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攻陷荆州后,立即对关羽布下了天罗地网,为了抓捕关羽,东吴可谓是精英并出,吕蒙、陆逊、蒋钦、潘璋、诸葛瑾等人都参与了抓捕,关羽往西逃有陆逊阻碍,往南有吕蒙,往东是蒋钦,往北还是魏国的曹仁、徐晃,无奈之下,关羽只能选择往西北的山沟里逃,最后迎头碰上了潘璋、马忠,对于关羽,孙权可谓是地毯式的搜索,派兵阻挡了各个关卡。除此以外,孙权还大花血本,派兵攻打魏国的房陵等地,彻底挡住了关羽的归路,孙权花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关羽就算插上翅膀也逃不掉。即使关羽假扮成农民,也会面临吴军的层层盘查。

关羽失荆州后,为何不打扮成老百姓逃回益州呢?

历史上的关羽未曾没有想过去去乔装打扮成一个普通老百姓去逃回益州,但是由于他的性格以及他的身高和胡须,关羽都是没有什么机会可以逃回益州的。再加上当时东吴对荆州是严防死守的,一个人就是插上了翅膀也是难以逃出升天的,所以关羽他是根本没有机会逃走的。

关羽他是蜀汉的大将,但是关羽他虽为大将、虽有实力却是为人刚直。关羽他有着自己的傲气,因此十分傲气的关羽怎么会甘心去打扮成一个农民逃回成都呢?

而且一旦他这么做了,那么关羽就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了,到时候天下人都要去嘲笑他关羽了。而且关羽他是一个身高9尺的男儿,换做现在的单位,关羽他的身高差不多有1米9左右。而且关羽他的胡子也是很长的,再加上他那据记载是十分英俊的脸庞,这在当时是鹤立鸡群的存在。因此对于1米9的关羽怎么样打扮都是没法打扮成一个普通的百姓的。而且关羽他也是舍不得去把自己的胡须弄掉的。

除此以外,关羽他也不是荆州本地人,关羽他出生于河东郡,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而他是在今天的湖北被抓到的,因此在湖北抓到一个说山西话的百姓,这怎么看也是不对头的啊。还有在关羽逃离麦城之时,关羽他身边也并非是他自己一个人的。那是关羽身旁还有着关平等十几位将士,如果当时是关羽一个人逃,说不定他还有机会逃走。但是关羽他是不可能丢弃自己身边的将士的,所以这一大帮人一起逃也是逃不走的。

关羽失荆州后,为什么不乔装打扮成老百姓逃回益州?

首先,关羽一直以来是一个骨子里很傲的人,他不愿意自己有如此狼狈的样子。说关羽有点自大也不为过。就是因为他有很多的战绩,比如温酒斩英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等,这些功绩使得他逐渐变得无所顾忌,让他装作百姓逃回益州等于让他承认自己的失败,这对关羽来说,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其次,关羽相貌比较出众,寻常百姓的装扮是难以掩饰的。我们都知道,关羽有“美髯公”的称号,可见关羽是一个长相英俊的人,至于他的身高,按照现在的标准至少有一米九。就算长相可以伪装,仅仅凭借身高来排查,装作百姓也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在三国时期,普通民众的身高也不过在一米六、七左右,关羽的身高在其中,实在是比较显眼的。

再者,关羽不是只身一人,还有几个将士随行。根据记载,关羽在突围之后,还有十几位将士跟随着他,都是陪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依照关羽的性格,是绝对不可能丢下他们自己逃跑的。而十几个人在一起也绝对不可能装扮成白姓蒙混过关的,太过于显眼。而且失去荆州,关羽是很自责的,此时让他逃走,情何以堪?可能那时关羽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夺回荆州。

所以,种种原因决定了关羽不会乔装成百姓逃回益州,这不符合关羽的性格,更不符合实际,失去了荆州,关羽也没有脸面回到益州去见刘备。

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为什么不愿意偷偷逃回益州?

