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政治上不得人心,当时天下初定,人心思安,而当时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发动叛乱,正是吴三桂将前明势力赶尽杀绝的,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这时却又反清复明,但是称帝时放弃了明朝的年号,这不得不令人们感到费解并怀疑其动机,第二,军事上过于保守,当时吴三桂军占领松滋后,并没有对清军乘胜追击,而是与清军相持,错过极佳的战机,后来,吴三桂低估了康熙镇压叛乱的决心,企图裂土议和遭拒,这说明吴三桂的目标不明确,首鼠两端,缺乏战略眼光,第三,实力悬殊。毕竟吴三桂是以一隅敌全国,财力和物力不能和拥有天下的康熙相抗衡,一旦战争旷日持久的拖下去,后勤补给和人员补充都是问题,拖也会把吴三桂拖垮,第四,内部原因,虽然叛乱初期四处响应,闹得轰轰烈烈,实质上叛军内部各个心怀鬼胎。比如陕西提督王辅臣,原为吴三桂部下,叛乱初期他按兵不动,首鼠两端,最后落到个畏罪自尽的下场,形势对叛军不利后,靖南王和平南王纷纷投降,而且众叛军之间缺乏统一调度,所有康熙采取分化政策,对叛军各个击破,最后孤立吴三桂,综上所述,由于政治上的不得人心,军事上的目光短浅,再加上内部之间各怀鬼胎,各自为战,因此三藩之乱的失败是必然的事。

三藩之乱中,原本占有优势的吴三桂,却为何最后败亡了?

清军在南下中原的时候,曾经任用了大批明朝的降将,这些人跟随着清朝的八旗军一起镇压南明政府,他们为清朝统一南方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顺治帝在位时期,南明的永历政权覆灭,不过,由于这时那些汉族武装已经成势,顺治帝只好默许了他们割据一方的态势,这就有了以后的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是满清对汉族功臣的特许,顺治帝本来就是想让他们镇守边疆,但随着他们野心的不断膨胀,才有了以后的三藩之乱。三藩之中,尤以吴三桂最为猖狂。吴三桂原是明朝的大将,在清军南下的时候,他主动投效清军攻打大顺民军,此人为清朝统一中原立下了大功,战后,顺治帝为了表彰吴三桂的功劳,将其封在了云南。

吴三桂前期还没有造反的意思,但随着多尔衮、顺治帝等这些满清重量级人物的相继离世,他才有了割据的野心。身为平西王,吴三桂大肆聚揽,他将云南彻底变成了自己的属地,甚至与朝廷分庭抗礼。公元1673年,按捺不住的吴三桂终于起兵造反,他联合其它两路藩王共同举兵,甚至一度进展到了湖南境内。

康熙皇帝早对三藩非常不满,在吴三桂起事之前,康熙帝就已经做好了镇压的准备。吴三桂起事后不久,康熙帝就从各地调集起兵征讨叛军。经过长时间征战,康熙帝最终击败了叛军,公元1681年,清军攻入吴三桂老巢,盘踞八年的平西王势力终于被消灭。

吴三桂在起事之前,他曾经拥有四十多万大军,其本来就有夺取天下的基础,奈何最终却不是康熙帝的对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三藩失败的?

三藩的失败是咎由自取,首先就表现在他们的同盟上。三藩之中,吴三桂拥兵最多,除此之外,就属尚可喜和耿精忠了,三藩虽然在起事之初一致对外,但随着战场形势的改变,这种名面上的同盟还是被打破。在开战后不久,尚可喜和耿精忠就受到了朝廷兵马的攻击,由于三藩无暇顾及,又各怀鬼胎,福建、广东势力遂相继投顺到朝廷一边,这就大大削减了三藩的实力。没有了耿精忠和尚可喜的支持,吴三桂的右翼就出现了空缺,不久,朝廷大军向云南全面压境,吴三桂在惊慌失措之下一病不起,平西王势力很快便瓦解了。

三藩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客观条件,对于清军来说,吴三桂是叛军,康熙帝讨伐叛乱是名正言顺。康熙帝在对三藩的平定战争中,采用了先拉后打的策略,他先是派人说服了驻扎于陕西的王辅臣势力反正,接着又向耿精忠和尚可喜抛出了橄榄枝。耿、尚二人都是见利忘义的小人,看到了朝廷赦免自己的罪过,他们遂一道联合清军反击云南,吴三桂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自然不是对手。由于清军突然的增强,加上各地的反正,平西王势力自然会很快失败。

