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败北,在正史中,并没有演义中那么夸张,当时曹操的士兵大量得了疫病,迫不得已,就将所有船只尽数烧毁后主动撤退。但随后孙刘联军追击,曹操主力受损。之后曹操势力进入低谷期,不过曹仁能够据守住荆州一部,可见当时曹操帅二十多万精锐南下,是留下一部分在荆州的。但曹操从进攻转为防守。因此,曹操当时的机动兵力不足以再组织大规模的南征了。这给予了刘备在荆州立足的时间,且为攻略蜀地争取了比较多的时间。

曹操最终没能一统天下,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没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曹操个人的问题,他在统一北方之后并拿下荆州之后,头脑开始发热,在错误的时间里,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就把目光转向了南方的荆州,这个没有错,当曹操到达荆州之后,荆州居然不战而降,这对曹操来说是巨大的胜利,同时曹操在长坂坡大败刘备,俘虏了刘备南下的十几万百姓,阻止了刘备可能占据江陵的企图,并率先到达江陵。

这个时候,荆州除了江夏郡之外,全部归属曹操,曹操最大的错误就是在两个月后发动了赤壁之战,导致了被孙刘联军击败,并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南郡也被周瑜攻下,荆州占据了荆州六郡,只剩下南阳郡和襄樊地区了。

荆州七郡中最重要的就是南郡,南郡是中原嵌入江汉平原的一把利剑,生生地把长江切断为东西两段,只要控制了南郡,就控制了长江中段,把整个南方一分为二,导致益州和江东各自为战。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听从贾诩的建议,占据荆州后,休养生息,加强统治,让荆州六郡真正臣服,然后再寻找合适的时机发动统一江东之战。从蔡瑁、蒯越等人投降曹操的行为来看,荆州豪强还是支持曹操的,只要有他们的支持,再加上曹操强大的实力,孙刘联军即使主动进攻荆州,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有张有弛,但是到了荆州之后,完全失去了理智一般,在208年正冬天的12月发动了赤壁之战,曹操及其手下都是北方人,他以为依靠寒冷的冬天,北方人就能占据优势,但是曹操忘记了他发动的战争,可是水战,这是北方人不擅长的战场,最后的失败也在所难免。

赤壁之战失败了,接下来南郡之战又失败了,曹操势力退出了江汉平原,孙权与刘备占据了整个长江流域,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原本占据荆州等于撕开了长江防线,现在失去南郡,更没有机会攻破长江防线了,所以曹操浪费了唯一一次征服南方,打败刘备与孙权的机会。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赤壁之战的失败让曹操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连曹操后来的战略都发生了改变,曹操不再追求用军事实力统一天下,转而加快了政治篡位。

所以,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就是曹操犯了一个错误,选择了一个不合适的时间,用自己不擅长的水战,发动了一场不适合的战争,导致了失败

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呢?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三国鼎立局面出现了,作为曹魏营中一把手的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反复无常,奸诈无比,实在是不折不扣的大奸臣。但是也有人说他雄才大略,求贤若渴,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放眼天下,也只有他曹孟德有一统天下的才能和机会,但是曹操终其一生,终究是没有能够做到天下一统。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他没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他的身世不如刘备。古代的时候,想要成为皇帝,或者在乱世的时候成为皇帝,对身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东汉末年的时候,刘氏宗亲已经占不到什么优势了,按理说刘备是没有优势的。可是这样想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当时来说,刘氏宗亲的人数非常多,但是曹操不是刘氏宗亲,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曹操想要篡汉。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曹操真的“篡汉”,说白了,曹操称魏王的一刻起,就没有想要继续在东汉皇室之下了。不管怎么说,刘备有“汉室宗亲”这个名头。这一点就是曹操无法相比的。没有一个好的身世,在当时即使是号召天下,也是没有人投靠的。刘备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号,由此吸引了很多人才。

他低估了刘备。刘备与他交手多年,向来被动,以走为上。但建安十三年的刘备已今非昔比,诸葛亮不仅能说服孙权抗曹,还能与之订立平等的外交联 盟。后一点尤为重要,保证了刘备不像过去那样只能成为地方军阀的附庸,而拥有了争夺自己地盘的资格。刘备本已到穷途末路,却突然反败为胜,占据荆襄,联合 孙权,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如果没有刘备的参与和定盟,曹操只面对孙权一个强敌,赤壁即便失败,后或可再度找到机会取胜,然而当三股力量彼此牵扯互相制约 时,要打破平衡就殊为不易。

如建安二十年本来孙刘两家就快为了荆州大打出手,张鲁一投降曹操,两家马上划分了势力范围,掉转枪口。刘备回师蜀中,而孙权以 十万兵进攻合肥。曹操后来专门赠送名贵的鸡舌香五斤给诸葛亮,“以表微意”。这时候想到来挖墙脚,显然已经晚了。谁让他当年煮酒论英雄时没除去刘备,留下 后患无穷。

曹操在这三人中年纪最大,就算天假以年,只怕他无心也无力统一了。

曹操为何没能统一三国?除了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哪些主观原因呢?

