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访是指医院对曾在医院就诊的病人以通讯或其他的方式,进行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康复的一种观察方法。使得医生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患者资料的情况下,为患者做出最正确,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意义:1、能将患者与经治医生精准匹配,让患者随时与自己的医生保持联系,沟通病情;

2、医生也能及时的了解患者病情,建立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提高随访率,进一步提高医疗

什么叫随访?有什么意义?

随访是指医院或医疗保健机构对曾在医院就诊的病人以通讯或其他的方式,进行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康复的一种观察方法.

随访字义:①随同访问:这次出行,随访的有商业部长等。②指医务人员定期访问病人,了解他们的病情及康复情形。

随访是指医院对曾在医院就诊的病人以通讯或其他的方式,进行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康复的一种观察方法。通过随访可以提高医院医前及医后服务水平,同时方便医生对病人进行跟踪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以进行统计分析、积累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随访是医院根据医疗、科研、教学的需要,与诊治后的病人保持联系或要求病人定期来医院复查,对病人的疾病疗效、发展状况继续进行追踪观察所做的工作,又称作随诊(follow up)。简单地说,就是在诊治后,对病人继续追踪、查访。

分类

(一)按实施随访级别划分:院级随访:对医院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的整体调查,整理出院患者的意见及建议,进而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科室级随访:对具体科室和医师的满意度调查,包括医疗服务、医疗环境、医师和护士的医务水平等方面,形成对具体科室的意见反馈。医师级随访:负责患者的具体医师对出院患者的后期跟踪治疗和复查提醒,同时进行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二)按实施内容划分:医疗保健性随诊:对特定群体进行有关保健项目的观察和访问,了解健康情况,掌握发病、患病和死亡的情况。一般多采用定期健康检查的方法,如对员工的定期检查或进行家访和信访,以取得随诊资料。预防保健性随诊:如对于从事放射线、粉尘工作以及化工作业的职工,通过定期随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他们的健康、发病和患病情况。研究性随诊:当病人结束医院内诊断治疗后,为了证实诊断和观察疗效,需要对出院病人进一步了解,称之为研究性随诊。研究性随诊又可分为诊断性随诊、疗效观察性随诊。(三)根据有无特定专题,随诊可分为:常规随诊、专题随诊。常规随诊又称定期随诊,是医院和临床科室根据医疗、科研、教学需要,事先确定对某些病人或某些疾病病人进行长时间或限定时间的定期随诊。常规随诊的范围由医院和临床科室确定,对某一病例进行随诊及随诊时间、随诊间隔期限由临床医师决定。对某些罕见的病例、疑难病例、慢性病或肿瘤等疾病也可终生随诊,以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及病人的生存时间。专题随诊又称临时随诊,在指定的时间内对某一题目或所选定的病例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一次性普遍随诊,并限期完成。专题随诊又分为行政专题随诊、医疗专题随诊(随访)。行政专题随诊是医院为加强医疗行政管理,了解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经常征询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意见而开展行政随诊。医疗专题随诊主要是医院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为某项临床工作总结或科研课题调查而进行的随诊。(四)医院开展随诊的方式有五种:门诊随诊、信访随诊、家访随诊、委托代随诊、电话及电子邮件随诊。

参考资料

120健康网.120健康网[引用时间2017-12-22]

什么是师生随访工作?

随访是指医院对曾在医院就诊的病人以通讯或其他的方式,进行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康复的一种观察方法。

随访的意义是通过随访可以提高医院医前及医后服务水平,同时方便医生对病人进行跟踪观察,

掌握第一手资料以进行统计分析、积累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建议随访是什么意思 建议随访解释

1、医生建议随访,这是对于病情比较稳定或者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经常采用的观察病情一种办法。提示患者可以在随后的观察过程中,一旦病情发生变化随时就诊。

2、如患者患有慢性的胃炎、胆囊炎、肠炎或者行胃息肉、肠息肉等良性病变切除术后或者恶性肿瘤患者,如肝脏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结直肠恶性肿瘤等。患者在复查的过程中,抽血化验、影像学CT、彩超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异常。

3、而且患者一般情况较好,饮食、大小便、睡眠均比较规律和稳定。患者暂时不需要进行特殊的用药或者手术治疗,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随访观察。

建议随访和建议临床的区别

“建议随诊”或“建议随访”,在平时工作中是医生常用的两个术语,两个“建议”,意不同,结局就不同。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日常工作中,对于诊断没有绝对把握,或是术后容易复发、需要病人复查,或是一旦复发就应赶紧就医的病人,在病理诊断的后面,有的医生习惯加上“建议随诊”,而有的医生则习惯加上“建议随访”。可是,你知道“随诊”与“随访”尽管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不尽相同,加“建议随诊”或“建议随访”并不仅仅是习惯的问题,弄不好就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甚至医疗官司吗?

曾有报道称,一病人因右大腿包块去某医院就诊,术后病理诊断为“(右大腿)神经纤维瘤,部分细胞增生活跃,建议随访”,结果病人复发很久后才再次就诊,并最终诊断为“(右大腿)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人的预后。病人随后将该医院告上法庭,说医生不仅诊断失误,还从来没有对其进行“随访”,延误了病人的再治疗。尽管医院辩护说,“随访”也有“随诊”的含义,病人在发现复发后应该立即自动就诊,但法律是严谨的,咬文嚼字,判医院没有尽到“随访”义务,应该对病人进行赔偿。

也难怪,搜索相关文献,虽然“随访”和“随诊”的含义确有一定的交叉,但其主要含义仍有较大的差异。

“随访”,是指医院对曾在该院就诊的病人以通讯或其他的方式,定期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指导病人康复,需要时及时就诊的一种观察方法。它是医院根据医疗、科研、教学的需要,与诊治后的病人保持联系或要求病人定期来医院复查,对病人的疾病疗效、发展状况继续进行追踪观察所做的工作。通过随访可以提高医院医前及医后服务水平,同时方便医生对病人进行跟踪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以进行统计分析、积累经验,有利于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其根本是,在病人诊治后,医院主动对病人进行追踪、查访,是医院的主动行为。此时,病人往往被动等待。

“随诊”,则是让病人自己注意观察身体有无不适,或原有不适是否出现新的变化,随时联系原诊治医生或去医院就诊。其根本是,在病人诊治后,病人根据发生的情况主动联系医方,寻求医疗帮助。

写“建议随诊”或是“建议随访”,看似个人习惯的问题,其实有着能否更好规避医疗风险的问题。不出事便罢,一旦出事法庭就会依法判决,对医院和医生而言,“建议随访”会比“建议随诊”多出很大的风险。为了医院和我们自身的安全,还是写“建议随诊”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