吴三桂失败的第三个原因在于人心,吴三桂长期经营云南,其在云南推行暴政,根本就不得民心。就算早期拥有数十万的大军,但也是一群乌合之众,在利益的驱动下,它很快就会瓦解。吴三桂失去了民心,加上其残暴的本性,三藩就很难与清朝抗衡了。

三藩之乱开局时吴三桂曾经席卷半壁江山,最后为何还是失败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康熙批准其退休请求但是拒绝让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的爵位。康熙此举发出明显的削藩信号,另外两大强藩吴三桂和耿精忠坐立不安,两人为试探朝廷的意思,上书请求撤藩。年轻气盛的康熙执政经验不足,未做充分准备就仓促同意撤藩请求。 当年十一月,骑虎难下的吴三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提出「 ”兴明讨虏”的口号,起兵反清。 起兵之初,吴三桂联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四川巡抚罗森、贵州巡抚曹吉申、台湾郑经等人向清廷发起攻击。 由于康熙的准备不足,再加上八旗兵战斗力下降,而吴三桂等人掌握着大批精兵,清廷在短时间内失去长江以南的大片领土。吴三桂甚至打到长江边,只要他渡江挥师北上,是十分有希望推翻清朝的。 吴三桂剧照 但是吴三桂迟迟不敢渡江,他企图与康熙划江而治,结果吴三桂的这一战略失误让康熙把握住,康熙利用吴三桂的失误,分化吴三桂阵营,同时源源不断地将精兵调往前线,最终康熙用了八年时间把「 ”三藩之乱”平定。 吴三桂之所以先胜后败,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1.没有利用好「 ”兴明讨虏”这块招牌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除了双方的实力外,人心的背向也很重要。 当今世界头号军事美国每次出兵都要为自己找个漂亮的借口,打阿富汗时打着反恐旗号,打伊拉克则是以它有生化武器为由。 吴三桂打着「 ”兴明讨虏”造反,应该说这个口号不错。因为清朝是以残暴的手段夺取 *** 天下,清兵入关后逼迫 *** 剃头、展开扬州大屠杀、嘉定大屠杀、昆山大屠杀、广州大屠杀等,清兵的罪行令人发指。 因此吴三桂的「 ”兴明讨虏”的旗号,在战争初期起到一定迷惑作用,吸引了一批对清朝不满的 *** 。这也是吴三桂起兵之初战果辉煌的原因之一。 但是吴三桂并没有真正用好这块招牌,他没有拥立一名明朝皇室作为名誉上的统领,而且起兵后没有沿用大明的年号,反而在起兵几个月后自称周王。 新朝末年绿林军之所以能推翻王莽的统治,就是他们推出了刘玄这个西汉皇族的金字招牌。 吴三桂最大的败笔就是不但没拥立明朝皇室,反而自己称帝。他称帝后所有人都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彻底凉了反清复明志士的心。 2.军事上过于保守 康熙十五年(1676),反清联盟取得巨大成果,已经占领 *** 集聚十八行省中的十一个,吴三桂饮马长江,此时「 ”革命”形势一片光明,只要他采纳手下「 ”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的建议,也许他有推翻清朝的机会。 但是此时的吴三桂居然按兵不动,他派人和康熙谈条件,请求康熙放回自己的儿子吴应熊,取消撤藩。 吴三桂 雄才大略的康熙拒绝了吴三桂的要求,并且斩了吴应熊。 吴三桂大怒,此时才想起渡江。但是这期间已经白白浪费了三个月时间。康熙已经调集兵力做好防备,吴三桂之后再无机会渡江。 吴三桂的这次延误战机,成为这次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对于谋反的一方,一般都是兵贵神速,战争拖得越久对谋反一方越不利。 吴三桂没有趁着起兵之初军队不断获胜,士气高涨之时迅速渡江扩大战果,导致局势被扭转,是他的第二大败笔。 3.带头大哥吴三桂未能有效协调友军行动 靖南王耿精忠是吴三桂最卖力的战友,但是他的地盘被郑经攻击,而且清军大军压境,他干脆投降了清朝。 平南王尚之信则是无间道,他根本没有叛变清朝的意思,他是迫于吴三桂的压力才加入叛军阵营,他反清后根本没和清军打过仗,并且还秘密联络康熙,得到了康熙的默许。 王辅臣在陕西响应吴三桂的叛乱后,吴三桂也未派兵接应,最后王辅臣势单力孤重新投入清朝的怀抱。 台湾的郑经也未能趁「 ”三藩之乱”的良机,共同对付清军,反而和耿精忠为了争夺福建而大打出手,最后逼得耿精忠降清与清军联手将郑经赶回台湾。 作为带头大哥的吴三桂,未能协调好友军的行动,使各路叛军各自为战,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也是其失策之处。 4.康熙的招抚策略得当 「 ”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及时调整部署。清 *** 对付「 ”三藩之乱”,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阶段。 康熙根据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和完善招抚政策,取得了巨大的策反效果。 康熙 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十四年是防御阶段。康熙先是宣布停撤平南、靖南二藩,此举延缓了二藩的叛乱,为朝廷赢得宝贵时间。 这一阶段康熙的主要招抚对象为孙延龄、耿精忠、王辅臣。虽然当时由于吴三桂势头猛,招抚没有成功,但是给叛军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为日后成功策反打下了基础。 康熙十五年到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病逝,是相持阶段。 这段时期康熙坚持武力加招抚的政策,成功招抚了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和孙延龄,使战局朝着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 康熙十七年八月到康熙二十年是反攻阶段。此时招抚已经进入完善阶段,康熙派吴三桂原属人员进行招抚,增强了瓦解叛军的作用。 在朝廷武力征讨和招抚的压力下,叛军的心理防线崩溃,大批叛军官兵投诚。为朝廷最后平定叛乱扫清了障碍。 5.康熙有战略眼光抢占要地,并且大胆任用良将 康熙极有战略眼光,「 ”三藩之乱”后,他派兵迅速占领各战略要地。 康熙派西安将军瓦尔喀抢占四川要地,又派都统觉罗珠满带兵赴武昌。 康熙剧照 由于占领了要地,有效隔绝了三藩和王辅臣的军队之间的联系,防止战火蔓延。 战争初期,康熙任用满族王公贵族统领八旗军作为主力。后来发现他们战斗力差,于是又大胆起用 *** 将领和绿营军队。 康熙提拔了张勇、赵良栋、施琅、姚启圣等大批优秀的 *** 将领,最终扭转了局势。 因此,「 ”三藩之乱”开头来势汹汹,但是各叛军心怀鬼胎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后被康熙分化招抚,再加上吴三桂政治上的短视和军事上的保守,「 ”三藩之乱”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手握百万雄兵的吴三桂,为何在三藩之乱中一败涂地,原因有几个呢?

