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 。

主要人物:

1、曹操:文武双全,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刘备:宽宏大度,爱民如子,善用人,但遇事不够决断。

3、孙权:治国有方,但野心不够。

4、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才,扶民济世之志,鞠躬尽瘁,终君报国 。

5、关羽:义志当先,诛颜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

6、张飞:勇冠三军,但性格鲁莽。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是谁? 它的作者是谁?

作者是罗贯中,主要人物有曹操、司马懿、刘备、诸葛亮、孙权。

剧情简介 · · · · · ·

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刘家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鲍国安 饰)、公孙瓒、袁术、袁绍、吕布(张光北 饰)、刘备、孙策、关羽、张飞、诸葛亮(唐国强 饰)等各路豪杰不断涌现,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统,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
本片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

三国演义     pfg9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观看  

罗贯中哪一本书的作者,主要人物是

《三国演义》作者
书中主要人物:曹操:文武双全,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刘备:宽宏大度,爱民如子,善用人,但遇事不够决断。 死后其儿子 无能江山尽失
孙权:治国有方,但野心不够。曹操 脾气暴躁 暴君一个 但遇事果断
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才,扶民济世之志,惜时不与其,只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终君报国
关羽:义志当先,诛颜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武圣果然名不虚传。
张飞:勇冠三军,但性格鲁莽。
赵云:刘备有云: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袁绍,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二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人。汉灵帝时为中军校尉,领导皇宫禁卫军,灵帝死后,他带兵进宫杀尽了宫中宦官。董卓控制国家大权时,他从冀州发兵讨伐董卓,成为诸侯军的盟主,在诸侯混战中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当时兵将最多的豪强。但在与曹操决战时,因不听谋士的良言,在官渡被曹操击败,不久病死。
袁术,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九年。字公路,袁绍的弟弟。曾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南阳太守。因被曹操、袁绍军队攻击,率兵退驻寿春,统治扬州一带。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自称皇帝,号仲家。后被曹操打败,忧病而死。
孙权,生于公元一八二年,死于公元二五二年。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东汉末年,继承哥哥孙策的事业,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协助下,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又联合曹操攻击蜀国,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彝陵战役中大败刘备。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系。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魏文帝曹丕,生于公元一八七年,死于公元二二六年。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公元二二○年至二二六年在位。字子桓,曹操的第二个儿子。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曹操死后继任为魏王,不久便废了汉献帝刘协,自己做了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爱好文学,为当时文坛领袖,现存有流传的诗歌四十多首,后人编辑出版有《魏文帝集》。
刘备,生于公元一六六年,死于公元二二三年。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刘禅,生于公元二○七年,死于公元二七一年。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大儿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立为太子。刘备死后继位于成都,称帝时十七岁。在位期间,由丞相诸葛亮辅佐执政。诸葛亮死后,因信任宦官黄皓,致使姜维从北伐中原的前线撤回汉中沓中屯田开荒。炎兴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邓艾领军从阴平险道奇袭成都,刘禅出位投降,被封为安乐公。
王允,生于公元一三七年,死于公元一九二年。东汉末年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少年时有大志,勤于学习练武。后任豫州刺史,时值大将军何进准备诛杀张让等宦官,而参与谋事。历任从事中郎、河南尹、太仆、尚书令、司徒。曾用连环计与吕布诛杀董卓,后被董卓部将李、郭汜所杀。
司马懿,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马良,生于公元一八七年,死于二二二年,蜀国名士,刘备的谋士。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刘备领荆州时任从事,刘备称帝后为侍中。在刘备东征讨伐东吴时,随军参谋,刘备兵败,他也遇害。
徐庶,字元直,颍州(今河南许昌)人。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后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一条计策。徐庶临别刘备时,推荐了诸葛亮。
