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不可以成为行为人免除民事责任或否定真实意思表示的理由。

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自由:如受欺诈、胁迫等外部原因导致意思表示不自由,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上,表现为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二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有三种情况真意保留,指行为人故意隐瞒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大多为开玩笑的行为;虚伪表示,即行为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行为,指行为人将其真意隐藏在虚假的意思表示中,如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

醉酒后发生违法行为能否免除或减轻责任追究 有何依据

免除或减轻民事责任的条件 </FONT> 行为人能够证明对于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有依照法律规定不承担侵权责任的特定事由的,应当免除其侵权责任。行为人能够证明对于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有依照法律规定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的特定事由的,应当减轻其侵权责任。 1、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赔偿责任。由于受害人的故意或过失引起合同不能履行或侵权损害的,由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害后果,致害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如一条家养的狗咬了人,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由狗的饲养人承担责任,但如果是受害人自己的过错引起被狗咬,则饲养人可以不承担责任。

2、损害是因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受害人因自己的故意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不承担侵权责任。受害人因自己的过失造成损害,行为人没有过错的,不承担侵权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3、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客观情况要被确认为作为免责事由的不可抗力,应具备三个条件:①必须是独立于人的行为之外,并且不受当事人的意志所支配的现象。②必须成为损害发生的原因。③必须具有人力不可抗拒的特性。

4、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赔偿责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进行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侵权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对本应有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5、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赔偿责任。为避免现实危险,进行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害的,避险人不承担侵权责任,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

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或者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对本应有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不包括醉酒

法律问题,喝醉酒后说的话有法律效力吗

喝醉酒后说的话有法律效力,需要根据情况判断。意志模糊或丧失或失控,在此状态下所做的承诺,是否是其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存在很大疑问的,其效力如何有待进一步明确:如果清醒后,承诺人追认的,有效且自始有效;如果否认的,无效且自始无效。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喝酒不是法定的免责事由。喝酒喝醉是自己把自己置于一个意识不清的状态。主观上个人可以且应当预见到醉酒的后果。所以肯定是具有法律效应的。但是如果是病理性醉酒,就是医院证明喝了酒以后就疯了没有民事行为能力。那就不承担责任,不具备法律效应。如果不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那么是不生效的。合同只有在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合同标的须确定和可能的条件时才具有法律效力。酒醉时签订的合同在有效合同的其它三个条件上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在意思表示上显然是不真实的。因此,酒醉时签订的合同不是有效合同。如果是一个完全民事行为人在醉酒的状态下有真实的意思的行为,并且在后续的行为中继续履行了借款合同则合同是成立有效的,如果在醉酒下意思混沌签了借款合同,在实际履行中并无履行意思的,则属于意思表示瑕疵,合同不成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喝醉酒所作的口头承诺有法律效力吗

喝醉酒所作的口头承诺有法律效力。如果明确是在醉酒的状态下,则承诺的效力待定。或追认有效,或否认无效。

法律分析

一、法律规定,口头承诺是有效的。二、醉酒之人,意志模糊或丧失或失控,在此状态下所做的承诺,是否是其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存在很大疑问的,其效力如何有待进一步明确:如果清醒后,承诺人追认的,有效且自始有效;如果否认的,无效且自始无效。 这样的酒后免责承诺书应当是无效的。从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生效判例来看,对于同饮者的注意义务及相关法律责任,并不能因为这样的口头或书面免责声明而免除,所以酒后免责承诺书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成为同饮者及相关主体免责文书。对于酒后可能发生的人身及财产损害的免责约定,存在无效的可能,所以免责承诺并不能发生免责的效力;从酒后可能发生的自身及他人人身及财产损害,依旧需要承担侵权责任,因为侵权后果与饮酒以及相关行为依法存在因果关系。

就算在喝酒之前已经签订了免责协议合同,但要是其中一个人真的出了事故的话,如果确定是与喝酒相关的话当事人也不能够因此而免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零六条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九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醉酒说的话是否有法律效益

醉酒说的话是效力待定,口头承诺一般是有效的,如果明确是在醉酒的状态下则口头承诺的效力待定,之后追认的有效,否则无效。

法律分析

醉酒后意志模糊或丧失控制能力,在此状态下所做的承诺不一定是其真实的意思表示,其效力如何有待进一步明确:如果醉酒人清醒后承诺人追认的有效且自始有效,如果否认的无效且自始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余形式,只要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受到欺诈、胁迫等依法应认定为无效或可撤销、可变更民事法律行为的情形下,且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其口头承诺的内容,该口头承诺具有法律效力。法律要求,民事活动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守信的原则,口头承诺具有不稳定性,如果对方不承认,且己方当事人无法有效举证,可能导致对方承诺了也可以不履行承诺的情况发生。因此,还原当时的客观情形非常重要,也就是当事人能够证明对方承诺的内容非常重要。口头的承诺也算是合同,也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来说,口头承诺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是对于所做出的口头承诺是受到欺诈、胁迫而做出的话,就可以认定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三十五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第四百六十九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