曹操为何没能统一三国,除了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哪些主观原因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看一下有哪些原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好的今天的内容

1、曹操选择军事将领的标准是忠诚第一,能力第二。看看曹操手下军事实力最强的将军们。夏侯渊和曹操是姐夫,他们的妻子是亲密的姐妹。书中还说曹操姓夏侯。夏侯渊是一位公认的白地将领,勇敢而无能,但这并不妨碍夏侯元成为曹操西部战区的最高军事首领。用兵唯亲,把兵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亲信集团内部,说白了还是不相信外姓将领,如果五子良将能够独自率军作战像夏侯元、曹仁那样单独带兵,他们会比夏侯元、曹仁做得更好。但如果曹操有刘邦用韩信当将军的气度,曹操就不会没有统一天下。

2、曹操之所以最后没能统一天下,还与个人性格有莫大的关系。曹操虽然有很多谋士,他也能听谋士的意见,但很少付诸实施。他最相信的,还是自己的感觉。而曹操个人又是能谋少断的性格,而且又比较多疑。因此,实际上他在一生中,贻误了多次绝好的机会。

3、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谋划平定南方。因此,在公元208年,他发起了南伐。于孙刘联盟在赤壁作战。由于赤壁乌林之战,曹操失去了他的军队和将领,尤其是水军的大规模死亡,迫使曹操向北撤退,并在短时间内失去了统一国家的可能性。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与刘备的汉中之战中再次惨败,失去了占领益州的可能性。汉末,世界分为三个部分。孙权和刘备都很稳定,很强壮。统一三国有点困难。

4、赤壁战役前,曹操年过半百,从207年到219年,仅用了十多年就筋疲力尽了。他于190年开始与董卓作战。这时,他已经在军队服役近30年了,他的头脑几乎已经精疲力竭。面对残局,他无力收拾;面对一统大业,也算有心无力。尤其当追随他的哪些最忠心,最得力的谋臣良将都离他而去的时候,他自己也感觉到有心无力。最后,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享年66岁。

综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了,你清楚了吗

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

按当时各方的实力而言,其实曹操是最有实力实现统一天下的人,而且曹操也想统一天下,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是,结果与愿相违,曹操至死也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夙愿。


曹操不能统一天下,主要有曹操年龄偏大,军事上的失利和内斗频起等三个原因。


1.年龄偏大


公元208年,北方初定,曹操被封为汉丞相,当时已经54岁,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于是曹操开始南征,前期攻取刘表荆州非常顺利,但后期却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因此,曹操统一天下步伐突然中止。直到公元212年,曹操元气恢复后,才卷土重来,又南下进攻濡须口,但是,此时的曹操已经是个将近花甲的老人了,所以曹操的余生要统一天下已经是不可能完成。

2.军事实力

公元208年,曹操趁着刘表病死,两子内讧之机轻易夺取荆州。而寄居荆州的刘备也遭受曹操碾压,仓皇大撤退。

就在曹操胜利在望的时刻,赤壁之战中,一场大火烧掉曹操前面所有的努力,只得掉头败退北方。


公元217年,汉中之战爆发,差不多2年后,以曹操落败让出汉中结束。汉中地理位置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曹操统一天下的必争之地。


本来曹操已经从张鲁的手中成功获得汉中,可是刘备为了益州安全,倾力争夺汉中。此战中黄忠斩杀夏侯渊,王平叛魏投蜀,赵云逼退汉水魏军,最终曹操军事上失败,退出汉中。

3.内斗频起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虽然有利于自己的前期发展,但是,在后期却造成内斗频起。


当曹操借着天子的名义将北方统一之后,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公元213年,汉献帝加封其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拥有自己的文武百官。

此后,曹操开始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此举引起内部许多人的不满,连自己最重要的谋士曹操荀彧都反对自己的行为。


公元214年,汉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反击,并除曹操,可惜泄密,曹操诛杀了众人,除了汉献帝。

于是曹操开始反问自己,哪道自己打下的江山,最终要拱手让人?答案是不可能,内斗频起使得曹操开始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朝堂之上,来巩固自己的现在成果,而不是去统一天下。


总而言之,赤壁之战后曹操年龄越来越大,已经是个花甲老人,对统一天下变得力不从心;加上赤壁战败,汉中之战等军事上的失利,统一进程受到挫折;另外,曹操后期内部争斗频起,更加无力于统一大业。

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

曹操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候东汉还在,只是处于风雨飘渺之中。历史有这样一个规律:一个朝代动荡——混乱———灭亡———战争———另一个王朝的建立。这个时间段往往是50年到100年以上的时间。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时间不够,如果他活的够久,就能看到。看三国演义,司马懿的后代就统一了。

为什么曹操没有统一天下?

