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杖是用来给死刑犯执行的,活活打死为止。重杖又名杖杀,是一种用杖击处死罪犯的行刑方式 ,其适用的范围、性质、特点等与唐德宗建中三年正式宣布废除大部分死罪的绞刑、斩刑之行刑方式而代之以重杖一顿处死以后的情况明显不同,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杖杀在唐代表现的极为复杂。

重杖是什么

重杖其实就是死刑,就是用杖把犯人活活打死,是用杖击处死罪犯的一种行刑方式。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经常会看到剧中主角被高呼:把他出去重杖,究竟重杖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杖刑是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杖作为刑种始自东汉。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北齐北周,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其后相沿直至清末。

02

最著名的杖刑要数明代的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最早始于隋朝,又一说是唐代,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

03

廷杖分“用心打”和“着实打”,至于采取何种打法由监刑官按皇帝的密令决定,如果监刑官脚尖张开,那么就是“着实打”,可能会导致残废,而如果监刑官脚尖闭合,那么就是“用心打”,则受刑的大臣必死无疑。大宦官刘瑾就曾在午门杖死过23个大臣。

04

庭杖的轻重程度分为“打”、“着实打”和“用心打”三种程度。所谓“打”,就是让行刑人随便糊弄一下,不需要太认真;而所谓“着实打”,那就是要实实在在下真功夫去行刑了,不打个天昏地暗决不罢休。最后所谓的“用心打”基本上是宣告了犯人的死刑,因为在这种程度的刑法之下,犯人们基本没有生还的希望。

05

唐朝政府公元782年,正式宣布以一顿重杖处死方式代替大部分死罪的绞、斩之行刑方式。就是说杖杀从法外酷刑变成法定正刑,杖杀成为常用之刑罚。

古时候“杖刑”是打哪个部位?打在身上有多疼?

古时各个朝代的刑罚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残忍程度却是相差无几的。各种残酷刑罚让人闻风丧胆,一旦受罚轻则皮开肉绽,重则奄奄一息甚至当初毙命。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五刑”之一的杖刑。

说起杖刑大家都不陌生,不就是打板子嘛。在很多古装剧中,杖刑是最为常见的刑法之一。例如《水浒传》中,宋江就曾在公堂之上被杖打,痛苦的表情在脸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也是影视剧中演出来的,那么真实的杖刑到底有多残忍呢?到底是打身体的哪一个部位呢?还有打在身上到底有多痛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早在隋唐之前,杖刑就已经面世了,并且成为了常用的“五刑”之一,而且和“笞刑”相似。这两种刑罚都是用厚度为半寸的竹制刑具。

在汉朝时量刑有两种,一种是“笞三百”,另一种则是“笞五百”,后来又变为了“笞一百”和“笞五百”。到了隋朝时,杖刑所用的刑具就开始不固定了,通常是有什么用什么,只图方便。举个例子,有一次隋文帝暴怒,气急之下直接将马鞭作为刑具,用来“杖打”犯错之人。

至于施以杖刑的部位,通常是背部以及屁股。不过在唐朝以前,都以杖打背部为主,下手非常狠毒。通常杖刑之后,犯人已经昏过去了,动弹不得。回到家中之后只能趴着休养,非常难受。

因为屁股的脂肪比较多一些,威慑力不够,所以杖打屁股在唐朝以前只能是奢求。其实,汉朝统治者推崇杖刑是为了保障犯人的健康,因为以前都是直接斩手斩脚,残暴血腥,所以这才用杖刑来替代。

不料,一顿杖刑下来,犯人往往更加痛苦,被打死者也不在少数。在隋文帝时期,他就非常喜欢施以杖刑,而且还自己亲自动手。那些大臣犯了错,都躲不开他的杖刑,所以很多官员都吓得辞职。

而隋文帝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大臣们带来的心理阴影有多重,反而还迷惑的发问:“吾杖重乎?”意识就是我下手很重吗?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之时,他看到杖刑给许多人造成巨大的伤害,轻则断骨,重则丧命。

于是,唐太宗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将“杖脊”改为了“杖臀”,就是将施以杖刑的部位给换了,以前杖打背部,现在杖打臀部。自此以后,杖打屁股成为了主流。至于杖刑的数量,也是分了五个等分。