百万雄兵?这牛可吹大了啊。

清初全国的军队都没有这么多啊,几十年后乾隆的时候,绿营兵才达到六十多万。吴三桂大本营云南贵州,人口稀少资源贫乏,纵然全力扩军,也不超过三十万,而且后继乏力。吴三桂又年老体衰,毕竟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搁现在都该退休了。

更何况,他作为明臣降清本就是一败笔,在云贵追杀南明朝廷直到缅甸,弄死桂王和永历帝,彻底变成明人仇视的对象。等起兵造反时,又号称要“兴明讨虏”,这时候离他弄死永历帝不过十一年,谁人不知他是灭明的人。清军不得汉人心,他只怕比清军还不得汉人人心。

儿子但他也没有一败涂地,相反在清军兵力不足的初期,一直到第五年,他依然是胜多败少。但这时他身体愈发不好,兵力财力也不足,做了五个月皇帝便病死了。他又没有让自己骁勇的吴应麒继位,而是让吴应熊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继位。小孩子不过十二岁,又被手下人控制,吴家内部也内乱一波,这才彻底一败涂地。

其他藩王和各路叛军也不齐心,且也都在南方 ,兵力也不高。耿精忠一路打到江浙,兵力也才扩充到十万。尚可喜拒不叛变,是他儿子尚之信强行造反将其软禁夺权,自然也不得人心,且首鼠两端,毫无作为。

吴三桂反清,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六个原因,吴三桂输得不冤

1673年春,康熙帝撤藩,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由云、贵起兵,据湖南,占四川。很快便跨过长江,差点饮马黄河南岸。

但八年之后,清军进入云南昆明,吴三桂之孙自杀,"三藩之乱"被平定。满清坐稳了江山。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原本形势大好的吴三桂,输得这么彻底。

一、反清时机拿捏不到位

吴三桂造反时,已经61岁,此时的吴三桂应该退休在家,没事儿带带孙子,去儿子吴应熊那里串串门,和陈圆圆听听曲。

和吴三桂一起老的,还有另外两位藩王,以及众多部将。心腹之人逐渐年迈,战斗力肯定不比从前。

▲吴三桂与陈圆圆画像

而且,此时的清军入关已经三十年,有辫子的剪了,不服气的砍了,天下基本稳定。朝堂之上,鳌拜被KO后戴罪养老,少年康熙亲政,正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之时。