我认为关羽不逃跑这是出于关羽他自身的性格的原因。因为关羽他也不会去一人逃命的,因为他丢了荆州肯定是自觉对不起大哥刘备的,因此出于他自己的孤傲,他是不可能去扔下士兵一人苟活着的。

而且即便关羽真正的有了逃跑的想法,那么他一旦逃回益州肯定是要被天下人所嘲笑了,而这种被天下人所嘲笑的事情,是关羽不可能容忍的。而且项羽的身高已经达到了一米九几,这在当时的人群当中可以说是鹤立鸡群的,是十分明显的。我们要知道当时的人,最高也就是1米7左右的身高,出于这样的原因,那么关羽他怎么看也不可能是一个普通农民的。

而那些围剿他的人也肯定不少,而且可以说他的极具有特色的长胡子就决定了关羽是没法逃命的。而且当时孙权对于荆州的围剿是十分严密的,关羽也是不容易逃走的。除此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关羽的口音。我们都知道关羽他是山西人,而当时关羽是在湖北一带被围剿的,可以说关羽讲的山西话在湖北去逃跑,肯定会因为口音上的差异,被当地的关卡难住的。

而且当时关羽兵败的时候,身边也并非是他只身一人,他还带着自己的儿子以及一些部下,十几个人一同逃跑,而且身上都有着一种杀伐之气,他们是无法融入正常的百姓的队伍之中的。这也就注定了关羽他是无法逃跑,只能死战的。

关羽丢失荆州后,刘备拥有百万大军,为何不立即抢回来?

公元219年,关羽为了夺取樊城,结果丢失了荆州,还赔上了自己的小命。演义中,关羽丢失荆州后,刘备虽然没有百万大军,也有七十万军队,为何没有立即抢回来?刘备不是不想立即抢回荆州,为关羽报仇,而是有下列几个原因,在两年后才出兵伐吴,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其一,荆州距离成都千里之遥,鞭长莫及。荆州大概是现在的湖北省,而益州大概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荆州和成都相距千里之遥。在关羽刚刚丢失荆州时,刘备即使想要立刻带兵从成都出发,也赶不上。关羽丢失荆州,也就是半月二十天的事情,前一刻,关羽还耀武扬威,打的曹仁、于禁、庞德无还手之力,下一刻,关羽就被徐晃打败,匆忙撤退。没想到,后路又被东吴吕蒙截断。此时的关羽,已经排出廖化前去益州向刘备搬救兵。即使廖化顺利到达成都,见到刘备,刘备召集兵马,准备粮草、路上行军,都需要时间啊。所以,刘备没时间救援关羽。

其二,丢失荆州后,刘备集团损失惨重,没有能力再次发动大战。关羽兵败,不只丢失了一个荆州,还损失了数万精兵加上关羽自己的小命。当时刘备只有荆州、益州、汉中三大根据地。关羽就大意丢了一个,这对于蜀汉来说,损失不可谓不大。古代地盘和人口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有地盘就有人口,就能有军队和粮食。

公元219年,刘备刚刚和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惨胜,打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已经将蜀汉的国力消耗殆尽了。此时关羽丢失富饶的荆州,更加是雪上加霜。所以,刘备在关羽丢荆州后,没有实力发动大战了。对于关羽的死,刘备比任何一个人都想报仇,讨伐东吴,恨不得下一刻就点齐大军,讨伐东吴。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刘备只能暂时咽下这口恶气,经过两年的招兵买马,他才发动伐吴之战。

其三,刘备在两年内招兵买马,才发动了讨伐东吴的夷陵之战。在关羽死后,刘备时刻都想报仇的,他在两年内一直积极扩充军备,招兵买马,为讨伐东吴,给关羽报仇做准备。演义中,刘备在公元221年,也就是刚刚称帝几个月,下令倾全国之兵,讨伐东吴。他还不洗血本,招来南蛮少数民族沙摩柯数万军队助阵。可惜的是,刘备失败了,失败的很彻底。他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最后仅仅少数军队退回白帝城。所以说,刘备也不不为关羽报仇,不想夺回荆州。他也付出了,只是失败了。“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没有为关羽报仇雪恨,还搭上了自己的七十万大军。

