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敢直接对北汉皇室成员杨业委以重任,因为杨业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硬抗宋军三次,直到北汉皇帝投降后亲自到城下劝降杨业,所以宋太宗认为杨业忠义,宋朝有严密的调兵程序,宋朝不像是晚唐五代的武将,可以自由调兵,宋朝有严密的调兵程序,调兵需要有政事堂草拟皇帝签署用印的圣旨、枢密院的调兵文书、三衙的调兵令,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完整的文书,武将也无法擅自用兵,所以宋朝不怕武将造反,宋军中有完善的权力制衡措施,宋军的粮草、后勤不归武将,而是文官的转运使负责,而且军中有文官担任的监军。权力分散制衡。也就避免了晚唐五代,武将成为土皇帝的情况。
宋灭北汉时杨业屡战屡败,投降后为何受宋太宗重用,屡次大破辽军呢?
杨家将的故事渊源流传,自宋元之后便成为古代民间话本故事的重要来源之一。
故事讲述了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忠勇为国的传说,受到历朝历代百姓的追捧。
清朝初年由于异族入主中原的社会背景,杨家将抗辽的故事更是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创造了评书界"金呼家,银杨家"的传说。
然而翻开历史的典籍,可以发现杨家将在投降宋朝前后差别极大,尤其是在战绩方面,完全呈现两个极端。
在宋灭北汉的战争中,作为北汉侍卫都虞侯的杨业在宋军面前屡战屡败,落荒而逃。
可投降宋朝后,却被宋太宗赵光义重用,在抗辽战线上立下赫赫战功。
这种前后差距极大变化,让读者感到非常的费解。
毫无疑问,杨业在宋灭北汉战争中的表现让人难以接受,也成为很多黑子喷杨家将的素材之一。
这不但与他在北汉建立的"杨无敌"的名声不符,也与在北宋抗辽战争中的抢眼表现自相矛盾。
因此有不少人对杨家将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宋朝官方故意炒作的故事。
如果只看历史典籍上宋灭北汉这一段,的确会给人这样的误解。
但是将杨家将的历史记载,尤其是杨业本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杨业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是另有原因的。
杨家将在北汉和宋朝的巨大差异,实际上是两个国家政治背景不同所导致的结果。
在北汉的时候杨业还不叫杨业,他的名字叫刘继业,是北汉皇帝刘崇的义子。在五代十国的时代,收义子是各方藩镇军阀的常态。这既可以培植亲信,拉拢军队中的精英人才,也可以控制这些精英人才背后的将门世家。
杨业就是将门世家出身,他的父亲杨信是麟州刺史,算得上是个小藩镇。麟州地处北疆,与契丹辽国接壤,经常遭受到异族铁蹄的侵略,所以必须依附于强大的藩镇才能存活。
于是杨家一方面与周边的小藩镇联姻抱团,如府州折家,另一方面将自家的麟州纳入北汉版图,杨家之主便是北汉的麟州刺史。
从北汉政权到宋朝名将,杨业如何于乱世立足,终马革裹尸还
