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战国中后期,是东方六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尤其是在齐国被乐毅带领燕国近乎灭国后。在长平之战前,赵国已经是可以威胁到秦国安危的存在。

大家熟知的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还有燕国的乐毅,以及齐国的田单,带领齐国复国曾经创出火牛阵的田单,都在赵国当政。所以赵国成为拥有秦国质子最多的国家理所应当。

秦强赵弱,而且两国频繁发生战争,为何秦国把子楚送到赵国当质子?

在热播电视剧《大秦赋》中,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嬴异人(后改名为赢子楚)说他在赵国当了8年质子,所谓的质子,其实就是秦国王族中派到敌国当人质的公子,可是当时秦赵两国频繁发生战争,比如长平之战,秦国在战场上坑杀了赵国40万军队,但是身为人质的赢异人照样在赵国毫发无损,这是为什么呢?

质子制度最早起源于东周初期的周平王时期,当时周平王东迁后,郑国相助有功,周王室与郑国关系较好,后来周平公准备分权给虢公,但郑庄公不高兴,周平王也承认,后来为了证明双方的诚信,于是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了人质,周平王让儿子孤到郑国当质子,而郑庄公让儿子忽在周王室当人质,以示互信。

所以,最早的质子制度,其实是为了诸侯之间建立互相信任所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被派出到对方诸侯国出任质子的人,起初都是王室的继承人或者诸侯王重要的儿子,只有这样才能博取对方的信任,但是实际上,质子制度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信任,比如上面说到的周平王去世后,就违誓言让虢公掌政,因此引发了郑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恶化。

但是两国关系无论怎么恶化,质子一般没有生命危险。虽然质子制度很难保证双方的诚信相待,但是质子制度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一种制度,用在了很多场合。

派遣质子到对方国家主要有三种形式:

1、双方缔结盟约,需要双方互相派遣质子到对方国家负责监督盟约执行情况。

2、政治需要,比如拉拢对方。

3、求助形式,需要对方帮助自己。

比如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年轻的赵孝成王即位,由王后掌权,秦国趁齐国政权交接之际出兵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才肯发兵救援,赵国起初不肯,后经大臣劝谏同意将长安君派到齐国当质子,于是齐国就出兵,赵国之围就解除了。

还有个例子,是公元前303年,齐国、韩国、魏国三国因为楚国背叛盟约,三国共同出兵攻打楚国,楚国不敌,于是楚怀王把自己的太子熊横送到秦国当质子请求秦国出兵救援,之后秦国派出军队协助楚国抵御齐、魏、韩三国,楚国得救。

其实,秦国好几代君主也是当过质子的,比如秦昭襄王,早年在燕国当人质,至于为什么秦昭襄王会在燕国当人质,史书上没有说,这里也只能猜测一下,应该是秦国为了牵制魏国,而让秦昭襄王到燕国当人质的。

因为秦惠文王时期,秦国主要与魏国、楚国发生战争,需要交好燕国和赵国,而秦昭襄王最终能回到国内当上国君,主要原因就是赵国和燕国派兵护送,形成了外在压力,再加上秦国内部的宣太后、魏冉、樗里疾内部支持,所以他才能当上秦王。

由此可见,质子到对方国家当人质,还起到了一个意外的作用,就是与对方国家形成良好政治关系,一般来说,对方国家会帮助质子到原国当上国君,双方从而形成政治同盟。

比如韩襄王有个太子在楚国当人质,回家后,太子就把楚国当成自己外在的政治同盟,当韩国国内亲近齐国、魏国的公叔与太子争权时,楚国派兵干涉韩国内政,把太子扶上国君之位,这样楚国和韩国就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同盟,导致太子即位后也是亲楚的,这就是质子制度所带来的另一种政治意义。

那么秦国公子嬴异人为什么会在赵国当人质呢?

要知道当时可是秦强赵弱,而且秦国与赵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作为强国的秦国何必要派出公子到弱国的赵国当人质呢?这个问题史书中同样没有说,只能根据自己的猜测来做一个说明。

赢异人说他在赵国当人质8年了,而秦赵之间的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9~257年,那赢异人质赵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67~265年前后,这几年中,秦国发兵攻打了魏国,也派兵攻打了赵国,上面讲过当时秦攻赵国时,赵国还向齐国求救,赵国派出公子到齐国后,秦军失败。

可以看到这一段时间,秦国几次进攻赵国,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然后接下来秦国开始把战略重心放在了攻打韩国上,并且攻占了韩国的南阳,于是上党郡变成了韩国的飞地,并且在之后引发了长平之战。

所以可以看出秦国的战略重心是在对付韩国,所以这个时候他不希望与赵国发生战争,从而两线作战,所以秦国就把赢异人派到赵国为质子,以稳定赵国,不让赵国出兵帮助韩国,这就是赢异人到赵国当质子的原因。

虽然秦国强大,但也没有强大到能同时击败几个国家的地步,当秦国将要全心对付韩国时,显然要稳定周边的国家,不让他们插手,而派出质子是最好的办法之一,这个时候派出的质子赢异人只是秦国太子安国君20几个儿子中的一个,并不是很受重视的,因为秦国强嘛,随便派个儿子意思一下,于是就有了嬴异人在赵国当人质8年时间。

秦国向赵国派出质子后,估计秦国也不记得这个公子了,之后秦国与赵国发生了长平之战,40万赵军被坑杀,而作为人质的赢异人毫发无损,这说明当质子根本没有生命危险,如果真有的话,无论吕不韦如何营救,也不可能让赢异人逃出赵国的,况且赵姬和嬴政母子在赵国都城邯郸还待了几年时间都相安无事,如果赵王要杀邯郸城中的几个人,还杀不了吗?