荀攸,生于公元一五七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为曹操的谋士。字公达,颍川颍阳(今河南省许昌)人,出身士族家庭。先任汝南太守,后为曹操参赞军事。曾向曹操献计打败吕布、袁绍等。后任尚书令。随曹操攻孙权时,病死途中。
许攸,袁绍的谋士。官渡之战中曾几次向袁绍献计,袁绍不听,反认为许攸与曹操私通。许攸无奈投降了曹操,献计让曹操袭击袁绍粮库乌巢,使袁绍兵大败。后因言语张狂被曹操大将许褚所杀。
程昱,字仲德,兖州东阿(今山东兖州)人。为人多计谋,懂兵法。官渡之战曹操大破袁绍后,程昱又献十面埋伏之计,大败袁军。曾用计将徐庶从蜀国骗来曹魏。赤壁之战时曾提醒曹操防东吴火攻,曹操不听,终致大败。
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任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任益州牧,领军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并北伐曹操,一生打了无数胜仗。制造“连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运输粮草的“木牛流马”。建兴十二年在与司马懿军相拒时,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汉中勉县定军山)。
诸葛瑾,生于公元一七四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吴国大臣。字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孙权的主要谋士之一。曾多次前往蜀国为使,向刘备索讨荆州。孙权称帝后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庞统,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甘宁,吴国大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起初跟随刘表、黄祖。黄祖兵败被杀后,归降孙权。为著名水军将领,勇猛过人,打仗常冲锋陷阵,一生建立战功无数。曹军进军濡须时,他率敢死队百人,夜袭曹营,大胜而还,未伤一人。刘备伐吴时,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
吕布,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八年,东汉末年董卓部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人。素以勇武著称,使一枝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飞将军”,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武将。原为荆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后投靠董卓为义子。王允用连环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蝉。公元一九八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杀。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吕蒙,生于公元一七八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 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孟获,三国时彝族首领之一,建宁(今云南曲靖)人。刘备死后,他与地方军队起兵反蜀。公元二二五年诸葛亮南征,他被七擒七纵,最后心服口服,誓不反蜀。后到蜀国作官,为御史中丞。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郡(今山西省)人。曹操手下名将,武艺高强。原为杨奉部将,时值汉献帝被李、郭汜劫持,保驾立功。后归附曹操,作战勇敢,兼有谋略,深得曹操喜爱。曹仁守樊城时,徐晃前往救援,不因与关羽有私人友谊而废公事,仍举斧与关羽大战八十余回合。孟达于新城谋反时,司马懿调徐晃急行军赶往新城,诛杀孟达,反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回营后死去。
姜维,生于公元二○二年,死于公元二六四年,蜀国大将。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人。先为曹魏天水郡守将,被诸葛亮用计收降后,得诸葛亮传授军法谋略。诸葛亮死后,率军八伐曹魏,多次打败魏军。因对后主刘禅宠幸的宦官黄皓不满,避祸沓中率军屯田。魏国派钟会、邓艾伐蜀时,坚守剑阁。刘禅投降后,下诏令他投降,他投降于钟会,从中用计起事,企图恢复蜀汉,事败被杀。为人智勇双全,精通兵法,是蜀汉后期的主要军事行动的领导者。用一杆长枪,箭法高超。
马超,生于公元一七六年,死于公元二二二年,蜀国五虎大将第四位。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人,出身于凉州豪强家庭。东汉末年随父亲马腾起兵打仗,任偏安将军、封都亭侯。父亲马腾被曹操用计杀害后,领兵为父报仇。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进攻曹操,与许褚大战于潼关,后被曹操用反间计打败,逃回凉州,又被扬阜等杀败,逃往汉中归附张鲁。后投归刘备,攻取成都时立下大功,拜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乡侯。用一杆长枪,有神威将军的美名,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勇有余,谋不足。后病死。
马岱,马超堂弟,蜀汉名将。随马超作战多年,归附刘备后作战英勇,随诸葛亮平定南蛮,在七擒孟获时多次立功。诸葛亮见马岱忠勇,临死前授以密计,在魏延造反时一刀诛杀了魏延。
夏侯敦,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年,曹魏名将。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性情刚烈,武功高强。一生随曹操征战无数次,杀敌建功,拜为大将军。
夏侯渊,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一九年,曹魏名将。字妙才,夏侯族弟,与曹操本是同族,勇力过人。曾随曹操平定庐江雷绪,于潼关攻马超、韩遂,战功较多,封为博昌侯,征西将军。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军攻打汉中,被老将黄忠用计袭杀。
