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

晚年的荀彧为什么要和曹操对着干?

荀彧死于个性

7月25日是荀彧的忌日。

性格决定人生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如戏志才、郭嘉等给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绍,坚定曹操的信心,或许曹操就将永远没有之后的那些赫赫战功,只能永远屈服于袁绍之下,也许也就没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即使有的话,也是袁绍、刘备、孙权的争夺,没了曹操的份。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之后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荀彧。

然而,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却改变了荀彧的一生。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虽然在他死后,得到了如此之多的荣耀,但这些对于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些与他生前的功劳相比,也是他应该得到的。最重要的是如此功绩显著的人为什么要曹操被害死呢?

是因为他太强了,曹操嫉妒他而要杀了他吗?不会。曹操是一个善于重用贤才的人,就是因为他的强,曹操才会看中他,相信他,重用他,所以,曹操不会因为他能力太强而害死他。关键是他提出的建议损害了曹操的利益,而且是对曹操来讲很重要的利益,不然,他不会为此而害死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带来很多利益的荀彧。

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对于荀彧的建议,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还要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荀彧。唉,可怜的荀彧!

性格决定人生,此言不虚!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乃是当时曹营的第一大谋士。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万大军征讨孙权,荀彧作为谋士随军。由于荀彧不适应淮南的气候,不幸病倒了,于是就被留在寿春,曹操继续进军濡须。交战期间,孙权送给曹操两盒甜酥。曹操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十分可口,于是就在盒子上提了“一合酥”三个字。并吩咐把众将叫来,大家共同分享。后因孙权来攻,曹操出帐去了。这时大家都来到帐中,不见曹操,只看见桌子上的食盒,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主薄杨修打开食盒,吃了一大口,并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于是大家便争先恐后把一盒甜酥全都吃了,有嘴谗的发现还有一个食盒,就把第二个食盒里的甜酥也吃了,并把盒子盖好,放回原处。这时曹操回到大帐,看见一个食盒已经空了,就问左右是谁猜透他的意思。左右告诉他是杨修,曹操十分高兴。突然,曹操想起荀彧,就命人把另一个食盒送去。这时,荀彧正在寿春养病,正值冬天酷冷,又受了风寒,磕喘不止。接到曹操馈赠的食盒,心里十分高兴。可当他打开食盒一看,却是空的,心里暗想:曹公是个精细的人,绝对没有送我空盒子的道理。莫非是让我自裁?(这里要回头重提荀彧在未离开许都以前,董昭曾经与大家共同修表:说曹公辅弼朝廷,功勋昭著。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又兼立言。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大功。宜受九锡,进爵国公,方显殊勋。邀请荀彧联名上表。荀彧说:“君等从前曾经提议恢复古制,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曹公就曾经劝阻说:‘能够建立五等的是圣人呀!又不是人臣所能制定的。我哪能承受得起呢?’曹公兴义兵是为了匡朝辅国,本着秉忠之诚,退守避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便拒绝署名。)荀彧自思:莫非这件事情传到了曹公的耳朵里,对我不满意,故而送我个空盒子,暗示让我自裁的意思。转念又想,曹公平时待人,宽容豁达;言谈戏笑,尽无所隐。再加上往日待我推心置腹;若是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必有显露。哪能一无所示便赐我去死?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更加觉得寒气袭人。便命侍从禁闭门窗,添炭取暖。不多时候就昏昏睡着了,从此却再也没有醒过来。等到侍者进室发觉,已经冰冷去世多时了。时人不知道真相,以为荀彧服毒自尽。按照今天猜测,实在是炭火攻心而亡,说白了就是煤气中毒。后曹操得知荀彧去世后,大哭不止,并对属下说:“荀令君啊!德行周备,名重天下。百十年间的贤才也没有人能够赶得上啊!君与我相处二十了余栽,所进奇谋最多。没有荀令君我得不到今天啊!我失去荀令君,既丧良师,又折益友,损伤股肱!”于是亲自扶着灵柩返回许都。天子出城迎接,也是泪流不止。并追谥为敬侯。消息传入东吴,孙权修书给刘备,无中生有:曹公使荀彧谋害伏皇后。荀彧不从,故而自杀了。刘备得书,叹道:“老贼不死,祸乱不止!”后来裴松之评论说:此说既诬太祖,又毁荀公。虽是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呜呼!古人已逝,今者难辩,又何必多事!

荀彧为什么晚年反曹操呢?

