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汉武帝时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而儒学适时的提出君权身授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经济上:汉武帝时期已经经过了分封国的叛乱,经济处在相对的恢复期,儒学有利于加强对人们的思想统治,维护自己国家政权。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利于统治者统治。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代儒学为何能够成为正统思想?

因为在叔孙通,董仲舒等人的改造之下,儒学已经成为了最适合统治者进行专制统治的一门学说。因此,儒学当然毋庸置疑,甚至无可替代的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想。甚至,垄断了此后数千年的主流思想界。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火可以说纷争不休,思想界,也迎来了一次史无前例,也可以说空前绝后的大繁荣。在这场名为“诸子百家”的运动中,无数的学术流派和思想家接踵而起,让历史的天空无比璀璨。

而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最主流的显学的,当然就是所谓的“大成至圣先师衍圣公”孔子发明的儒学了。不过,我们纵观儒家的发展史,能发现他们其实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恰恰相反,六国被秦国兼并之后,秦始皇沿用的是法家学说;

儒家,成了他们打压的对象,甚至他不惜要“焚书坑儒”;后来汉代建立,称霸了思想界的,是所谓的“黄老之学”,也就是道家政治思想。直到汉武帝时代,儒学才一跃而起;

是等到汉武帝的时代,人们才认识到儒学的可贵了吗?当然不是了。这和两位西汉儒学“宗师”对儒门的改造其实有着直接关系:分别是叔孙通和董仲舒。叔孙通,他最大的创举,是把法家学说,用儒家的语言体系解构出来;

为“儒表法里”添砖加瓦。用《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大体皆习秦故”。后来,董仲舒又把孔孟反复强调的“得乎丘民为天子”君权民授思想,改造成了君权神授,不容侵犯的思想;

自此之后,儒家从一个反对君权过于膨胀,认可民众地位的思想;俨然成为了最适合统治者专制的一门学说。因此,它才成了后来的主流。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 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由什么决定的?

当然是因为“新儒学”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董仲舒,叔孙通等人改造的儒学,本来就是为了巩固统治,应运而生。它是君王奴役百姓,打压思想界的一大“法宝”。

我们都知道,儒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思想,深深的镌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时至今日,仍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儒学,最早是一代至圣先师孔子,在春秋时代整理出来的一套学问;据说,他当时一共有三千弟子,儒门一时之间相当昌盛。后来,孔子与世长辞之后,战国时代,儒家的“亚圣”孟子又横空出世,让儒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儒学的孔孟时代,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往大了说,就是周公到孔子,孔子到孟子,都是“述而不作”,重复着一套基本上逻辑相同,追求目标相同的思想理论。直到西汉时代,这种状况才被改变。

先是叔孙通对儒学的“礼制”进行了改革,用司马迁的话说,是“大体皆习秦故”。意思就是这个人精如鬼的叔孙通,把秦朝的制度,用儒家的话语体系解构了一遍,从而,满足了刘邦的统治需要。从此,儒学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的故事,大家应该也都很了解了。在汉武帝执政时期,儒门又有了一次天翻地覆一般的变化:董仲舒改革。传统儒学,诠释君王统治合法性的来源,是用“君权民授”的理论来解读的;

但是董仲舒搞了一套“天人感应”。意思就是皇帝乃是上天任命的人间统治者,权柄不容侵犯,至高无上。由此,儒学,就正式成为了统治者荼毒天下百姓,巩固权力的一种学说。

它也因此成了封建王朝推崇的主流思想。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汉朝的灭亡导致了思想上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玄学开始带有了思辨性质,将宇宙万物与人间万事进行关联,虽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非常利于统治者对于政权的巩固。《笑傲江湖》中最有魏晋名士风范的除了令狐冲,还有桃谷六仙,就是那六个杠精,在魏晋时期,绝对能通过“玄学”赢下口舌之争。

魏晋时期玄学在政治压力下被收编走向享乐主义,真正成为统治者制衡天下的工具,而此时印度传来的佛教兴起,影响了统治者的利益,最终导致了“三武一宗”的大规模灭佛活动。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迎来了另一个大一统的盛世王朝,此时,分别经历过政治斗争的百家思想学乖了,它们明白,只有迎合了统治者的利益,才能成为正统学说,于是纷纷在原有的思想上进行改良,帮助统治者巩固地位,安抚百姓。

所以唐朝成为了历史上最包容的王朝,道教、佛教、儒家多种思想并用,又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道家的祖宗老子李耳也姓李,所以道家迎来了全新的机遇,足以和佛家、儒家三分天下。这种在文化上的包容,决定了唐朝成为封建王朝中最伟大的王朝。

宋朝原本传承了唐朝包容的文化制度,但是因为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强大,使得重文轻武的宋朝腹背受敌,苦不堪言。王安石在主政者的支持下,大胆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了暂时的成就,但是因为太过于相信政府的力量,干预经济及社会事务,最终导致失败。

北宋成为历史,南宋拉开了篇章。因为王安石改革派变法失败,保守派彻底得势,司马光占据上风,经过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在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理学,后来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宋朝成为正统思想。

原本宋朝传承唐朝包容的文化制度,程朱理学无非就是另一个“王安石变法”,等到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治理的时候,自然会有另一个新的思想上位。

但是程朱理学上位之后,开创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为了进一步禁锢思想,避免过多议论政治的著作出现在市面上,煽乱朝纲,宋朝控制了出版业,以国家安全为由,开创了审查制度,再加上元朝这个混世魔王,最终使得“程朱理学”再也没有走下历史的舞台。

元朝来了,此时宋朝的程朱理学占据了市场主流文化,元朝打下了天下,但是面对治国的难题,无心开创和改良,只能延续了宋朝的程朱理学。然而,元朝的文化是包容的,因为逛遍了全世界,因此基督教(主要景教派)、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共同和平相处。忽必烈主持了一次佛道大辩论后,道家失势,佛家成为主流文化。元朝统治先是信仰萨满教,后来改信藏传佛教。

明朝夺得天下之后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把朱熹当祖先(这一点跟李唐把李耳当祖先如出一辙),重新确立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到了清朝,文字狱的兴起,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想,老百姓的思想彻底被禁锢在程朱理学思想中,使得清朝成为封建王朝中思想最僵化的朝代。综上,最初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来程朱理学上位近千年,理学也是在儒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禁锢思想,所以现在人们多称“儒学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