夏侯霸,曹魏大将。司马懿诛杀曹爽全家后,本要斩草除根,杀掉征西将军夏侯玄。叔父夏侯霸得知司马昭的阴谋后,便率本部兵马三千造反,却被郭淮、陈泰领兵杀败。后投附姜维,在与邓艾部将司马望争夺洮阳城时,中埋伏被射杀于吊桥边。
张飞,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二一年,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
张苞,张飞之子。为替父报仇,随刘备东征伐吴。用丈八蛇矛,打仗勇猛,武艺高强,与关兴是当时蜀军中的优秀将领。随诸葛亮伐魏时,在战事中不慎趺落山中,头部受伤,不久死去。
张郃,魏国名将,字义。早先为袁绍手下大将,官渡之战后归曹操。有勇有谋,能征善战。诸葛亮伐魏时,他率兵追赶,被诸葛亮用伏兵射杀于木门道中。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先为丁原部将,后跟随吕布,最终归附曹操。武功高强,有勇善谋,多次建立奇功。建安二年(公元二一五年),孙权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队八百余人守城,奋勇突击,大破吴军。吴军一听见张辽的名字,便人人胆寒,连吴国小儿夜间啼哭,一听说张辽二字便不敢哭了。后率军攻吴,病死于军中。
黄忠,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二○年,蜀国五虎大将最后一位。字汉升,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人。最初在刘表属下任中郎将,刘备派关羽攻长沙时,城破被困,降了刘备。刘备进取四川时,常打先锋,勇冠三军。刘备取汉中时,在定军山用计斩曹军大将夏侯渊。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发百中,年岁虽大,却常不服老。后为征西将军、后将军,赐关内侯。
黄盖,吴国著名将领。字公霞,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能征善战,有谋有勇,一生立过无数战功。赤壁大战时,建议用火攻,并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后拜为偏将军。
曹洪,曹操堂弟,魏国名将。曾救过曹操性命,弓马娴熟,武艺精通。
曹仁,曹操堂弟。善用兵,多谋略。曾跟随曹操攻陶谦、吕布、张绣,并多次立功。与周瑜、马超、关羽交战时,失误不多,是曹操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军。官拜大将军、大司马、封陈侯
许褚,三国时魏国名将。字仲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在曹操宛城战张绣时,因屡建战功,赐关内侯。后与马超大战于潼关,威名大振。因勇猛知名,军中外号“虎痴”。曹丕称帝时,封万岁亭侯,升为武卫将军。
陆逊,生于公元一八三年,死于公元二五四年,吴国著名儒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称江南奇才。吕蒙奇袭荆州之计,便是出自于陆逊。公元二二二年,刘备伐吴,陆逊受命于危难之时,用火烧大败刘备于虎亭,又用计大败曹休,官至丞相。孙权废太子,屡次进京相劝,孙权不听,忧愤而死。
赵云,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二九年,常胜将军。蜀国五虎大将第三位。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六进六出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
鲁肃,生于公元一七二年,死于公元二一七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出身官宦家庭。东吴有名的儒将,与周瑜交情甚笃。赤壁破曹,鲁肃往来蜀吴两地,献计献策,协助周瑜破曹,周瑜死后,任大都督,代领兵马。为人宽厚,深受孙权敬重。
魏延,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三四年,蜀国名将。子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人。关羽攻长沙时,魏延杀主献城,后随刘备入川,一路战功不少。任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随诸葛亮平定南蛮,在陈仓力劈曹魏大将王双,迁升为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争兵权,被诸葛亮生前安排的马岱诛杀。擅用大刀,刀法熟练。
邓艾,生于公元一九七年,死于公元二六四年,魏国名将。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早年丧父,家贫穷,聪明好学,精通兵法,打仗善于利用地理,有谋略。任兖州刺史时,引兵在祁山多次与姜维交战,有功封为安西将军。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三年),率兵从阴平小路翻越峻岭,奇袭成都,灭了蜀国。后被钟会诬陷谋反,与儿子邓忠一起被卫杀害。
关羽,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关平,冀州关家庄关定的儿子。关羽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时收为义子。跟关羽学习武艺,深得关羽刀法,一生伴随关羽。关羽被东吴吕蒙、陆逊用计袭取荆州后败走麦城,关平同往,后与关羽一同被俘,遭孙权杀害。
关兴,关羽的亲生儿子。关羽遇害后,随刘备东征伐吴,英勇杀敌。诸葛亮伐魏时,关兴是主要战将,屡建战功。后杀东吴潘璋,夺回关羽的青龙偃月刀。
钟会,生于公元二二五年,死于公元二六四年,魏国儒将。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少年时博览群书,有才艺,志向远大,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儒将,通晓兵法,机谋深远,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二年)与邓艾分兵灭蜀,与姜维结为兄弟。谋做西川王时,事发败漏被卫领兵所杀。
马谡,生于公元一九○年,死于公元二二八年,马良之弟,蜀国将领。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得诸葛亮器重,升为参军,刘备临死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建兴六年(公元二二九年)违反诸葛亮的命令,未在街亭当道驻扎,被魏将张打败,失了街亭,蜀军被迫退军汉中。被诸葛亮以违犯军法之名斩首。
曹植,生于公元一九二年,死于公元二三二年。字子建,曹操的三儿子,魏国文学家。十岁时即能写出很漂亮的文章,才思敏捷,下笔成章。曹丕即帝后,忌其才华,欲杀曹植,限他七步内作成诗一首。曹植随口念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被感动,封他为陈王。