其四,刘备在关羽丢失荆州后,没有立即报仇,是怕曹操和孙权联手夹击自己。在关羽曹操死后,曹丕虽然强迫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他,可是曹丕毕竟年轻啊。无论是经验、资历、还是在朝堂、军中的威望,曹丕都不能和曹操相比。因此,刘备认为曹丕刚刚即位,首要的是整顿内部,狠抓实权,暂时还顾不上蜀汉和东吴。因此,刘备抓住这么一个有利时机,发动伐吴之战。总结:演义中,关羽丢失荆州后,刘备虽然没有立即为关羽报仇,也在两年后带领七十万大军伐吴,为其报仇。而在正史上,刘备显然没有七十万、一百万大军,他也倾全国之兵为公元报仇。第四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在曹操和孙权联手期间,借给刘备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出兵伐吴啊。

关羽到底是怎样丢失荆州的?真的只是大意吗?

对此问题,毛泽东早有评价。说关羽大意失荆州,那是戏说,是民间版本,并不能让人信服。其实,任凭你关云长再小心,丢掉荆州是必然的。为何如此说呢?

毛泽东曾经说过,蜀国的灭亡,首先误于隆中对。看来,是战略上出了问题。

《隆中对》中,诸葛亮曾说,如果时机成熟,就让刘备率军出蜀,进攻陕西,另外,命一上将带领荆州将士向宛洛出发,两路夹击曹魏,这样就能成就霸业。毛泽东一针见血地说,千里之遥,而两分兵力,不但无法呼应,还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

其次,东吴收复荆州,早有预谋,是志在必得,凭关羽那点人马,根本守不住四战之地,无险可守的荆州。

荆州地处长江,汉水上游,如果顺流鼓捣而下,那江南就危险了。所以,关羽驻扎荆州,就如在东吴头上悬着一把剑,让孙权寝食难安。

于是,在东吴君臣的密谋下,一步步实施了夺取荆州的计划。

第一步,先向曹魏称臣,为夺取荆州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其次,吕蒙称病离职,让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将领陆逊代替自己,陆逊很谦卑地讨好关羽,让关羽放松了警惕。第三步,让士兵乔装打扮成商人,夺取了湘江沿岸的烽火台。最后,安抚关羽手下将士们的家人,瓦解了关羽军队的军心。关羽北上伐魏,是为了策应刘备进攻汉中,刘备占领汉中后,关羽应鸣金收兵,及时回归,据险扼守,才是上策。他没有注意,他身后的东吴早就对他虎视眈眈了。

结束语:当然,失去荆州与关羽傲视群雄,对部下太苛刻,也有一定关系,关键时,无人出手相帮。但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刘备为什么划江而治,把荆州的一部分还给东吴?其实,还是实力不济的原因。

关羽失荆州后打算退回益州,结果半路被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因为关羽过于骄傲大意了,低估了陆逊这一位军事奇才,结果就中了陆逊设下的圈套,最后在退守益州时被生擒杀死,可以说过于自信害死了关羽。

关羽是《三国演义》里面一位非常出色的武将,为人义薄云天,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崇拜,但是关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为人过于骄傲,他目中无人,也因此得罪了孙权,破坏了蜀吴两地的友好关系,最后他之所以失去了荆州,败走麦城也是因为自己盲目轻敌才落入了别人设计的圈套中。


在关羽对战荆州时候,不仅仅要对付曹操的军队,东吴的军队也是对荆州跃跃欲试,可见关羽的情势非常危险,但是关羽依旧没有把这些军队放在眼里,结果这样骄傲的做法,就被东吴看在了眼里,就请来了陆逊对付关羽,陆逊是一位当时名气不大,但是谋略能力很强的军师,因为低调,所以关羽压根对他不熟,自然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结果就是因为太不放在心上,害了自己,关羽把全线兵力都对付了曹军,却没有防住东吴的军队,加上糜芳叛逃了,陆逊就大举进攻了荆州。

关羽无奈撤离了以后,每条路也都被陆逊军队封死了,他在退守的路上,被吴军抓获,最后宁死不屈,就被斩杀了,所以说关羽虽然能力很强,但是盲目的骄傲自大,轻敌这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所在。

关羽失荆州后,蜀国有百万大军,为什么不再夺回荆州?