真实的情况是杀了也无济于事,质子的作用已经弱化了,秦国为了灭亡赵国,已经不顾质子安危了,这就是嬴异人的情况。

秦昭襄王未继位以前,为什么一直在赵国当质子?

首先秦昭襄王为质的地方是燕国而非赵国,其次他之所以会被派往燕国为质是为了维护秦燕两国的盟友关系。秦昭襄王名为嬴稷,是秦惠文王与其姬妾芈八子的儿子,出生于公元前325年。而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秦惠文王便自立称王。这一举动让其余诸侯国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于是魏、赵、韩、燕、楚这五个诸侯国于前317年对秦发起一场联合进攻,但是秦国成功挡住了它们的进攻。

之后在公元前314年的时候燕国发生内乱,于是赵武灵王借机帮助当时在别国为质的燕国公子职登上王位,是为燕昭王。而在这一过程中,秦惠文王曾应公子职之请于前312年出兵助力燕国赶走齐军。是以,燕昭王于311年成为燕王之后便与赵、秦成为了盟友。而秦惠文王为了长期维持这段盟友关系,便将自己儿子嬴稷送往燕国当质子。后来直至公元前307年的时候,嬴稷才因秦武烈王的突然逝世才又重新回到秦国。

前307年,身为嬴稷子兄长的秦武烈王因为举鼎失手而英年早逝。由于他当时还没有儿子,所以新的秦王人选就只能从他兄弟中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嬴稷母亲芈八子本想伺机将自己另一个儿子公子芾拥立为新秦王。但是一直密切关注秦国形势的赵武灵王却派人将当时身在燕国的嬴稷给送回了秦国,并表示要拥立他为新秦王。迫于赵国施加的压力,芈八子最后只能做出妥协。

最后嬴稷在赵武灵王的支持,外加芈八子及其弟弟的斡旋之下顺利登上王位,是为秦昭襄王。不过介于当时秦昭襄王尚且年幼,所以主事的其实是太后芈八子。这一状态一直持续至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于这一年年满二十,故而得以开始亲自处理朝政。

秦国打败赵国,为什么秦国还又派公子楚去赵国为质子?

秦国打败赵国,为什么秦国还又派公子楚去赵国为质子?

在历史上你知道秦国打败赵国,为什么秦国还又派公子楚去赵国为质子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如此强大的秦国,为何要派嬴异人到赵国当质子?让自己的王室子孙过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秦赵之间战事频发,当质子人是会有生命危险的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举国上下可谓是戮力同心、积极进取,成功把战国第一的桂冠从魏国手上夺走了。昭襄王继位之后,重用范睢、白起等大才,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蚕食了临近的三晋和楚国大量土地,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夯实了基础。然而,秦始皇的父亲,也就是赢异人,正是在这个时候被派到赵国当"质子"。

最早的质子做法,是诸侯之间建立互相信任所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而被派到对方诸侯国出任质子的人,起初都是王室的继承人或者诸侯王重要的儿子,只有这样才能博取对方的信任。但实际上,质子能起到的互守诚信的作用也没有特别大,毕竟形势瞬息万变,不可能因为一个质子就再也不采取行动。赵太后特别着急,她向齐国求救,齐国同意了,但却要求要让长安君到齐国当质子。赵太后非常疼爱长安君,不愿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去质任,大臣苦劝她都不听,劝的人多了,赵太后便恼怒地说道:“谁还想让长安君去质任,老妇人必唾其面。”

子楚,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秦昭襄王嬴稷的孙子。他本来的名字叫做异人,后来从赵国返回秦国才改名叫的子楚,他的父亲安国君,当时是身份则是秦国的太子。这种"共生关系"在短期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时间一长就必然是靠不住的,平王为了削弱郑国的影响力,就大力增强虢国的实力,结果因此惹恼了时任郑国君主的郑庄公。就在双方矛盾要爆发时,平王急忙将自己的儿子派到郑国当"质子",平王此举可谓是给了郑庄公一个台阶下。郑庄公也不敢太过放肆,以免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也把自己的儿子派到王畿当"质子",史称"周郑互质"。

对于东方诸国来说,赵国一旦灭亡,就会“唇亡齿寒”,秦军占据了河北,便可北攻燕国、南攻中原,因此他们就一定要“保赵”!秦国好几代君主也都有过在他国当质子的经历。嬴异人的爷爷秦昭襄王早年在燕国当质子,他的父亲安国君在赵国也当过质子。久而久之,就算是强国打败了弱国,一旦双方达成和议,强国也会给弱国派出"质子"。一般情况下,各诸侯国为了增加"质子"的筹码,会让太子出质,但是强势的一方往往只会给弱势的一方派出地位一般的王子、王孙。秦国派质子这个行为肯定是上升不到战胜国派质子一说了。而公元前265年,恰恰在秦国国内发生了一件挺重要的事,也就是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