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都不真实,不管是《史记》还是《竹书纪年》,都是建立在尧舜禹作为统一政权的基础上。里面的尧舜禹是君臣关系,所以能够天子之位能够被禅让,或者被篡夺。实际上呢?夏商西周都不是君主专制政府,更不要说更早的原始社会了。这其实是春秋战国之际,不同学派学者所进行的托古改制。《史记》相关内容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际的《论语》《墨子》等,而出土的《容成氏》《唐虞之道》都是主张禅让的。
因为战国前期禅让之说盛行,所以不少君主有想禅让的记录,比如秦孝公想禅让商鞅、魏惠王想禅让惠子,但都没有真正实施,唯一这样做了的是燕王哙禅让鹿毛寿,结果弄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当事人孟子当事就修正了自己的理论,认为尧舜禹之间并不是禅让,而是天禅让给他们的。这其实是一种巧妙的辩护。同时法家的篡夺说开始抬头,出现了《竹书纪年》和《韩非子》记录的这种尧舜禹之间的政变说法。
我们只要牢牢把握一点:禅让和世袭都是战国学者托古改制的理念。
《竹书纪年》说:舜囚尧,舜野死,而与历史说法却相反,你相信禅让制吗?
相信
“尧舜禅让”的故事,因为《史记》等先秦各种史料的记载,被我们耳熟能详,并且被后世传为美谈。而“尧舜时代”,也被古代王朝社会推崇为最高的政治版图。
但西晋时期从魏王墓出土的,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及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官写的《竹书纪年》,对尧舜时代的记载,却是另外一个版本。其中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样的话。也就是说,并不是尧自动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而是舜夺取了尧的帝位,还流放囚禁了尧。
那么,这两个如此截然相反的记载,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呢?
很多人认为,《竹书纪年》的记载应该是最真实的,理由有这么几点:
其一,《竹书纪年》比《史记》成书时间早。一般来说,成书时间越早,所记载的越接近于史实。
其二,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大量的史料已经焚毁。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更多来自于当时的传说、司马迁的推断,以及司马迁所要表达的“微言大义”的需要,真实性存疑。
其三,汉初的儒者,根据儒学发展的需要,已经对一些历史进行了大量的篡改。汉儒打造的“尧舜禅让”“武王伐纣”等政治样板,明显带有偏见性。
其四,长法马王堆出土的简册,与《竹书纪年》的记载比较吻合,反而与《史记》中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这种说法对吗?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是存在问题的。
诚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由于史料缺乏,又不是亲眼所见,确实存在想象的成分。但是,难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官,就是亲眼所见,就有很多史料吗?就算那时候有许多甲骨文,但甲骨文是商代才出现的。甲骨文记载的上千年前的事情,难道不是经过当时的人口口相传的结果吗?
既然司马迁所得到的口口相传的结果有错,难道甲骨文记载,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官所得到的口口相传,就是真实的吗?
至于“微言大义”的记录方式,《史记》肯定是有的,汉儒们重新修订历史肯定是有的。毕竟司马迁及汉儒们所在的大汉王朝,是一个大统一王朝,需要稳定,需要秩序,反对暴力夺位而重新造成天下大乱。这样的想法,体现在史书上,体现在经学中,从而把尧舜时代的政治,写成温和的禅让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难道春秋战国的史官们,在写《竹书纪年》的时候,没有想表现“微言大义”的想法吗?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的时代,那时候讲的是优胜劣汰,是弱肉强食,是霸权主义。哪个国家强大起来了,他就可以打败别的国家,称霸天下,从而反过去欺负别的国家,而不是被别的国家所欺负。
说在尧帝德衰(也可以说是力量变弱,或者变老的意思)的时候,舜帝把他流放,并且阻止尧的儿子丹朱和尧见面(也可以说是联合反抗的意思)。这难道不就是在表达“微言大义”吗?不就是在表达春秋战国时期的君王必须要自强,若是不自强就会被别人给取代吗?
由此可见,并没有《竹书纪年》和《史记》哪个记载更真实的问题。只能说,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罢了。
再说了,“三皇五帝”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本身就是存疑的。因为都是口口相传下来的,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有找到能证明他们存在过的考古学证据。因此,并不能肯定地判断《竹书纪年》和《史记》谁对谁错。
为什么《竹书纪年》被认为是伪书?