三国演义作者是谁 罗贯中的资料简介

1、三国演义作者是谁?《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的资料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2、。罗贯中是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3、《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4、大家都说三国演义是讲人性讲的最好的一本书,我也非常赞同,首先我们想到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聪明而且忠诚,生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这样的人,刘备,张飞,关羽最讲义气,我们交朋友最喜欢讲义气的,由其关公像征了正义,民间有很多关于关公扶正祛邪的神话传说,自古以来人们非常敬畏关公。三国中我后来发现我非常欣赏的是郭嘉,郭嘉论十胜十败奠定了曹操治理天下的才能,都说曹操奸诈,后来我们也知道曹操得民爱民拥民的政策,曹操举世无双才华,我也非常敬重曹操,从曹操身上学到很多理政的知识,总之三国人物,大多是才华横溢,人性的光辉显著,各有各特点。我也是非常喜欢三国电视剧拍的很到位。

5、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在高中,少年热血当然主要关注点在武将的武力与兵器,什么方天画戟、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武力值的排名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最被广泛接受的还是毛批三国里的版本:

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云、典韦),

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马超、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黄忠、许楮、孙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渊),

二张徐庞甘周魏(张辽、张颌、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

神枪张绣与文颜(张绣、文丑、颜良),

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

个人还是喜欢赵云,特别是玩了许多三国游戏,比如《三国群英传》《三国志》等,感觉有赵云就稳了,一枪在手,天下我有”当年真是傻呵呵的很上瘾,特别遗憾为什么三国演义中没有安排赵云和吕布单挑!

后来再读《三国演义》反倒关注文官,毕竟手无缚鸡之力的他们往往能力挽狂澜,诸葛亮、郭嘉、司马懿……他们的排名其实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游戏中也有:

1.诸葛亮,智力:100

2.郭嘉,智力:98

3.庞统,智力:97

4.贾诩,智力:97

5.司马懿,智力:96

6.周瑜,智力:96

7.荀彧,智力:95

8.陆逊,智力:95

9.荀攸,智力:94

10.法正,智力:94

现在看三国但是淡然的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才是重头戏,彼此势力的争斗平衡,还有里面的小插曲,记得有一段讲刘备落难到一农户借宿,对方一听是仁义无双”的刘皇叔,竟然杀掉妻子,用老婆的肉去款待,让我唏嘘不已!最后我越来越喜欢曹操这个枭雄”……

三国故事丰富多彩,出场人物极多,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又都有很多故事,记得当年有个舍友也读三国,我俩讲了半个通宵还意犹未尽,互称知己,可现在也很久不联系了,真可谓久分必合,久合必分”,人生常态。

最后还是用那首脍炙人口《临江仙》来结束语,三国的精髓都在里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

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艺术特色

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问题一:<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罗贯中,一名罗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
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著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龚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罗贯中的籍贯又有「东原人」之说,这是他漫游出晋后在「东原」(今山东省)客居过一段时间的缘故。他到这里,是被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来。他到那里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材料。这是他后来参与《水浒传》编纂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关於「千圣姑」和「贝州王则」的故事,当时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此,罗贯中就在这一带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传》之作。
约在西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O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买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
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
大约在西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卢陵逝世。

问题二:三国演义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问题三:三国演义小说原作者是谁 罗贯中

问题四: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20多年的学界争论,一直未有定论。在中国古典文史领域多有建树的孟繁仁,历经20多年潜心研究后认为:中国元末明初发现的《录鬼薄续篇》史料中,有关罗贯中是太原人,及罗氏别号、性格、作品、行踪等记载,是确定罗贯中籍贯的重要资料。他在太原市清徐县发现的《罗氏家谱》及罗氏后代,考证出自“五代后唐”时,罗氏家族就居住在此地。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后略名为“罗本”,字“贯中”。这部《罗氏家谱》始修于明代穆宗隆庆元年,后经多次续修,由罗氏22世后裔罗礼重保存至今。相关大量史料证实,罗贯中籍贯太原清徐无疑。孟繁仁反复细读《三国演义》等罗贯中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中隐含着作者诸多的故事情节,其中有大量的清徐一带所特有的方言俚语,更使他确信自己的结论。他还通过对太原近郊“晋阳古城”遗址史料研究,考证古代唐尧初迁太原,遗名“唐城”。公元前497年前晋安予重修晋阳;李唐王朝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和北宋初年赵匡胤、赵匡义兄弟毁灭太原城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对罗贯中文学创作的影响等,证实自己对罗氏籍贯的发现。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朝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

