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法则如下:

1、三分式构图,将画面左右或上下一分为比例二比一的两部分,形成左右呼应或上下呼应,表现空间较宽阔,画面的一部分是主体,另一半是陪体 ;

2、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

3、对角线构图,将主体安排于对角线,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可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4、三角形构图,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主要位置,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

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x0d\x0a\x0d\x0a1、均衡与对称\x0d\x0a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稳定。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均衡与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感觉。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机会比较少,运用多了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x0d\x0a 2、关于对比\x0d\x0a 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把它们同类相并,可以得出: \x0d\x0a 一是形状的对比。如: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细。\x0d\x0a 二是色彩的对比。如:深与浅,冷与暖,明与暗,黑与白。\x0d\x0a 三是灰与灰的对比。如:深与浅,明与暗等。\x0d\x0a 3、关于视点\x0d\x0a视点构图,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视点是透视学上的名称,也叫灭点。 要把视点说清楚,还得从视平线,地平线,水平线这三条线上说起。\x0d\x0a 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一条线。我们站在任何一个地方向远方望去,在天地相结或水天相连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线,这条线正好与眼睛平行,这就是视平线。这条线随眼睛的高低而变化,人站的高,这条线随着升高,看的也就越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个道理。反之,人站的低,视平线也就低看到的地方也就近了,小了。\x0d\x0a 按照透视学的原理,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如:高山,建筑等,近高远低,近大远小;在视平线以下的物体,如:大地、海洋、道路等,近低远高,近宽远窄,向上伸延左右两侧的物体。这样,以人的眼睛所视方向为轴心,上下左右向着一个方向伸延,最后聚集在一起,集中到一点,消失在视平线上,这就是视点的由来。 照相机的镜头就是根据人的眼睛和透视学的原理设计的。光圈好比人眼的瞳孔。瞳孔随着光线的明暗收缩或放大,所以用照相机拍出的东西和人眼看到的东西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讲,用照相机拍出的东西比人眼看到的更为准确。

摄影构图的原则是什么?

构图的基本原则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

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

视点构图,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视点是透视学上的名称,也叫灭点。

扩展资料

一、构图来历

构图的名称,来源于西方的美术,其中有一门课程在西方绘画中,叫做构图学。

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国画画论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也就是说,摄影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称它为取景。

不论是国画中的布局,还是摄影中的取景,都只涉及到构图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包括构图的全部含义。因此,统一用构图这个称呼是较科学准确的。

二、构图形式

1、水平式(安定有力感)

2、垂直式(严肃端庄)

3、S形(优雅有变化)

4、三角形(正三角较空,锐角刺激)

5、长方形(人工化有较强和谐感)

6、圆形(饱和有张力)

7、辐射(有纵深感)

8、中心式(主体明确,效果强烈)

9、渐次式(有韵律感)

10、散点式(有受边框约束,自由可向外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构图(造型艺术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