首先:曹操战胜乌桓后,志得意满。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因此他并没有仔细规划统一战略。同样,他麾下的谋士,唯一有阳谋远见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贾诩,荀_,荀攸都不能给曹操一个完美的战略框架。\x0d\x0a战胜乌丸,平定辽东后,曹操的实力和声望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候,他是继续谦恭养望,积蓄实力,还是横行无忌,惟我独尊呢?很明显,曹操选择了后者。本来曹操是以东汉中兴之臣的面目出现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来是站在正义的一面,吊民伐罪,讨伐不臣,和之前的权臣何进,董卓,袁绍都不一样,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尤其是士大夫的归心。但是曹操在依靠武力征服了半个中国,尤其是取得中国当时最富饶,最核心的地区后。按理说应该是占得天时,但实际不然,曹操占领邺城后,野心膨胀,大修土木,如铜雀台,供自己享乐,而后又自任丞相,横行朝野,三国演义有记载,说曹操目中无天子,经常欺君罔上,有一次甚至“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万岁”“,惹得关二爷要一刀把他干掉,虽然是演义,但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事实,那就是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在天下还未统一,人心还未稳定的情况下,拥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如此作为,不可能不引起一向以忠君爱国自诩的儒家士大夫们的愤怒,同样,阉人之后的曹操,其家族虽然豪富,虽然自诩为汉开国元勋曹参的后人,但实际远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杨家那么具有威望。在门第家世思想非常浓厚的东汉末年,这是很难得到士大夫和世家们的支持的。因此曹操虽然拥有强大武力,但政治基础并不雄厚。这是他的致命伤之一。如果他如王莽那样蓄养人望,不急着享受。“多积粮,缓称王”,继续势力,收取民心。稳定自己的阵营。而后以继续“尊天子而伐不从”,以王师征伐刘表,刘备,孙权,刘璋,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x0d\x0a其二,曹操是一个性格乖张的人,曹操大多数时候都爱才如命,礼贤下士,但是他本身性格比较狷介,从小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的人,他好色,喜怒无常,多疑,视人命如草芥。这一切都让他很难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雄主,如果拿他跟秦始皇比,被认为是刻薄寡恩,鹰视豺声的赢政,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从未有过杀戮无辜的情况,也没有随意杀害臣下和侍仆。但曹操不同,曹操经常偏离正轨,经常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如梦中杀人,酒后杀人,随意杀自己的小妾。杀孔融,杀杨修,包括一怒屠城,杀害数十万无辜百姓,这都不是一个雄主应该的做的,而更像一个游侠儿。因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他的决策。这对他的统一大业是有致命影响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蜀张松因为其被曹操轻视(曹操个人喜好所致,张松其貌不扬,曹操不喜,因而轻慢之)而怀恨在心,力劝刘璋与曹操为敌,且成了刘备内应。成为曹操的统一大业的绊脚石。。\x0d\x0a其三,曹操作战方向的错误,曹操在平定乌桓后,我认为他应该西向消灭关西马超,韩遂等西凉势力。马超韩遂虽然勇猛,西凉军虽然彪悍,但绝非曹操的对手,因此曹操应该首先统一北方。在北方,他的军队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他的将领们也善于陆战。收拾西凉后,再南下汉中,西蜀,如果善用韬略,必定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就平定了大半个中国。以西,南,东三个方向对刘表,孙权形成夹击之势。刘表新丧,内部不稳,刘备虽然想鸠占鹊巢,但强龙难压地头蛇。刘琮及蔡氏审时度势,必定投降曹操。这时候刘备如丧家之犬,不但诸葛亮不会辅佐他,徐庶都很难说。要么继续南逃东吴,要么就只能投降曹操。此刻孙权孤掌难鸣,不可能再有一战之决心。不用打,很快就会降了。就算打,曹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并且可以从三个方向进攻,东吴兵少,虽然善于水战,但长期来看,必败无疑,而且曹操王命之下,东吴士人很难抗拒。\x0d\x0a后世有人经常把赤壁之战当作曹操的滑铁卢,但事实并非如此,曹操不能统一天下,不是一两个赤壁就能决定的。曹操一生,身经百战,胜仗固然多,败的也不少,经常是丢盔卸甲,根据地丢了,甚至连命都差点没了,这个时候曹操都挺过来了。但是由于曹操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策略,连续的胜利造成了他的自大心理,妄自称相,横行朝野,造成人心不服,而后又在吞并荆州以后贸然以倾国之兵力南下,妄图以石击卵,一战平定长江以南,统一天下。但是曹操军队不习水战,结果在孙刘的夹击之下,一败涂地,损失惨重。让刘备缓过气来,先图荆州,后并西蜀,三国并立之势形成,刘备势力同时发展壮大,东吴也没有了惧怕之心。曹操在两者的夹击下,已经无力回天,很难再有统一天下的大好局势。

