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

2、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向妹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3、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

4、最后,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最后去哪了?

本来他想去西部,但没有去成。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他妹妹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地一圈圈转个不停......,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精神病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这本小说就写到这里结束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最终,我们都活成了假模假式的成年人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尔菲德定出的这个规则,让我十分认同,因为我们渴望真诚的交往,而排斥那种假模假式的行为。

曾经,我们都在一片五光十色的斑斓中成长,以为整个世界就是这么阳光的样子。可是,当我们经历了世俗 社会 的洗礼以后,越来越发现,这个世界正在五光十色中渐渐变得虚伪。

也因此, 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刻感叹,最终,我们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无论是生活、工作、爱情、婚姻,我们都曾怀着美好的期待,等到真正踏入成年人的世界后,我们身上所有的棱角都被现实磨平了。

如果你仔细回想,你一定会发现,在一切假模假式的客套中,你是如何看着眼前的一切变得虚伪的。

你对这种虚伪的行为感到十分厌恶,甚至充满了鄙夷,似乎周围全是假模假式的人,唯独自己是清醒的。

可是,谁能在乎你呢?“举世皆浊我独清”,并不能让你生活得一帆风顺,反而会给你的人生带来重重阻碍。

于是, 我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学着那些假模假式的人的样子 ,强颜欢笑,随波逐流。

我深刻地记得,在我中学退学后的那段灰暗的时光里,我翻来覆去地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心被这本书深深地震撼到了。

尽管,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让人觉得恶心的人。那句全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三个字“他妈的”,却读来十分顺畅,丝毫没有影响读者的阅读欲望,甚至拍手叫好。

为什么?因为, 这本书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 探索 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他和我们是如此接近。

现实中的每个人,或许都曾是“霍尔顿”,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成年人假模假式的生活后,我们都活成了自己先前最讨厌的样子。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只有16万字,平静地讲述了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却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

1951年,这部小说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它道出了所有青少年的共同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甚至出现大量模仿“霍尔顿”式的年轻人。

记得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曾写下了一句话,或许别人也曾写过:自从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就喜欢口带脏话的人,而讨厌满口仁义道德的家伙。

我们曾是多么渴望被理解,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我们曾是多么渴望真诚,可现实中真正能做到真诚的又有多少?

可是,世俗 社会 并不会做到这样,尽管世界繁华,但你总是那个被排斥在边缘的人,如同你,也如同我。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主人公霍尔顿是个16岁的中学生,虽然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但他却不同于常人,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四五荡,不学无术。

因此,他一次又一次被学校开除,如今已经是第4次了。在5门功课中,他有4门功课不及格。他对所有的一切全都腻烦透了,就像开篇所写的一样,即使讲述他的经历,也懒得多费口舌。

那么,这本书讲的什么呢? 它所讲的,是被退学后,游走在“堕落”边缘的霍尔顿,如何度过三天游荡的日子。

不过, 霍尔顿并没有真正堕落下去,在作者塞林格的设定中,他的妹妹菲比,就是理解与理性的化身,也是支撑霍尔顿顽强生存的一束光。

霍尔顿曾给菲比带了喜欢的唱片做礼物,不小心打碎了,但他还是送给了菲比,他知道妹妹能理解这破碎的唱片背后的爱。

菲比果真非常喜欢,开心地收藏了唱片的碎片,她所收藏的是霍尔顿对她的惦念与关怀。而她回馈给霍尔顿的,便是对哥哥的理解与关爱。

对于霍尔顿来说,菲比一定是最懂他的人。即使在他最迷茫无助的时候,他不会想见任何人,但一定想见妹妹菲比。

虽然在霍尔顿眼里,菲比是个很麻烦的女孩子,但他却毫不在乎她的麻烦。他说,你真的不要惹女生生气,真的很麻烦, 但他却被妹妹的麻烦与天真,彻底击穿了年少的偏执。

就像霍尔顿出走时,妹妹菲比翻出了自己所有的零钱资助他,还拉着比自己还大的旧行李箱,决定陪伴哥哥一起流浪。

霍尔顿哭笑不得,非要送她去学校,为此妹妹哭了,最后两个人谁也不理谁,就一路隔着街道沉默地走向了游乐场。

正是妹妹菲比的爱与信任,让霍尔顿放下了偏执的极端行为,他无法放心妹妹,怎么忍心让她跟着他一起受苦?

