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曲,诞生于法国路易十六时期。

马赛曲,法国国歌,又译马赛进行曲,原名莱茵军团战歌,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马赛曲的曲谱曾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被俄国临时政府配上俄语新词,作为俄国国歌《工人马赛曲》,在十月革命后,被《国际歌》代替。

《马赛曲》诞生于什么 时期

马赛曲(法国国歌-马赛曲)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在法国路易十六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情农民疾苦,受到巴黎雅各宾派的影响,阿尔诺带领马赛港的市民设计夺取了要塞,得到了武器,并驱逐了公爵,他们举行集会通过决议组织500名义勇军进军巴黎去搭救同情改革的议员,马赛市民积极参军,高唱着马赛曲向前进发,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而这个时期创作的进军歌曲《马赛曲》也成为了鼓舞斗志的赞歌。

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之后下令取消《马赛曲》国歌地位;1815年路易十八复辟,改国歌为《巴黎的王子回来了》;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在巴黎战斗的街垒上《马赛曲》重新响起;1879年,法国政府重新定《马赛曲》为国歌。【拿破仑没有禁止唱马赛曲。】

《马赛曲》是什么时期诞生的?它的作者是谁?

紧随着法国对奥宣战,1792年4月24日深夜,《马赛曲》诞生在斯特拉斯堡。最初这首歌曲名叫《莱茵军战歌》或《1792年义勇军出征》,它的作者是鲁日·德·李尔(1760~1836)。

马赛曲为什么广为流传?

马赛,法国南部的一个城市,也是法国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城市。马赛三面环山,东南部濒临辽阔的地中海,马赛港是法国最大的海港,景色秀丽,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马赛西部罗纳河及缓缓注入地中海,平坦的河谷与法国北部连接,也是马赛通向北部的重要通道。马赛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是希腊的福西亚人建立的一个贸易港。在罗马时代,他的名字叫马赛利亚,罗马帝国灭亡后,马赛又落入西哥特人之手,法兰克王国在六世纪重新夺取了马赛。马赛在1481年并入普罗旺斯,次年并入法国。

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马赛人支持法国的大革命,500名马赛人组成志愿者奔赴巴黎保卫革命政府,他们在行进的路上高唱《莱茵河战歌》。激昂的歌声和强烈的感染力鼓舞着他们为他们的国家战斗,这首歌后来成为法国国歌,被称为《马赛曲》。

《马赛曲》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的大革命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这场持续了一个世纪的启蒙运动有什么内涵呢?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在法语中,“启蒙”的意思是启迪。当时的法国出现了许多思想家,他们在著作中将启蒙思想表达的非常清楚,他们认为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在众多的启蒙思想家中,其中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的学说最深入人心,最影响深远。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一说中以二十五封书信的形式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思想,他的作品风格幽默,言辞犀利,在嬉笑怒骂中对现实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认为“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的学说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德斯鸠早年在欧洲很多国家游历,对当地的社会制度和环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这为他的思想形成和学术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的深入调查,他在1748年发表了著作《论法的精神》,在书中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观点,对新兴的政治格局和各项制度进行了规划。他的启蒙思想对18世纪末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在这场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中,卢梭是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他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深远的。他来自社会底层出身卑微,饱尝活的不易和艰辛,让他的思想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他的观点在《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两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书中他提出了“天赋人权”理论,紧紧围绕“平等”这一核心思想,他提出人类并非生来就不平等,而是因为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观念才造成了不平等的现象。他还主张人民主权论和社会契约论,他的这种理论为法国底层群众提供了思想武器,也对随后的法国大革命直接产生影响力。

法国的这场贯穿18世纪的启蒙运动,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众多的思想和理论,冲击着法国的封建王朝和教会势力,法国大革命在启蒙运动的高潮中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