曹操一生英勇奋战,为何到最后没能实现一统天下?

历史变革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因素决定的!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无疑有重大作用,但不是唯一作用!很明显,曹操没有那帝王的命数。

一、实力和环境不允许他成功。

赤壁败北,在正史中,并没有演义中那么夸张,当时曹操的士兵大量得了疫病,迫不得已,就将所有船只尽数烧毁后主动撤退。但随后孙刘联军追击,曹操主力受损。之后曹操势力进入低谷期,不过曹仁能够据守住荆州一部,可见当时曹操帅二十多万精锐南下,是留下一部分在荆州的。但曹操从进攻转为防守。因此,曹操当时的机动兵力不足以再组织大规模的南征了。那个时候诸候各霸一方,刘备孙权威胁迫不得已而为之,曹操纵是曙光也统一全国地域城不成功。这给予了刘备在荆州立足的时间,且为攻略蜀地争取了比较多的时间。

二、内部也有问题。

汉臣势力还在,曹操与皇帝有亲家关系不好彻底翻脸,身边的文人士大夫的名节(建安七子)直接影响,没有禅让的理由,另外与西蜀东吴已经有三国鼎立之势形成,曹操没有所谓正统的支持,无法登高一呼,成就帝位,这也是他一生没能做到统一全国的内部原因。

三、曹操的癖好也成了统一的累赘。

曹操为了一个邹氏,逼反了张绣,还损失了典韦和曹昂!曹操好人妻,这个习惯一直改不了,后面因为这个爱好,又吃了一次赤壁大战的亏。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多次扬言要娶大乔小乔做老婆,气坏了江东实际掌权的孙权周瑜,周瑜甚至气得抬棺材上赤壁,哀兵必胜,曹操被周瑜打的落花流水。因此,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好人妻这个习惯是起非常负面作用的。

四、年龄也有关系。

不是他不能统一天下,是因为他在这之前病死了,曹操,说句公道话,他很有才能,教育子女,琴棋书画军事政治写诗写文章样样精通,所以不是他能力不行,只是因为他去世得早。

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三国?

有句话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孟德自从反董起兵,一路过关斩将。以其强大的战略眼光和强悍的战术素养,再加上一众文武的支持。以弱胜强,以谋胜勇,击败了一个又一个的强大的对手完成北方的统一。偏偏他便栽倒在周瑜,之后再难寸进。迷信说法这是气运受阻,统一的步伐受挫。科学说法大量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的损失。战略说法是由战略进攻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那么除了上面这条显性因素还有没有其他的隐形因素?我觉得有:

1、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孟德处于大动乱时期。百姓为躲避战乱,大量土地荒芜。曹孟德自己都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整个北方粮食产量不足。赤壁之战损耗的粮草是曹孟德数年的积累。赤壁后,东吴、刘备崛起,曹孟德更是连年交战,存粮根本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南征。小兵团又不足以对付东吴。

2、水军总无法成型。赤壁之战后,东吴与曹魏的战线便推至合肥附近。曹魏彻底失去了能够进行大规模训练水军的地方。没有充足的水军即使强如曹孟德也不觉得自己能够对付东吴吧!

3、北方存在大量隐患。曹孟德名义上统一北方。但是我们知道并存的还有辽东的公孙家以及西凉的马腾、韩遂势力。即使曹孟德实际控制区内一样存在野心家、汉家同情者以及半独立的小军阀(比如泰山贼臧霸)。曹孟德在长江滞留过久必然导致后院起火。

4、老骥伏枥,壮志已丧。曹孟德消灭了袁术没有封公、击败了吕布没有称王,打败了最大的敌人袁绍他名誉上他也未进一步。相继称孤道寡,反而都是在其攻势受挫之时。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壮志难酬,只能选择追求更大的名位(朱温、吴三桂莫不如是)。曹孟德选择称王其实就是明白自己没有机会统一天下,没有了那样的不世之功就只能以称王的方式保住曹家的荣华富贵。

也许正是这些或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令曹孟德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