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明朝太监,云南昆阳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正史仅载郑和为云南人,并无其他生平事迹传世。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吴晗据此推测,郑和或于洪武十三年为明军进攻云南时所掳,遭受“宫刑” ;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4岁的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永乐元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其一生笃信佛法,广造佛经传世 。

马三保就是郑和?

马三保就是郑和;郑和是太监。

郑和(1371一1435),本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初入宫当太监,因在燕王朱棣争夺皇位的战争中立过军功,赐姓郑。

1405年(永乐三年)率水手、官兵2.78万人,乘“宝部”63艘,通使“西洋”,两年后返回。

以后又6次下“西洋”,至1433年,总共28年间,经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麦加,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1435年6月29日(明宣德十年六月初四日)郑和与世长辞。

扩展资料

郑和早年经历

郑和生年、被明军俘虏以及被阉割的具体时间均不详。吴晗推测郑和大致生于1371年(洪武四年),后渐被学界奉为通说,但也有1370年 、1375年等不同说法。

1382年(洪武十五年),郑和之父马哈只在战乱中死去,有学者推测郑和为傅友德、蓝玉等统率的明军所掳当在此事之后。

郑和名号考异

“三保”二字,并不是郑和的专名。与郑和同时代的,尚有“内官三保、“杨三保” 、“王三保”等。

严从简已对“三保”二字的含义产生了怀疑,提出了“郑和旧名说”与“三太保之简称说”(即认为郑和、王景弘、侯显三人享有“三太保”的尊称,后简化为“三保”)两种观点;

_继佐亦称“三保”为郑和初名,而“郑和”则为御赐姓名。

后世考证郑和的历史信息时,就“三保”也有“小字”、“原名”、“法名”等多种说法,其中一说“三保”为阿拉伯语“撒尔宝”(Shaban)的音译,一说“三保”与元代“三保奴”的蔑称有关,等等。

“三保”二字,又作“三宝”,该称散见与郑和有关的多种历史文献及命名物。

一说“三宝”乃佛家之语,即以佛、法、僧为三宝;

一说三宝”与“三保”是可能是同一胡语名号的不同音译;

一说,“三宝”是郑和的佛教法号;

一说,“三保”可能是郑和的初名,而“三宝”可能是郑和信仰佛教后的称呼;

还有的说法只取“三宝太监”之说,并认为“三宝”可能是郑和的小名;

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原名

郑和原名马三保,1371年-1433年,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他早年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曾先后七下西洋,跨越半个地球,进行15世纪末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完成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积极作用。

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港剧,洪武三十二里面的马三保是历史上那个郑和吗?

是的,马三保就是郑和的原名 ,后来被赐姓郑,后来的郑成功也是被赐姓郑,所以有国姓爷这么一说,郑和在历史中被称为三保太监,马三保是他还未进宫的名字。至于电视剧不是太监,那可能被剧情修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