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 前659—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秦惠文王,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 秦穆公是秦惠文王的祖先,换句话,秦惠文王是秦穆公的后代,他们中间隔了好几代。称王首先要国力强盛,国力强盛才能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还需周天子颁发诏书,列国前来恭贺,昭告天下,便可称王了。归根结底还是要国富民强,方能称王。

秦国为什么后期君主叫王前期君主叫公,比如前期秦穆公 秦孝公 后期秦昭襄王 秦惠文王等等

秦国前期大部分时间处于,春秋时期,那时候,周王朝还有一定微信,诸侯国一般都称为“公”(除了楚国蛮夷不知礼节,自称楚王之外)。
秦国后期已逐步进入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几乎都自称“王”了。

秦穆公和秦惠文王的关系

秦穆公
子(一世孙):秦康公
孙(二世孙):秦共公
曾孙(三世孙):秦桓公
玄孙(四世孙):秦景公
来孙(五世孙):秦哀公
晜[kūn]孙(六世孙):太子秦夷公
仍孙(七世孙):秦惠公
云孙(八世孙):秦悼公
耳孙(九世孙):秦厉共公
十世孙:秦怀公
十一世孙:太子秦昭子
十二世孙:秦灵公
十三世孙:秦献公
十四世孙:秦孝公
十五世孙:秦惠文王
秦穆公是秦惠文王的十五世祖

秦惠文王与秦始皇与秦穆公的关系

秦惠文王是秦穆公的十五世孙;秦始皇是秦穆公的的十九世孙;秦始皇是秦惠文王的四世孙。秦穆公 ( 前659—前621年) 秦康公 ( 前620—前609年) 秦共公 ( 前608—前604年) 秦桓公 ( 前603—前577年) 秦景公 ( 前576—前537年) 秦哀公 ( 前536—前501年) 秦惠公 ( 前500—前491年) 秦悼公 ( 前490—前477年) 秦厉共公 ( 前476—前443年) 秦躁公 ( 前442—前429年) 秦怀公 ( 前428—前445年) 秦灵公 ( 前424—前415年) 秦简公 ( 前414—前400年) 秦出公 ( 前386—前385年) 秦献公 ( 前384—前362年)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 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秦庄襄王 ( 前250—前247年) 秦始皇帝 ( 前246—前210年)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在多是称公,如秦穆公,但楚王为什么都称王,如楚庄王、楚怀王?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爵位多为周王分封世袭而来,爵为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公爵的爵位最高、分封土地最多、实力最强,所以公爵们才有能力相互吞并壮大,出现了五霸七雄。

战国时期随着王室的没落,诸侯势力的壮大,实力雄厚的公爵们开始自我膨胀,公爵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野心与虚荣心,公爵的权利已经满足不了属下们的名利心,所以公爵们开始“相王”,也就是称王。

称王是合法的,有周天子赐胙肉为祝贺,也是无奈之举,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开始陆续称王。秦孝公以商鞅变法强秦,成为了秦国最后一个“公”,其子,继承大业,使秦国进一步强大,在龙门称王,史称秦惠文王。

王是统治者称号的下等,进一步表彰自己丰功伟绩、虚荣心与膨胀心的话,还有“帝”、“皇”。并不是秦始皇凭空编造出来的。齐缗王的王号是继承他祖辈,马陵之战后齐国君称王,号齐威王。缗王与秦昭襄王曾经互称“帝”。其实是秦昭王的骄兵之计,使齐缗王膨胀,导致五国灭齐。

扩展资料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依据《孟子.万章篇》所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彻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有些可世袭。

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爵位

秦国什么时候称王的?

十四年(指的是惠文十四年,公元前324年),秦惠文君始称王,更元曰秦惠文王元年。是年,周显王四十五年,魏惠王更元十一年,赵武灵王二年(注:武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楚怀王五年,燕易王九年,齐威王三十三年,韩宣惠王九年也。而秦称王在六国之后。七国皆为王,皆不承认周王为其宗主焉。

古代历史上的哪些国君是秦国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以及秦王嬴政这几任君王对于秦朝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转折性作用。

秦襄公——秦国由附属地转变为诸侯国

周朝被划分为西周与东周,其中西周最后一任君王周幽王为犬戎所杀,西周随之灭亡。西周灭亡之后,早前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宜臼在诸多诸侯的拥立之下继位为王。后来宜臼因镐京局势动乱,不够安全而决定迁都至洛邑,东周历史自此开始。不管是西周受到犬戎进攻的时候,还是宜臼东迁之时,秦襄公都曾立下大功。为此待东周完成迁都之后,宜臼便将秦襄公封为了诸侯,秦国也自此进入到诸侯国生涯。

秦穆公——大肆开辟秦国疆土,成功称霸西戎

秦穆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曾先后出兵打败晋国、梁国、滑国等。除此之外,他还曾出兵中原,但是均以战败告终。待意识到称霸中原的计划行不通之后,秦穆公转而向西扩张。当时分布于西部地区的部落以及小国多为戎人,秦穆公为逐一攻灭它们采取了“先强后弱”的计划,最后成功称霸西戎。秦穆公因在位期间功绩卓越,故而入选为了“春秋五霸”的一员。

秦孝公——进行商鞅变法,秦国因此国富兵强

进入战国时期之后,秦国曾经历过了长达百年的发展低迷期,后来直至秦孝公即位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秦孝公即位之后采纳商鞅所提出的变法举措,于秦国内部开始实施《垦草令》。在《垦草令》顺利实施之后,商鞅奉秦孝公之命先后进行了二次变法。经由这两次变法,秦国国力大幅度提升,整体呈现国富兵强的发展状态。

秦惠文王——首次称王,奠定后世统一六国的基础

秦孝公去世之后其子嬴驷即位,他在秦惠文王十四年的时候开始以“王”自称,秦国首任君王自此诞生。秦惠文王在位期间,赵、魏等五国因忌惮秦国的壮大而计划联手攻伐秦国。秦惠文王得知之后派出张仪前往楚国进行离间,从而致使楚国实力大损。之后秦惠文王又按照张仪所提纵横之策对其余诸侯国逐一击破,继而成功瓦解东方诸国合纵攻秦之势。与此同时,这也为之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创建秦朝

凭借前人打下的良好基础,嬴政在亲政之后开始逐一出兵攻灭六国。待其余六国全数灭亡之后,嬴政正式称帝,是为秦始皇。与此同时,秦国也不再只是诸侯国,而是转变为了大一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