喜人相逢,保年轻,保成人,未得婚姻送鸾凤,未得子息送玉麒麟,生男该送长寿子,出女女投身。

保六根清净,无关无煞早成人。

学堂读书都上进,日功夜读能勤文;

保手艺人身体健康,技术精通,创造财富好赚银,公平买卖永平安。

保田土羊大丰收,落种五谷庆丰登;满山满垄树成荫,树头果子变黄金,猪牛六畜保兴旺,鸡鸭猪头保成群,飞灾横祸,相冷咳嗽百病消散,一切虫耗远退大洋江海。

保乡方清吉,户户康宁,份份家家吉庆。

灵神不用多祷告,显佛不需多通情。

娘娘词还结合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套用了道教的仪式,使其演唱具有了神秘的力量。

而道教在温州早就深入民心,晋时就有名道士陶弘景隐居在温州的陶山。

其次,陈十四传说在温州民间的传播,需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合力作用:既需要各地广建宫观端宇,更需要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

艺人们把“陈十四收妖的故事”同温州当地具体的区域和人文历史联系起来,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可信性,因而使陈靖姑信仰得到迅速的传播。

于是,在“太阴宫”、“娘娘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娘娘词也应运而生,而且在温州鼓词中出类拔萃,一枝独秀。

与此同时,娘娘词自身获得了传承与发展的最佳契机。

在演唱与传诵陈靖姑传说的过程中,娘娘词不但具备了娱神的功能,同时也增强了娱人的功能。

娱神功能:娘娘词演唱的场所都是在宫观庙宇,在演唱开始时就有“请神”、“表纸”、“打八仙:,之后还有“按位”和“送圣”等仪式,而且在八仙桌上还摆有众多的祭品和香火。

每唱到神佛的时候,听众要拈香,而且默听,呼佛号,叩头参拜,唱到“陈十四出世”和“游地府”等时,艺人还跪下来演唱。

这些具有神迷色彩的仪式也正好和民间信仰意识产生共鸣,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

娱人功能:张在《杜隐园日记》写道:“唱《陈十四收妖的故事》,台下男妇环侍,听者不下千余人,少年妇女,浓装艳服,轻摇圆扇,露坐至五更始返。”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很强的娱人的作用。

这种娱人作用,体现在鼓词的故事性、音乐性、和通俗性等方面。

此外,娘娘词演奏的道具也值得一提。

譬如鼓,鼓的神秘性也是温州民众选择鼓词的原因之一。

鼓是温州鼓词演奏的主要音乐用具,因而称之为鼓词。

鼓在演奏中具有神秘性,可通神。

唱大词的时候,用的是大鼓,而一般的唱词用的则是扁鼓。

用大鼓,鼓声响亮,如打雷。

可以驱邪,正如寺院中的大钟一样。

在鼓词中鼓也很有来历的,在娘娘词中唱道:“月中裟罗定阴阳,独角仙牛皮一张;广博仙师鞔成鼓,三音六板干歌唱。”而且还有很早的师承,“ 祖师 教授轻轻调,重打三捶透上苍”。

鼓的神秘性不仅在于“重打三捶透上苍”,还可以“上请三十三天佛落降,下请地府十八重”,打起鼓还可以“阳界听打太平鼓,天赐五谷丰登交万仓,幽冥听打太平鼓,十八重地府把罪释,中间听打太平鼓,大男小女保安康,柴禾绿花红满地,年长山河此诵文,太平赐鼓来奉敬,法台法鼓敬圣君“。

鼓不仅上可以通天请佛,下可以是 阎 君释放鬼魂,中间还可以保平安。

鼓了变成了“法鼓”。

总之,娘娘词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温州民间信仰共生共荣,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娘娘词因为普及和宣扬陈靖姑故事而受到民间欢迎,经久不衰;陈靖姑信仰借助娘娘词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肠粉的来历

关于肠粉的起源,目前似乎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最早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又有人说“肠粉起源于广东,早在清代末期,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听到卖肠粉的叫卖声”。也有传说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纪晓岚的蛊惑,专门拐去粤西吃肠粉。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东西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米粉有点像猪肠子。肠粉在广东是最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莹剔透的感觉实在美不可言!看起来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让人一吃难忘,越吃越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