因此, 霍尔顿放弃了流浪,选择了回归 社会 属性,更萌生了守护这份纯真与爱的美好信念。

人这一生,有一个美好的信念,是多么崇高的事。尽管这样的信念,在别人看来,是那么的幼稚和无端。

就像霍尔顿心里,永远放不下“湖水结冰后,鸭子都跑去哪里?”的问题。

他非常好奇,中央公园里成群的鸭子,在冬天冰封的时候,它们究竟都去了哪里?它们是自己离开了,还是被卡车带走了呢?

放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是一个极其无趣而又无知的问题,但霍尔顿却是如此认真和严肃。

可能,守护一份内心纯真的信念,是外人永远也不能猜透的问题,但谁又能说它不是伟大的呢?

霍尔顿在游走的三天里,见过了太多寻欢作乐,忸怩作态的人,也越来越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

他想谈一场真切的恋爱,想在精神世界的层面去慢慢了解一个女孩子,自然而然地开始和她成为情侣。可是,他喜欢的女孩子,却被另一个连她名字都记不清楚的男孩子斯特拉德莱塔轻松地占有了。

那个占有女孩子的人,只不过长得好看此,善于说甜言蜜语,他知道女孩子话语里哪句是拒绝,哪句是假意的羞涩。他们都喜欢假模假式的交往。

他想学着成年人的打扮,与别人公平地交往,却总是被别人认为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可怜的孩子。所有的成年人都习惯了假模假式的生活。

甚至,他试着招J,却最终什么也没干,结果还是被对方欺负与讹诈。

他被开除后,来到最喜欢和敬重的老师家中,却猛然觉察,这个他所尊重的老师,似乎是一个同性恋的人,他不得不半夜落荒而逃。

一切表面上的道德仁义,都不过是为了假模假式的生活,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鄙夷和无奈。

可是,他厌恶那些假模假式的成年人,厌恶一切假模假式的生活,却总是身不由己地切入他们的世界。

这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尽管讨厌这些虚假的东西,却又不得不和他们融入在一起,直到有一天,我们也成为了假模假式的成年人。

所以,终有一天,我们都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对内心的那份纯真的信念,无比憧憬。如同霍尔顿一样,他对妹妹菲比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守护着一份美好纯真的信念,他是守护者,但对于菲比来说,她一直在守护着霍尔顿,她就是霍尔顿的守望者。

只是,放在现实中,这样的守望已经渐渐丢失了。

如果说,年少的我们,都曾身怀梦想,但生活的磨砺,一定会把我们变成假模假式的成年人,那梦想的种子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了。

我们学着之前讨厌的样子生活着,越来越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不真实,我们学会了妥协,也懂得世故。

成年人的世界,谁都不容易,没有人会真正理解你,除了你自己。

当我们真正经历了成长,才发现失去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们见证了太多的黑暗,见证了太多的人性丑恶,还有虚假的客套,麻木地生存着。

我们都曾嗤之以鼻,但终有一天,我们也渐渐被生活磨平棱角,融入到这一片灰暗之中了。

我们都曾想过去到一个无人的地方,不用假模假式地活着,就像梭罗独居瓦尔登湖,当然,我们不是一两年,我们想长久地住下去。这样一来,和妻儿老小,远离人世,相伴余生,何乐而不为。

然而, 我们终究敌不过世俗,如同霍尔顿一样,向周围的一切妥协。

我们都曾努力抗争,可最终,我们都活成了,我们所讨厌的那一类人。

深以为然,《麦田里的守望者》,从1951年出版以来,带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心灵的慰藉。

这本书以意识流的手法,触碰人的精神世界,引起了广大青年人的强烈共鸣,也是我所有书籍中最喜欢的一本小说之一。

尽管,书中有太多的污言秽语,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加上一个“杂种”作为前缀,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用一句“他妈的”概括。

但是, 任何时候读它,你都会有一种被突然治愈的感觉,丝毫不会影响你对它的喜爱。

曾几何时,我们都曾满怀憧憬,我们都曾触碰到心灵里的最纯真的梦想,可是后来,我们也在一片失望中成长,不得不向残忍的现实妥协。

这就是人生。

借此书,敬青春时代,那段纠结与迷茫的岁月!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守住灵魂的纯净

1951年,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受到当时的青少年和中学生的欢迎。该故事以第一视角展开,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在离开潘西中学后去到纽约这三天里发生的事情。
(作家塞林格 1919-2010)
1.

