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军和绿营军由于军政体制混乱,军心涣散,腐败严重,战斗力基本完全丧失。曾国藩作为一个文人,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应光绪帝的号召回家乡湖南组建了湘军,李鸿章也在老师曾国藩的帮助下组建了淮军,湘军和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湘军,更是战功赫赫。因此,曾国藩被赐黄马褂,李鸿章也因此大受封赏。同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也大受封赏,但由于曾国藩性格上谨小慎微,害怕功高盖主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让自己的弟弟告老还乡,并拒绝了大量赏赐。与此同时,曾国藩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他深深感受到洋枪洋炮的威力。他一手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曾国藩自身的才华,他德才兼备,赏识人才。李鸿章,左宗棠都曾是他帐下的幕僚,他更是当时文人眼中的楷模。湘军的实力强大,也就显而易见了。只是后来,曾国藩为求自保”,大量裁减湘军,最后并入淮军,由李鸿章统领。

曾国藩的湘军为什么能打败太平军

1
军官曾国藩万分痛恨清军各级军官的腐败,因此,他以理学精神为号召,寻找
那些具有“忠义血性”的儒生来带兵,军官中儒生过半。
2士兵为了防止溃兵滑勇把种种恶习带入湘军,曾国藩强调募集边僻地区的山民。他还让带兵官自行回乡募兵,以一地之兵集中于一营,以增加作战中的互助力。
3编制曾国藩建立了自己的指挥体系,由大帅到统领到营官,不越级指挥,职权归一;又因湘军的任务单一,作战时一营一营地成建制调出,兵将相习。
4火器曾国藩在营制中注重轻重火器与冷兵器的恰当比例,并为解决运输问题而专门设立了“长夫”(类似于今日运输部队)。
5水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场上,湘军是唯一一支可以水陆协同作战的力量。并且水军的建立,也为湘军陆师的快速机动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条件。
6饷俸湘军实行厚饷制度,所募士兵多为青壮年,无家小之累。在当时农村破
产的湖南,厚饷吸引了众多生活无着的山民,使湘军有可靠、充足的兵源。
这个问题涉及面太广了
简单从战略、组织两个层面分析一下
湘军的胜利,充分说明了:战略因为正确而胜利这个道理
昔日湘军成立之初,曾国藩确定的战略就是顺着长江一步步地往前推进,直到打到南京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略清晰,不因外部变化而盲动
日后在安庆之战中,曾国藩的祁门大营被围攻,他还是坚持原策略,继续围困
反过来,太平军就乱了,一时向西,一时向东,没有明确的战略
第二个层面就是组织
湘军的组织就是书生领军,将裙带关系发挥到极致
打个比方,曾国藩委任你当营官,你回去招兵,你会先以你的亲朋好友为骨干,搭建干部班子,然后相互介绍,这样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打断骨头连着筋,上阵亲兄弟,自然战斗力不错
而太平军后期太乱,军制不清,队伍臃肿
战斗力不足

湘军为何能成为抵抗太平军的主力?

有学者言打败天平军的不是清军其它部队,而是湘军。欲充分了解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宜弄清楚以下两个背景。

其一,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学届对这次农民政权给予极大的定位,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军起义前期战斗力惊人影响迅猛,清王朝面对来势凶猛势如破竹的起义军毫无办法,

其一,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学届对这次农民政权给予极大的定位,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军起义前期战斗力惊人影响迅猛,清王朝面对来势凶猛势如破竹的起义军毫无办法,

第二,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湘军”。湘军是晚清时期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湘军将领比较特殊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地区一带农民。曾国藩一手创办,将领关系较为复杂,比如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湘军的上下层层隶属,等级森严,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但曾国藩治军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看重思想建设,他以传统的儒家三纲五常、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管理,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战斗力和等级都很强的军队。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湘军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

独特而同样具有战斗力的湘军在战场上与太平军进行厮杀,太平军西征中湘军先败后胜,1854年8月,曾国藩率湘军主力出省作战,与太平军激烈争夺湖北、江西。1855年,湘军攻占武昌,次年占领江西九江,1860年攻陷安庆,1862年,曾国藩指挥湘军分三路进攻天京,1864年8月攻陷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军在湘军为主的清军围剿下最终走向失败。

曾国藩一介文人为何能够带领湘军击败太平天国?

