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在后期平蜀国时也只需三十万军队,在这么一个小城中,是不可能伏击十万大军的,司马懿根本没有任何危险,但如果他将诸葛亮杀了,那魏蜀边境则难以对魏形成威胁,就不需要司马懿或者这么多士兵镇守了,这将导致司马懿实力大损,为了保存实力,司马懿极有可能主动放走诸葛亮。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被司马懿识破,司马懿为何不进城抓诸葛亮呢?

司马懿究竟是否识破?这是一座空城,需要联系前面,第一,街亭争夺战前,司马懿有预判。司马懿曾经估计: 街亭、或列柳城一丢,就可一鼓作气,直达阳平关,也就是到了汉中门口。诸葛亮知道这消息,必然连夜逃回汉中。然而,事实是,马谡丢掉街亭后,诸葛亮还作了大量善后,包括派张翼带人修理剑阁;派人把姜维母亲送往成都;

令关兴、张苞带兵,在临近山头布设疑兵,鸣锣摇旗,击鼓呐喊,造势惑敌……。注意看前面故事,司马懿是远远看见,为啥要远远?要知道,诸葛亮的连弩是很厉害的,凑太近弄不好要挨飞箭。第二,空城现场环境。注意,西城虽小,但是一座山城,啥意思?就是周围是崇山峻岭,都是山野。有说法,小小西城,能有多少兵马,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就算西城有埋伏,还不是小菜一碟?可是周围山头,就近在咫尺,那些锦旗、疑兵,不能不使司马懿心生疑虑。说司马懿故意装傻,是自保手段,其实是先保性命。因为,司马懿事先估计的,完全出乎预料,一步不慎,就可能送掉老命;

当然,罗先生设计的空城计一段,多少有点瑕疵,主要是时间段选取。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那时候,因为司马懿在曹丕上位魏王时,先由丞相军司马,升丞相府长史,曹丕登基后,司马懿任尚书台尚书,后来,司马懿又出任都督荆豫诸军事,在中线战区,并没有和诸葛亮打交道。所以,那时说司马懿怕诸葛亮,不太恰当。

由于诸葛亮闹腾的太欢,曹睿才调司马懿都督雍凉诸军事,通过长时间的交手,司马懿确实感受到诸葛亮不好对付,例子很多,不详细列举,只举一例。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怕上当,深沟高垒,坚壁清野,就是不理。诸葛亮只好送“妇人之饰”羞辱,希图激怒司马懿,诱其出战,司马懿自己能忍、能装,但部下们愤愤不平,在下面议论,有损大都督形象,司马懿故意上表,请求出战,但曹睿、司马懿早有交流,心有灵犀一点通,曹睿知道司马懿心思,就下令诸将不得出战,并派生性耿直的辛毗杖节前来,执行军令。只要诸葛亮挑战,司马懿作出出兵姿态,辛毗就仗节立于营门,军队就出不去,自然无法出战。

辛毗这个人,直率得曹丕都害怕。当年曹丕鉴于洛阳周围,十室九空,打算从冀州等富庶地区,迁徙一批人口到洛阳近郊区,但没人愿意来。曹丕生气了,下令强制执行,众谋士觉得不妥,劝说曹丕,曹丕也不听,说的多了,曹丕心烦,转身就走,辛毗就上前,一把抓住曹丕衣服不放。皇帝权威竟敢冒犯,众人都吓傻,曹丕却气笑了,无奈最终取消成命。

司马懿为何不敢进诸葛亮的空城

司马懿不仅空城除了他性格多疑、诸葛亮攻心之策高明两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1.就是司马氏的大业尚未完成,司马氏一家野心勃勃,这个时候羽翼尚未丰厚,实力照比曹魏有很大的悬殊,如果现在就把蜀国灭掉,那么不久以后曹魏就用不着司马懿了,司马懿也就无法接着高位来发展自己的事情。

2.而且那损失的司马懿必定功高盖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以上两点是我自己分析的。

空城计真的很高明吗?司马懿当初为什么不敢进去?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讲的是诸葛亮在北伐时错用马谡守街亭,从而导致了街亭的失守。从而使得北伐形式局面急转直下,诸葛亮自身也陷入了危险之中,这才有了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只是小说之中演绎而出的一个故事,关于空城计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里说说我自己的一点愚见,个人认为空城计其实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一场戏,主要是演给其他人看的,空城计的实质,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其实都是心知肚明。之所以这么说,在于在空城计这件事情上,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的表现其实都极为诡异。

空城计中诸葛亮端坐城头抚琴,笑对司马懿的大军。然而诸葛一生唯谨慎,按照空城计的设计,是让魏军误以为城内有伏兵而不敢进入。但城内有没有伏兵,与诸葛亮坐不坐在城头上,其实并么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恩说诸葛亮现身就等于有伏兵。而且一座小城魏军甚至都不用进城,可以用比如射箭的方式威胁到诸葛亮。诸葛亮坐在城头这与他一向的谨慎性格并不相符,看起来也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那么诸葛亮又为什么坐在城头上呢?这里暂且不提,我们先来看看司马懿的举动。

司马懿的举动其实就更诡异了,在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司马懿先是笑而不信,按如果真的不信,直接进攻就好,司马懿却并没有这么做。他立即命令部队停止进攻,自己亲自前往,然后他看到了城头上的诸葛亮,确认了这一点之后,司马懿立刻下令退兵,毫不拖泥带水,连任何试探都没有做。作为魏国的主将,司马懿似乎就是为了去看诸葛亮一眼,而且魏国的主将要是看到蜀国的主将就不敢打仗,那么诸葛亮北伐早就成功了,其原因必然不是这么简单。结合前边诸葛亮坐在城头上的表现,司马懿故意来看诸葛亮的表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空城计其实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个聪明人演的一场戏,两人隔空进行了一场对话。丢掉街亭之后的局面,没有人比身为魏国主帅的司马懿与身为蜀国主帅的诸葛亮更加的清楚。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摆出空城计,自己坐在城头无非是告诉司马懿,我诸葛亮就在这里。而司马懿当时的处境,如果他击杀了诸葛亮很可能就是兔死狗烹的下场,所以蜀国怎么失败都没有问题,但诸葛亮绝对不能死。于是司马懿听到消息之后,只确认了一点,就是诸葛亮在与不在,这一点诸葛亮也知道,他在城头就是为了给司马懿看的。确认了这一点之后,司马懿就毫不犹豫的退兵了。

空城计确实高明,但他不是为了骗司马懿的,而是为了偏其他人,诸葛亮既需要让司马懿明白自己的意思,还需要让司马懿有一个撤军的借口,能让面子上说得过去,能做到这点面面俱到,空城计不能不说高明,而司马懿能够读懂,其智慧自然也是非比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