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此次的月球背面着陆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实现月球背面着陆的探测器将会收获众多独特的科研成果,对世界航天和天文界都将是巨大的贡献,月球的背面是极难着陆的环形山,月球背面陨石坑密布、尤其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地形和高程图异常复杂,对各种配合着陆传感器的系统要求很高。冯·卡门环形山属于其中一块核心区域,对嫦娥四号而言,相当于翻越了崇山峻岭。

再者,加强了国际合作。嫦娥四号任务的火箭整流罩上有众多国际机构,可以看出这是个高度国际化的任务,在科学方面,低射频电探测仪是与荷兰合作,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是与德国合作,中性原子探测仪是和瑞典合作,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是与沙特合作。所以对于国际合作也是一大突破。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有什么看点和重要意义?

嫦娥4号着陆器(深空探测器)

嫦娥四号(4')是一个机器人航天器任务,是中国探月计划第二阶段的一部分。2019年1月3日,中国实现了人类在月球远端的首次软着陆。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在我国的航天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在我国航天史上的意义是:

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电磁环境非常不同,月球背面电磁环境非常干净,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是天文学家梦寐以求开展低频射电研究的场所。

搭载了低频射电的频谱仪的嫦娥四号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扩展资料: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冯卡门坑内。同一天,玉兔二号巡视器与着陆器分离,其上携带的红外成像光谱仪成功获取了着陆区两个探测点高质量光谱数据。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仪器研制单位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光谱数据的分析发现,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与月球正面月海玄武岩质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

展现出低钙辉石的光谱特征,并暗示有大量橄榄石的存在。进一步的分析证实,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物质中橄榄石相对含量最高,低钙辉石次之,仅含有很少量的高钙辉石。这种矿物组合很可能代表了源于月幔的深部物质。

对覆盖着陆区域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和高光谱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着陆器和月球车位于玄武岩平原的撞击溅射物上,这些溅射物来自东北方向的芬森撞击坑。

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就位探测,而此次基于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则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的正确性,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意义是什么?

在地球上,每天都有无数的人举头望明月,对着月亮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慨,包括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秋节,也是和月亮有关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从他们第一次看到月亮至今,除了月相的变化(变园变弯)之外,其实表面的样子(图案)并没有变过,而是永远保持着最初的那个样子,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月球在环绕地球转一周时,刚好也会自转一周,所以说,月球的另外一面,我们永远也无法看到。

如果再说严谨一点的话,因为月球椭圆形的公转轨道使我们能看超越其东西水平线,而且它倾斜的轴线会引发月球的季节变化,展示出更多月球的南北极部分,所以我们还是能够有机会看到更多的9%的月球背面部分,不过另外的41%部分,则永远是背对着地球的。

之所以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都集中在正面,是因为在背面的着陆难度远远大于正面。首先,有许多科学理论推断月球背面几乎全是环形山,月球背面南极的“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的第二大超级陨石坑,在20年前,NASA就发现此处存在水冰,也就是说非常接近月球最初的原始状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月球背面接收不到来自地球的任何辐射干扰,飞行器无法与地面取得联络。

解决这个最大难题的关键,就在于2018年5月21日,我国发射的一颗“鹊桥号”中继卫星,这颗卫星在月球背后 6.5 万公里之外的地月拉格朗日二点附近 Halo 轨道簇上运行,在鹊桥号所处的位置点,可以同时看到地球以及月球的背面,因此可以同时与嫦娥四号和地面保持联络,从而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