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公孙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2、三皇五帝时代跨越了良渚、大地湾、仰韶、龙山等文化时期,时间跨度长达7600多年;是古代中国从城邦时代至中央集权化奴隶制国家时代的过渡时期。中华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说,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皇的称号由来已久,伏羲等人只是继承了远古三皇的称号,最早的天皇时代距今至少已有1万年以上,最晚的泰皇距今至少约6259~6129年。

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三皇主要是:伏羲、神农、燧人。五帝主要是:黄帝、虞舜、颛顼、帝喾、唐尧

历史时期,也就是在三皇五帝的一个时代,而三皇五帝的那个时代也是称之为神话时代、上古时代或者是远古时代,而三皇五帝也是开创了中华上古的一个文明,在近现代也是通过考古而发现了有着很多相对应那个那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所以三皇五帝的时期,确实真正的存在过的。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号,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后期著作在原始意义上的远古三皇基础上增补了前后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为九皇。

扩展资料

华夏的祖先是三皇,而主要也是汉族的祖先来的,不过很多的著作都是对这个的解释有着不同,也是存在很多的众说纷纭等等,另外,每一本的著作都是对三皇都是有着不同。

出自于先秦时期的一个古籍其中有一本《世本》的记载的三皇指的是伏羲、皇帝和神农。而在《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三皇值得神农、女娲、伏羲这三个人物。

而在《通鉴外记》中记载的是伏羲,神农,共工。不过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是天皇,地皇以及泰皇和《史记·补三皇本记》中所记载的又不一样,是天皇,地皇,人皇。另外一点,在《尚书大传》中指出的是伏羲、燧人和神农。

其实各种的记载说的三皇,让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女娲”了。而我们在小的时候所接触比较多的神话故事就是关于很多女娲的,女娲,也就是在上古时期的一个创世女神,也是被后来世人称之为就是‘大地之母”。

伏羲,也是三皇之一,同时也是华夏民族先始,从传说去看,伏羲其实就是燧人氏之子,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王,是女娲的各个,中国的医药界的鼻祖。

在相关的记载中,伏羲主要都是人首蛇身,和自己的妹妹娲女结婚生儿育女来,然后和女娲一起造就万物,而伏羲做了王在110年以后才去世的。

而对于燧人氏的话,大家都是很少听说的,燧人氏也是主要是在几十万前的一个人物,相传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也是因为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被人奉为火族,也是主要是在三皇里,所以称之为燧皇,所以燧人氏也是中华民族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三皇五帝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Dìkù)、唐尧、虞舜。

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一作汁光纪 ),后增补公孙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1、黄帝(轩辕)

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也是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为啥被称为黄帝呢?是因为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三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2、炎帝(魁隗)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曾与黄帝合兵于涿鹿大败蚩尤,后又为和黄帝争夺部族联盟盟主之位决战于阪泉败于黄帝之后便归服了黄帝,从而形成了炎黄部落联盟,同时黄帝取代了炎帝在黄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这场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战与关键之战。

3、 白帝(少昊)

少昊,姬姓,名玄嚣,远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史称青阳氏,是黄帝长子,母亲为嫘祖。在少昊诞生的时候,天空有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是按五方的颜色红、黄、青、白、玄而生成的,飞落在少昊氏的院里,因此他又称为凤鸟氏。少昊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的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来,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

4、玄帝(颛顼)

颛顼(zhuān xū)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名乾荒号高阳氏,据《史记》记载是黄帝之曾孙,少昊之孙。在少昊死后,共工于颛顼争夺帝位,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轩辕氏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颛顼登帝位后,共工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共同反对颛顼。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 帝颛顼闻变,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这就著名的共工怒触不周山)。

5、青帝(帝喾)

帝喾(kù,高辛氏,姬姓,名俊,颛顼的侄子。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传说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艺畜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司马迁《史记》:“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归总一下,黄帝和炎帝是同时代人,黄帝吞并炎帝部族后,传帝位于,少昊。少昊传帝位于,颛顼。颛顼传帝位于,帝喾。

三皇五帝时代跨越了良渚、大地湾、仰韶、龙山等文化时期,时间跨度长达7600多年是古代中国从城邦时代至中央集权化奴隶制国家时代的过渡时期。中华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说,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皇的称号由来已久,伏羲等人只是继承了远古三皇的称号,最早的天皇时代距今至少已有1万年以上,最晚的泰皇距今至少约6259-6129年。

后期增补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五帝: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三皇五帝分别是哪些?

三皇

出自《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后,人们多公认“三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1]

“三皇”之名不见于经,组成亦有不同说法,但《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风俗通引》、《白虎通义》、《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说。“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道教文化来说也是: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但由最多人民接受并熟知的是伏羲(天皇)、神农(地皇)、黄帝(人皇)

但是根据典籍记载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

《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伏羲、神农、黄帝)

《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运斗枢》、《元命苞》等书载:三皇为伏羲、神农外,还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娲。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奉为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少昊五帝,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

《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礼记·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为五帝。

《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吕氏春秋·召类》)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五帝,则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