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宋朝在政治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对兵变这个事情上,做出了极为严密和有针对性的防范。由于大宋就是起于篡权夺位,部队实权将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了皇位,这一幕从宋太祖得位就深深地印入了历代宋朝皇帝的脑海中,可以说这是宋代处于最高位的祖训。宋朝的地方的长官不止一个,比如有知州还有知州同知,也有地方驻扎的军事将领,在地方上财权、行政权、军权是分开的。在地方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掌握大局,所以官员就不可能成为权臣造反了。

为什么宋朝就没有出现过兵变的事呢?

宋朝有很多兵变,苗刘兵变差点就让宋高宗赵构下台,当时形势很危机的,苗傅和刘正彦先是杀了王渊,然后威胁赵构,让赵构杀了他身边最亲信的太监,赵构无奈只得照办,但是苗傅和刘正彦已经杀红眼了,仍旧不满意,他们逼迫赵构下台,让太子继位。幸亏韩世忠及时出手相救,要不然赵构那一次就下台了当太上皇了,呵呵。类似的叛乱也有很多,不过这次影响很大。

那时虽然武将很受压制,但是宋代的皇帝最怕的就是武将叛乱,所以出现文将带兵、皇帝钦点阵图打仗等比较荒唐的事情。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他的好处,宋朝江山的稳固多受益于此,宋朝的灭亡不是由于农民起义引起的,这在历代中也是很少见的。宋朝的军制也很有意思,养兵而不用兵,宋朝人一旦当兵就很少会退役,国家养一辈子的,呵呵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有引起将领们的兵变呢?

赵匡胤代周建宋,为了杜绝五代的军阀混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兵制,先把兵权收归中央,地方节度使兵力非常薄弱,而中央的兵权再次细分,枢密院有发兵之权,而无掌兵之权,将帅有掌兵之权,而无权发兵,三司又主财政,各不相干,形成了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兵无常帅,帅无常现的局面,倚兵为重的将领从制度上杜绝了。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制度有了,人还在,于是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可以说赵匡胤左手拿着杯子,反手捏着刀子,就看听不听话了,听话是很顺其自然的,因为几大将帅都是赵匡胤亲戚和亲信,石守信和赵匡胤是亲家,王审琦也和赵匡胤是亲家,张令铎的女儿是赵匡胤的弟媳,高怀德是赵匡胤的妹夫,都是皇亲国戚,还有个罗彦环,他是赵匡胤绝对亲信,早年就跟着赵大帅混的,参加陈桥兵变时,拿着剑站在赵匡胤身后的就是他,有点像曹操身边的许褚,罗彦环的一生都是绝对的信任与重用。

当然,赵匡胤要收兵权,真没人反吗?有,已经死了,众人鲜活的例子,当年的后周驸马李重进就不爽,举起反宋大旗,被赵匡胤带着上面几个亲戚亲信给踏平了,和赵匡胤是结拜弟兄的赵彦徽,本来好好的,就因为以前是李重进的下属,直接摘掉了兵权,放在一边,看着还挺听话,无事,而李重进以前另一下属张光翰,放在一边,不太听话,直接弄死。

杯酒释兵权里最重要一人是石守信,他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又是亲家,后周时石守信是赵匡胤的副手,建宋后石守信任禁军首领,释兵权里面最大的boss,图为石守信的家族墓,洛阳石碑凹村。

进一步削弱,此时的地方节度使权力大不如从前了,财权不是自己的,全部收归中央政府,部队收归中央,地方只留下战力最弱的厢兵、乡兵等,驻藩镇的将师还经常调动,屁股没坐热乎就被调走了,弄得将不识兵,兵不认将,前面说了,中央掌军政大权的枢密院同样鸡肋,有发兵权没掌兵权,枢密院还处处受文官的制肘,总的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耍的严丝合缝,众将摆在面前就一条路,体面的回家安享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