在《唐律》中就有具体的记录,分别为“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五个等级。当然,那时的律法都是由帝王制定的,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

若皇帝正在气头上,那就是想打多少杖就打多少杖了。也就是说,古代的律法都是为了帝王服务的,既不是为了公平正义,也不是为了黎民百姓。

在唐玄宗执政时也是酷爱杖刑,并且常常对大臣施用,只要自己不满,那就杖打。例如,御史蒋挺只因说句实话,便被杖刑折磨至死。杖打臀部至死,可就不是“杖一百”那么简单了。

到了宋朝时,杖刑的残忍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非常的严格,绝不容许舞弊行为。既然杖打,就必须下重手,不能只是装装样子。

这一时期,杖刑俨然成为了主流,而且还成为了附加罚。例如,某位官员遭到了朝廷的流放,这是罪责之一,不过在流放之前还要加上一顿“杖刑”。

当然,这只是“轻杖”。至于“重杖”,则是用来给死刑犯执行的,活活打死为止。

此外,在宋朝的军营中“杖刑”也是主流,而且还成为了军官的立威手段。上级为了给下级下马威,便会采用杖刑。如果是宋朝军队作战失利,那也是要被施以“杖刑”的。

当然,这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到了宋孝宗统治之时,为了复兴山河,提高了武官们的待遇,并且还鼓励那些武举加入军营。但是,那些武举们却不愿投身从戎,纷纷拒绝皇帝。

他们的理由简单粗暴,不愿去军营里挨“杖刑”,宁可一辈子碌碌无为,也不想去受这个苦。可见,刑罚是不能滥用的。虽然一时能够取到好的效果,但是长久看来,必会失去人心,得不到拥戴。

到了明清时,“杖刑”基本上继承了唐宋的律法条文。此外,明朝年间还启用了古老的杖刑:廷杖,就是用三尺五寸的荆条当做施刑工具,每一杖下去都是鲜血飞溅。

在明朝成化年间之前,廷杖还是比较好应对的,可以穿着衣服受罚,而且还能在屁股上加一层防护垫。但是明朝成化年间之后,廷杖就变得非常残酷了,受罚之人必须脱掉裤子,不能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三个世纪以来,不知道有多少大明官员挨过这个惩罚。但可以得知的是,许多有名气的官员都挨过廷杖,例如艾穆和沈思孝,受刑时直接昏了过去。又如赵用贤,屁股上多块肉脱离。

可见,这“廷杖”比起普通“杖刑”的威力要大得多了。

“杖刑”设立的最初目的,是统治者想要维护朝政的稳定,并且在民间作为“惩恶扬善”的手段。但是在实行起来,却又变了味道。

例如在明清时期,不仅是犯人犯了罪要受到“杖刑”的处罚,就连各地官员横征暴敛也是靠“杖刑”作为手段,逼迫百姓不得不从。

在清代陈舜系所著的《乱离见闻录》中就可见到这样的现象:康熙年间,东南一带多地县官为了催民缴粮,便采取了强硬手段“杖刑”,死伤高达数百人。

可见,这杖刑有时候不只打坏人,就连平民甚至好人都不放过,实在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啊。

唐朝十大酷刑介绍《武媚娘传奇》惨绝人寰死法起底

一、竹书夹身

用刑手段: 受刑者双手被铐起并固定住,将竹板编织成的书袄围绕在受刑者胸部至腹部,由酷吏转动连接在书袄两侧的绳索,以收缩之力辗压受刑者身体,施刑过后看不出痕迹,但会令受刑者痛不欲生。

痛苦指数:★★★

剧中登场

(第6集)郑婉言约武如意来阁内吃饭,武如意喝下了所谓的毒酒没有任何反应,没过多久婉言却突然七窍流血而死。韦贵妃认定武如意是嫌疑人,在李世民还不知道此事之前让手下严刑拷打武如意,其中便用文德皇后的女则竹书勒压武如意。受刑后,武如意两度晕厥,鲜红鼻血直流而下。 历史考据

类似历史上的枷刑。唐朝枷子的种类恐怕是世界上最多、最恐怖的,据《新唐书 酷吏传》记载:“被枷者宛转地上,少迁而绝。”

二、割舌

用刑手段:

将人舌头割掉,常用于后庭妃子对宫女施刑,或皇帝对乱说话的大臣施刑。

痛苦指数:★★★★

剧中登场

(全剧时不时出现此种刑罚)韦贵妃在宫内休息时,曾嫌掖庭中的宫女太吵,、吩咐贴身丫鬟,“把她们舌头给铰了”武如意和徐慧初入宫中到掖庭的洗衣房时,也曾遇到过没有舌头的宫女另外,李治在谈到吴王与武昭仪的关系时,传旨:“吴王与武昭仪的清誉不是拿来给蠢妇和小人聊作谈资的,再有人谈及此事,舌头也不用留了。”

历史考据

属于剐刑的一种。《资治通鉴》描述安史之乱时,有一段记载安禄山处死颜果卿运用割肉节解的剐刑:“目大骂,受剐刑,仍骂不绝口,被钩断舌头,犹含糊而骂,直至气绝。”

三、鸩毒

用刑手段:

用毒药致死人命,常用于赐死的情况。剧中饮鸩毒死后会出现七孔流血的情况。

痛苦指数:★★★

剧中登场

(贯穿全剧)整个剧中谋杀时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从郑婉言欲毒杀武如意到武昭仪出策让李忠生母自杀,都是属于此种方式。作为刑罚,剧中也多次出现,包括李世民赐酒给李牧、武媚娘(随后最后没有死),王皇后萧淑妃在剧中也是被赐毒酒后死去。

历史考据

早在春秋时期,鸩毒就已被用作谋害人的手段,从汉代起,用鸩毒杀人的方式更为常见。鸩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较人道的方式。

四、杖杀

用刑手段:

受刑者被酷吏用重杖击打屁股处死,宫中卑微的宫女、小太监会常被以此刑罚处置,受刑者身体血肉模糊,口吐鲜血。

痛苦指数:★★★★

剧中登场

(第11集)罗将军没有按照韦贵妃的指示划花武如意的脸,在得知武如意完好无损后,韦贵妃被惹恼,并让贴身丫鬟春盈处置罗将军。春盈以“偷盗妃嫔制衣”罪名将罗将军行刑,“贵妃娘娘懿旨,当场杖毙此僚,以儆效尤。”

历史考据

杖杀是唐朝政府运用极其普遍的刑罚,《旧唐书 酷吏列传》记载:“笞罚人畏其不死,皆杖讫不放起,须其肿愤,徐乃重杖之,懊血流地,苦楚欲死。”可知道唐朝的法外酷刑杖杀不止是一种屈辱至死刑,而且还是一种折磨到死刑。唐朝的杖杀已经达到一种高超的害人水平。《旧唐书 刑法志》记载唐肃宗时期一次就将“达奚挚、张岯、李有孚、刘子英、冉大华二十一人,于京兆府门决重杖死。”

五、绞缢

用刑手段:

用绳子勒死受刑者。

痛苦指数:★★★

剧中登场

(第85集)李恪与高阳公主谋反失败,雉奴没有怪罪高阳公主只处决了房遗爱。高阳公主捧着辩机的骨灰准备逃离王宫,武媚娘来到树林里面拦住高阳公主,面色悲愤指责高阳公主的所作所为,武媚娘指出高阳公主为了一已私欲杀害她的两个孩子,高阳公主穷途末路掏出匕首企图偷袭武媚娘,站在旁边的几个太监合力拿出布匹勒住高阳公主的脖子,高阳公主被几个太监吊死在树上。

历史考据

将绞刑列入法典,始于北魏。隋代,《开皇律》定死刑为斩与绞二等。唐德宗时,刑部侍郎班宏言建议将绞刑和斩首改为重杖处死,被批准实行,但过了不久,重杖处死代替绞刑的做法即被废除。

六、枭首

用刑手段:

把人头砍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痛苦指数:★★★★

剧中登场

(第47集)枭首并没有在全剧中直接出现,而是从杨淑妃的口中道出这一可怕刑罚。杨淑妃是隋炀帝之女,也是李世民之弟李元吉的结发妻子。多年以来杨淑妃一直念念不忘自己被灭族的仇恨,煽动儿子李恪复仇。在李恪不同意的情况下,杨淑妃告诉了李恪他的身世,并道出了当年结发丈夫元吉死后遭受的枭首之辱。