一、曾国藩建立了自己的指挥体系,由大帅到统领到营官,不越级指挥,职权归一;又因湘军的任务单一,作战时一营一营地成建制调出,兵将相习。

二、在制度上,曾国藩的湘军非常注重纪律,下级必须无条件听从命令,哪怕这条命令是错误的,也需要贯彻到底。这在非常时期很有必要。在用人上,曾国藩选择的官兵大多是朴实强壮的农民,这就让整个湘军的质量有了基础保证。

湘军当年使用的武器装备并不算先进,火器是极少数,大部分还是冷兵器。但湘军强就强在训练非常认真。据历史记载,湘军每天都会操练,没有假期,每3天就有一次联合训练,每9天就有一次大演习。在高强度的训练下,湘军的整体实力自然水涨船高,在面对太平军的时候,湘军一开始屡败屡战,但始终有严格的纪律。随着太平军自身的矛盾激化,湘军成为了对抗太平军的劲敌。

三、军官曾国藩万分痛恨清军各级军官的腐败,因此,他以理学精神为号召,寻找 那些具有“忠义血性”的儒生来带兵,军官中儒生过半。

四、士兵为了防止溃兵滑勇把种种恶习带入湘军,曾国藩强调募集边僻地区的山民。他还让带兵官自行回乡募兵,以一地之兵集中于一营,以增加作战中的互助力。

五、曾国藩乃一介书生,动用在官场、民间的人脉,呼朋唤友,一时间全国各地的门生、自家的兄弟、好朋友等一呼百应,湘军的编制是以营为单位,营官都受命于大帅,曾国藩给他们每人一个营官当,至于队伍自己去招募,就这样整村整村的壮丁都被拉入了湘军队伍接受操练,这也是属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力量,全军上下只听曾国藩一人。

就是这么一支队伍,开始慢慢壮大,在壮大的过程中也遭受了很多次挫折,曾国藩几次兵败欲自杀,都被属下及时抢救过来。在失败中不断摸索,慢慢的湘军将领的军事才干越来越厉害,湘军士兵越来越骁勇。

本篇由小编进行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本人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那么厉害的太平天国,为何会败在曾国藩的湘军手里呢?

在近代中国早期历史上,太平天国肯定是一个怎样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重大事件。这场与清廷对峙十几年的“异样政权”,即便最终失败了,终结了,但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我们不难设想,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要从世界背景进行关照,不能从狭隘的阶级分析、意识形态立场进行考量。

过去一百年,对这场“未完成的革命”有各种各样的估价,推崇的简直自认就是洪秀全遗产继承人,不遑多让;贬低的,恨不得就认太平天国为“邪教”,洪秀全为“魔头”。

其实,这两种极端评估都失之偏颇,历史主义分析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这场“未完成的革命”既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坏。

1.与历史大势相悖

在帝制时代,从正统史观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就是谋反,就是叛逆,就是破坏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因而不会有什么人去肯定这场革命,甚至到了新史学发生,也很少有学者敢于正面肯定太平天国的意义。

其实,在两千帝制时代,类似太平天国这样的政治运动所在多有,几百年、几十年一次的改朝换代,大致上都遵循着太平天国这样的路径。只是许多朝代成功了,改成了,如汉朝,如明朝,更多的则失败了,沦为流寇。成是王侯败是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历史从来不会、不敢嘲弄成功者。假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清廷南北分治一百年、两百年,假如洪秀全灭了清朝统一了中国,历史都会改写,评估就会不一样。这不是历史学家势利眼,而是历史本来如此。

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过去的解说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看法,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如洪秀全太腐败。这个看法几乎成为共识,但凡知道太平天国的,无不有这样的认识。仔细想想,这个说法并不合乎历史事实,腐败只是表象,并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真原因。历史上比洪秀全腐败的政权多得是,并没有像太平天国失败的这样迅速这样惨。

究其原因,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应从历史大势去寻找。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看法,是太平天国可能与历史大势相悖。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发生地点在广西。时间、地点,以及主要参加者的身份,都非常耐人寻味。从这里,或许能够读出与大历史的关联处。