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后,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襟江带河、掌控南北的荆州地理位置尤其重要。

但是,荆州对于盘踞江东的孙权来说更为重要,孙权将荆州视为吴国立国之命脉。孙权认为,荆州和江东山水相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假若不控制荆州,孙吴在长江下游便立足不稳。但是刘备又不肯轻易放弃荆州,还派遣武艺绝伦、骁勇善战的心腹大将关羽镇守之。如此一来,孙、刘两家签订的盟约宣告作废,彼此关系逐渐恶化,乃至彻底破裂。

公元215年,孙权派兵攻取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关羽率军反击,刘备则率师出川声援关羽,之后又重新夺回了三郡。恰在此时,曹操率魏军大举南征,已经兵至汉中,刘备担心益州安危,被迫主动与孙权讲和,孙、刘约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尽管吴蜀双方暂时罢兵息战,平分了荆州,但孙权无时无刻不在筹划谋夺整个荆州。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乘曹军主力调往合肥抵御孙吴之机,率大军围攻樊城,因他倾巢而出,造成其防地兵力空虚,孙权接受了曹操建议,命大将吕蒙率奇兵偷袭荆州,打了关羽一个措手不及。关羽被吴军抄了后路,被迫撤围回逃,吕蒙设伏兵擒获了关羽父子,并将他俩处死,荆州全部归了东吴。

公元220年,雄才大略的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废黜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魏。220年,在诸葛亮等人的倡议下,刘备在成都即帝位,国号汉,史称蜀汉,他任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称帝后,决心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一为关羽报仇,二为重新夺回荆州。诸葛亮、赵云等诸臣苦苦相劝,希望刘备以大局为重,暂时放下个人恩怨,停止伐吴,全力对付咄咄逼人的曹魏,但刘备主意已定,始终不听。史载,221年阴历7月,刘备率10万大军(小说《三国演义》中夸大为70万)空国而出,顺流东下,出川伐吴,因战略战术失误,蜀军在彝陵虢亭被东吴大将陆逊击溃,死伤了7、8万人,大将张南、冯习阵亡,蕃王沙摩柯、将军杜路、刘宁等人投降了陆逊。彝陵之战使刘备元气大伤。

逃回白帝城的刘备情绪低落,懊悔加自责让他一病不起。223年阴历2月,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李严,遗命二重臣辅佐后主刘禅 。4月24日,刘备去世,年63岁。

同年5月,诸葛亮辅佐刘禅登基,刘禅封其为武乡侯,并以丞相的身份兼益州牧,诸葛亮殚精竭虑加持刘禅。刘禅也谨遵父命,蜀国的军政大事,均由诸葛亮决断。于是诸葛亮“约官职,修法制 ”,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与民生息,发展生产,恢复彝陵惨败后千疮百孔的蜀国国力,以培养国本。

联吴抗魏是诸葛亮早就制定的重要国策,刘禅继位后,他就一直在考虑如何打破僵局,修补因刘备伐吴而破裂的两国关系,重新结好东吴,这样才能解除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平定南中,再北伐曹魏,恢复汉室。为此,诸葛亮于223年派遣邓芝代表自己出使东吴。邓芝不负重托,经过一系列谈判,终于说服孙权,东吴断绝了同曹魏的臣属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盟友。此后,吴蜀双方联系紧密,使臣往来不断,蜀国减轻了来自东方的防御压力。正是因诸葛亮审时度势,目光如炬,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政策,才使弱小的蜀国能在强大的魏、吴夹缝里求得生存,并在刘备死后还能延续40年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