问题五: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主要人物有----- 明代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由于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问题六: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钉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问题七:水浒传的作者和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施耐庵、罗贯中(打倒了)

问题八:三国演义作者是谁,主要人物是谁 作者罗贯中,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曹操

问题九:<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罗贯中,一名罗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
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著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龚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罗贯中的籍贯又有「东原人」之说,这是他漫游出晋后在「东原」(今山东省)客居过一段时间的缘故。他到这里,是被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来。他到那里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材料。这是他后来参与《水浒传》编纂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关於「千圣姑」和「贝州王则」的故事,当时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此,罗贯中就在这一带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传》之作。
约在西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O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买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
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
大约在西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卢陵逝世。

问题十: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钉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罗贯中的作品四大名著作者是?

罗贯中的作品中属于四大名著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其他三部名著作者为:《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且已经分卷分目,目录文字也很讲究。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

他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除分回立目之外,他的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四大名著的评价:

四大名著继承载着无数文化精华,在浩瀚如烟的古典小说领域中如四座屹立不倒的高山,任沧海桑田如何变幻,其伟岸身姿始终不被湮灭。不论是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维深度上,它们都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是悠悠中国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笔。

研读四大名著,为我们提供了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机会,在怡情悦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罗贯中的代表著作

代表著作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国演义》。

1、《隋唐两朝志传》

《隋唐两朝志传》作者为罗贯中,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订,称为《隋唐志传通俗演义》,有瓦岗寨群雄聚义、翟让李密据洛仓、李密移檄数帝罪等章节,十二卷一百二十回。

题为“东原罗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此书从隋末写到唐僖宗年代,前面九十一回写隋亡唐兴的历史,后面二十多回,概述了贞观以后二百多年历史。

小说在创作上仿效《三国演义》,成就却逊色得多。个别章节写的比较生动。但全书平直粗陋,没有什么特色。《隋唐志传》及其续书《残唐五代史演义》在民间流传较广,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有一定影响。

2、《残唐五代史演义》

《残唐五代史演义》又名《五代残唐》,为《隋唐志传》续书,明朝李卓吾批点本,八卷六十回。题“罗贯中编辑”,但实为明代后期无名氏作品,罗贯中原版仅存一些孤本。以编年体例,描述自黄巢起义至陈桥兵变止,这段时期的动荡兴衰历史。

主要写唐末和五代时期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据新、旧《唐书》、《五代史》和民间传说中的有关故 事写成。小说在创作上仿效《三国演义》,成就却逊色得多。

个别章节写的比较生动。如李存孝和铁枪王彦章的故事,都写得虎虎有生气。但全书平直粗陋,没有什么特色。《残唐五代史演义》在民间流传较广,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有一定影响。

3、《三遂平妖传》

《三遂平妖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之一,属于神魔小说,作者为罗贯中,后有冯梦龙增补版本。

《三遂平妖传》多写人间妖异事件,少谈方外神仙鬼怪。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不是天宫地府,而是活生生的社会,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宋代的风俗人情。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冰冷无趣的神仙鬼怪,而血肉丰满、充满人情味的活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常人并无不同,只不过在必要的时候才施展一下法术。

小说继承了宋元以来说话人的叙事技巧,行文跳脱活泼,挥洒自如,具有浓郁的市井气息,极富表现力。

这是一部以神怪故事的形式演述北宋仁宗时镇压胡永儿、王则夫妇所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小说。原本共二十回。其中不少民间故事传说,语言质朴,风格与宋元话本相近。他与流行的冯梦龙增改的四十回本有很大不同,是海内孤本。

4、《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是罗贯中仅存的一部杂剧,写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与石守信、赵普等大臣风云聚会、齐心协力,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的过程,刻画了赵匡胤雄韬伟略,一代天骄的英雄形象。

该剧的艺术特色,有如下三点:一、戏曲情节环环紧扣,凸现主人公英雄形象, 二、在演唱写作方面,别出心裁,自有新意, 三、情景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了辽阔的境界。

5、《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