历史考据

周灭之前,枭首并非法定刑罚,甚至没有刑名。直到秦始皇严厉镇压长信侯政变,把及其党羽统统枭首,这才有了“枭首”这个刑罚词汇。秦朝时,枭首的目的,首先是严惩像枭一样不孝之人,其次是严惩大逆不道和谋反者,所谓“罪大问斩,恶长枭首”,罪行达到罪恶的程度,仅仅斩首,有点太便宜了罪犯,必须枭首才能解气。隋朝之前,枭首刑制并无变化,隋朝曾废弃它,但被唐朝恢复,直至明清。

七、大理寺刑房十二道菜

用刑手段:

大理寺刑房的十二种特殊招供刑罚,需要配合特殊刑具使用,每种刑罚都有特定的名字,如仙人桥、茄侉子等,非常残酷可怕,受刑者一般无法承受完十二种就毙命。

痛苦指数:★★★★

剧中登场

(第77集)长孙无忌父子将运武器进长安城的陌生男子(主子是高阳公主)生擒后,于大理寺刑房严刑拷打。其中,长孙无忌的儿子提到:“这大理寺刑房有仙人桥、茄侉子共十二道大菜,自有大理寺以来,就没有人能把十二道菜全部尝完。”说毕,一个酷吏亮出一个带有四个弯钩的刑具。。

历史考据

无相关历史记载,但大理寺刑房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另外据记载,武则天手下酷吏索元礼和来俊臣联手发明了十种恐怖枷刑,还合编了一套刑讯逼供的教材,取名《罗织经》。剧中大理寺刑房十二道菜或与此类似。

八、灭族刑

用刑手段:

株连刑,一人犯死罪家族所有人都要死。

痛苦指数:★★★★

剧中登场

(时而穿插剧中)全剧没有正面展现,但隋朝灭亡,从亡国公主杨淑妃口中可以得知此刑罚另外,李牧家人也遭此劫难在李淳风“太白金星女主武氏”的预言中,所说的杀光所有朝中姓武的人,也类似此种灭族刑。

历史考据

《新唐书 酷吏传》记载“杨慎矜兄弟皆赐死,株连数十族。”杨慎矜、杨慎余、杨慎名兄弟乃隋帝杨广的嫡系玄孙,杨慎矜唐玄宗时为御史中丞迁户部侍郎,只因受李林莆的污蔑就要连累这么无辜生命。

九、腰斩

用刑手段:

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执行后犯人往往一时还死不了,所以很比起斩首要残酷得多。

痛苦指数:★★★★

剧中登场

(未出现,相关剧情第59集)腰斩这一刑罚在全剧中并未出现,但史书上记载遭受这一酷刑的是辩机和尚。因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偷情并计划私奔,李世民知道后大怒,下令处死辩机。在剧中,辩机仅以斩首收尾,但在史书中却是遭受恐怖的腰斩。

历史考据

《资治通鉴》记载: 公元648年 (贞观二十二年) “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余人。” 辩机因与高阳公主私通,唐太宗下令腰斩辩机,同时杀戮高阳公主身边知情不报的奴婢十多人。

十、醉骨

用刑手段:

专指武则天的一种酷刑,把犯人的眼睛挖去,耳朵削掉,砍去手脚,做成人彘后再丢到一个装满酒的大缸里,这就是令人发指的“醉骨”。

痛苦指数:★★★★★

剧中登场

(未出现,相关剧情第59集)醉骨在剧中也并未呈现,但野史记载这是武则天在处置王皇后和萧淑妃时所用的酷刑,武则天的“醉骨”与吕后的“人彘”齐名,足以说明后宫既是天堂,又是地狱,可极尽奢华,也可尸首无归。当然,剧中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死仅以被赐毒酒收尾。

历史考据

《旧唐书•后妃传上•高宗废后王氏》记载:“ 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

唐朝是怎样规定死刑的?

唐德宗时,刑部侍郎班宏言建议将绞刑和斩首改为重杖处死,被批准实行。于是,当时被判死刑的人,先行杖,有的杖一百,有的杖六十,这样将人活活打死。重杖处死的犯人受痛苦时间长,而且打得身体血肉模糊,形状凄惨因此这比绳刑绞缢而死更残酷,过了不久,重杖处死代替绳刑绞死的做法即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