赵光义曾这样赞扬他手下的大将: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 能够得到宋太宗赵光义如此高的赞扬,此人究竟是谁?原来竟是 大将军杨业是也 。杨业, 北汉时期的著名将领 ,带兵多年,军事经验极为丰富。 在他早年的时候,曾经追随后汉皇帝并为其南征北战 ,凭借着武艺高强,带兵突出闻名于当时。 北汉皇帝极其信任他,对他委以重用,奈何不久之后北汉就遭到宋朝的覆灭,他只能在无奈之下归降于宋朝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职,既然已经决心依附于宋朝,那就要建立一番功绩,因此他便转变自己的思想,一心一意为宋太宗效劳。 太平兴国五年,他在雁门关战争中大败辽军,一时之间使辽朝军队不敢轻举妄动,他也因此被誉为战神 。从北汉政权到宋朝名将,杨业如何于乱世立足,终马革裹尸还。
杨业从小便颇有洒脱之气,格外擅长骑马射箭,还喜欢打猎 ,凡是打猎所得到的猎物都比别人多得多。他还曾对他的朋友说,他将来一定要成为大将军,带兵打仗也要像雄鹰一样追逐野鸡。 他还有一个已经依附于后周政权的弟弟,但与弟弟不同,他选择追随北汉皇帝,并凭借着骁勇善战得到重用 ,多次得到升迁。开宝元年,刘继元继承北汉的皇位,这个时期担任侍卫都虞侯的杨业,率领军队镇守在团栢谷抵御宋朝军队的入侵。
等到第二年宋太祖御驾亲征北汉,杨业只见敌多我寡,就自行做决定撤回太原,却没想到这一举动激怒了皇帝,他也因此丧失了兵权 。在绝对势力的压迫之下, 宋朝军队很快便包围了太原地区 ,杨业率领数百人突袭宋军,却被击败,好在凭借高强的武力逃回太原城中免去被俘虏。 皇帝见此情况非常着急,害怕政权覆灭,于是便暗中联系辽朝军队,等到辽军到了之后,宋军果然撤退。但在杨业看来,寻求辽军的帮助无疑是引狼入室 ,将来一定会付出更重的代价,奈何皇帝没有听从。
几年之后宋朝军队果然卷土重来,宋太宗也效仿哥哥御驾亲征,刘继元不敌宋朝军队的凶猛,因此决定投降,只有杨业还在坚持据守城池 。在之前 宋太宗就已经听说过这杨业的名气,决定让刘继元劝降杨业 。使臣一到,杨业非常激动,痛哭流涕,立即丢弃武器,卸去盔甲投降。太宗十分高兴便召见了他,还恢复了他原本的姓氏, 让他担任左领军卫大将军一职。
宋太宗还意识到杨业对边境地区的战事很有经验,因此将他任命为代州知州,负责镇守边界。等到他到任之后,不久辽朝便对宋发起进攻 ,杨业急忙率领数千骑兵绕到了雁门关的北部,突袭辽朝,并与潘美形成夹击的形式,使得辽军大败。值得一说的是, 在这场战争中,他们还杀死了辽朝的驸马,活捉了辽朝多位贵族,从而极大地激励士兵。 也是因此使得杨业在辽军中声名鹊起,只要一听说是杨业领兵都不敢靠近。
作为辽朝的心腹大患,辽朝统治者很是不满,因此要求部队必须活捉杨业。 等辽朝将领听说杨业带兵前来的消息之后,便命令手下设下埋伏圈 ,等到杨业到来之时,主力部队便与之交战,假装失败,节节败退,却没想到突然出现伏兵。在他们的里应外合, 杨业遭到巨大的打击,只好退到了狼牙村。从白天到傍晚,杨业一直在奋力杀敌,最终被迫进入了敌人设下的另一伏击点 。杨业很清楚自己面临的境界,非常的悲痛,但仍然继续带领着属下奋力作战。 他身上受了许多伤,就连身边士兵都快死光了,但他仍然在坚持着战斗。奈何最终还是被俘虏,他仍然拒绝投降 ,叹息说皇帝对他很好,他期望通过保卫宋朝领土来报效他的信任,没想到反而对奸人所迫害,导致军队被打败,还有什么脸面活着,于是他便 绝食而死 。
苏颂诗云: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雁门关。作为一名武将最高的荣耀便是马革裹尸,而杨业显然是做到了。面对辽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他始终不为所动,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最终竟以死亡来镇守自己的清白,真可谓是一代爱国人物。
参考资料:《宋史·杨业传》
杨家将名震天下,为何北宋不能一统?杨业之死,谁才是真正凶手呢?