荀彧是世家大族出身,在那个注重门伐的社会,这种出身的子弟,自身就带有一种忧国民的思想。乱世之中,这种理想要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要么黯然收场。很不幸,荀彧有光芒却黯然收场了。

一,荀彧的光芒。

荀彧出生于东汉未年,荀家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大家族。其祖父是东汉时期的大儒。他的几个伯父,叔父要么在朝中担任高低不等的职务,要么在家中研究儒学。这种家族的烙印在荀彧的人生道路上有着很明显的反映。

在汉末的混乱中,荀彧和许多有识之士一样,也想择一明主,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进而匡扶正义。

最初,荀彧投靠的是袁绍,毕竟,袁家也是世家大族。然而,经过一番观察后,荀彧认为袁绍此人难成大事,于是,他毅然离开了袁绍,投靠了当时势力还小的曹操。

对于,荀彧的到来,曹操喜出望外。世家出身的人就是旗帜一样的标示,这对于势力弱小,出身受人岐视的曹操来说无疑于雪中送碳。经过一番谈话,曹操说:你就是我的子房呀!

曹操没有看错人,荀彧的到来,极大改善了曹操的用人窘境,荀彧不仅给曹操介绍了大量的人才。而且,用他非凡的智慧和谋略帮助曹操清除了北方的所有敌对势力。

力排众议让曹操把汉献帝迎到到了许昌。此举,对曹操统一北方,有着相重要的意义。

致少,荀彧自己认为,他的努力己经完成了心中理想的一部分。然而,事情的发展真能如他所愿吗?

二,裂痕的产生。

208年,曹操自任丞相,从此独揽朝政大权,汉献帝成了傀儡。212年,董昭上书献帝,要求让曹操进爵为魏公,加九锡。

荀彧心中的疑云越来越重了。他说:曹公当年举义兵,就是为了匡扶朝庭,平定战乱,象曹操这样的君子就应当用德义来爱人,不宜进爵,以免让天下人产生疑虑。

这番话,说的很婉转也很明白,荀彧不死心,他还想用道德这个框架来约束曹操日渐膨胀的不臣之心。

曹操听了,心中极为不满。

曹操东征孙权,荀彧到谯县劳军,曹操借机把他扣了下来。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后病故,终年五十九岁。

三,荀彧,东汉王朝最后的一个忠臣。

<<三国志>>记载:以忧薨。<<后汉书>>记载: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不管史书如何记载,荀彧不是自然死亡。也就是说,荀彧是带着悲愤和失望离开人世的。

荀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不迂腐能变通也很灵活。但是,这一切却必须建立理想的实现上。

为了能让汉朝能够延续下,他殚精竭虑,他呕心沥血,如果,他心中的理想能实现,他可以无怨无悔。

然而,他不知道,汉王朝已经走到了尽头,单凭他一已之力己无力回天了,他心中的那个大厦已经建不起来了。所以,荀彧的悲剧决非是一句所托非人能解释清楚的。

荀彧为什么与曹操站在对立面呢?

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有多密切。当年曹操在行军打仗时毫无后顾之忧,最重要的就是荀彧尽心尽力的打理后方。然而这个曹操一生都离不开的谋士为何最后反曹呢?

荀彧家族在当时是一个名门望族,在祖先荀子的影响下,荀彧也成为了一位博学多识的才子。而且在东汉时期还极具有名气被大家冠以“王佐之才”的美名。

荀彧早年因举孝廉在朝廷做官,不过很快因董卓之事而弃官回家了。在躲避战乱期间,被袁绍招为谋士,不过荀彧看出如日中天的袁绍成不了气候,所以投奔了曹操。事实证明荀彧当得起“吾之子房”之歌评价。

194年,为了替父报仇,曹操开始大举进攻徐州。守城的陶谦几乎无力抵抗很快就投降了。可就在这时曹操的跟据地兖州遭到了张淼弟弟张超的攻击。到底是先平叛乱,还是攻下徐州呢?曹操犹豫了。这时荀彧立刻站出来,极力劝说曹操,先回师稳定兖州,否则万一徐州没拿下,兖州也丢了,这时将军可是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所谓一语进行梦中人,曹操赶紧回去了,这为后来同意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天下当加封爵位,当曹操刚接到晋魏公加九锡的诏书史,荀彧尽然第一个反对,而且态度坚决,不仅朝野震惊,连曹操也想不到。

其实荀彧弃袁绍投曹操之举很大原因就会为了匡扶汉室的理想。但当曹操真是面目彻底暴露并将其边缘化后,荀彧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矛盾中。没想到曾经尽力辅助之人到头来尽然毁掉了自己的目标,于是之后两人就彻底闹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