这个时候是造反最差的时候。

▲鳌拜画像

二、没有重视满清的态度

满清对他不放心,吴三桂是肯定知道的,但是也肯定没重视。

当年,多尔衮让将建宁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嫡长子吴应熊,看似是无上荣耀,其实是让其留在京城作为人质。

吴三桂在反清之前,好处拿到天下第一,让清廷感觉,和吴三桂谈感情实在太费钱。

▲藩平定维新庶政大沛宽和诏谕

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十七年,仅云南一省,俸饷之初就达九百余万两,几乎占到了当年财政总收入的40%。

清朝反而变成了给吴三桂打工的了。

到了年轻的康熙朝,吴三桂没太放在心上,毕竟是和康熙爷爷辈和爸爸辈打交道的人,一个毛小子,能干啥。但就是这个毛小子,让他家破人亡。

▲康熙画像

三、双方估计有误

吴三桂起兵,主要目的是保住云南及其周边原有待遇,能打下半壁江山就是大赚,问鼎天下基本没想过。

清廷认为吴三桂起兵,主要目的是问鼎天下,保底也要打下半壁江山,只给他原来的待遇,吴三桂远远不满足。

这就差池太大了!

所以,吴三桂前期很猛,跨长江,近黄河,但却按兵不动。满清后期全面反攻,背水一战。

▲陈圆圆(影视剧形象)

四、战略布局有失误

吴三桂既没有"疾行渡江,全师北向",速战速决,将满清踢回山海关;

也没有"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掌控天下最富庶之地,再度招兵买马;

也没有"出巴蜀,据汉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巩固的后方。

▲三藩之乱战局图

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等地,争夺了很多战略价值不高的地方。而且,为了守住这些城镇,又不得不分兵把守,削弱自己的实力。

导致最后,既没有占领天下的兵力,也没有直捣中枢的时机,给了清廷从容布置反击的机会。

如果当初吴三桂直取荆州、襄阳,顺江而下阻断漕运,抄略江南财赋重地,招募兵丁,另建海军,开辟沿海战场。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

▲八旗

五、吴三桂后继无人,儿子被杀,孙子不行

吴三桂起兵实在过于仓促,自己最器重的嫡长子吴应熊在北京做人质。尽管吴三桂也想把大儿子弄回来,但后来听从吴应熊的建议,让他当挡箭牌,混淆康熙视听,以为吴三桂没反。

结果反清的消息一传到北京,吴应熊就被控制起来了。然后纳兰容若他爹纳兰明珠,就建议把吴应熊咔嚓了。很快吴应熊与其子吴世琳被处死。

▲吴三桂有"铸币权"

反都反了,用大儿子能拖多久。吴三桂前线一动手,清军军报立马回报紫禁城,数道八百里加急,很快就放到了康熙案头。

康熙杀吴应熊是首选,因为要震慑其他藩王的反动势力,不想被灭门,就都老实点。

吴三桂病死时,继位的是他孙子,吴应熊的儿子吴世璠,才12岁。后来兵败自刎的时候也才15岁。这个年龄,在今天刚参加完中考,造反不在考纲之内啊……

▲多尔衮画像

六、出师借口荒唐可笑

出师有名,才能无往不利。但吴三桂的出战檄文有点可笑,说来说去,就是我工资降了,职位没了,崇祯帝死得有点冤,我要报仇,我要反清复明。

满清江山恨不得有三分之一是你帮着打下来的;

与清朝蜜月期时,你差点认祖宗;

南明的永历帝,亲手被你勒死在十字坡。

▲永历帝殉国处

这样的行为,顶着个辫子,喊着"反清复明",实在有违和感,无法引起共鸣,统一更大战线。

而且崇祯帝的仇,没法直接算到满清头上,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觉得愧对列祖列宗,才在煤山上吊死了。

要想写好檄文,还是要学学骆宾王痛骂武则天,把武则天的血压和荷尔蒙都骂上来了。

▲几代皇帝的"知道了"

综上,在"三藩之乱"中,原本吴三桂略处劣势,如果抓住机会,很可能如果朱棣一样,成功发动靖难之役,将"三藩之乱"变成"三藩之役"。但没抓住机会,就是家破藩彻的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