杨家将的故事主要有子孙五代多个系列。
第一个系列是将杨家老令公杨业如何归顺宋朝,如何赤胆忠心保卫宋朝,大战辽军,却被奸臣潘仁美所害的故事。
第二个系列是说杨业死后,辽国入侵,此时杨家后人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三代继承先祖遗志,抛下个人恩怨,继续为国效命的故事。
第三个系列是说杨家的男人几乎都死光了,于是佘太君、穆桂英等等继承丈夫遗志继续战斗,女人挂帅出征的故事。杨家一门忠烈,甚至连丫鬟杨排风等等也骁勇善战,忠心耿耿,为国战斗。
事实上在这个五代三个系列数十个精彩故事当中,只有第一代稍稍靠谱一点,杨六郎抗辽也能找到一些历史痕迹,至于之后的历代子孙以及杨门女将等等,全是后人虚构。
并且,就算是在第一代杨业的故事当中,对于杨业其人也有着过多美化。
在历史上,杨业乃是北汉名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为北汉而奋斗。
杨业的父亲杨信本就是北汉麟州刺死,杨业就出生在麟州。杨业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军中,骑马射箭非常厉害。成年后杨业被任命为保卫指挥使,后来因骁勇善战屡次升迁,担任建雄军节度使。因为他百战百胜,北汉人称之为杨无敌。
其实,当时的北汉政权并非汉族政权,而是一个由沙陀族人刘崇建立的伪政权。在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北汉一直勾结辽国,不断侵扰宋朝。杨业成就的无敌之名,其实是建立在杀戮宋军的基础上。
太平兴国四年,北汉被灭,国主都已经投降,杨业还拒绝投降。当时的宋军将领因为将士被杨业屠戮很多,大都深恨杨业。宋太宗却认为杨业乃是一代名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并且,北汉所在地未来必定会成为抗辽前线,如果能由一位北汉旧将统领当地军队,对于宋太宗掌控北汉(即山西)故地会有很大帮助。于是,宋太宗不但让北汉国主给杨业写信劝降,还一再提高官职,邀请杨业归顺。
最终,杨业投降了宋朝,并且被任命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非常感动,从此对宋太宗忠心不二。
不过,宋朝高级将领中许多人很鄙视杨业,尤其是一些早年跟随宋太宗的将领,见到杨业得享高位,都很不服气。
后来,杨业立下大功,与主帅潘美一起在雁门关一代大破辽军,杀死辽军主帅。杨业因此被升任为云州观察使。
杨业被宋太宗定位一个标杆,一个榜样,成为当时军中的偶像。正因如此,宋太宗旧部对杨业越来越不满意。
后来,有人状告杨业,宋太宗将那些告状信转发给杨业。史书上说,宋太宗是以此表示自己对杨业的信任。其实,宋太宗既是表示信任,更是一种胁迫:杨业你看看,这么多人不信任你,我偏偏信任你——你还不得加倍感谢我!
雍熙三年,即杨业投降之后第七年,宋太宗发动北伐,攻打辽国。前期宋军取得大胜,攻占了许多地盘,后来发现不过是辽军诱敌深入之计,结果宋军大败。宋太宗下令潘美一部将攻占地区的百姓全部带回宋朝境内,因此,军队撤退很慢,渐渐被辽军追赶到。
杨业献策,可以派一支部队将辽军引诱到陈家谷附近,然后前后夹击,当能取得大功。只是,谁去引诱敌军呢?这几乎是一个必死的任务。
当时宋军监军名将王侁乃是宋太宗的心腹爱将,正因宋太宗宠信他,方才会派他来监军。这王侁根底也很深厚,乃是后周宰相王朴的儿子。在宋朝高层,有许多名门和后周君臣有亲眷关系。
王侁对杨业很不满,道:“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王侁此话是在暗讽杨业通敌,杨业为证清白只能领军前往诱敌。
等到他将辽军引到陈家谷时,却发现谷中并无宋军主力。只因在王侁的劝说下,主帅潘美竟然提前撤军离开了。
结果,杨业兵败陈家谷,被辽军擒拿,他为证清白,绝食三天而死。
因此,在历史上导致杨业死亡的罪魁,其实是王侁,更深挖一些,应该说是宋太宗定立的监军制度,至于潘美,其实也是监军制度的受害者。
而杨业之所以死亡,有着很多原因,并不简单是被奸臣所害,与杨业的出身,过去二十年与宋军交战积累的矛盾都有很大关系。另外,宋太宗利用杨业打压旧部,也使得杨业成为众矢之的。
杨业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在宋真宗初年也曾立下不小功勋。不过,从宋真宗年间开始,辽国就与北宋签订盟约,此后百年都没有战争,自然,也就没有那些精彩的杨家将故事。
杨业为何归降大宋?