十六岁的霍尔顿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厌烦,厌烦历史老师斯宾塞的教导,舍友斯特拉德莱塔的生活,哥哥D.B在好莱坞写的剧本……

他对平静又常见的生活感到愤怒,他在离开学校之后四处游荡,去 酒吧 喝酒和金发女郎跳舞, 情不自禁地与自己都认为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 。他通过不断地寻求刺激来释放自己的愤怒,掩盖自己的空虚。
电影《超脱》
霍尔顿的种种行迹代表的是一个少年背后经历的空虚与迷茫。
关于探讨青春少年的电影有很多,不论是已经成为经典的《死亡诗社》还是刚刚萌新的《过春天》。这些电影里面的少年都有着自己的困境,或出于时代或处于个人,但至少我们都可以看见他们挣扎的理由。
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不一样,他没什么家庭的束缚,也没有非得到不可的情感认同。他是个问题少年,五门学科挂四科,故意弄丢要比赛的装备,整天无所事事混迹在人群酒吧之中。他身上没有苦难可言,也看不到“真实”的痛苦。
2.

当霍尔顿知道他的舍友新交的女朋友是他小时候的玩伴琴·伽拉格,他在街上转悠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地想起她。霍尔顿说她虽然不是个甜嘴姑娘,可她热爱小说,诗,电影……说她有一个不一样的灵魂,和那些“伪君子”不一样。还有妹妹菲苾以及死去的弟弟艾里,霍尔顿也总是想起他们,想起他们的聪明机灵,天真烂漫。
(电影《死亡诗社》)
书中多次提到霍尔顿买的一顶红色猎人帽,当霍尔顿倒戴上这顶红色的猎人帽,或许意味着他已经进入麦田成为了守望者。红色意味着革命,倒戴或许也暗含了霍尔顿的迷茫,没有方向。细心点读的话,可以发现除了妹妹菲苾说喜欢这顶帽子之外,其他人都没有表达对帽子的喜欢,而是在讨论它的价格,穿戴方式。
霍尔顿的生活苦闷又无力他一方面讨厌身边的伪君子想要追求内心纯洁的灵魂另一方面自己的力量又无法改变现状。
该小说一出版,主人公霍尔顿的打扮也受到当时美国青年的模仿。他们把霍尔顿当做自己的偶像与朋友。20世纪50年代,现代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当时的美国是一个到处充斥着物质至上的时代,精神生活一片荒芜。霍尔顿的出现代表和反映了当时的人们迷茫的心态,在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前,人类的存在意义与精神依靠受到挑战。
3.

小说中霍尔顿面对的不仅仅是外在现实与内在理想的差异,更是在面对在死亡的阴影笼罩之下该如何对待“生”。作家刘瑜在谈到该书时,说最喜欢霍尔顿在穿过黑暗无边的街道的时候一直对死去的弟弟艾里说的话:“亲爱的艾里,别让我消失,别让我消失,请别让我消失。”
《送你一颗子弹》——刘瑜
请求不要消失,那么存在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存在呢?
霍尔顿在极力想逃脱虚伪的成人世界去追寻内心纯净的灵魂的最后不堪重负,精神一度崩溃后生了一场大病,躺倒在精神病院中。醒来后的他仍然不知道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对过去发生的一切也没什么想法。他只说:“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电影《怦然心动》
霍尔顿没有找到答案。在日渐异化的社会,个人的挣扎微不足道。现在虽然是21世纪,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社会与人之间的异化愈发严重,精神危机从未消失。不仅仅是过去的美国有霍尔顿,现在的世界到处都有霍尔顿。
平凡地出生,平凡地生活,涌入迅速变化的社会之中,百无聊赖地活着。这或许还是一种“幸福”,因为一旦不小心,就会在麦田里失足掉下悬崖。
霍尔顿梦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每一个纯真的孩子,防止有孩子失足掉下悬崖成为和他一样在迷茫中挣扎的人。霍尔顿象征着反堕落,是一位精神上的拯救者。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霍尔顿的愿望格格不入但也意味着堕落社会中有崛起的希望。
电影《星际穿越》

4.