《竹书纪年》其内容完全颠覆了《史记》记载的一些历史事件,主要内容如下:
比如,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在《史记》中乃是美好和平的大同治世,帝位继承更是选贤举能,三位远古先贤相继禅让,传为一段佳话。
但在《竹书纪年》中,这却是一场场血腥的阴谋政变。先是舜囚禁尧,最后把尧杀死,夺取帝位。后来禹又据夏地抗舜,最终击败舜,将其流放到苍梧,舜遂死在苍梧。
再比如据《史记》记载,商朝的伊尹是一代贤臣,他一心为国,当国王太甲暴虐无道时,他将其囚禁,代为治理国家。而三年以后,太甲改过自新,伊尹便将国家还给了他。
但按照《竹书纪年》中的记载,伊尹却是篡位,他放逐太甲以后,就自立为王,并没有还政于太甲。后来是太甲自己潜回国都,杀掉了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
还有大家所熟知的武王伐纣,按照《史记》记载,乃是商纣无道,武王姬发替天行道,推翻暴政。但在《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却是,商与周本就是敌对势力,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周文王当初之所以被囚于朝歌,并不是因为崇侯虎的谗言,而是在其与商朝的战争中战败被俘。而后来的"武王伐纣"乃是纣王主力东征东夷,都城空虚。周武王姬发乘虚而入,灭亡了商朝。远没有《史记》所记载的那般大义。
《竹书纪年》的意义:
这部书,问世于战国后期魏襄王时,重视历史和空间重构,对于三皇五帝时期政治阴阳谋,有着较深刻描述,大量篇幅记载了王朝和周边部落战争与存在关系,没有儒家宣扬的仁义道德,战胜敌人法宝就是强大、暴力与计谋。
从著述水平上来说,《竹书纪年》高于另一部记载夏商周书籍《尚书》。《尚书》对历史生态和主要事件描写含糊,当然,这里面不排除叙述技巧问题。《竹书纪年》则构筑起了较完整的历史时空,细致性符合那个年代人思维轮廓,可信性较高。
《山海经》的一段记载,揭示几千年的谎言
对于《山海经》而言,不少人一直对其持怀疑态度,这本古代典籍之所以会让人们造成如此错觉,就是因为其本身所记载的东西太过离奇,甚至不符合现代人的基本常识。 《山海经》一书,记录了一个上古时期的纷乱世界,包括地理、人文、河流、动植物、神话等内容。可是不知您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山海经》中同时还记录了一段很长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就是「 ”三皇五帝”时期 。 「 ”三皇”分别是伏羲、黄帝、神农,而五帝则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三皇五帝是上古时期的圣人,他们为人类的繁衍壮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尤其是所谓的「 ”法尧禅舜”,更是后代帝王们相互让位的道德典范。 可是在诸多史料中,我们总是能发现一些不和谐的字眼,而这些东西多数与尧舜禹有关,《山海经》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例子。 《山海经·海内经》载:「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也就是说,有一名叫作鲧的人,曾经偷盗了帝王的息壤而去治理洪水,并且没有听从帝王的命令,帝王这才派祝融前来杀死鲧。 在这一段话的描写中,「 ”帝”指的是「 ”帝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禅位于舜的尧。鲧是谁呢?鲧就是「 ”大禹治水”神话中大禹的父亲。普遍的说法是,鲧因为治水失利并且偷盗了息壤,这才被尧所杀。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山海经》中的这段话,主要围绕着两个关键词来描述,第一个词语是「 ”洪水”,第二个词语是「 ”息壤”。「 ”息壤”是一种神土,据说还可以自我生长,称得上是治理洪水的神兵利器。上古时期发生洪水可能是一次真实的历史事件,因为在世界很多民族的神话中,都曾有过对大洪水的描述。可是对于「 ”息壤”来说,其是否存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文中的意思很明显,鲧是按照尧的意思而治理洪水的,并且其治理的效果应该不太成功,这才想起来去偷尧的息壤。可是此时问题来了,既然尧有如此神器,又为何派鲧去治理水患呢?即使鲧是尧治水代言人,可尧为何不早点将息壤交给鲧呢? 我们再观察尧对鲧前后态度的变化,从用之到杀之的过程,似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即尧就是想借着治水的名义杀死鲧。此时另一个问题又随之而来,尧为何要设计杀死鲧呢?难道他们之间有私人恩怨?没错,尧与鲧似乎有着解不开的恩怨。 从血统上来讲,尧与鲧都是黄帝的后代,尧是君而鲧是臣,但是鲧的身份也不简单。《史记·夏本纪》记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鲧的父亲是颛顼,他是在尧之前的上一任帝王,因此鲧应该是尧稳固帝位最大的竞争对手,这才让鲧引来了杀身大祸。 在翻阅其他史书时,我们还有了另外一种发现,《左传·昭公七年》记载:「 ”昔尧殛鲧于羽山”,此书中认为杀鲧的是尧。而《国语·周语下》却记载:「 ”舜之刑也亟鲧”,认为杀鲧的是舜。我们暂且不说究竟是尧还是舜杀了鲧,单从后来大禹继承帝位来看,他应该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他将自己的帝位传给了亲生儿子启。 从黄帝一族的传承来看,黄帝、尧、颛顼、大禹等人都是同一家族,而他们也都成为了人间的主宰,由此可以判断,从黄帝开始,所谓的「 ”家天下”就已经成型了。可是中间为何又冒出了一个舜?而且从舜开始就有了禅让制? 《竹书纪年》中曾有一段惊人的记载:「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意思是说,尧曾经被舜囚禁过,继而才被迫将帝位传给舜。换句话说,所谓的「 ”尧禅位于舜”应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舜之所以能够夺得帝位,并不是尧让给他的,而是舜自己抢来的! 我们重新整理一下,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后,其帝位一直在家族成员中传承,传至颛顼一代时,尧突然继位并将颛顼的儿子鲧杀死。在此之后,舜又囚禁了尧,并将其地位取走自己做了帝王。直至最后,大禹重新坐上帝位,开启了后世王朝的「 ”家天下”制度。 由此来看,尧获取帝位的方式、舜获取地位的方式、禹获取地位的方式,无一不存在着诸多疑似血腥而又残酷的因素。在儒家文化的渲染之下,尧舜禹被描述为圣人,让「 ”禅让制”变得极为冠冕堂皇,其实只是为了虚构一个上古时期的理想社会。毫不夸张的说,所谓的「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其实就是一个从春秋时代开始流传的谎言,至此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 公元220年,东汉末帝刘协被迫禅位于魏文帝曹丕,在「 ”法尧禅舜”的大典上,接过传国玉玺的魏文帝曹丕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舜禹受禅,我今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