968年8月,赵匡胤派李继勋、党项、曹彬等人北征。赵匡胤突然进攻北汉,因为他看到刘骏病危,以及北汉政治权力的变化。他决定暂时进攻北汉。北汉知道宋军来势汹汹,立即派他的总保镖虞侯刘继业前去迎战。命令刘继业出战,正是因为刘继业打遍了北汉的无敌手。有些人可能会问。小国有什么无敌的?刘继业此人并非浪得虚名,而是有名有姓,战必胜,攻必克的大将--宋朝以后,名字叫杨业,杨业无敌也!
为什么北汉的杨业愿意向宋朝投降,而拒绝向辽朝投降?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战争开始时,宋军进展顺利,在东乌河打败了北汉军队。北汉官员大多是臣民,但随着战线推进到太原城,宋人无法补给,北汉拼命抵抗,一时间双方陷入对峙。次年二月,赵匡胤不甘心,率军入伍。他一方面收集各州的粮草,送到太原军中,另一方面又分兵把守契丹军队可能经过的军事要塞。不久,宋军突破了北汉的防线,进入太原城。汉军畏缩在太原城内拼命抵抗,宋军在城内长时间的攻击下,战争出现胶着状态,双方的伤亡与日俱增。
闰五月,太原南城墙终于被汾河水浸塌,洪水入城,太原城已成泽国。虽然城中一片混乱,但并没有放弃抵抗。当时正值酷暑,天气不是大雨就是烈日。宋军在太原城师老兵疲,已无法入城。就在这时,传来了契丹援军即将结束的消息。虽然契丹人难以战胜宋军的进攻,到达太原,但也给攻城的宋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果我们再拿不下城池,就有可能被两面夹击。随师出征的赵普在关键时刻敦促撤军,许多大臣也表示赞同。
赵匡胤考虑到军队供应的困难和瘟疫的流行。一旦契丹援军突破防线,宋军就不得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两面受敌。如遇大雨造成山洪暴发,自己的名字被毁一旦事小,宋军被洪水吞没将是一场灾难。与其在坚固的城池中疲于奔命,不如尽快脱离险境。
杨家将的始领就是杨业,最后为什么投降了宋太宗?
杨业是个汉人的将领,他不管是效力北汉,还是北宋,他都是为了汉人的江山。 所以宋太宗挥兵北上的时候,杨业可以选择投降北宋,只是因为北宋是汉人的江山。
北汉都知道北宋统一天下之前,天下是四分五裂,东南西北是哪哪都有政权,为了恢复汉家王朝的大一统,北宋从建国之初,就在马不停蹄地征战各个政权国家,而北汉就是北宋的目标之一。北汉是建立在北宋北方的一个政权,汉人皇帝刘崇的江山,原本按照刘崇的想法,他是想成为统一天下的皇帝,只是很可惜,北汉土地不大,又环境恶劣,再加上还有契丹这个强悍的邻居,因此北汉的国力与军事能力好不到哪去。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这个旷世英豪的横空出世,刘崇是彻底没了统一梦,为了不被北宋吞灭,刘崇甚至不惜投靠契丹,以求庇护
分歧杨业就是刘崇手下第一猛将,不知道跟着刘崇打过多少硬仗,为北汉立下多少累累战功,可以说杨业就是北汉安邦定国的猛将。刘崇本人很器重杨业,而杨业跟随刘崇也是因为刘崇那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只是很可惜,这个过程中,现实情况将北汉的统一梦打破,虽然杨业对刘崇依附契丹颇有意见,但为了北汉可以生存下来,以后再徐徐图之统一的梦想,杨业勉强继续为北汉效命。也就是说杨业继续玩命地效忠北汉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天下必须得是汉人的
北宋伐汉如果没有宋太宗北伐北汉,也许杨业至死效忠北汉,但因为北宋的大军兵临城下,让杨业的理想与现实深度碰撞。面对北宋的大军,杨业没有退缩,他按照一个忠臣,一个武将该有觉悟与北宋大军死磕,大有一死报效北汉的觉悟。但很可惜,当时的北汉皇帝刘继元并不信任杨业,甚至夺了他的兵权,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地方,刘继元居然向契丹求兵支援,最终契丹的军队占据了整个北汉。也许北宋会因为契丹军的援助失败而归,但那时的北汉还能是原来的汉人江山吗?
所以出于对自己理想的坚持,以及一个爱国将领该有的职责,杨业选择了投降宋太宗。他是做了北宋的降臣不假,但他没有做民族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