该小说虽然只描写了霍尔顿在三天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却深刻地揭露了人在物质世界里对自我身份的一种怀疑与对自我认同的挣扎感,反映了一种人在道德堕落的世界里仍对内心纯净有一丝追求的反叛精神。
电影《超脱》
尽管书中的最后霍尔顿没有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没有去西部做一个聋哑人自己生活。但在全书中可以感受到的是,霍尔顿的孤独与迷茫皆来自于还拥有着一颗崇尚纯真与善良的心。
世界上还有无数个霍尔顿在诞生,霍尔顿的难题还在继续。到底如何在异化的社会里不迷失自己本真的身份还得看每一个霍尔顿给出的答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00字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以前的坏孩子——霍尔顿。

我有段时光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悲哀欲绝。之后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在那个时候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貌,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十分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之后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取了逃离,戴着自我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我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最之后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下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下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以前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下,放下掉有过的完美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之后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取把自我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我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我,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好处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我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天啊!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新生力量,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就应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就应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小我们就对自我的未来充满憧憬,想当科学家、医生、护士、老师……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难道我们年轻人就该让生活变得如此混沌?是的,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但是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期望,期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完美!把握好自我的生活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简介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妓女一看到他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五块钱。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书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可以说开当代美国文学中心理现实主义的先河。从表面上看,霍尔顿不求上进,抽烟、喝酒、乱谈恋爱甚至找妓女,简直是个糟糕透顶的“坏孩子”,如果光看这些外表上的不良倾向,当然无法真正理解像霍尔顿这样的孩子,而我们多少成年人却往往用简单、粗暴、主观的方法去对待青少年(包括自己的子女),从而造成或加深两代人的隔阂。
  本书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青春变化期青少年的特点,无怪乎在西方社会里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巨大反响,而且不少成年人也把它看作启发自己理解年轻一代的钥匙。
  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这种风格后来被不少西方作家所模仿。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使用了大量的俚语和口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是谁

霍尔顿·考尔菲菲尔德——小说的叙述者和主角,
霍尔顿是一名高中三年级学生,曾多次从预科学校退学。他来自纽约市,他的妹妹菲比仍与父母住在那里。霍尔顿还有一个已故的弟弟艾莉和一个哥哥D.B.在成年的边缘,霍尔顿努力弥合他在童年(即菲比和艾莉)所感知的天真完美与他认为构成成年期和社会其他大部分的“虚伪”之间的鸿沟。小说的开头是霍尔顿在一家疗养院从一种未公开的疾病中康复,他告诉读者,他将转达去年圣诞节前发生在他身上的“疯子故事”。他的故事是在得知自己最近一所学校Pencey Prep失败后不久开始的。为了给自己生命中的这一章一个恰当的告别,他拜访了年迈的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斯宾塞先生告诉他要听从校长的建议,按规则玩人生游戏。这种想法让霍尔顿感到沮丧,他认为用如此狭隘的世界观来对待生活是荒谬的。那天晚上,他发现他的室友沃德·斯特拉德莱特要和简·加拉赫约会。两年前,霍尔顿的家人在缅因州避暑时,她的家人住在隔壁。从那以后,霍尔顿树立了简是一个完美女人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他发现自己被斯特拉德拉特可能试图与她发生性关系的想法弄得心烦意乱。斯特拉德拉特回来后,霍尔顿和他吵了一架,然后决定马上离开彭西,收拾行李,不假思索地离开宾夕法尼亚州前往纽约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霍尔顿在城市里穿行,假装成一个成年人,喝苏格兰威士忌和苏打水,遇到妓女,打电话给像他断断续续的女友莎莉·海斯这样的老熟人。他还会见他的老导师卡尔·卢斯,偷偷溜进他家的公寓去看菲比,并在他的老英语老师安托利尼的家里过夜。但每次霍尔顿向过去的人伸出援手,他最终都会疏远他们,再次独自离去,希望自己能鼓起勇气给简打电话。他为未来制定的崇高计划也随着他在这座城市的几天身体和精神的恶化而落空。最后,霍尔顿的精神崩溃发生在他开始写故事之前的一段时间。根据小说的结论,他正面临着抑郁,并与成长的严酷必然性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