十九世纪中期,1850年,是中国经历了那场鸦片战争之后被迫打开国门,与世界不得不正面交往的时候。中国在那之前,对世界并非茫然不知,只是统治者出于一己之私利,不愿接受西方,不愿让西方资本进入中国,培育市场,进行投资。一个未被开发的农村、农业无法容纳西方工业化之后的过剩产能,于是中西之间的贸易失衡在1840年代到了让西方无法容忍的程度。这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鸦片战争的结果,五口通商,中西之间的贸易规模就整体而言大幅度扩大,但对广东,对与广东比邻的广西而言,由于长时期坚持排外,坚持不让外国人入城,坚持原先一口通商的垄断利润,所以五口通商之后,两广的经济状况并没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而好转,反而走了一个向下的通道。这是过去的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太平天国发生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的原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兴起,并不是传统中国原来意义的农民起义,这场运动的大背景是中国已经局部踏上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轨道。但是,也必须看到的,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领导人并不具备那个时代的国际视野,他们不知道中国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而过去的研究者如冯友兰注意到洪秀全政治思想中愚昧落后的一面,庆幸太平天国被剿灭,否则中国将被拉回西方意义的中世纪。

冯友兰的研究代表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术主流,洪秀全那些太平天国领袖确实没有与世界同步的意识,他们的举措与世界大势相悖,由此就能解释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性。

2.一个自我封闭的政权

太平天国1850年金田起事后,势如破竹,风卷残云,很快拿下了半个中国,定都南京,掌控了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半壁。两百年的大清王朝面临从未有过的重大危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领导人如果适时调整方略,即便不能北伐成功,也有机会南北分治,形成以长江为界的政治格局。如此,此后的中国历史势必改写。那么,是什么因素让太平天国没有做到这一点呢?是眼界,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对世界的认识。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不到一个月,1853年4月,在中国拥有相当战略利益的英国公使就冒着危险访问了南京。年底,法国公使也沿着这条路径与太平天国取得了联系。英法两国当然不是同情中国的农民起义,也不是刻意挑拨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对立。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也非常简单,就是希望太平天国领导人不要因为战争而影响两国在长江流域的贸易和利益。

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各国当时利益所在,因而当太平天国在这些地区貌似稳固控制局面后,列强无法淡然无法漠视,他们尽管与清朝定有外交条约,但出于利益考量,他们准备并且必然会脚踏两只船,打算在清廷和太平天国两边下注。

然而,太平天国说到底就是一个传统中国的造反派,他们的国际视野还是非常欠缺。当美国公使麦莲冲破重重关隘尝试着与太平天国建立某种联系时,竟然被太平天国不明底里所拒绝。1854年5月30日,行抵南京城外的美国公使麦莲收到太平天国领导人罗苾芬、刘承芳复信,指责美国人写给太平天国领导人的信不合礼仪,不够礼貌,并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宽容美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美国人对太平天国的一点儿好感就被这样的无知吹得一干二净。

稍后,麦莲给太平天国方面发去一封复信,强调来文皆尽非友谊之意,美国不得不暂时中止与贵国的联系。以后如有必要,将按照中华与美国所定条约进行处理,凡属美国商民在中国所应得之利益、公益等事款,美国使领馆将按照协约进行处理。很显然,美国视太平天国为长江流域一个政治实体,愿意打交道,愿意与太平天国进行合作以保护美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只是,太平天国对外部世界知道的太少了,所以麦莲不得不放弃与太平天国建立联系的尝试。

6月14日,麦莲给美国国务卿发去一份报告,以为太平天国差不多完全由一群无知的和不文明的内地人组成。这些人配不上文明世界的尊敬,与他们进行任何令人满意的外交性质的交往差不多有不可克服的困难。麦莲建议,美国应该利用中国现在的危机扩大美中之间的商业交往,发展文明的荣光和福祉。但是,这个扩大应该与太平天国无关,而是利用太平天国给清政府带来的危机,扩大与清政府的交往。美国通过对太平天国实地考察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决定,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了与太平天国构建外交关系的企图。

与美国的外交动向非常相似,英国公使包令也在这个时候委派专使前往南京,一方面观察长江流域动态,另一方面试图打开与太平天国联系的通道。6月18日傍晚,英国专使麦华佗携带英国公使包令的儿子卢因包令乘军舰抵达镇江,遭太平军炮击而被迫停航。第二天,麦华佗一行登岸拜会太平军官员要求道歉。太平军官员非常有礼貌地接见了他们,并表达了歉意。麦华佗一行在这种情形下继续西行,20日抵达南京,要求会见太平天国高级官员,面谈要事。

麦华佗会见高级官员的要求被太平天国以上国姿态坦然拒绝。第二天(21日),麦华佗的舰长麦勒西登岸在秦淮河口会见了一位太平军下层军官。麦勒西请这位军官帮忙给东王送一封信。这封信列出三十个问题,并请杨秀清给予接见。

温文尔雅的英国人依然没有获得太平军将领的好感,这些将领并没有从共同的基督信仰上善待英国人。两天后,太平军将领明白拒绝了英国人的请求。英国人不再温文尔雅,而是愤怒复信太平军将领,抗议这些荒唐的不友好的限制,并要求太平军对于他们的三十个问题给予明确答复。太平军对于这些要求依然不予理睬。

英美外交在太平天国那里吃了一个闭门羹,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似乎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和世界沟通,进行贸易。这是太平天国的悲剧和历史局限,由此也注定了太平天国的结局。

3.一个非常态的社会架构

洪秀全、太平天国失败原因肯定很多,不一而足,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其领导人在十几年漫长岁月中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常态社会应有统治方式,长时期实行战争状态下的特殊措施,久而久之,人民生厌,无法支持。

太平天国金田发难后,按照军事方式编练军队,男女隔离分编男营、女营,有助于军队管理,有助于发挥战斗力,这都是对的。这一制度即便实行到定都南京后,也是应该的,没有大问题。但是,当定都后与清政府的战争进入僵持阶段,洪秀全等领导人继续用战争状态非常手段管制人民,继续实行男女隔离制度,肯定影响士气,影响民众的向心力。

在经济制度方面,太平天国长时期实行圣库制度,自金田起义到革命失败,这一制度都没有调整。圣库制度在战争状态下有利于保障军队供应,吸引穷苦民众参加革命,保障军队纪律等,都有积极作用,但当定都后,当统治成为常态后,太平天国领导人还用各种理由坚持圣库制度,坚持什么特色,这就严重违背了人性,不合时宜,是将理想当做现实了。

特别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后,将圣库制度肆意扩大,将城市居民纳入圣库制度管理范畴,强制性要求“人无私财”,大公无私,毫不利己,这就不是一般的违反人性,而是将一个非常态的社会架构强加给人民,强加给社会。

圣库制度、男女隔离制度,在特殊的战争状态或许是有用的,但其适用范围必须限定在非常态阶段,一旦社会进入常态,统治方式必须尽快转换,必须从一个革命政权转换为一个建设政权。假如,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南北分立大致成型时注意到了这一点,相信即便太平天国统治区域被曾国藩湘军铁桶式围困,太平天国治下的人民即便为了一个安宁的生活,也会与太平天国一起奋斗到底,保卫家园,安居乐业。

特殊的管制社会方式并不是创造,真正的创造必须尊重人类在社会管制方面的智慧积累。太平天国领导人之所以别出心裁弄出那么多新花样,还与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胡来有关联。

太平天国的意识形态既不是中国的传统,也不是纯粹的西方意识,不是西方工业化之后的民主、科学与宪政。洪秀全当然没有这种觉悟,但是洪秀全无论如何不应该让意识形态长时期畸形化。假如当其革命之初为了反抗清廷需要一个不一样的意识形态,需要一个被加工过、由自己随意解说的基督教的话,那么当定都南京,社会渐趋常态后,洪秀全就应该有意识淡化革命时期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的意识形态,重新认同中国传统,重建中国社会,那么在太平天国统治区域应该会有不一样的后果。

然而,太平天国领导人太想与别人不一样了,太想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了。他们长时期坚守那种不中不西的意识形态,终于被曾国藩找到了痛下黑手的着力点。太平天国的失败不是败在武力上、战场上,而是其独特的、非常态的意识形态严重影响了其与人民,与士大夫的关系。

聪明的人总想着创造一个不一样的社会与世界。其实,在很多时候,一个最理想的社会,就是与别人一致而又别致。一致是前提,别致是特色。没有一致,独出心裁,也就没有别致,没有未来。这或许就是太平天国这场“未完成的革命”一个最值得汲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